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数:4936千字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重量级的大部头刑法实务工具书,书籍内容权*、全面、实用,一套书汇集所有刑事司法实务全部难题。
内容介绍:
本书的体例安排。总则部分依据刑法条文的顺序,采用逐个问题逐条解释的方式,分则部分采用逐个罪名解释的方式进行。总则部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条文释义。该部分对总则条文从法理和法律规定的角度进行阐释。
二、司法认定。该部分对总则条文在司法实践中如何理解和适用进行阐述,特别注重实践运用性和可操作性。
三、法规链接。收录涉及该问题的法律、行政法规和司法解释。
四、参考案例。收录已经生效的判决案例。案例内容分为基本案情、问题、法院裁判、本书观点四部分,案例均注明出处,以示真实性。但对*高人民法院公报案例、*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或*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讨论公布的指导案例、*高人民法院或*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典型案例以及个别特别简单的案例,未全部采用上述格式。
分则部分,每个罪名主要包括七个部分。
一、法律规定。引用刑法条文的规定。
二、概念及构成。对该罪名的基本概念及构成要件进行诠释。
三、司法认定。主要讲解司法认定中应当注意的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既遂与未遂等与定罪有关的问题。
四、立案标准。引用*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有关该罪立案标准的规定。
五、情节与量刑。主要阐述量刑情节的认定及刑罚轻重的适用问题。
六、法规链接。收录涉及该罪名的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及规范性文件。
七、参考案例。收录涉及该罪名的典型案例。案例均来源于*高人民法院、*高人民检察院公布的指导案例、公报案例以及典型案例,分为基本案情、问题、法院裁判、本书观点四部分。
本书不仅是广大刑事司法工作人员的案头工具用书,也是广大律师、法学教学人员以及法学院系学生的有益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
张述元,山东梁山人,西南政法大学诉讼法学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法学博士学位。现任*高人民法院副院长、第六巡回法庭庭长,二级大法官。
副主编:周峰(*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刑事审判第四庭庭长),
党建军(*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四庭副庭长、全国审判业务专家)
执行主编:陆建红(*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四庭审判长、全国审判业务专家)执行副主编:冉容(*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1庭审判长、全国审判业务专家)
罗勋(*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四庭审判长)。
撰写人员全部为*高人民法院多年从事刑事审判工作的同志。
前言
1979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9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1979年刑法进行了全面的修改和完善。此后,为了进一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情况的变化,全国人大常委会还陆续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的决定》《关于修改部分法律的决定》和十个刑法修正案,对刑法不断加以完善。
为便于司法机关准确把握法律精神,严格适用法律规定,我们邀请了一批专家型法官编写本书,期望为办案人员带来方便。本书由*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张述元大法官为主编,*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刑事审判第四庭庭长周峰,*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四庭副庭长、全国审判业务专家党建军为副主编,*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四庭审判长、全国审判业务专家陆建红为执行主编,*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二庭审判长、全国审判业务专家冉容、*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四庭审判长罗勋为执行副主编。撰写人员全部为*高人民法院多年从事刑事审判工作的同志。
本书的体例安排。总则部分依据刑法条文的顺序,采用逐个问题逐条解释的方式,分则部分采用逐个罪名解释的方式进行。总则部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条文释义。该部分对总则条文从法理和法律规定的角度进行阐释。
二、司法认定。该部分对总则条文在司法实践中如何理解和适用进行阐述,特别注重实践运用性和可操作性。
三、法规链接。收录涉及该问题的法律、行政法规和司法解释。
四、参考案例。收录已经生效的判决案例。案例内容分为基本案情、问题、法院裁判、本书观点四部分,案例均注明出处,以示真实性。但对*高人民法院公报案例、*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或*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讨论公布的指导案例、*高人民法院或*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典型案例以及个别特别简单的案例,未全部采用上述格式。
分则部分,每个罪名主要包括七个部分。
一、法律规定。引用刑法条文的规定。
二、概念及构成。对该罪名的基本概念及构成要件进行诠释。
三、司法认定。主要讲解司法认定中应当注意的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既遂与未遂等与定罪有关的问题。
四、立案标准。引用*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有关该罪立案标准的规定。
五、情节与量刑。主要阐述量刑情节的认定及刑罚轻重的适用问题。
六、法规链接。收录涉及该罪名的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及规范性文件。
