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世界數學通史(全三冊)一中國文庫 科學技術類
:85.00元
作者:梁宗巨,王青建,孫宏安
齣版社:遼寜教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5-01-01
ISBN:978753827268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收入筆者曆年來學習、研究數學史的若乾“一得之見”。例如古今中外記數法的分類,泰勒斯測量金字塔的問題、對勾股定理的三種不同理解,阿基米德方法與中國牟閤方熏的比較、祖衝之密率的優越性、希臘數學的盛衰、費馬大定理的新理解等等。
本書還盡可能做到下列幾點:
一、使用原始材料,利用照片、摹真、復印等形式,呈現曆史的本來麵貌。
二、主要論點及徵引文獻均注明齣處,這是為瞭:1 不掠人之美;2 便於查對及進一步研究;3 使來源有可靠的根據。
三、行文深入淺齣。每一個重要工區都插入地圖和地理、曆史簡介,使讀者無需翻閱眾多的參考書也能通讀。
目錄
《上冊》
章 緒論
節 數學的定義
第二節 研究數學史的目的
第三節 數學史的分期
第二章 記數製度和計算工具
節 記數製度
第二節 零的曆史
第三節 計算工具的演變
第三章 埃及數學
節 地理與曆史概況
第二節 埃及古文字的解讀
第三節 金字塔,幾何學的起源
第四節 埃及數學的史料
第五節 埃及的算術與代數
第六節 埃及的幾何學
第七節 埃及單分數
第四章 巴比倫數學
節 地理與曆史概況
第二節 楔形文字的解讀
第三節 記數法和代數問題
第五章 希臘數學(一)
節 地理位置和時間界限
第二節 希臘波斯戰爭
第三節 伊奧尼亞學派
第四節 畢達哥拉斯學派
第六章 希臘數學(二)
節 巧辯學派和幾何三大問題
第二節 埃利亞學派和原子論學派
第三節 柏拉圖學派
第七章 希臘數學(三)
節 歐幾裏得和他的《幾何原本》
第二節 阿基米德
第三節 埃拉托塞尼
第四節 阿波羅尼奧斯
第五節 希帕霍斯
第八章 希臘數學(四)
節 海倫
第二節 門納勞斯
第三節 尼科馬霍斯
第四節 托勒密
第五節 丟番圖
第六節 帕波斯
第七節 希帕蒂婭
第八節 普羅剋洛斯
第九節 希臘數學的盛衰
第九章 阿拉伯數學
第十章 印度數學
人名西文索引
人名中文索引
《下冊·一》
《下冊·二》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我個人對書中對近代數學流派更迭的梳理尤為關注。從19世紀的嚴謹化運動到20世紀初集閤論的危機,再到後來的哥德巴赫猜想和費馬大定理的突破,作者對這些重大事件的描述充滿瞭激情與洞察力。最讓我震撼的是,在描述那些處於理論前沿的數學傢們如何麵對知識體係的顛覆性挑戰時,那種智力上的掙紮與突破的喜悅被刻畫得淋灕盡緻。這套書成功地將數學描繪成一門充滿創造性、不斷自我修正和自我超越的活的學科,而不是一堆早已完成的陳舊知識。它激勵著讀者去思考,在人類已知的知識邊界之外,還隱藏著多少未被發現的數學真理等待被揭示。
評分對於一個非專業人士來說,理解復雜的數學理論往往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障礙。然而,這套書的作者在解釋那些關鍵的數學概念時,展現齣瞭驚人的教學天賦。他們總能找到最貼切的比喻和最清晰的邏輯鏈條,將那些晦澀難懂的抽象概念,轉化為讀者可以把握的具象思維模型。比如在闡述微積分基本思想的段落裏,作者沒有陷入繁復的證明細節,而是著重剖析瞭其背後的哲學意涵——如何用連續和無窮來描述運動和變化的世界。這種“講故事”式的講解方式,極大地降低瞭閱讀的門檻,讓即便是對高等數學感到畏懼的讀者,也能體會到數學之美和其解決實際問題的強大力量。
評分這本書的宏大敘事結構令人印象深刻,它成功地將全球範圍內的數學脈絡進行瞭有機的串聯。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不同文化體係下的數學發展時所展現齣的平衡感和尊重。例如,在講述古希臘數學的邏輯嚴密性時,作者沒有忽略同時期印度和阿拉伯世界在數值係統和代數領域取得的突破性進展。這種全球視野,使得我們得以跳齣單一地域的局限,去理解數學作為一種普適性人類智慧的演化曆程。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對照著地圖和曆史年錶來思考,那些看似孤立的數學發現,實則是在全球知識網絡中相互啓發、共同演進的結果。這種廣博的視野,極大地拓寬瞭我對“科學史”的認知邊界。
評分初讀這本鴻篇巨製,我的內心充滿瞭對數學史的好奇與敬畏。作者以細膩的筆觸,將數學從遠古的萌芽時期,一步步梳理到近現代的蓬勃發展,仿佛帶領我們穿越瞭時空的隧道。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它並沒有將數學僅僅視為一堆冰冷的公式和定理,而是將其置於人類文明的宏大背景之下,闡釋瞭數學思想如何與哲學、藝術乃至社會變遷相互交織、彼此塑造。每一章的結構都極為嚴謹,從某一地域或特定時期的數學成就入手,深入剖析其産生的社會根源和內在邏輯,再推導齣其對後世的深遠影響。讀到那些關於幾何學、代數學早期發展的敘述時,我能真切地感受到先賢們麵對未知世界時的那種求索精神和篳路藍縷的艱辛。這本書的敘事張力十足,絕非枯燥的教科書式陳述,而是充滿瞭引人入勝的故事性和思想的火花。
評分閱讀這套書的過程,更像是一場與時間對話的智力冒險。作者不僅僅記錄瞭“是什麼”,更深入地探討瞭“為什麼”——為什麼是那個時代、那個社會催生瞭特定的數學問題和解決方案?書中對科學史與社會史、政治史的交叉描繪非常精彩。比如,對牛頓和萊布尼茨在微積分發明上的爭議的梳理,就不僅僅是技術層麵的比較,更摺射齣17、18世紀歐洲學術共同體的權力結構和交流模式。這種多維度的解讀,讓曆史變得鮮活而富有層次感。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西方近現代科學的崛起有瞭一種更深層次的理解,這遠超齣瞭單純的數學知識積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