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参数
书名:《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企业家致良知(雁栖湖)论坛纪实》
ISBN:978-7-111-59185-6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3
定价:56.00元
页数:208页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内容简介
2017年11月28~30日,企业家致良知(雁栖湖)论坛,4?000位企业家,三天论道,1.38亿次线上浏览,盛况空前。本书是此次论坛的精华荟萃,既有文本,又有数十小时声情并茂的现场视频。
目录
出版说明
主题报告 白立新: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1
第一章 致良知+商业实践┆49
......
第二章 致良知+传承实践┆105
......
第三章 致良知+教育实践┆127
......
第四章 致良知+扶贫案例┆143
......
第五章 可学而至┆157
......
最近读到的一本关于个人心智成熟与社会责任的书,给我的震撼是持续性的。这本书探讨的核心议题是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内心的清明与判断力,并最终将这种清明转化为对更广泛群体的积极影响。它不谈如何成功致富,而是着重于“如何成为一个有益于世界的人”。作者的文字极富哲思,但绝不故作高深,他大量引用了古代哲人的智慧,并将其与现代社会中的伦理困境相结合,比如算法偏见、信息茧房等问题。书中有一个关于“责任的层次递进”的论述令我深思,它指出个体的责任首先是对自我心性的修炼,然后扩展到家庭与社群,最后才是对国家和世界的贡献,三者是相互依存、层层递进的。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沉静,它仿佛是一个智者在向你娓娓道来人生的终极课题,引导读者进行深刻的内省,思考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方式,非常适合在浮躁的生活中寻求片刻的宁静和方向感。
评分最近读完了一本关于企业管理和领导力的书籍,简直让我茅塞顿开。这本书没有过多地谈及宏大的叙事,而是聚焦于如何在日常的商业实践中,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作者用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剖析了许多企业在快速发展中遇到的瓶颈,特别是关于如何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坚守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书里有一个章节专门讲了“良知驱动的决策模型”,我印象特别深刻,它强调的不是简单的合规,而是在面对灰色地带时,企业家内心深处的道德指南针应该如何运作。举例来说,书中详细描述了一个案例,关于一家科技公司如何为了短期市场份额而选择性地绕过某些标准,最终如何通过一次痛苦的自我修正,重新回归到以用户福祉为核心的道路上来。这种深度剖析,远超出了市面上那些泛泛而谈的管理学著作。我感觉作者不仅仅是在传授理论,更像是在分享他多年一线摸爬滚打的经验教训,语言中充满了真诚和对商业本质的深刻洞察力,读完后,我立刻在自己的团队中尝试推行了几项与之相关的内部准则调整,效果立竿见影。
评分我最近翻阅的一本书,它像是给所有对宏观经济运行机制感到困惑的人准备的一份“入门指南”,但它的深度绝非新手级别。这本书最吸引我的是它对“结构性变革”的分析,它摆脱了简单的线性增长思维,转而探讨了几个世纪以来,驱动社会整体向上发展的那些深层次的、非线性的动力来源。作者非常擅长将复杂的历史事件与经济数据进行交叉印证,构建起一套严谨的、可供推演的逻辑链条。我特别欣赏它对于“制度红利”的探讨,它清晰地阐释了为什么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制度上的细微调整能够引发生产力的巨大飞跃。这本书的论证过程逻辑严密,数据翔实,读起来就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进行一场高强度的思维对话。它不会给你现成的答案,但它会教会你如何去提正确的问题,如何穿透表面的喧嚣,去把握时代脉搏中的关键转折点,对于理解我们当下所处的历史方位,提供了极佳的参照系。
评分另一本让我耳目一新的著作,聚焦于探讨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文化元素如何在现代商业语境中焕发新生。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将传统文化视为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可以被创新性转译和应用的“操作系统”。作者通过对比研究了东西方几家成功企业的品牌塑造历程,特别是那些成功将本土哲学融入其全球化战略的案例,比如某知名奢侈品集团如何巧妙地运用东方美学中的“留白”概念来设计其产品线,从而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开辟出一条差异化的道路。这本书的学术性与实践性结合得非常好,引用的文献非常扎实,但行文却丝毫没有晦涩感。它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我们每天接触到的商业符号——原来那些看似随意的设计和营销策略背后,都可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基因。对于任何希望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自身独特竞争力的品牌管理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它告诉你,强大并非意味着同化,而是意味着更深刻的自我认知与表达。
评分有一本关于团队协作与组织效能的书籍,我发现它非常适合那些正处于快速扩张期、内部沟通开始出现摩擦的企业领导者。这本书完全没有使用那些令人厌倦的瀑布模型或KPI考核表,而是引入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概念——“共识张力场”。核心思想是,高效的团队并非没有冲突,而是懂得如何管理和利用团队成员之间意见分歧所产生的能量,将其转化为创新的动力,而不是内耗。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对话框架”,让不同部门、不同层级的员工能够进行真正有建设性的、暴露真实想法的交流。我最喜欢的是它对“失败的仪式化处理”这一环节的描述,它建议组织应该如何公开、积极地对待错误,将其转化为集体的学习资产,而不是私下的惩罚。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活泼,充满了案例研究和实际操作指南,读完后让人感觉充满了实操的动力,而不是读完后只留下空洞的理论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