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這本書的“實用性”方麵也讓我大打摺扣。它似乎更側重於展示各種復雜的節奏組閤,而不是循序漸進地建立基礎。我花瞭好大力氣纔摸清瞭如何發齣一個穩定的基礎音,結果翻開下一頁,就直接跳到瞭需要雙手配閤進行復雜切分的進階樂句。這種跳躍式的教學進度,讓我的練習過程充滿瞭斷裂感和不確定性。我需要的是那種“米粒般的”小練習,比如先練習左手擊打五分鍾,再練習右手,然後纔能慢慢過渡到雙手交替。這本書裏對基礎功的打磨似乎不夠耐心,仿佛默認讀者已經具備瞭一定的音樂基礎和協調能力。如果教材作者能多加入一些針對性的肌肉記憶訓練和慢速分解示範,哪怕隻是通過文字和圖示的詳細描述,也會對初學者有極大的幫助。
評分我原本對手工敲擊樂器抱有極大的熱情,尤其對非洲鼓那種原始而富有生命力的律動充滿瞭嚮往。然而,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一本晦澀難懂的理論著作,而不是一本“從零起步”的實用教程。它的理論部分似乎過於冗長和抽象,上來就拋齣一堆我根本無法理解的音樂術語和復雜的節奏分解,這對於一個完全的新手來說,無疑是築起瞭一道高牆。我更期待的是那種“拿起鼓槌就開敲”的直觀引導,比如清晰的動作分解圖,告訴你手掌的哪個部位應該擊打在鼓麵的哪個位置,力度如何分配纔能發齣標準的“低音(Bass)”和“高音(Tone)”。遺憾的是,這本書在這方麵顯得相當吝嗇,更多的是文字的堆砌,讓我感覺自己像是在啃一本枯燥的樂理書,而不是在學習一門活潑的演奏藝術。
評分總的來說,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作者顯然是一位技藝精湛的鼓手,他對非洲鼓的理解非常深刻,但這份深刻似乎沒有被有效地轉化為適閤初學者吸收的教學語言和結構。它更像是一位大師寫給其他大師看的備忘錄,裏麵充滿瞭“你懂的”的省略和簡寫。作為一本聲稱“從零起步”的教材,它對“零”的定義顯然比我這個真正的初學者要高齣好幾個層次。如果我的背景是音樂學院的學生,或許能從中挖掘齣一些寶貴的節奏概念,但對於一個隻是想在周末放鬆心情、學會幾個基礎節奏的普通愛好者來說,這本書的門檻實在太高瞭,讓人望而卻步,最終隻能束之高閣,轉而尋求其他更直觀的入門資源。
評分從音色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引導簡直是“紙上談兵”。非洲鼓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於其豐富的音色變化——從深沉的低音到清脆的高音,再到中音的各種變化,這些都需要精準的手型和擊打點來控製。但這本教材在描述如何“製造”這些音色時,用詞非常模糊。比如,它會說“用手掌根部擊打中央獲得低音”,但我嘗試瞭很多次,齣來的聲音要麼是“悶悶的”,要麼就是“失焦的響聲”,遠沒有達到我聽到的那種富有穿透力的“咚”聲。我甚至懷疑是不是我的鼓有問題,後來請教瞭一位有經驗的朋友,他聽瞭我的描述後指齣,教材對“手指的放鬆程度”和“擊打後的離鼓時間”這些關鍵細節描述不足,導緻我無法掌握正確的發聲技巧。對於打擊樂來說,聽覺反饋至關重要,而這本書在這方麵的“聽覺指導”是缺失的。
評分這本鼓譜的排版簡直是災難,拿到手的時候我就有點傻眼。首先,字號實在是太小瞭,對於我這種視力不算太好的人來說,簡直是摺磨。每一次練習,都得眯著眼,眼睛酸痛不說,生怕看錯瞭一個音符,影響瞭整體的節奏感。而且,譜麵上的標記也做得極其含糊,有時候那個重音符號和休止符幾乎分不清,讓人在初學階段就感到無比的挫敗。我試著對比瞭幾本其他教材,人傢的設計就清晰明瞭得多,即便是復雜的節奏型,也能一目瞭然。希望未來的版本能在印刷質量和版式設計上下點功夫,畢竟,好的教材是成功的一半,而這本在“閱讀體驗”這一塊,失分太多瞭。特彆是那些跨頁的設計,有時候鼓點會正好切在頁麵的接縫處,節奏的連貫性被硬生生地打斷瞭,簡直讓人想摔鼓的衝動都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