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信息:
书名:观山海
书号:9787540485696
作者:杉泽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定价:168.00
编辑推荐:
★“百鬼画师”杉泽全新《山海经》手绘图鉴,重建“山海经”文化记忆。
传说《山海经》先有图再有文字,图画是山海经的灵魂。可惜市面上关于《山海经》素材的异兽妖物,鲜有优秀作品问世。杉泽用数百幅绝美插图弥补了这一缺憾,用绘本形式展现上古神秘世界,画工精美,符合当下人的审美需求,直观《山海经》的灵魂。
★《山海经》作为“史地之权舆,神话之渊府”,为古往今来众多名人大家所推崇。诸如西汉刘歆、司马迁,两晋郭璞、陶渊明,以及现当代鲁迅、袁珂、贾平凹等。
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博物君”张辰亮、国家博物馆讲解员河森堡重磅推荐!
张辰亮说:本书的绘画作者为《山海经》的异兽们绘制的画像极为精美,富有艺术性和想象力。更可贵的是,本书不仅是画集,还有大量对《山海经》的注解文字,为现代读者了解这部奇书提供了多方位的帮助。河森堡语:一个才华横溢的作者,用这本《观山海》为我们讲述了他心中的答案。
★ 图文解读中国创世史诗、上古奇幻巨著《山海经》。作者多方参阅,附《山海经》原文和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注解及故事延伸,对于原文中出现的大量生僻字,还做了汉音标注。
★ 典雅精致的装帧设计,轻奢文艺之选。
内外双封,精装烫金,由知名设计师戴宇担纲设计,杉泽特别绘制主图,锁线贴布装帧,180°平摊阅读,超感内文纸,四色全彩印刷,随书附赠精美三折大拉页。
内容简介:
《观山海》是一部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山海经》通俗读本。
纵观山海,提笔画神,绘者杉泽在读《山海经》的过程中积累灵感,查阅《中国神怪大辞典》《淮南子》等大量书籍,花费三年时间构思并绘制了数百幅绝美异兽形象,将古老晦涩的文字演绎为笔下妖冶唯美而不失大气的画作,配以精练的原文及精妙的解读,为华夏上古志怪传奇插上另一种想象的翅膀。
撰者梁超亦对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山海经》有着浓厚兴趣,他的译注在以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为底本的基础上,参考了郭璞、袁珂等人的校译版本,力求以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进行注解,同时多方参阅古典书籍,做了大量的故事延伸,补充了许多新奇有趣的知识。对于原文中出现的大量生僻字,他还做了汉音标注。可以说,《观山海》是集中华文明与大众审美于一身的中国绝美《山海经》。
作者简介:
杉泽
原名:李一帆
毕业于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国风美学画师,自由艺术工作者,致力于东方水墨插画艺术,在继承国风底蕴的基础上敢于挑战传统绘画方式,形成了妖冶唯美且不失大气的独特风格。曾获第九届中国金龙奖最佳插画提名,作品多次参展于国内知名艺术大展,并收录于《中国百位插画师黑白作品精选》等。
已出版图书:《黑白画意——专业手绘插画攻略》《洛煌笈》等。
梁超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媒介文化、传媒与社会等,同杉泽合作完成《观山海》一书,负责该书参考资料的搜集和文字内容的写作。
目录:
卷一·南山经 〇〇一
卷二·西山经 〇三七
卷三·北山经 〇九九
卷四·东山经 一八三
卷五·中山经 二五七
卷六·海 经 三三五
前言:
文/杉泽
用读书随笔对《山海经》的这场致敬,到此就暂告一段落了。这些日子的所感所想,也都变成图像汇集在这《观山海》里了。曾想透过《山海经》去倚望神话世界,却发现它本就是一方无边的天地,还来不及驻足于每道美景之前,旅途便到了我力所能及的尽头,只有案桌上支支旧去的画笔,替我珍藏着这段时光。
自己也曾是一名疯狂追逐动漫的少年,在课本上偷偷描摹那些漫画里奇幻的生物时,内心总有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快乐和向往,却不知那每天游走在脑海里腾云驾雾妖怪,其实大多源自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源自那本曾在小学课文里见过名字的《山海经》。就连高中毕业时,老师翻着被我画满涂鸦的课本,也打趣道:“这么喜欢画,要不你以后都画妖魔鬼怪得了……”现在想起这句玩笑,觉得格外亲切,或许就在那时,心里早有这么一个连自己都不曾注意过,却已渐渐扎根的梦想。
之后这些年,虽然一直在探索中国神话,却从未全面系统地去了解《山海经》,所以《观山海》对我来说,更是一次学习。毕业后,回到老家成了个“闲散之人”,有了更多的时间去重新了解《山海经》,起初鸟瞰式的走马观花,就迷上了经卷内的异兽妖物,为了将这些“远古生灵”记得更加深刻,便在阅读之余在册页上描了些形态,谁知这一描,便上了瘾。
