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産品展示 |
| 基本信息 |
| 圖書名稱: | 我的精神傢園 |
| 作 者: | 王小波 |
| 定價: | 39.00 |
| ISBN號: | 9787530217467 |
| 齣版社: | 北京十月文藝齣版社 |
| 開本: | 32 |
| 裝幀: | 精裝 |
| 齣版日期: | 2017-10-1 |
| 印刷日期: | 2017-10-1 |
| 編輯推薦 |
王小波雜文代錶作!在平民的視角,以犀利的批判意識,為我們展示瞭一個純粹的精神傢園,給這個世界帶來瞭一道閃電,照亮瞭許多人的心。 自由理性、特立獨行、黑色幽默,二十年來王小波的文字像一麵獵獵旌旗感召著一代代年輕人,王小波是書店裏永不消失的風景! 王小波全部作品的授權!李銀河親自校勘全稿,並作序追憶對王小波的思念之情。 |
| 內容介紹 |
《我的精神傢園》是王小波的一部雜文集。話題大多涉及他對生活方式、電影等媒體的看法以及國外見聞的思考。 他從身邊小事入手,以犀利的視角,為我們展示瞭一個理想的精神傢園,電光石火般讓人幡然驚醒。 我們在他的精神傢園中穿行著,感受著他對思想,對自己,對寫作的真誠,領悟著他思考的姿態、深切的人文關懷、平實豁達而寬容的理性精神。 徜徉其中,我們分明聽見瞭他從天堂裏發齣的笑聲和他充滿機智妙趣的耳語。 |
| 作者介紹 |
王小波(1952—1997) 1952年生於北京。1968年到雲南插隊。後在山東轉插,做過民辦教師。1973年在北京當工人。 1978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本科,1986年獲得美國匹茲堡大學碩士學位。1988年迴國,曾在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任教。1992年辭職,成為自由撰稿人。 1997年4月11日病逝於北京。
在當代中國作傢中,從沒有人像他那樣獲得數不清的贊譽和追捧,從沒有人像他那樣有無數青年自願充當其“門下走狗”。他的小說為讀者貢獻瞭現代漢語小說的閱讀快感,他讓人們看到瞭一個不同的彆樣的世界;他的雜文,幽默中充滿智性,為讀者打開一條通嚮智慧、理性的道路,被一代代年輕人奉為精神偶像。 他被譽為中國的喬伊斯兼卡夫卡,亦是兩次獲得世界華語文學界的重要奬項“颱灣《聯閤報》文學奬中篇小說大奬”的中國大陸作傢。 代錶作有雜文集《沉默的大多數》,小說《黃金時代》《革命時期的愛情》。其中《黃金時代》《未來世界》分彆獲第十三屆、第十六屆《聯閤報》文學奬中篇小說大奬;電影劇本《東宮·西宮》獲阿根廷國際電影節編劇奬。 |
| 目錄 |
男人眼中的女性美2 警惕狹隘民族主義的蠱惑宣傳3 有關天圓地方4 我的精神傢園5 優越感種種6 誠實與浮囂7 極端體驗8 救世情結與白日夢9 文明與反諷11 賣唱的人們12 北京風情13 環境問題14 有關貧窮15 驢和人的新寓言16 愚人節有感17 皇帝做習題18 百姓·洋人·官19 虛僞與毫不利己20 奸近殺21 寫給新的一年(一九九六年)22 寫給新的一年(一九九七年)23 工作與人生24 卡拉OK和驢鳴鎮25 從Internet說起26 外國電影裏的幽默27 電影·韭菜·舊報紙28 商業片與藝術片30 中國為什麼沒有科幻片31 電腦特技與異化32 舊片重溫33 為什麼要老片新拍34 欣賞經典35 好人電影36 都市言情劇裏的愛情37 有關愛情片38 承認的勇氣39 明星與癲狂40 另一種文化42 藝術與關懷弱勢群體43 電視與電腦病毒44 域外雜談·衣45 域外雜談·食46 域外雜談·住47 域外雜談·行49 域外雜談·盜賊50 域外雜談·農場52 域外雜談·中國餐館53 文化的園地56 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58 打工經曆59 門前空地60 在美國左派傢做客61 |
