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参数
书名:中国衣裳
作者:李任飞
ISBN :9787515349343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11月01日
印刷时间:2017年11月01日
字数:300000
页数:241
开本:16开
包装:平装
重量:
定价:48
编辑
●为什么古人把紫色尊为贵色,
●黄色是怎么上位成为御用色;
●武则天和服装有过哪些故事;
●大唐服装如何影响中国服装文化的一时风尚;
●赵匡胤是“黄袍加身”,
●为什么不是“龙袍加身”;
●霓裳羽衣到底有没有羽毛……
内容简介
《中国衣裳》(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
2017年,西南交通大学学者李任飞教授应央视《百家讲坛》之邀主讲《中国衣裳》,该节目一经播出广受好评,长时间居于《百家讲坛》收视排行。
有观众诗赞:
(一)
一身服饰似平常,
未想如此学问藏。
上下流传千百代,
恭听洗耳晓端详。
(二)
中华服饰史徜徉,
几度变迁竟短长。
犹有霓裳衣与曲,
千秋传颂美名扬。
本书即是脱胎于这档热播节目的同名作品,但书中收录了更多因节目时间等因素限制而未能表现的内容。
《中国衣裳》全书共为17章,按照专题进行划分,以“知识头条”的方式从轩辕黄帝起至清末中国服装的典故、诗句、俗语、实物、藏品等入手婉婉道来,并用文化做大背景,使知识丰富、有趣,但又不觉散乱。始终强调人文关怀,透射祖先的情感与梦想,给服装的物性赋予人性。
作者简介
李任飞,1963年生。
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电信系,现就职于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主要从事管仲管理思想和传统服装文化的研究。
2014年6月13-19日,于《百家讲坛》主讲七集电视讲座《名相晏婴》。
2017年2月20日-3月6日,于《百家讲坛》主讲十五集电视讲座《中国衣裳》。
目录
篇:上衣下裳
一.衣裳的文字意味
二.方便生活是硬道理
三.升华到文化的高度
四.祖爷爷的伟大创意
五.垂衣裳何以天下治?
六.上衣下裳的和平气质
七.衣裳制的千年流变
第二篇:十二章纹
一.舜帝的来头
二.以德治国的源头
三.等级分明的设计
四.等级划分并非拍脑袋
五.十二章纹施于服装的样子
六.古人头脑中的生态
第三篇:百家衣观
一.周公心中的理想国
二.老庄的披褐而怀玉
三.孔子的文质彬彬
四.墨子的行不在服
五.屈子的志洁物芳
六.诸子百家的坐标位置
第四篇:织女传奇
一.家喻户晓的神仙织女
二.聪颖美丽的先蚕娘娘
三.善良贤惠的先织娘娘
四.大爱天下的先棉奶奶
五.织女神话的社会功能
六.那些难忘的人间织女
第五篇:经纬天地
一.那些古老的纺织碎片
二.周王朝的纺织生活
三.早的面料战争
四.诸葛亮的面料大品牌
五.经纬当中的大智慧
第六篇:五色相宜
一.红色年代
二.黑白对立阶段
三.五行统合五色
四.紫气东来与恶紫夺朱
五.黄色逐渐为垄断
六.黄袍加身的正版和盗版
七.等级森严的官服色彩
八.古代色彩体系的反思
第七篇:锦上添花
一.由直线到曲线
二.周王朝的锦绣
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四.纺织奇迹璇玑图
五.创新品牌陵阳公样
六.服装花纹上的政治谋略
七.那美丽的蓝花布
八.方圆长满中国风
第八篇:飞龙在天
一.和合的龙图腾
二.真龙天子出生
三.君权神授的效应
四.似有若无的年代
五.包青天打龙袍
六.夸张再夸张
七.龙成为主脉络
第九篇:百鸟朝凤
一.龙凤呈祥的局面
二.汉代凤凰的地位
三.唐代的凤凰热
四.霓裳羽衣的样子
五.凤冠霞帔
六.凤凰美学
第十篇:胡服骑射
一.忧患酝酿变革
二.胡服和汉服的区别
三.赵武灵王的攻坚战
四.秦汉的迂回之路
五.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
六.难忘大唐的神韵
第十一篇:冠冕堂皇
一.独特的创造
二.良苦用心
三.冠的丰富
四.君子死,冠不免
五.秦始皇的算盘
六.刘邦的刘氏冠
七.巾对冠的挑战
第十二篇:人之
一.领、袖和
二.古代领型的变迁
三.领子上的文章
四.古代袖子的功能
五.袖子改写的历史
六.人物的特质
七.含义的升级
第十三篇:衣带渐宽
一.远古的腰带
二.带钩救了一位霸主
三.衣带诏的谜团
四.蹀躞带的华丽转身
五.唐朝的进一步改变
六.传说中的紫云楼带
七.文天祥的绅士风度
八.从衣带到民族心理
第十四篇:纨绔是非
一.3300年前的裤子
