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地域辽阔,拥有丰富的气候资源和物产,具有维护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种类多样性和生物遗传物质多样性的重要生态功能。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所固有的脆弱性等问题,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存在着生态功能退化、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因此,关注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重视其在生态文明理念引导下的环境法治建设,多视角、全方位地分析和研究其环境法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对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目录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现状与生态文明建设/
一、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特点/
二、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现状/
三、生态文明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环境法治/
第二节少数民族地区环境立法/
一、我国环境立法的现状/
二、我国环境立法中存在的问题/
三、民族地方的环境保护立法现状/
四、少数民族地区环境法制的评价/
第三节少数民族地区环境执法的问题与解决/
一、我国的环境执法体制/
二、少数民族地区环境执法实施情况/
三、环境执法体制改革/
四、我国环境执法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少数民族地区环境司法/
一、环境司法的现状/
二、少数民族地区环境司法中的问题及其解决/
第五节少数民族地区环境守法/
一、少数民族地区环境守法的概况/
二、少数民族地区环境守法存在的问题及改善途径/
三、结论/
第二章森林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以吉林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生态环境保护为例/
第一节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概述/
一、长白山阔叶红松林资源概况/
二、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保护的重要价值/
第二节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法律保护存在的立法问题/
二、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法律保护存在的执法问题/
三、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保护存在的其他法律问题/
第三节国内外森林资源保护法律经验的借鉴/
一、国内森林资源保护法律经验借鉴/
二、国外森林资源保护研究及经验/
第四节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保护的法律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阔叶红松林法律保护体系/
二、优化行政执法能力/
三、加强阔叶红松林保护法律宣传教育/
第三章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以内蒙古科尔沁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为例/
第一节科尔沁草原生态环境概述/
一、科尔沁草原生态环境基本概况/
二、科尔沁草原生态环境破坏的现状及原因/
三、科尔沁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第二节科尔沁草原生态环境法律保护的缺陷/
一、生态环境保护立法不完善/
二、生态环境保护执法不严/
三、生态环境保护普法不全面/
第三节传统习惯法和国外法律对科尔沁草原环境治理的借鉴意义/
一、蒙古族传统习惯法对科尔沁草原环境治理的价值/
二、国外草原保护法律对科尔沁草原环境治理的启示/
第四节科尔沁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对策/
一、生态保护立法对策/
二、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对策/
三、生态环境保护普法对策/
第四章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法治研究(二)
——草原限期恢复植被法律制度的构建/
第一节限期恢复草原植被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实现限期恢复草原植被的价值追求/
二、有利于实现限期恢复草原植被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我国草原限期恢复植被制度的立法评析/
一、我国草原限期恢复植被制度立法现状/
二、我国草原限期恢复植被制度立法的不足/
第三节域外环境修复制度的借鉴/
一、美国的环境修复立法/
二、德国的环境修复立法/
三、欧盟环境损害责任立法/
四、域外环境修复制度的启示/
第四节我国草原限期恢复植被法律制度的完善/
一、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二、完善基础制度/
三、完善配套制度/
第五章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法治研究(一)
——以吉林省查干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为例/
第一节查干湖湿地概况/
一、查干湖概况/
二、查干湖自然保护区资源概况/
三、查干湖经济开发区概况/
第二节查干湖地区蒙古族传统习惯法之祭祀文化/
一、郭尔罗斯蒙古族祭祀文化的历史/
二、查尔干湖区的“祭湖?醒网”仪式/
第三节查干湖湿地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一、查干湖湿地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二、问题的根源/
三、解决现实问题的对策/
第四节查干湖湿地保护所涉及的法律制度的完善/
一、查干湖湿地保护中产生的法律问题/
二、完善查干湖湿地法律制度的建议/
第六章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法治研究(二)
——以云南洱海生态环境保护为例/
第一节洱海流域概况/
一、洱海流域生态环境基本情况/
二、洱海流域生态环境破坏现状/
第二节洱海流域生态环境法律保护的现状/
一、洱海生态环境保护自治立法现状/
二、洱海生态环境保护执法现状/
三、洱海生态环境保护司法现状/
第三节洱海流域法律保护存在的缺陷/
一、生态环境保护立法缺失/
二、生态环境执法能力不足/
三、生态环境司法专业性、独立性缺失/
第四节洱海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完善对策/
一、洱海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完善对策/
二、洱海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完善对策/
三、洱海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司法完善对策/
第七章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以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海草床生态环境保护为例/
第一节陵水黎族自治县海草床生态系统概述/
一、陵水县海草床生态系统简介/
二、陵水县海草床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
第二节陵水县海草床保护的法律缺陷/
一、生态环境保护立法缺陷/
二、监管执法上的缺陷/
三、民众对海草床的保护意识有待提高/
第三节国内外海草床保护制度的借鉴/
一、广西湿地保护立法的借鉴/
二、美国佛罗里达州“海草缓释银行”制度的借鉴/
第四节陵水县海草床法律保护的建议/
一、完善海草床保护的自治立法/
二、加强主管部门的监管执法/
三、提升当地民众对海草床的保护意识/
第八章煤炭污染法律规制研究
——以内蒙古煤炭污染治理为例/
第一节内蒙古煤炭污染概况/
一、煤炭污染的概念与特征/
二、内蒙古煤炭污染的现状/
三、内蒙古煤炭污染的危害/
四、加强内蒙古煤炭污染法制建设的必要性/
第二节内蒙古煤炭污染治理中的法治缺陷/