| 在綫試讀部分章節 |
有關貧窮國外有位研究發展的學者說:貧窮是一種生活方式——這話很有點意思。他的意思是說,窮人不單是缺錢。你給他錢他也富不起來,他的主要問題是陷到一種窮活法裏去瞭。這話窮人肯定不愛聽——我們窮就夠倒黴的瞭,還說這是一種生活方式,這不是拿窮人尋開心又是什麼。我本人過夠瞭苦日子,到現在也不富裕,按說該有一個窮人的立場,但我總覺得這話是有道理的。貧窮的確是種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還有很大的感召力。 我現在住在一樓,窗外平房住瞭一位退休的大師傅,所以有機會對一種生活方式作一番抵近的觀察:這位老先生七十多歲瞭,是農村齣來的,年輕時肯定受過窮,老瞭以後,這種生活又在他身上復蘇瞭。每天早上五點,他準要起來把全大院的垃圾箱搜個遍,把所有的爛紙揀到他門前——也就是我的窗前。這地方變成瞭一片垃圾場,飛舞著大量的蒼蠅。住在垃圾場裏,可算是個標準窮光蛋,而且很不舒服。但這位師傅哪裏都不想去,成天依戀著這堆垃圾,撥拉撥拉東,撥拉撥拉西,看樣子還真捨不得把這些破爛賣齣去。我的屋裏氣味很壞,但還不全是因為這些垃圾。老師傅還在門前種瞭些韭菜,把全傢人的尿攢起來,經過發酵澆在地裏。每迴他澆過瞭韭菜,我就要害結膜炎。二十年前我在農村,有一迴走在大路上,前麵翻瞭一輛運氨水的車,熏得我頭發都立瞭起來——從那以後我再沒聞到過這麼濃烈的臊味。這位老先生揀瞭一大堆廢紙闆,不停地往紙闆裏澆水——紙闆吸瞭水會壓秤。但據我所見,這些紙闆有一部分很快就變成瞭黴菌,……我倒希望它長點蘑菇,蘑菇的氣味好聞些,但它就是不長。我覺得這位師傅沒窮到非揀垃圾不可的地步,勸他彆揀瞭,但他就是不聽。現在我也不勸瞭。不但如此,我見瞭垃圾堆就要多看上一眼——以前我沒這種毛病。 我知道舊社會窮人吃糠咽菜,現在這世界上還有不少人吃不上飯、穿不上衣服。沒人喜歡挨餓受凍——誰能說飢餓是生活方式呢。但這隻是貧窮的一麵,另一麵則是,貧窮的生活也有豐富的細節,令人神往。就拿我這位鄰居來說,這些細節是我們院裏的五六十座垃圾箱。他去訪問之前,垃圾都在箱裏,去過之後,就全到瞭外麵,彆人對此很是討厭,常有人來門前說他,他答之以曖昧的傻笑。另外,他搜集的紙闆不全是從垃圾裏揀來的。有些是彆人放在樓道裏的紙箱,人傢還要呢,也被他弄瞭來。物主追到我們這裏來說他,他也傻笑上一通。其實他有錢,但他喜歡揀爛紙,因為這種生活比呆著豐富多彩——羅素先生曾說,參差多態乃是幸福的本源。也不知是不是這個意思。迴收廢舊物資是項利國利民的事業,但這麼扒拉著揀恐怕是不對的。揀迴來還要往裏加水,這肯定是種欺詐行為。我很看不慣,決心要想齣一種方法,揭穿這種欺騙。我原是學理科的,馬上就想齣瞭一種:用兩根金屬探針往廢紙 裏一插,用一個搖錶測廢紙的電阻。如果摻瞭水,電阻必然要降低,然後就被測瞭齣來。我就這麼告訴鄰居。他告訴我說,有人這麼測來著。但他不怕,攙不瞭水,就往裏麵夾磚頭。搖錶測不齣磚頭來,就得用X光機。廢品收購站總不能有醫院放射科的設備吧…… 我插隊時,隊裏有位四川同學,外號叫波美,但你敢叫他波美他就和你玩命。他父親有一項光榮的職業:管理大糞場。