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海权(第三版)

论中国海权(第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文木 著
图书标签:
  • 海权
  • 中国海权
  • 海军战略
  • 地缘政治
  • 海洋安全
  • 国际关系
  • 军事史
  • 战略研究
  • 国防
  • 第三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海洋出版社
ISBN:9787502787356
版次:3
商品编码:1141306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2
字数:4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没有一支强大的海军,中国就不会有伟大的未来。
  ◎没有海权,我们就不能享有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的有保障的权利。
  ◎大国崛起于地区性守成,消失于世界性扩张。

内容简介

  《论中国海权(第三版)》分七章,呈正题、反题、合题三段式结构。第一章直切正题,以“中国海权”概念为全书论述展开的起点;第二至六章从历史纵坐标和现实横坐标论述中国海权的定位,从中可看出海权之于中国发展的巨大的推动作用;第七章回扣“中国海权”正题,提出21世纪上半叶中国海洋安全战略构想。附录内容分为讲座、访谈、时评、战略四方面。全书以附录文章《2049:中国海洋安全战略》收尾,此与正文第七章相呼应。“中国海权”是贯穿全书的主线。

作者简介

  张文木,1957年生于陕西,1975年中学毕业后下乡插队锻炼,自1979年起,相继在西北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学习。1997年获法学博士学位,2000-2001年度国家公派赴印度尼赫鲁大学国际政治系做访问学者,现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问题研究中心(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stronautics Centre for Strategic Studies)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国家安全战略,著有《中国新世纪安全战略》(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世界地缘政治中的中国国家安全利益分析》(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印度国家发展潜力及其评估——与中国比较》(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年)、《全球视野中的中国国家安全战略》(上卷、中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2010年)、《论中国海权》(海洋出版社,2009年、2010年)、《国家战略能力与大国博弈》(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2013年)。

内页插图

目录

一、论中国海权
(一)海权的概念及其误用
(二)中国海权的特征
(三)世界军事变革与中国海军跨越式发展战略
(四)中国海权扩展原则

二、制海权与大国兴衰
(一)资本全球化与制海权理论的产生
(二)制海权与大国兴衰
(三)制海权扩展的限度

三、世界霸权与印度洋
(一)控制印度洋:拿破仑争霸世界的首选目标
(二)控制印度洋:19世纪末英俄在阿富汗狭路相逢
(三)会师印度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和日本的“最后使命
(四)控制印度洋:20世纪末美苏决战阿富汗
(五)大棋局,老棋谱

四、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海权
(一)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二)英国和法国是资本全球化和多极化历史的发祥地
(三)经济全球化催生海权新观念
(四)强大的海军是国内财富积累和民主政治发展的保证
(五)中国已将部分命运托付给了没有安全保障的世界
(六)没有海上军事远投能力,海外贸易保护就是一纸空文
(七)国家利益所在即我们国家安全边界之所在
(八)获得制海权,也就在相当程度上获得了历史的主动权
(九)台海统一是中国参与世界事务的第一张资格认证书
(十)赢得挑战才能获得的历史机遇

五、世界地缘政治体系中心区域的大国政治
(一)资源是地缘政治及其制权理论演绎的逻辑原点
(二)世界体系中的现代地缘政治及其特征
(三)印度洋及其北岸地区的地缘政治与印度未来安全
(四)“麦金德悖论”与英美霸权的衰落——基于中国视角的经验总结
(五)美国政治结构与外交政策——兼谈美国战略东移及其后外交走向
(六)伊朗高原:中国西陲安全的桥头堡

六、战后雅尔塔体制与亚太和平
(一)变动中的世界政治与日本问题
(二)在钓鱼岛赢得尊严才能在南海赢得尊重
(三)中俄结盟的限度、目标和意义
(四)中美西太战略博弈的重心与边际
(五)深入理解邓小平的海洋战略

七、21世纪上半叶中国海洋安全战略构想
(一)新时代、新任务、中国国家安全新视野
(二)建构21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海洋安全战略
(三)挑战与机遇
(四)台海统一的紧迫性及其路径分析
(五)台海统一后,中国海洋安全战略应做收缩性调整

附录
讲座
论正在崛起的中国及其经营和治理世界能力预备——在清华大学新闻
与传播学院的讲座

访谈
中国海洋战略应坚持”地区性守成“原则
经济全球化与制海权
我国海上战略力量的发展方向
追求”学问与国家共命运“的学者——专访张文木

时评
现代中国需要新的海权观
中国海权要避免盲目跃进
南海:日本很危险,印度凑热闹
围堵中国将会拖垮美国
台湾只是美国在西太平洋战略布局中的一颗”虚子
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重读毛泽东
《念奴娇·鸟儿问答》