而越到后来,越不觉得《山海经》仅是一本志怪古籍了。经卷中的生灵,虽荒诞不经,但存有着大量先民们关于世界的原始观念与想象,或许也是那最早的“人心营构之象”。而更有趣的是,我们能在其中追寻到许多经典的神人异兽或起源,或演变的蛛丝马迹,如西王母、九凤等,它们在后世的传说中被赋予了别样的意义或造型,好在我们还能在《山海经》中寻觅它们最初的模样。除此之外,还有那时常出现在《山海经》里的“人面蛇身”“人面鸟身”的妖物,在它们看似纯粹的造型下,其实包涵着浓厚的社会观念。透过山海经,我们仿佛还能看到曾经那些残酷的战争、氏族的迁徙,以及最终的逐渐融合,这些异兽或许也是湮没在时间长河里的原本在中国大地上具有悠久历史的图腾旗帜。
每当透过经文去仰望先祖的智慧与想象时,总倍感亲切,也感到如履薄冰。我渴望用自己的方式尽力去呈现这些瑰丽的神怪,又担心这初生牛犊般的莽撞显得匆忙无礼,在那张被卷宗铺满的画桌上,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陷入自我的否定与挣扎中了。可绘画不就是一种自白吗?索性就让这野路子的画法去呈现这片心中的山海景象,也算是实现了一场对自己来说轰轰烈烈的梦想。数了数画完的册页本,垒起来也快半米高了,虽前后经历了多次修改替换,却也始终难展现《山海经》魅力的万分之一。
抬头望见窗外的小路又被株株玉兰映亮,提笔到现在,已过去三年了。
有幸能将《观山海》集结成册献于有缘的你。
感恩,望雅正。
媒体评论:
面上关于《山海经》的书籍多如牛毛,这本书却是做得相当用心的。据说,《山海经》*初曾有图,后来图失传,仅留文字,后人根据文字重新绘制图像,但画技普遍不敢恭维。本书的绘画作者为《山海经》的异兽们绘制的画像极为精美,富有艺术性和想象力。更可贵的是,本书不仅是画集,还有大量对《山海经》的注解文字,为现代读者了解这部奇书提供了多方位的帮助。
——张辰亮 (@博物君)
人类很难想象自己没见过的东西,所以即使是天马行空的幻想,如果仔细考据,我们也会发现那其实是大自然中种种元素的拼接和重组。对华夏先民来说,从来就不缺乏恢宏浪漫的想象,《山海经》的存在就是证据。但是在科学和理性昌明的今天,我们在与古人共同神游山海之间俯瞰那些仙禽神兽时,有没有想过它们在自然界中的原型到底是什么呢?今天,一个才华横溢的作者,用这本《观山海》为我们讲述了他心中的答案。
——河森堡(国家博物馆讲解员)
部分章节试读:
【巴蛇】
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其为蛇青黄赤黑,一曰黑蛇青1,在犀牛西。
[注解]
俗语说,贪心不足蛇吞象,《山海经·海内南经》中记载的巴蛇,J是这样的一种蛇,它吃下大象后,要三年过后才会吐出象骨。君子若是吃了巴蛇,J不会心痛和肚子痛。巴蛇身上四种颜色相间,分别是青色、黄色、红色和黑色。
《山海经·海内经》中也记录了一种类似巴蛇的蛇,它们生活在朱卷国,全身黑色,头部为青色,也可吞象。有学者认为,《山海经》中多种蛇都可归为巴蛇种类,如大咸山中长着猪毛的长蛇、跂踵山中白身红1的大蛇等。
【凤皇】
又东五百里,曰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1文曰德,翼文曰顺,背文曰义,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注解]
在中华历史的长河中,凤凰和龙曾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图腾,据《尔雅》的注解,凤凰“鸡头、燕颔、蛇颈、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凤凰”这一图腾,其建构方式同“龙”图腾有异曲同工之妙。
《山海经》多处提及凤凰,但在此处记录了古代中国较为原始的凤凰的形象。此处称凤凰为“凤皇”,这种鸟生活在丹穴山,它的样子像鸡,身上长有五彩的花纹,脑袋上的花纹呈“德”字,翅膀上的花纹呈“顺”字,鸟背上的花纹呈“义”字,胸上的花纹呈“仁”字,腹部的花纹呈“信”字。这种鸟自在地饮食,自由地歌舞,被人们视作音乐和歌舞的精灵。 “饮食自然,自歌自舞”的状态,想必是古人心中和谐、本真的生活本质的缩影。所以,凤凰出现,天下安宁。
购买《观山海》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被它“杉泽国风美学画师”的标签所吸引。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水墨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将古典意境与现代审美巧妙融合的作品。拿到这本书,我首先被它的装帧设计所打动,那种低调而富有质感的封面,搭配上精心设计的内页排版,都透露着一种对艺术的敬意。我迫不及待地翻阅,那些水墨画作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画师的笔触细腻而富有表现力,将《山海经》中的奇珍异兽和山川地貌描绘得栩栩如生,但又不仅仅是写实,更充满了艺术的想象和意境。我喜欢画中那种“留白”的运用,给予观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让我们不仅仅是观赏者,更能成为故事的参与者。例如,对那些神兽的描绘,画师并没有追求过于夸张的形态,而是巧妙地将它们置于自然的环境中,通过水墨的晕染和色彩的搭配,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又充满力量的氛围。每一次翻阅,都能感受到画师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创新性的表达,这是一种难得的视觉盛宴。