二.中原裤装的开始
三.礼仪必不可少
四.大文豪的豪放
五.上官皇后是一座里程碑
六.南边朝时期流行裤装
七.纨绔子弟现象
第十五篇:足下生辉
一.鞋在古代的地位
二.足下何以是敬称?
三.两位丢了鞋的国君
四.孔子也丢了鞋
五.谢安和谢灵运
六.鲁风鞋和遵王履
七.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十六篇:奇装异服
一.礼崩乐坏之后
二.奇装异服的类型
三.东汉孙寿的妖态
四.传说中的魏晋风度
五.魏晋风度哪里来?
六.服妖,还是服妖
七.往前一步是时尚
第十七篇:与貌相宜
一.绝非闲情的偶寄
二.神与形兼而论之
三.李渔审美的三大倾向
四.从个性出发的方案
五.哪些东西能入法眼?
六.争议仍在继续
七.裁衣学水田的意境
八.我是谁和我在哪儿
参考文献
当我翻开《中国衣裳》这本书时,一股浓厚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对中国古代服饰的“情景再现”。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服饰的名称和形制,而是将服饰置于具体的历史场景中,让我仿佛亲眼目睹了那个时代的风貌。例如,书中关于汉代宫廷宴饮的服饰描写,让我能想象出那些身着曲裾、佩戴玉饰的贵族们,在烛光摇曳的宫殿中吟诗作乐的场景。又如,关于唐代边塞将士的戎装,书中对铠甲的材质、样式、以及配合使用的靴袍都做了详细的描述,让我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金戈铁马和民族气概。书中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服饰的融合与发展,也有着独到的见解。作者并没有将服饰视为孤立的文化符号,而是强调了它与社会经济、民族关系、宗教信仰等多元因素的互动。这让我对中国古代服饰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那些细腻的笔触,以及对历史细节的精准把握,都让我深感敬佩。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穿什么”,更是关于“为什么这么穿”,它引导我去思考服饰背后的深层文化含义。
评分《中国衣裳》这本书,我真的可以说是爱不释手。它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把一个沉睡千年的宝藏,一点一点地展现在我面前。这本书的叙述方式,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报告,而是充满了故事性,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匠人,一边展示着他的作品,一边讲述着每一件作品背后的故事和技艺。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不同时期服饰的“细节描写”,比如,它会细致地描述宋代文人雅士的袍服,不仅仅是形制,更会谈到那种“素以为绚”的审美取向,以及这种审美如何体现在衣物的裁剪和材质上。还有关于明朝官员的补子,书中不仅展示了不同品级官服上图案的差异,更深入解读了这些图案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和等级制度。让我感到非常惊喜的是,这本书还涉及了一些古代服饰的制作工艺,比如织染、刺绣等,让我对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技艺有了全新的认识。那些精美的插图,更是把那些文字描述的衣裳,活生生地呈现在我眼前,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不同时代服饰的魅力。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中国古代的服饰,不仅仅是蔽体之物,更是那个时代社会文化、审美情趣、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鲜活、更加立体的中国古代。
