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关系学精要 | ||
| 定价 | 75.00 |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7年11月 | |
| 开本 | 16开 | |
| 作者 | 黄日涵 张华 |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 页数 | ||
| 字数 | ||
| ISBN编码 | 9787520115490 | |
| 重量 | 496 | |
第壹章 历史 (一)导言 (二)国际关系史的七个阶段 第2章 理论 (一)导言 (二)国际关系代表性理论 第三章 方法 (一)导言 (二)国际关系学研究方法发展的阶段 第四章 战前国际关系史 (一)导言
第壹章 历史
(一)导言
(二)国际关系史的七个阶段
第2章 理论
(一)导言
(二)国际关系代表性理论
第三章 方法
(一)导言
(二)国际关系学研究方法发展的阶段
第四章 战前国际关系史
(一)导言
(二)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下的欧洲均势(1618~1814)
(三)维也纳体系下的欧洲协调(1815~1870)
(四)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与第壹次世界大战(1871~1918)
(五)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20年危机(1919~1938)
(六)第2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雅尔塔体系的确立(1939~1945)
(七)专题解析
第五章 战后国际关系史
(一)导言
(二)专题解析
第六章 新中国外交史概论
(一)导言
(二)专题解析之基础篇
(三)专题解析之实践篇
(四)专题解析之应用篇
第七章 政治学原理
(一)导言
(二)基本概念
(三)国家专题解析
(四)政治制度专题解析
(五)政治参与专题解析
(六)政治发展专题解析
(七)革命的三种类型
第八章 国际政治学概论
(一)导言
(二)专题解析
第九章 国际关系理论
(一)导言
(二)现实主义专题解析
(三)自由主义专题解析
(四)建构主义专题解析
(五)其他理论专题解析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厚重感和纸张的质地,一看就知道是精心制作的。我尤其喜欢它在内容组织上的那种“大开大合”的叙事方式。它不像有些教材那样堆砌事实,而是巧妙地将那些错综复杂的历史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是站在一个高处俯瞰整个国际舞台的变迁,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萌芽到现代全球治理的复杂困境,那些曾经晦涩难懂的事件节点,在这里都变得清晰而富有逻辑。作者在阐述核心概念时,那种旁征博引却又点到为止的功力,实在令人佩服。比如在讨论权力转移的章节,他没有陷入无休止的争论,而是构建了一个极具洞察力的分析框架,让我对当前国际格局的演变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整体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宏观视野和扎实的知识基础,为后续更深入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地基。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而非枯燥的地图,带领读者在复杂的国际关系迷宫中找到方向。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于“关系”这一核心概念的深度挖掘和多维度展现。它处理国际关系历史的笔触,细腻入微,仿佛在重现那些历史决策背后的挣扎与权衡。它不是简单的年表堆砌,而是将一系列看似孤立的条约、冲突和合作,编织成一张巨大的、充满张力的网。每当读到一个转折点,我都会停下来思考,如果当时的选择稍有不同,今天的世界会是何种面貌?书中对长期历史趋势的把握能力尤其出色,它让读者意识到,当前的许多“突发事件”,其实都是历史惯性作用下的必然结果。这种对时间维度把握的精准度,让人不禁对作者的学术功力肃然起敬。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进行了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与那些塑造了我们现代世界的思想家和实践者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它让历史不再是尘封的过去,而是鲜活的、仍在影响我们的力量。
评分这本书对于构建一个稳固的、多层次的知识体系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将国际关系领域那些看似分散的子学科,如历史分析、理论辩论、甚至是一些政治哲学的基础概念,都巧妙地整合在了一个统一的逻辑框架之下。这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意味着不必在进入各个分支领域时都重新建立认知基础,因为这本书已经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元框架”。我尤其欣赏它在探讨当代问题时,那种不偏不倚、力求全面的态度。它既没有让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视角完全压倒自由主义的制度构建,也没有让现实主义的权力逻辑独霸话语权,而是在不同理论之间搭建起对话的桥梁。这种平衡感,使得这本书在提供具体知识的同时,也成功培养了读者那种开放和包容的学术精神。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这个学科的整体疆域有了清晰的地图,知道哪些地方已经探索成熟,哪些地方仍然是充满挑战的前沿地带。
评分我向来对那些故作高深的学术著作敬而远之,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却出乎意料地清晰、有力,且充满了一种沉静的力量感。它在处理一些极其复杂的政治哲学议题时,展现了一种罕见的洞察力——那就是能够用最简洁的语言触及问题的本质。例如,在阐述权力分配理论时,作者没有用冗长晦涩的术语将读者绕晕,而是用一两个精妙的比喻,就将那种静态与动态之间的微妙平衡解释得淋漓尽致。这种行文风格的背后,无疑是对学科脉络了如指掌的自信。它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示范。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看新闻报道时的“默认设置”都被悄然修改了,对于任何国际声明,我都会不自觉地去追问其背后的结构性动机和潜在的战略意图。这本书带来的改变是潜移默化的,它提升的不仅仅是知识储备,更是分析世界的基本“操作系统”。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书时,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在方法论上的那种严谨到近乎苛刻的态度。它似乎并不满足于仅仅描述“发生了什么”,而是执着于探究“为什么会这样发生”。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理论构建的部分,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主流学派,而是像一个精密的钟表匠,拆解了每一个理论模型的内在齿轮是如何咬合、又是如何驱动其解释力的。在分析具体的国际事件时,作者总能将抽象的概念巧妙地“锚定”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这种理论与实践的无缝衔接,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参与感。说实话,很多相关领域的书籍读起来很容易让人感到疲惫,因为它们要么过于理论化而脱离现实,要么过于关注时事而缺乏深度。但这本书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它让你在理解那些宏大叙事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微观个体决策所蕴含的巨大张力。这不仅是一本学习的书,更像是一场思维的训练营,强迫你用更批判、更结构化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