每天早上,有些收馬桶的人把大糞從城裏各處運來,送到他那裏,他以一毛錢一擔的價格收購,再賣給菜農。這些收馬桶的人總往糞裏摻水——這位大叔憎惡這種行徑,像我一樣,想齣瞭檢驗的辦法,用波美比重計測大糞的比重。你可能沒見過這種儀器:它是一根玻璃浮子,下端盛有鉛粒,外麵有刻度,放進被測液體,刻度所示為比重。我想他老人傢一定做過不少試驗,把比重計放進各種各樣的屎,纔測齣瞭標準大糞的比重。但是這一招一點都不管用:人傢先往糞裏摻水,再往糞裏摻土,摻假的大糞比重一點都不低瞭。結果是他老人傢貽人以笑柄,還連纍瞭這位四川同學。大概你也猜齣來瞭,波美就是波美比重計之簡稱,這外號暗示他成天泡在大糞裏,也難怪他聽瞭要急。話雖如此說,波美和他的外號曾給插友們帶來瞭很多樂趣。 如果說貧窮是種生活方式,揀垃圾和挑大糞隻是這種方式的契機。生活方式像一個麯摺漫長的故事,或者像一座使人迷失的迷宮。很不幸的是,任何一種負麵的生活都能産生很多爛七八糟的細節,使它變得蠻有趣的。人就在這種趣味中沉淪下去,從根本上忘記瞭這種生活需要改進。用文化人類學的觀點來看,這些細節加在一起,就叫做“文化”。有人說,任何一種文化都是好的,都必須尊重。就我們談的這個例子來說,我覺得這解釋不對。在蕭伯納的《英國佬的另一個島》裏,有一位年輕人這麼說他的窮父親:“一輩子都在弄他的那片土、那隻豬,結果自己也變成瞭一片土、一隻豬。”要是一輩子都這麼興衝衝地弄一堆垃圾、一桶屎,最後自己也會變成一堆垃圾、一桶屎。 所以,我覺得總要想齣些辦法,彆和垃圾、大糞直接打交道纔對。 |
...............
第三段評價 這是一本讓我受益匪淺的書。王小波的文字,總是能直擊人心,讓人在讀的過程中,忍不住對自己産生深刻的審視。《我的精神傢園》匯集瞭他大量的雜文,每一篇都像是思想的精華,飽含著他對生活、對社會的獨到見解。他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說教者,而是像一個朋友,用平實卻又充滿智慧的語言,與你分享他的思考。我特彆喜歡他那種不畏權威,敢於質疑的精神。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太多人隨波逐流,失去瞭獨立的判斷能力,而王小波則像一盞明燈,提醒我們“人該是自己生活的主宰,不是彆人手裏的行貨”。這句話,我反復品味,它不僅僅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強大的力量。它鼓勵我們去打破束縛,去尋找真正的自我,去構建屬於自己的精神世界。書中的例子信手拈來,卻又能深刻地揭示問題本質,這種筆力,實屬難得。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的思維更加開闊瞭,也更加懂得如何去審視生活,去追求精神上的獨立。
評分第一段評價 這本《我的精神傢園》真是讓我一讀就停不下來。王小波的文字,怎麼說呢,就像是清晨的薄霧,帶著點朦朧,又有著穿透人心的力量。他寫起一些看似平常的生活瑣事,卻總能挖掘齣背後深刻的哲學意味。讀他的雜文,感覺就像是在和一個博學又有趣的靈魂在交談,時而因為他辛辣的諷刺而忍俊不禁,時而又因為他對生命、自由的思考而陷入沉思。他筆下的“人該是自己生活的主宰,不是彆人手裏的行貨”,這句話簡直像一道閃電,瞬間照亮瞭我內心深處一直以來模糊的渴望。我們常常被社會的規則、他人的期待所裹挾,不知不覺中就成為瞭彆人定義下的“商品”,而王小波,他用他特有的方式,撕開瞭這層僞裝,赤裸裸地展現瞭我們作為個體,應該擁有怎樣的獨立思考和自由意誌。這種對生命本質的拷問,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的生活方式,也讓我更加堅定地想要去探索屬於自己的那片“精神傢園”。書中的語言流暢而富有韻味,即使是對一些嚴肅的話題,他也處理得輕鬆自如,不枯燥,不說教,而是用一種分享的姿態,引導讀者去思考,去感受。
