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研究
:36.00元
作者:徐强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8-01
ISBN:978701010994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研究》由徐强所著,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典著作为依据,全面、系统地梳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伦理思想,探讨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的形成、完善、继承和发展过程。具体逻辑结构包含三个部分:**部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济伦理思想,第二部分是列宁和斯大林的经济伦理思想,第三部分是*和邓的经济伦理思想。由于历史的原因,马克思和恩格斯着重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以及经济过程进行了批判性考察,对资本主义道德进行了现实性观照,这是本书研究的重点。而列宁、斯大林,以及*、邓则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有意识地践行一些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理念和道德原则,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本书力求忠实于原著,寻找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的发展线索、内在逻辑、基本原则和研究方法,并为研究者提供**手资料和研究参考,同时引发对当代经济伦理问题的思考。
内容提要
《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研究》由徐强所著,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为依据,较为全面、系统地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伦理思想,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的形成、完善、继承和发展过程,分别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以及*、邓的经济伦理思想进行了历史性考察。《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研究》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力求寻找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的发展线索、内在逻辑、基本原则和研究方法,并为研究者提供手资料和研究参考,同时引发学界对当代经济伦理问题的思考。
目录
导 论章 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的准备时期 节 马克思的思想准备时期 一、民主主义的伦理思想观 二、《德法年鉴》对人类解放道路的探求 三、主义是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 四、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 第二节 恩格斯的思想准备时期 一、对工人阶级的同情和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二、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的确立 节 人的本质的重新界定 一、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人的本质的认识过程 第二节 人类历史前提的客观指认 一、有生命的个人存在是人类历史的前提 二、经济现实决定经济伦理 三、《哲学的贫困》对经济伦理的发挥 四、《党宣言》中对资产阶级的批判 五、《雇佣劳动与资本》中的经济伦理思想 第三节 对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经济伦理观的批判第三章 《资本论》中的经济伦理思想 节 《资本论》准备时期的经济伦理思想 一、《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的经济伦理思想 二、《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的经济伦理思想 三、《政治经济学批判》及其“序言”中的相关思想 第二节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论述 一、对财富源泉的揭示 二、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 三、资本主义的自由是虚假的自由第四章 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的系统阐发和捍卫 节 人类道德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 一、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的论述 二、财富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二节 经济伦理的现实基础 一、对费尔巴哈抽象道德观的批判 二、道德动机与道德效果之间的关系第五章 列宁、斯大林的经济伦理思想 节 列宁的经济伦理思想 一、早期对民粹主义抽象人性论的批判 二、战时主义政策的实施 三、的创举 四、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 五、社会主义劳动竞赛 第二节 斯大林的经济伦理思想 一、关于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 二、关于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第六章 毛的经济伦理思想 节 毛早期对人性的看法 一、精神的个人主义 二、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道德 三、具体的人性 第二节 群众利益高于一切 一、农民问题首先是土地问题 二、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 三、利益是生产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 合理看待道德与利益的关系 一、革命的功利主义 二、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三兼顾第七章 邓的经济伦理思想 节 邓经济伦理思想的特征 一、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伦理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功利伦理 一、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统一 二、道德从为政治服务转向为经济服务 三、信誉高于一切 四、坚持艰苦奋斗的传统 五、效率与公平相结合 第三节 市场经济与主义伦理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主义道德的引导 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三、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参考书目人名索引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价值绝非仅限于专业研究领域,它对普通读者也具有极强的启发性。虽然主题听起来有些严肃,但作者的叙述策略很巧妙,成功地将宏大的经济哲学问题,转化为与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价值选择和道德困境。读完后,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财富、劳动、以及社会责任的传统看法。它没有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审视问题的全新框架和工具,迫使读者进行深层次的自我对话。这种“启发性大于结论性”的特点,使得这本书的生命力可以延续很久,每次重读,都可能会因为自身心境的变化而获得新的感悟。它真正做到了将深奥的理论,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融入到我们对日常经济生活的理解之中,这才是真正优秀学术著作的标志。
评分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行文中穿插的那些细微的考据和注释部分,简直是一座座知识的宝库。那些看似不经意的脚注或尾注,往往隐藏着作者付出的巨大心血,它们不仅为正文提供了坚实的文献支撑,更像是一条条通往更广阔学术海洋的支流小径。对于希望深入钻研特定议题的读者来说,这些详尽的参考资料和对特定术语的溯源性解释,无疑是无价的财富。我曾因为一个模糊的概念去查阅了数篇外文文献,结果发现作者的注释中已经给出了最精炼的解释和指向,这极大地节省了我的时间。这种对学术细节的极致追求,充分展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知识的敬畏之心,让人由衷地感到这本书是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的。
评分我个人尤其欣赏这本书在处理历史脉络和现实关照之间的平衡艺术。作者并非仅仅停留在对既有理论的梳理和复述上,而是巧妙地将历史文献的挖掘与当代社会经济现象的剖析紧密结合起来。每当引入一个历史时期的理论思潮时,作者都能立刻将其放置到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去审视,使得这些看似陈旧的理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种“古为今用”的叙事策略,极大地增强了本书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思想穿透力。它不仅是一部纯粹的理论回顾,更像是一面映照当下经济秩序与人类价值取向的棱镜,引导读者去思考在快速变化的物质世界中,我们应如何坚守和重塑自身的伦理坐标。这种兼具历史纵深感与时代敏锐度的视角,着实令人耳目一新。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得非常雅致,封面采用了沉稳的深色调,配以简洁而有力的字体,初看便能感受到其内容的厚重与学术性。内页的纸张质量上乘,触感温润,阅读体验极佳,即便是长时间研读,眼睛也不容易感到疲劳。装帧的工艺细节处理得相当到位,书脊的胶装牢固,保证了书籍的耐用性,对于我这种喜欢反复翻阅的读者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整体而言,从拿到这本书的第一眼起,我就被它散发出的专业气息所吸引,这种对实体书品质的重视,无疑也从侧面反映出作者和出版社对所承载思想的敬畏与珍视。光是这本书摆在书架上的样子,就足以成为一种无声的学术宣言,让人对其内部的精深内容充满期待,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严谨,论证逻辑清晰得像是精密的手术刀,层层递进,毫不拖泥带水。作者似乎对每一个概念的界定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察,力求避免任何模糊和歧义,这对于理解复杂学术理论至关重要。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引用前人观点时,总能精准地把握其核心要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富有洞察力的批判或发展,这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学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每当读到关键的转折点,总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作者在迷宫中为我点亮了一盏清晰的指路明灯。这种流畅却又不失深度的叙事方式,极大地降低了晦涩理论的理解门槛,让我在跟随作者的思路时,能够保持高度的专注与兴趣,丝毫没有感到枯燥乏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