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花花朵朵 坛坛罐罐——沈从文谈艺术与文物(精装)
定价:149.00元
作者:沈从文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5-01
ISBN:9787562477785
字数:
页码:
版次:5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文学大家沈从文数十年文化、艺术、考古、鉴赏、收藏文物研究的心血之作。
◆沈从文常年与文物为伴,结合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而总结出的经验,值得文物爱好者借鉴。是文物鉴赏、收藏的必读书。
◆数百幅精美图片,以图注文,直观呈现不同时代文物风貌。
◆大家经典之作,由名家陆智昌设计,装帧精美,值得珍藏。
◆我从这方面对于这个民族在一段长长的年份中,用一片颜色,一把线,一块青铜或一堆泥土,以及一组文字,加上自己生命作成的种种艺术,皆得了一个初步普遍的认识。由于这点初步知识,使一个以鉴赏人类生活与自然现象为生的乡下人,进而对于人类智慧光辉的领会,发生了极宽泛而深切的兴味。
——沈从文
◆从文物研究来说,我所研究的问题多半是比较新的问题,是一般治历史、艺术史、作考古的,到现在为止还没**会接触过的问题。我个人觉得:这个工作若做得基础好一点,会使中国文化研究有一个崭新的开端、对世界文化的研究也会有一定的贡献。
——摘自沈从文在美国圣若望大学发表的讲演
◆大家的文笔,专业的视角。对于文物研究者和鉴赏爱好者,这是文物鉴定和鉴赏的重要参考,以文献与文物互证的方法研究文物,寻绎源流,行文活泼,目光独到,还从古为今用的角度提出很多日常工艺发展的设想,处处可以感受到沈从文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热爱。
——编辑手记
内容提要
1949年以前,沈从文是作家,写了四十几本小说和散文;1949年后他转行做了文物研究专家,和坛子、罐子、绸子、缎子打交道近四十年,期间的专注和投入并不比早年从事文学创作时少,对文物的鉴赏和积淀的艺术观同样是大师级的。
本书即收录了作者“另一半”创作:鉴赏文物的心得和对艺术的感悟。包括四十几篇笔记、随笔、讲稿和学术文章,涉及器皿、织锦、服饰、书画等类,还谈了个别地方的民俗文化。从中不仅可以饱览丰富多彩的文物考古艺术,也可寻觅沈从文离开文学圈后的生命轨迹。
目录
作者介绍
沈从文(1902—1988)
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学者。湖南凤凰人,苗族。早年投身行伍,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尝试用各种体式和结构进行创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体作家”。1949年以后,改行文物考古,在文物研究上,他坚持以实物为依据,综合材料、形制、纹样的发展与联系,走自己独特的研究道路,成为新中国文物鉴赏与文物研究的先驱者,取得了堪与自身文学成就比肩的成果。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书名《花花朵朵 坛坛罐罐——沈从文谈艺术与文物》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沈从文先生内心世界的窗户。他以如此充满诗意和生活气息的语言来命名,足以见他对艺术与文物的态度并非刻板的学术研究,而是带着一种深厚的感情和对美的无限热爱。“花花朵朵”可以理解为艺术品本身所展现出的绚烂与生命力,可以是色彩的斑斓,可以是造型的灵动,也可以是意境的悠远。“坛坛罐罐”则更具象化,它是承载艺术的物质载体,是历史的见证者,蕴含着古代匠人的智慧和时代的印记。我非常好奇,沈先生如何将这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他会不会在谈论一件精美的瓷器时,将其比作盛开的花朵,细数其釉色、纹饰之美?他会不会在鉴赏一件古老的青铜器时,如同对待一个充满故事的老朋友,体味其沉淀的沧桑与历史的厚重?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是它能够呈现沈从文先生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文物鉴赏家,其独特的跨界视角。我希望能从中感受到他那份对传统文化深深的眷恋,以及他对艺术与生活融为一体的追求,让我能够在阅读中,体会到一种别样的审美意趣,并从中获得启发。