评分《中国衣裳》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其“史料的厚重感”和“解读的深度”。这本书的内容,绝对不是市面上那些碎片化的知识拼凑。作者在梳理中国古代服饰史时,展现出了极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从最原始的服饰起源,到历代王朝的服饰制度变迁,再到一些特定时期、特定阶层的服饰特色,都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服饰“功能性”的探讨,不仅仅是审美,更是考虑了实用性、礼仪性,甚至是象征性。例如,对于明代士人服装的论述,书中详细分析了袍、衫、带、冠等各个部件的形制,以及它们在当时的社会交往和身份象征中所起的作用。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特别强调了“汉服”作为一个概念在历史上的演变和发展,以及它与不同时代服饰的关联。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引用的史料非常扎实,涉及了大量的文献记载、考古发现、以及艺术作品的分析。这些丰富的史料支撑,使得整本书的论述都充满了说服力。这本书让我明白,中国古代的服饰,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它记录了一个民族的审美变迁,也折射了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评分这本书,名为《中国衣裳》,当我拿到它的时候,脑海中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就是“终于有一本详实梳理中国古代服饰的书了!” 翻开扉页,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精美的古画和复原图,瞬间就将我拉入了那个遥远的时代。它不仅仅是一本图鉴,更像是一位饱学鸿儒在娓娓道来。作者以极为严谨的学术态度,从上古时期的粗布麻衣,到秦汉的玄衣黄裳,再到唐宋的雍容华贵,乃至明代的端庄大气,层层递进,脉络清晰。每一件服饰的背后,都承载着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审美甚至哲学思想。书中对于材质的选择、色彩的运用、纹样的寓意,都有深入的剖析。例如,对于汉代服饰中“曲裾”和“直裾”的演变,作者不仅展示了形制的变化,更探讨了其背后社会阶层流动和礼仪制度的微妙影响。还有那些关于官服、祭服、以及日常便服的细致描述,都让我对古代中国人的生活有了更直观、更立体的认识。尤其令我赞叹的是,作者在引用史料时,并未止步于简单的罗列,而是结合出土文物、壁画、雕塑等多元化的证据,进行交叉印证,使得论述更加扎实可信。这本书的插图精良,色彩饱满,细节之处处理得恰到好处,让那些曾经只存在于文字描述中的衣裳,仿佛有了生命一般,栩栩如生。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某个章节的精彩论述而反复品味,甚至会停下来,对照着书中的插图,想象穿着这些服饰的人们,在那个时代是如何生活的。这本书绝对是每一个对中国古代服饰感兴趣的读者不容错过的宝藏。
评分刚拿到《中国衣裳》这本书,就感觉沉甸甸的,打开后发现里面内容量相当惊人。它不像市面上一些泛泛而谈的“汉服普及读物”,而是真正钻进了历史的肌理,从源头开始溯流。作者对不同朝代服饰风格的演变,有着极其细致的考察。比如说,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书中详细阐述了那个时代胡汉文化交融对服饰的影响,从衣着的宽松飘逸,到发髻、鞋履的种种变化,都一一列举。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唐代女装的部分,书中不仅展示了各种华丽的齐胸襦裙、半臂、披帛,还深入探讨了那个开放包容的时代,女性在服饰选择上的自由度以及不同场合下服饰的讲究。从贵族到平民,从宫廷到市井,每一种服饰都仿佛被赋予了灵魂。作者还特别强调了服饰背后的礼仪制度,例如不同身份的人在穿着颜色、款式、纹样上的严格规定,这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中国古代“衣冠之治”的深意。书中的案例非常丰富,引用的文献资料也十分详尽,读起来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趣味性。那些精美的复原图更是让人眼前一亮,仿佛置身于历史的洪流之中。对于那些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服饰历史脉络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权威参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