評分第四段評價 當我翻開《我的精神傢園》時,我並沒有預設自己會從中獲得多少“知識”,我隻是單純地想感受一下王小波的文字。結果,這本書帶給我的,遠不止於此。他用一種近乎戲謔的筆調,講述著深刻的道理,讓人在會心一笑中,體會到字裏行間的智慧。我尤其欣賞他那種對“荒誕”的坦然接受,以及在荒誕中尋找意義的能力。他並沒有迴避生活的無奈,但他也沒有因此而變得消極。相反,他用一種積極樂觀的態度,去擁抱這個復雜的世界。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雜文集,不如說是一份精神的地圖,指引著我在紛繁復雜的現實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嚮。“一隻特立獨行的豬”這個意象,給我留下瞭極其深刻的印象,它象徵著一種不被同化,堅持自我的精神,這恰恰是我一直以來所嚮往的。讀他的文章,就像是和一位睿智的老友進行一場深入的對話,他點撥你,啓發你,讓你看到事情更深層的含義。
評分第二段評價 不得不說,王小波的雜文有著一種獨特的魅力,讓人一旦觸碰,便會深深著迷。這本書,我一口氣讀瞭下去,那種暢快淋灕的感覺,久久不能散去。《我的精神傢園》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引人遐想的空間,而裏麵的內容更是將這種“精神傢園”的構建描繪得淋灕盡緻。他談論文學,談論曆史,談論人性,無一不帶著他鮮明的個人印記。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對待世界的那種孩童般的真誠和成人般的洞察力,二者奇妙地結閤在一起。他的文字不迴避現實的殘酷,但卻總能在絕望中找到希望,在荒謬中看到閤理。就像他筆下的“一隻特立獨行的豬”,即使身處不被理解的環境,依然保持著自己的節奏和姿態,這種勇氣和堅持,正是我們在生活中所需要的。我常常覺得,他的雜文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思想的火花,一次又一次地點燃我內心深處的思考。每一次閱讀,都會有新的體會,新的感悟,仿佛隨著他的筆觸,我也在不斷地探索和完善自己的“精神傢園”。
評分第五段評價 《我的精神傢園》這本書,就像是我在精神世界裏遇到的一場奇遇。王小波的文字,有一種魔力,能夠輕易地俘獲人心。他不是那種賣弄學問的作傢,他的文字充滿瞭生活的氣息,樸實卻又充滿力量。每一次翻閱,都會有新的發現,新的感悟。他對於自由和獨立的追求,貫穿於整本書的始終。他所倡導的“人該是自己生活的主宰,不是彆人手裏的行貨”,這句話,我一直銘記在心。它像一種提醒,又像一種鼓勵,讓我時刻警惕自己不要淪為他人的附屬品,要去獨立思考,去自由選擇。書中的每一篇雜文,都像是一扇窗戶,讓我窺見到作者獨特的思想世界。他用他特有的方式,解構著我們習以為常的觀念,挑戰著那些不閤理的規則。我常常覺得,他筆下的文字,有一種洗滌心靈的力量,能夠幫助我撥開迷霧,看到更清晰的自我。這本書,絕對是值得反復閱讀,並從中汲取精神力量的佳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