一、内蒙古煤炭污染的立法原因/
二、内蒙古煤炭污染的执法原因/
三、内蒙古煤炭污染的司法原因/
第三节发达国家煤炭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借鉴/
一、欧洲煤炭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借鉴/
二、北美煤炭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借鉴/
第四节内蒙古煤炭污染防治的法律建议/
一、内蒙古煤炭污染防治的立法建议/
二、内蒙古煤炭污染的执法建议/
三、建立通畅的司法救济渠道/
四、加强环境法制宣传教育/
第九章沙漠污染治理法治研究
——以腾格里沙漠污染治理为例/
第一节我国沙漠污染的概况/
一、沙漠化与沙漠污染/
二、沙漠污染的危害/
三、对沙漠污染进行法律规制的必要性/
第二节沙漠污染的法律缺陷/
一、沙漠污染的立法缺陷/
二、沙漠环境污染的执法缺陷/
第三节国外沙漠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借鉴/
一、澳大利亚沙漠污染防治的法律制度借鉴/
二、美国沙漠污染防治的法律制度借鉴/
三、以色列沙漠污染防治的法律制度借鉴/
第四节沙漠污染的法律建议/
一、沙漠污染防治的立法建议/
二、沙漠污染防治的执法建议/
三、沙漠污染防治的守法建议/
参考文献/
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枯燥的法律专著,但阅读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它充满了人文关怀和现实关照。作者们在探讨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时,并非孤立地看待法律,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之下进行审视。我特别被书中关于“传统文化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联动机制”这一章节所吸引。它详细阐述了少数民族地区丰富的传统知识和实践,如何能够成为现代生态保护的宝贵财富,以及如何在法律层面保障这些传统智慧的传承和应用。这不仅仅是学术上的创新,更是对尊重多样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实践。书中对一些具体法律条文的解读,也显得格外清晰透彻,作者们通过引用大量的案例,将抽象的法律概念变得生动具体,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法律在现实中的应用。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为法律专业人士提供了研究的深度,也为普通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环境保护的窗口。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引人注目,沉静的色彩搭配着简洁而有力的字体,传递出一种厚重感和学术性。当翻开第一页,一股知识的清流便扑面而来。作者们深厚的理论功底在字里行间展露无遗,他们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概念的堆砌,而是用生动的案例和翔实的论据,层层剥茧地揭示了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复杂性与特殊性。那些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水资源利用、土地退化治理的章节,让我深刻认识到,法律条文的背后,是鲜活的生态系统和世代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特别是关于传统生态智慧与现代法律体系如何有机结合的部分,让我眼前一亮,这不仅仅是对法律的探讨,更是对文化传承与环境保护协同发展的深度思考。我尤其欣赏作者们在分析法律缺位和滞后问题时,那种直击要害又充满建设性的批判,让人在反思中看到希望。整本书的逻辑清晰,论证严谨,语言也颇为考究,即便对于非法律专业人士,也能感受到其思想的深度和价值。
评分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次深入的学术探索,每一步都充满了发现的惊喜。书中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独特的自然资源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特殊环境问题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作者们并没有回避那些敏感的议题,比如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以及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而是通过法学视角,冷静地分析了现有法律法规的适用性与局限性。我对书中关于“社区参与”和“原住民权利”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的论述印象尤为深刻。这部分内容打破了我以往对环境保护法律的刻板印象,让我看到了法律并非只是自上而下的强制,更是需要植根于基层,尊重当地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作者们提出的“依循自然、尊重民俗、强化监管”的原则,为如何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和可行性的生态保护法律体系提供了宝贵的思路。这本书让我对中国西部地区那片神奇而脆弱的土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强烈的责任感。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从“知道”到“理解”,再到“感同身受”的升华。我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因为我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生态环境一直充满好奇,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求知欲。作者们在梳理和分析相关法律法规时,展现出了严谨细致的学术态度,但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并没有将法律条文当作冰冷的符号,而是将其与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文化以及他们对土地的情感紧密相连。书中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在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体现,以及如何将其融入现代生态环境保护法律的构建,进行了富有洞察力的探讨。我尤其欣赏作者们对一些法律适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执法难、监管弱等,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这本书不仅让我对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框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这片土地的自然之美和人文之韵。
评分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从法律的角度重新认识了少数民族地区环境保护的意义和挑战。作者们在对现有法律体系进行梳理和批判的同时,也积极探索了更具前瞻性和适应性的法律解决方案。我被书中关于“跨区域合作”和“生态补偿机制”的论述所打动。这部分内容清晰地勾勒出了在当前生态系统相互依存的时代背景下,构建区域性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框架的必要性,以及如何通过经济手段激励各地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书中对一些具体法律规定的解读,如《环境保护法》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适用性问题,非常具有启发性,作者们不仅指出了存在的不足,更给出了建设性的修改意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份充满责任感的思考,它促使我深刻反思,如何在发展的同时,守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特别是那些承载着丰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特殊地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