评分这本《观山海》的封面设计就足以让人眼前一亮,那是一种内敛而深沉的美感,水墨晕染出的山峦叠嶂,隐约勾勒出几笔祥兽的轮廓,仿佛古老的故事正在缓缓展开。拿到书的那一刻,纸张的质感就传达出一种厚重感,不是那种轻飘飘的印刷品,而是带着温度和墨香的,让人忍不住想要细细翻阅。我一直对《山海经》这个充满想象力的古籍很着迷,但市面上很多版本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插图风格不尽人意。杉泽国风美学画师的画集,这个标签让我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它能将那些奇诡的传说用一种既符合传统又不失现代审美的形式呈现出来。我尤其好奇,在水墨画的笔触下,那些山川异域,那些神怪异兽,会呈现出怎样一种别样的风貌?是磅礴大气,还是细腻入微?是充满了神秘感,还是带有一丝人间的烟火气?我喜欢那种能够勾起我无限联想的插图,能够让我不仅仅是“看图”,更能“观”出其中蕴含的故事和意境。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从书脊到封底,都透露着一种对传统的尊重和对艺术的追求,让人觉得这是一件值得收藏的珍品。
评分翻开这本书,扑面而来的就是那种浓郁的东方韵味,水墨的浓淡干湿,仿佛能听到笔尖在宣纸上游走的声音。我之前读过一些关于《山海经》的解读,但总觉得文字的描述过于抽象,而这本《观山海》的图解,似乎是将那些冰冷的文字重新注入了灵魂。我最喜欢的部分是那些对异兽的描绘,画师并没有选择一味地追求怪诞,而是巧妙地融合了自然界的元素,让这些传说中的生物既保留了原著的特征,又显得生动而有生命力。比如,那些形态各异的神鸟,有的羽翼丰满,栩栩如生;有的则张牙舞爪,充满了力量感。我尤其喜欢画师对细节的把握,毛发的纹理,鳞片的质感,眼神的传递,都处理得恰到好处,让人感觉这些生物仿佛就生活在我们身边,只是被隐藏在了神秘的维度里。而且,画师还在插图中融入了对场景的描绘,山脉的险峻,河流的蜿蜒,都充满了浓厚的国风气息,营造出一种史诗般的宏大叙事感,让人沉浸其中,仿佛真的踏入了那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去探索那些未知的传说。
评分我对《观山海》这本书的期待,更多的是源于它所传达的一种文化气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常常被各种新奇的、快节奏的内容所裹挟,而一本能够让我们沉下心来,去感受传统文化之美,去探索古老智慧的作品,显得尤为珍贵。《观山海》的“图解山海经”定位,让我看到了它连接古籍与现代读者的桥梁作用。我尤其欣赏的是“杉泽国风美学画师”这个标签,它暗示了这本画集并非简单的图文对照,而是注入了画师独特的艺术理解和审美追求。我期待的是,那些在《山海经》中仅仅是寥寥几笔的描述,能够在这位画师的笔下,被赋予鲜活的生命力和独特的视觉形象。我希望它能呈现出一种既符合古籍原貌的神秘感,又带有现代人所能理解的艺术表现力,让那些古老的神话传说,在水墨的渲染中,展现出别样的魅力。我喜欢那种能够触动我内心深处,唤醒我文化认同感的艺术作品,而《观山海》给我的感觉,恰恰是这样一本能够引领我们重新审视传统,感受东方美学独特魅力的书籍。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喜爱,很大程度上源于它对“国风美学”的精准拿捏。在当今审美日益多元化的时代,我们常常能看到各种风格的尝试,但真正能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融为一体,并且做得如此有韵味的作品却并不多见。这本《观山海》恰恰做到了这一点。画师的水墨技法炉火纯青,但又并非拘泥于传统,在构图和色彩的运用上,展现出了非常独特的个人风格。我尤其欣赏它在描绘神怪时的那种“意境”的营造,不是简单地将传说中的形象画出来,而是通过水墨的晕染和留白,将神兽的神秘、力量感和它们所处的环境融为一体,让人在观赏的同时,仿佛能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涌动。这种“观”的体验,远比单纯的“看”更加深刻。我喜欢画中那种虚实结合的处理,有时候一个简单的笔触,就能勾勒出一片山川,一片云海,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它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透的画,而是需要反复品味,每一次翻阅都能有新的发现和感悟,就像在欣赏一首意境深远的古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