| 书名 | 冶金化学分析 |
| 定价 | 49.00 |
| ISBN | 9787502444457 |
| 出版社 | 冶金工业出版社 |
| 作者 | 宋卫良 |
| 编号 | 10574510 |
| 出版日期 | 2008-07-01 |
| 印刷日期 | 2008-07-01 |
| 版次 | 无 |
| 字数 | 无 |
| 页数 | 无 |
| 1冶金化学分析基本知识 1.1化学分析概述 1.1.1分析化学分类 1.1.2化学分析的发展与地位 1.2钢中常见元素的存在形态及钢种分类 1.2.1钢中常见元素简介 1.2.2怎样识别钢号 1.3化学分析基础操作 1.3.1分析天平 1.3.2滴定分析基本操作 1.3.3化学试剂分类及纯水制备 1.3.4分离、富集及隐蔽 1.3.5分析试样的采集与制备 1.3.6试样的分解 1.4化学分析计量 1.4.1化学分析法定计量单位 1.4.2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1.4.3等物质的量规则 1.5分析结果的评价与处理 1.5.1测量结果的评价 1.5.2测量结果的处理 习题 2重量分析法 2.1重量分析法简介 2.1.1基本原理 2.1.2沉淀的溶解度及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2.1.3沉淀的条件及对沉淀的要求 2.2沉淀重量法的基本操作 2.2.1沉淀的过滤和洗涤 2.2.2干燥和灼烧 2.2.3重量分析的称量和计算 2.3应用实例 2.3.1钢中硅的测定 2.3.2钢中镍的测定 2.3.3钢中钨的测定 2.3.4铜合金中铜的测定 习题 3酸碱滴定法 3.1概述 3.1.1溶液的酸碱性 3.1.2酸碱溶液pH值的计算 3.1.3缓冲溶液 3.1.4酸碱指示剂及指示剂的xuan择 3.2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3.2.1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3.2.2酸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3.3酸碱滴定法在冶金分析中的应用 3.3.1硅铁中硅的测定 3.3.2钢中氮的测定 3.3.3混合碱的分析 习题 4氧化还原滴定法 4.1氧化还原平衡 4.2氧化还原基本单元 4.3能斯特方程 4.4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4.4.1氧化还原滴定过程中的电位变化 4.4.2氧化还原滴定终点的确定 4.5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应用 4.5.1KMnO4法 …… 5络合滴定法 6紫外可见光光度分析法 7化学分析规程实例 附录 部分习题答案 参考文献 |
| 本书为行业职业技能培训教材 是根据企业的生产实际和岗位群的技能要求编写的 并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培训教材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组织专家评审通过。 本书全面介绍了冶金化学分析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方法 内容包括冶金化学分析基本知识、重量分析法、酸碱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络合滴定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分析法、化学分析规程实例等章 以及相关附录。为便于读者自学 加深理解和学用结合 各章附相关习题。本书既强调化学方法的经典性、可靠性 又突出仪器方法快速、高效的特点 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本书可供冶金企业中级、不错化验工及技师的培训教材 可作为职业技术院校相关专业的教材 也可供相关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 |
| 1冶金化学分析基本知识 1.1化学分析概述 1.1.1分析化学分类 分析化学是化学学科的基础学科之一 是研究物质化学组成及化学结构的科学。对物质化学成分的研究又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其中重要的是定量分析。因为从实验上升到科学实质上是定量关系的研究 规律也可以说是用数学公式-或函数关系所表达的一种自然科学现象 甚至是社会科学现象的总结或结晶。分析化学有不同的分类。 1.1.1.1根据分析手段分类 根据分析手段不同 也可分为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由于冶金工业的发展 推动大型光谱仪器的发展 所以现在习惯上将分光光度计这类简单的分析仪器也纳入化学分析范围。在本书论述中化学分析包括重量分析、滴定分析和分光光度分析;仪器分析主要包括原子发射分析、原子吸收分析、原子荧光分析、X射线荧光分析、钢中气体分析、气相色谱分析以及煤焦工业分析 后者实际上是单列 它多数属化学分析范围 有些项目用专用仪器分析;由于电化学分析和液相色谱分析在冶金常规分析系统用得不多 所以本教程没有列人。 1.1.1.2根据分析对象分类 根据分析对象不同 可分为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而冶金分析化学主要是无机分析 而且多数是金属及其合金和氧化物的分析。如从企业整体考虑 从原材料到产品 从进水到废水 包括废气、炉渣、用油等等的分析。本教程涉及的是从原材料到成品中的主要分析对象 并不包罗全部 特别是大型钢铁企业焦化产品分析属有机分析类 本教程未列入。 …… |
从一个纯粹的学术角度来看,宋卫良的《冶金化学分析》这本书,为我理解现代冶金学科中的量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作为一名理论物理的研究者,我虽然不直接接触金属材料的制备和分析,但我们常常需要借助精确的元素含量数据来验证我们的理论模型。这本书让我得以窥探到,在材料科学的实验层面,如何实现如此高精度和高准确度的元素测量。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基体效应”和“交叉干扰”的处理方法。在微观层面,我们研究材料的性质往往与其中微量元素的含量息息相关,而这些微量元素在复杂基体中进行精确测量,其难度不言而喻。书中对于各种干扰因素的识别和消除机制的阐述,让我对实验科学的严谨性和复杂性有了更深的体会。同时,书中对各种分析方法的原理、仪器结构、操作流程以及数据处理的介绍,也为我理解实验报告中的各项数据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希望未来在与其他实验领域的学者合作时,能够更有效地进行沟通,理解他们所面临的挑战,并更好地将理论研究与实际实验相结合。