战略
2049:中国海洋安全战略

精彩书摘

  农民的解体使法国经济陷入失控状态。失去土地的农民涌到城市,法国彻底混乱了。有人说是腐败问题,有人说是官僚问题,但不管怎样还是出现了“法国大革命”。开始是君主立宪派,接着是吉伦特派,最后是雅各宾派,它重视反腐败并倡导个人自由和人权。比较完备的现代人权理论发轫于这一时期的法国。大家知道《人权宣言》是在法国大革命初期推出的,但断头台(guillo-tine)也是在革命的后期即雅各宾专政时期出现的。法国在喊人权最凶的时候出现了断头台,这是绝妙的讽刺。上断头台的当时多是那些所谓的“贪官”和“贵族”,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砍头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拿破仑法国当时面临的主要对手是英国。1798年3月5日,法国督政府任命拿破仑为远征英国的总司令。但他打击英国的方向并没有直接选择英国本土,而是英国的殖民地。他提出远征埃及、切断英国同印度的通道并由此打击英国的计划。该计划为督政府批准后,拿破仑于5月19日率3万法军远征埃及。为什么到埃及去呢?埃及是英国通往印度的地理咽喉。当时英国的存在不只是英国本身的存在。大家看现在一些自然经济国家,自给自足,它自己生产自己用,跟外部没关系,除武力干涉外,别人真拿它没办法。英国不一样,当时的英国本身是一个世界工厂:它从殖民地廉价掠夺原料并高价在殖民地出售其产品。英国赚了大量钱以后再用以提高本国社会福利,缓和原已激化了的国内矛盾。拿破仑从埃及人手,掐断英国与印度的联系,他认为几个月内必能占领印度。他曾计划挑动印度内部的民族分裂,并以此干预印度内政并控制印度。①印度是大英帝国的基础,占领印度,对英国经济而言,就是釜底抽薪。
  就像现在有些人说全球化理论有益,可包治南方国家的百病一样,亚当·斯密把“自由贸易”吹上了天,认为不管强的弱的都应参加自由交换。亚当·斯密当然愿意进行世界贸易,因为他是英国人,英国经济势能高,辐射力强,它就希望资本外围地区对它更多地开放;能量小的国家就不能像它那样自由,就得通过限制经济高势能国家的产品来保护和发展自己的民族经济。当时很多学经济学的人都听亚当·斯密的,拿破仑不信。
  ……
《论中国海权》(第三版)图书简介 探寻深邃蔚蓝,解析国家脉络——《论中国海权》(第三版)引领您穿越历史的长河,洞察现实的挑战,擘画未来的蓝图。 千载以来,海洋不仅是辽阔的水域,更是连接文明、驱动发展、维系国家命运的关键要素。从郑和下西洋的壮阔远航,到近代以来波澜壮阔的海权争夺,中国与海洋的关系,始终贯穿于民族发展的脉络之中。《论中国海权》(第三版)以史为鉴,以今为镜,以智启迪,以审慎的笔触,深入剖析了中国海权发展的历史轨迹、理论渊源、现实困境以及未来走向。本书并非仅是对海洋军事力量的陈述,更是一次对中国国家战略、经济命脉、文化基因与地缘政治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解读。 第一部分:历史回响——从陆权思维到海洋意识的觉醒 本书开篇,便将读者带回悠久的中国历史,追溯中国古代海洋文明的萌芽与演变。从早期沿海渔猎经济的朴素形态,到唐宋时期发达的海上丝绸之路,再到明朝郑和船队的辉煌成就,作者细致描绘了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与海洋互动的丰富图景。然而,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曾一度领先世界的海洋探索,为何在近代遭遇断崖式的衰落?本书深入剖析了明清时期僵化的陆权思维、闭关锁国的政策,以及西方工业革命后海军力量的崛起,如何共同作用,将中国推向了落后挨打的境地。对历史的反思,并非为了追悔,而是为了汲取教训,认识到海洋的重要性,打破“重陆轻海”的惯性思维,为理解当下和未来中国海权战略的转型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部分:理论基石——解读世界海权发展的经典范式与中国经验 海权理论,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学说,对理解大国兴衰、地缘政治格局演变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书系统梳理了西方经典海权理论,包括马汉的“海权论”及其核心观点,如海军是国家力量的象征、控制海洋的重要性、海军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等。同时,也探讨了斯皮克曼的“陆权论”与海权论的辩证关系,以及其他重要的海洋战略思想。 在介绍西方理论的同时,本书并非照搬照抄,而是着力于将这些理论置于中国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下进行审视和解读。中国古代的“海防”思想,与现代海权概念有何异同?中国传统的“和而不同”的海洋观,如何在现代国际海洋秩序中得到体现?本书深入挖掘了中国自身在海洋利用、海洋治理方面的独特经验和智慧,并将其与西方经典理论进行对话与融合,力求构建一套更符合中国国情的海权发展理论框架。这部分内容,将帮助读者理解海权不仅仅是军事实力,更是一种综合的国家能力,一种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对海洋通道的维护保障、对海洋权益的争取伸张,以及在国际海洋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的综合体现。 第三部分:现实挑战——中国海洋权益面临的多重困境与博弈 步入现实层面,本书直面中国在当代海洋领域所面临的复杂而严峻的挑战。从东海的油气资源争夺,到南海的岛礁主权和航行自由问题,再到远洋渔业的权益维护,以及关乎国计民生的海上贸易通道的安全,中国海权的发展并非坦途。 本书对这些现实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剖析。它将首先从地缘政治的角度,解析周边国家的海权战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揭示海洋热点地区的成因与演变。其次,将深入分析中国在军事、经济、外交等层面,在维护海洋权益方面所面临的优势与劣势。例如,中国海军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及其局限,海上执法力量的建设与协同,以及在国际海洋法框架下争取话语权和话语权所面临的挑战。 此外,本书还将关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海洋挑战,如海上恐怖主义、海盗活动、海洋污染、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的影响等,这些都对中国的海洋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通过对这些现实挑战的客观呈现,本书旨在引发读者对中国海权发展紧迫性的深刻认识,并为理解中国在相关国际场合所采取的政策立场提供背景。 