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马克思主义大辞典 | 出版社: 湖北辞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12-01 |
| 作者:徐光春 | 译者: | 开本: 16开 |
| 定价: 380.00 | 页数: | 印次: 1 |
| ISBN号:9787540345181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湖北省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重点项目
本书是帮助党员干部、高校教师、青年学生和广大群众学习、宣传、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发展、创新、运用的工具书、教科书、历史书,力求为学习、宣传、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遇到疑难问题者提供准确、科学、可靠的答案。全书260万字,含基本概念、原理、代表性著作、代表性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会议、思潮流派等2094个条目。
◆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编译局、《求是》杂志社、武汉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44个党政军学单位90多位专家学者集体编纂;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等12家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审阅。
◆代表了当今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成就。
主编:徐光春(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主任、首席专家,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
常务副主编:梅荣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副主编:卫兴华(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
田心铭(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主要专家、教授)
尹汉宁(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
沙健孙(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北京大学原副校长)
李捷(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首席专家、求是杂志社社长)
周新城(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
赵 曜(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中共中央党校资深教授)
顾海良(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首席专家、教育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原院长)
梁 柱(北京大学一级教授、北京大学原副校长)
靳辉明(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学部委员)
陶德麟(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武汉大学资深教授、武汉大学原校长)
钟哲明(北京大学教授)
老实讲,我购买这类工具书时,最大的顾虑就是其学术权威性。毕竟,思想体系的解释权是非常重要的。这本辞典在引文和注释的规范性上做得极其出色,几乎每一个关键的定义或引述后面,都能清晰地标注出其出处,甚至精确到页码。这不仅是对原始思想家的尊重,更是为读者提供了自我验证和深入挖掘的路径。我特意对比了几个我非常熟悉的经典段落的引用,发现其翻译和引述都达到了极高的准确度,没有出现为了追求流畅性而牺牲原意的现象。这种对细节的苛求,建立起了读者对这本书的信任感。在我看来,一本优秀的辞典,其价值不仅在于它告诉了你“是什么”,更在于它让你知道“从哪里可以找到更深入的依据”。它成功地扮演了一个可靠的“知识守门人”的角色,指引着我们去探索更广阔的原著世界,而不是止步于此浅尝辄止的解释。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部精心策划的“思想地图册”,而非冰冷的概念汇编。我注意到编纂者似乎非常注重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动态演变。比如,当你查阅一个早期的经济学概念时,书中往往会通过交叉引用或者注解的方式,引导你去查看后世对该概念的修正、批判或继承。这种设计的妙处在于,它强制性地打破了单一概念的封闭性,迫使读者去构建一个多维度的知识网络。我个人在阅读时,常常会从一个词条跳到另一个词条,不知不觉中,几个小时就过去了,完全没有意识到时间的流逝,这绝对是工具书的最高境界。它的排版清晰度也值得称赞,术语的黑体加粗、注释的字体区分都做得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疲劳感明显减轻。而且,它在收录现代术语时,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前瞻性,将一些新兴的理论前沿也纳入了考察范围,显示出编纂团队紧跟时代发展的敏锐洞察力。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厚重的质感,拿在手里就有一种对知识的敬畏感。我记得我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在一个安静的咖啡馆里第一次翻开它的。初看起来,目录的编排就显得极为精妙,并非简单的按字母顺序排列,而是似乎蕴含着一种内在的逻辑和体系,将庞杂的概念梳理得井井有条。光是阅读那些主要的条目名称,就已经能感受到作者团队在梳理和界定时所付出的巨大心血。每一个术语的选取,都像是经过了千锤百炼,力求精准地捕捉到其最核心的内涵。尤其是那些跨学科的交叉点,处理得尤为巧妙,让人在浏览的过程中,就能对整个思想体系的宏大框架有一个初步的认知。我特别喜欢它在某些关键概念旁附带的简短历史溯源,这使得理解不再是孤立的,而是能够将其置于思想演变的长河之中去审视。那种感觉,就像是站在一座宏伟的知识殿堂的入口,被那些精雕细琢的细节所深深吸引,迫不及待想要探索其内部的奥秘。整体而言,这种开本和纸张的选择,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让人愿意沉下心来,长时间地沉浸其中。
评分说实话,我是一个对学术著作有一定洁癖的人,总觉得很多工具书为了追求“大而全”而牺牲了内容的深度和准确性。然而,这本工具书在处理那些极具争议性或理解难度极高的概念时,展现出了惊人的克制和平衡感。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异化劳动”的解释部分,不同学派对同一概念的阐释角度差异巨大,这本书的处理方式是,先给出一个最基础、最公认的核心定义,随后分层次地引入主要的流派观点进行对比分析。这种结构安排,避免了初学者被复杂理论直接淹没,同时也为资深研究者提供了深入探究的基石。它的行文风格非常老练,没有太多煽动性的语言,完全是基于严谨的学术对话展开,字里行间透露着对原始文本的忠实和对后世解读的审慎态度。我尝试着去查找了几个自己领域内相对偏门的哲学名词,发现即便是那些被其他辞典忽略或一笔带过的概念,在这里也能找到相对详实且有据可查的解释,这大大超出我的预期,让它从一本“基础辞典”升级为一本可以信赖的“案头参考书”。
评分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检索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我最欣赏的是其多重检索体系的设计。除了标准的条目索引外,它还提供了按历史时期划分的“时代脉络索引”和按核心议题划分的“主题分类索引”。这对于撰写论文或进行专题研究的用户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曾尝试用主题索引来梳理某一历史阶段的关键理论冲突,发现它提供的分组逻辑非常符合学术研究的实际需求,避免了用户陷入无序的条目海洋中。这种结构上的精心设计,让查找过程从一种任务变成了一种探索。再者,它的篇幅控制也拿捏得非常到位,虽然内容详实,但整体厚重感适中,便于携带和日常查阅,不像某些辞典厚得让人望而生畏,只能束之高阁。总而言之,它在学术深度、引证规范和用户体验这三个维度上实现了非常完美的平衡,极大地提升了我日常学习和研究的效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