评分作为一个从事材料标准制定工作的从业者,我非常重视分析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冶金化学分析》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本“工具书”和“参考手册”。在工作中,我需要了解各种冶金产品中关键元素的分析方法,并且确保这些方法的准确性能够满足国家或行业标准的要求。因此,我对书中对各种分析方法“标准化”的论述非常感兴趣。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各种经典的分析方法,例如“重量法”、“滴定法”,是如何被发展和验证成为标准方法的?其关键的控制点在哪里?在引入新的分析技术时,又是如何对其进行评估和采信的?书中对“方法学验证”和“质量控制”的阐述,对我尤为重要。我需要了解如何去设计合理的验证方案,如何设定可接受的验证限度,以及如何在日常分析中进行持续的质量监控。这本书如果能够提供一些案例分析,展示如何解决实际分析工作中遇到的不确定性问题,那将是对我工作最大的帮助。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对一些“非常规”或“高难度”元素的分析方法有所涉及,这有助于我拓宽标准制定的视野。
评分坦白说,我接触《冶金化学分析》这本书,完全是出于对“稀土元素”的个人兴趣。我一直对稀土元素在各种高科技材料中的应用非常着迷,但了解到要准确地对这些元素进行分析,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这本书正好满足了我对这方面的好奇心。我特别想了解,在复杂的矿石样品中,如何才能将含量极低的稀土元素准确地分离出来,并且进行定量分析?书中对于“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和“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在稀土元素分析中的应用,是如何解决共存元素干扰的问题,以及如何实现痕量分析的,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从中找到答案的部分。我也想知道,在进行稀土元素分析时,有哪些特殊的样品前处理技巧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如何有效去除基体中的干扰元素?如何保证稀土元素在整个分析过程中的稳定性?我相信,一本专业的冶金化学分析书籍,一定能够提供系统且详实的解答。这对我理解稀土材料的开发和应用,提供更深层次的技术背景,无疑会有很大的帮助。
评分读完宋卫良的《冶金化学分析》,我的感受可以用“受益匪浅”来形容,虽然我并非直接操作分析仪器,但作为一名冶金工艺工程师,对最终产品的质量控制和原材料的成分分析有着直接的需求。我一直认为,了解分析方法背后的原理,才能更好地理解检测数据的意义,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工艺决策。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相当出色。它不仅仅罗列了各种分析方法,更深入地剖析了每种方法适用的范围、优缺点,以及在冶金产品分析中可能遇到的挑战。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样品代表性”和“分析误差来源”的章节印象深刻。在实际生产中,我们常常会因为采样的不当或分析方法的局限性,导致检测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进而影响整个生产流程。这本书系统地梳理了这些问题,并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思路和防范措施,这对我来说是非常宝贵的经验。另外,书中对于一些新兴的分析技术,比如原子吸收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和质谱法(ICP-MS)在冶金领域的应用,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这让我对未来的分析技术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视角来审视冶金产品质量的形成和控制过程。
评分作为一名刚刚踏入冶金分析领域的研究生,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值其实蛮高的。因为在实验室接触到的实际分析工作,常常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撑,而《冶金化学分析》这个书名本身就指向了核心问题。我之前接触过一些冶金学的入门读物,但总觉得不够深入,尤其是在分析方法这一块,很多细节和原理讲得比较笼统。这本书的作者宋卫良,以及出版社冶金工业出版社,都给了我一定的信心,毕竟是专业出版社和有经验的作者。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解答在实际分析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问,比如各种元素的测定方法是如何选择的?不同基体金属的样品前处理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微量元素的分析又该注意哪些陷阱?以及如何理解和解读分析结果背后的误差和不确定性?这些都是我非常关心的。我尤其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实际的操作技巧和经验分享,而不是枯燥的理论堆砌。例如,在进行光谱分析时,如何优化激发条件?在化学滴定中,如何选择合适的指示剂和控制终点?在色谱分析中,又有哪些进阶的参数设置可以提高分离度和灵敏度?这些细致入微的指导,对于提高我的实验操作水平,减少盲目性,都至关重要。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建立起一个扎实的冶金化学分析知识体系,为我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