第四部分:未来展望——构建海洋强国的战略路径与愿景 面对挑战,中国并未止步不前。《论中国海权》(第三版)将笔锋转向未来,勾勒出中国构建海洋强国的战略路径与宏伟愿景。本书认为,建设海洋强国,不仅仅是海军力量的强大,更是一个系统工程,涵盖了海洋经济的转型升级、海洋科技的创新突破、海洋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海洋文化的繁荣发展以及在国际海洋治理中的积极贡献。 在经济层面,本书将探讨如何推动蓝色经济发展,发展高端海洋装备制造,提升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效率,构建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在科技层面,将强调海洋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包括深海探测、极地开发、海洋能源、海洋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在环境层面,将呼吁加强海洋生态保护,推动可持续的海洋开发模式,应对气候变化对海洋带来的挑战。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深入探讨中国在国际海洋事务中应扮演的角色。如何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海洋秩序?如何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平台,深化与沿线国家的海洋合作,共同维护海上通道的安全与繁荣?本书将阐述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在维护全球海洋和平与稳定,促进人类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方面所肩负的责任与担当。 结语: 《论中国海权》(第三版)是一部兼具理论深度、历史厚度和现实关怀的著作。它以宏大的视野,审视中国与海洋的百年交织,剖析当下挑战,并以前瞻性的眼光,擘画中国走向海洋强国的光明未来。本书不仅是军事战略研究者、国际关系学者、经济学家、政策制定者的必读之作,更是每一个关心中国未来发展,渴望了解国家战略深层逻辑的读者,打开认识海洋、理解中国、把握未来的重要钥匙。翻开此书,您将开启一段关于海洋、关于国家、关于未来的深度探索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版式设计和整体装帧,给我带来了一种严肃而又耐人寻味的感觉,它散发着一种旧时代学术经典的气质,但内容上却紧扣时代脉搏。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它成功地构建了一种跨越代际的对话框架。它似乎在与过去的海权思想家对话,也在向未来的决策者喊话。书中对于如何培养“海洋民族精神”的讨论,摆脱了陈词滥调,而是从教育体制、文化认同等深层次的社会结构入手进行探讨,格局甚大。这种自上而下又由内而外的构建思路,体现了作者超越一般军事战略范畴的宏大视野。每一次翻阅,都能在不经意间发现一些先前忽略的细节,比如某些关键术语的精准界定,或者对特定历史时期国际条约的精妙解读。这使得这本书的重读价值非常高,它更像是一份需要时常对照和印证的战略地图,而不是一次性消费的读物。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区域安全的研究者,我发现这本书在处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展现出了极高的成熟度。它不像许多理论专著那样孤立地阐述概念,而是将抽象的海洋战略理论,紧密地锚定在具体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利益之上。作者对不同类型海域(如狭水道、远洋、岛链)的战略价值分析,详略得当,逻辑链条清晰可见。书中对经济活动与军事投射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剖析尤为精彩,揭示了现代海洋强国是如何通过构建复杂的全球贸易网络来巩固其海权基础的。阅读这类书籍最怕的就是陷入空泛的战略口号,但这本书则完全避免了这一点,它提供的每一个观点几乎都有坚实的现实案例作为支撑。例如,在讨论资源获取与海上通道安全时,作者引用的数据和案例分析,都充满了田野调查般的扎实感,让人感受到作者对现实世界海洋运行机制的深刻体察,而非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堆砌。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产生强烈共鸣的地方,在于其对“能力与责任”这一对孪生议题的深入探讨。作者并未止步于论述如何获取海权,而是将视角拉伸到拥有海权之后,一个大国必须承担的国际责任与义务。这种关怀,超越了一般的国家利益至上的狭隘视角,展现了一种更具世界公民情怀的战略高度。在当今国际关系日益复杂多变的背景下,这种兼顾自身发展与维护国际秩序稳定的论述,显得尤为珍贵和及时。它提供了一种成熟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的战略蓝图,而非仅仅是追求单边利益的工具手册。阅读完毕后,我感到自己的知识框架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不再仅仅关注于硬性的军事部署,而是开始思考文化、法律、外交等软实力如何在海洋博弈中发挥关键作用。这本书成功地将一个硬核的战略话题,提升到了文明和责任的高度进行审视,其思想穿透力,令人深思良久。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乍一看似乎有些平实,但细细品味,却能感受到一股深沉的忧患意识在字里行间涌动。它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也没有过于激进的口号式陈述,而是以一种近乎冷静甚至略带克制的笔调,剖析着一个古老文明面对现代海洋挑战时的集体焦虑与战略困境。我尤其注意到作者在描述一些敏感的历史教训时所采取的辩证手法,既不一味地粉饰太平,也不陷入不必要的自我贬低,而是在承认历史局限性的基础上,有力地指出了未来转型的关键方向。这种恰到好处的平衡感,使得全书的论证极具说服力。它不是那种读完让人热血沸腾的书,而是让你在深夜里感到一股凉意,继而陷入沉思的类型。作者似乎在不断地提醒读者:海洋的规则是冰冷而无情的,任何对自身力量的盲目自信或对环境的漠视,都可能付出沉重的代价。这种深沉的基调,是这本书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