七、参考案例。收录涉及该罪名的典型案例。案例均来源于*高人民法院、*高人民检察院公布的指导案例、公报案例以及典型案例,分为基本案情、问题、法院裁判、本书观点四部分。
本书不仅是广大刑事司法工作人员的案头工具用书,也是广大律师、法学教学人员以及法学院系学生的有益参考资料。
本书中恐有疏漏和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整套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合理,前几卷侧重于刑法理论和实体法条文的理解与适用,而最后几卷则将视角转向了司法实务的各个层面,从犯罪的侦查、起诉到审判,再到具体的法律适用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疑难案件分析”和“常见争议问题解答”的部分,这些内容往往是我们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例如,在处理金融犯罪时,作者对非法集资、洗钱等罪名的认定和量刑,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分析,并且结合了最新的司法解释和相关案例,为我们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意见。同时,本书在对每一条刑法条文进行解读时,都尽可能地引用了相关的司法解释、指导性案例以及权威的学术观点,使得我们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避免了望文生义的片面性。这套书无疑为我提供了系统学习刑法理论和掌握司法实务的最佳路径,让我能够更自信地面对刑法领域的各种挑战。
评分本书在分则部分的论述,特别是对于具体犯罪的剖析,展现了其精妙的细节把握能力。我曾花费大量时间研究侵犯财产类犯罪,而本书对盗窃罪、诈骗罪、抢夺罪等罪名之间细微差别的界定,以及对共同犯罪的认定,让我茅塞顿开。作者在讲解这些犯罪时,不仅仅停留在条文文字的表面,而是深入挖掘了立法本意,结合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和指导性案例,对每个犯罪构成要件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细致的界定。比如,在讨论数额问题时,作者并没有简单给出具体的金额数字,而是分析了立法背后的考量,以及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司法实践中可能出现的争议点,并提供了解决思路。此外,对于一些易混淆的罪名,如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中的非法经营罪和串通投标罪,作者更是通过对比分析,点明了两者在犯罪主体、行为对象、侵害客体等方面的关键区别,极大地降低了我们在理解和区分这些罪名时的难度,为我们精准适用法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评分这本书的目录结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一卷开篇便从基本原则入手,条分缕析地阐述了刑法的溯及力、罪刑法定等核心概念,让我对刑法学的宏观框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随后,针对我国刑法总则中的重要章节,如犯罪构成、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讲解犯罪构成要件时,并非简单罗列条文,而是结合大量典型案例,将抽象的法律条文与具体的司法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使得原本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易懂。例如,在分析故意犯罪时,作者不仅阐述了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还引用了许多关于“明知故犯”的案例,通过对案件事实的还原和法官的裁判理由分析,让我对如何准确把握犯罪意图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总的来说,总则部分的讲解为我后续深入学习分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我打开了理解刑法体系的一扇大门,是一部非常扎实的理论入门之作。
评分在对人身类犯罪的解读方面,本书的专业性和前瞻性令我印象深刻。我一直对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等罪名的定性以及预备犯、未遂犯、中止犯的认定感到困惑,而本书在这方面的论述,给予了我清晰的指引。作者在分析这些罪名时,不仅详细阐述了其构成要件,更着重探讨了在司法实践中可能遇到的疑难问题,例如,如何区分故意伤害致人死亡与故意杀人,如何认定行为人的主观恶性程度,以及不同情节下量刑的考量因素。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间接正犯”和“共同正犯”等复杂理论时,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并且通过引入大量典型的司法案例,将抽象的法理置于具体的案情之中,使得读者能够直观地理解法律的适用过程。对于每一个罪名,本书都力求做到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实践的深度,为我们提供了全面而系统的学习资源,让我对如何准确把握人身类犯罪的构成和处罚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本书的第六卷,专门聚焦于刑事审判的程序和证据问题,这部分内容对于我来说,是理论学习与司法实践之间重要的桥梁。我发现,很多时候,即使我们对实体法条文理解得再透彻,如果不懂得如何在审判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和适用,最终的司法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本书在这一卷中,对刑事诉讼的各个阶段,从立案、侦查、起诉到审判,都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尤其是在证据规则方面,作者对非法证据排除、证据的收集、固定、审查和运用等环节,都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并且引用了许多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证据的指导性意见和典型案例,这对于我们理解证据在刑事审判中的核心地位至关重要。此外,本书还对附带民事诉讼、撤诉、上诉等程序性问题进行了阐述,这些内容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刑事审判的完整流程,更能帮助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规避潜在的风险,确保司法程序的公正和合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