评分

这本书的论述结构着实令人印象深刻,从宏观的历史视角切入,逐步深入到具体的战略考量,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舵手在带领我们穿越波涛汹涌的海洋历史。作者对于近代以来世界格局变迁与海洋力量消长的洞察力,堪称老辣。尤其是在梳理不同时期列强在远东地区的博弈时,那种细致入微的史料运用和逻辑推演,让人不得不拍案叫绝。它不仅仅是一部讲述历史的著作,更像是一部关于地缘政治哲学的教科书,深刻揭示了“制海权”对于一个大国崛起或衰落的决定性影响。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关键历史节点的重新解读,那些曾经被教科书一笔带过的人物和事件,在作者的笔下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让人对整个历史进程有了更为立体和深刻的理解。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精辟的论断,思考其对当下局势的映射意义。这种深厚的学术功底与流畅的叙事风格完美结合,使得即便是相对专业的海洋战略理论,也能被普通读者所理解和吸收,无疑是一次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

评分

中国海权随中国主权同生,而中国意识到并力求捍卫、强化中国海权的努力却起步不久。中国目前的海权实践远没有达到追求“海洋权力” (sea power)的阶段,而只是处在捍卫其合法的海洋权利(sea right)的阶段。比如中国统一台湾和中国海区[9]其他属于中国主权范围的岛屿,这是中国海权实践的重要内容,但这只是维护中国的主权及其相关海洋权利 (sea right),建设对这些地区的海上利益的海上保护力量(sea power)的实践,而不是追求霸权意义的海洋权力(sea power)的实践。而美国在台湾海峡的海军活动及对中国台湾的军事插手活动,则是一种霸权意义上的海权即“海上权力”实践。从这些意义上看,中国的海上力量(sea power),属于国家主权中的自卫权的范畴,而美国在中国台湾地区的海上军事介入,则是一种为实现其海上“权力”(sea power)的海洋霸权行为。如果我们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将sea power的这两种语义转译为“海权”,而不是将sea power 与sea right相区分,这会使周边地区和国家对中国的现代化实践及相关的海权诉求造成大的误解。

评分

张文木大作

评分

好!!!!!!!!!!!!!

评分

写得不错,海洋权益越来越重要了

评分

非常满意,质量也不错。京东没说的

评分

一本阐述中国海洋发展战略的书籍

评分

张文木大作

评分

张文木都已经写到第三版了,增加了不少内容。

评分

非常满意,质量也不错。京东没说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