评分这本《花花朵朵 坛坛罐罐——沈从文谈艺术与文物》的封面设计就足够让人眼前一亮,沈从文先生的名字本身就自带一种温润的质感,搭配上“花花朵朵 坛坛罐罐”这样充满生活气息又带着文人雅趣的词汇,瞬间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书的装帧精美,纸张的触感也极佳,拿在手里就知道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用心之作。我尤其喜欢书名中“坛坛罐罐”的比喻,仿佛将沈从文先生的艺术和文物鉴赏心得比作那些承载着岁月痕迹、蕴含着丰富故事的古老器物,既有实在的物质性,又有绵延的文化精神。从这个角度去想象,沈先生在谈论一件文物时,大概就像是在揭开一个尘封的匣子,里面不仅有精美的造型和工艺,更藏着一段段被时光遗忘却又历久弥新的记忆。我对于沈从文先生的散文一直很着迷,他的文字总有一种穿越时空的魔力,将平凡的事物描绘得生动而有灵气。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联想到他笔下那些细腻入微的风景和人物,不知道在这本书里,他对艺术和文物的解读,是否也同样饱含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独特体悟。我对这本书的期待,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渴求,更是一种与智者对话,感受一段历史,品味一种审美的精神旅程。
评分单看《花花朵朵 坛坛罐罐——沈从文谈艺术与文物》这个书名,就足以勾起我对这本书的强烈好奇。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艺术与文物的书,更像是一个充满生活情趣的口语化表述,让人联想到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细致体味。沈从文先生的名字本身就承载着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他的文字总有一种质朴而深邃的力量。“花花朵朵”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自然界的美丽,那些短暂却又充满生命力的色彩和形态;而“坛坛罐罐”则指向那些承载着历史、工艺和文化内涵的器物,无论是陶瓷、铜器还是其他,它们都是故事的载体。“坛坛罐罐”这个词语,还带有一种朴实、接地气的感觉,仿佛沈先生并非高高在上地阐述理论,而是像一个慈祥的长辈,将他对于这些物件的喜爱和理解,娓娓道来。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读到沈先生那些充满个人风格的、带有温度的解读。他是否会用一种非学术性的语言,去描绘一件文物的精妙之处?他是否会将他对普通人生活细节的观察,融入到对艺术品的理解中?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种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同时又能学到有价值的知识,让我对艺术和文物产生更深层次的认同感和喜爱。
评分读过这本书的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沈从文先生晚年在家中,面对着满屋子的收藏,眼中闪烁着温和而睿智的光芒的画面。这是一种与物为友,与历史对话的状态。书名“花花朵朵 坛坛罐罐”有一种非常生活化的亲切感,它不像许多纯粹的学术著作那样高高在上,而是将艺术与文物拉近了,仿佛它们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够触摸到的,充满生命力的存在。“花花朵朵”暗示了艺术的绚烂与生命力,“坛坛罐罐”则象征着文物的物质载体与历史积淀。我期待在这本书中,沈先生能够打破学科的壁垒,用他独特的文人视角,将那些看似冰冷的器物,赋予鲜活的生命和动人的故事。他会不会讲述一件瓷器釉色的微妙变化,就像描绘花瓣的色彩;会不会谈论一件青铜器的锈蚀痕迹,如同记录一段生命的沧桑?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温情脉脉的叙事感,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鉴赏指南,更是一次与沈从文先生共同走进他艺术世界的心灵之旅,去感受他对美的独特理解,去体会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热爱。
评分翻阅这本书的时候,最直观的感受是沈从文先生对待艺术与文物的那种“慢”和“深”。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习惯了速食的文化,习惯了碎片化的阅读,而沈先生却像一位耐心的匠人,一点一点地雕琢、打磨,将他眼中看到的、心中感受到的美,用最真挚、最朴实的语言呈现出来。书名中的“花花朵朵”,让我想到他对自然万物细致入微的观察,对生命力的赞颂;而“坛坛罐罐”则指向他对具体器物的体察,那种对材质、造型、工艺的细致审视,以及 darin蕴含的文化意蕴的挖掘。我尤其好奇的是,沈先生如何能够将抽象的艺术理论和复杂的文物知识,转化为如此亲切、动人的文字。他会不会像讲故事一样,讲述一件文物的来历?会不会将他对一件艺术品的喜爱,比作他对某个季节、某种花朵的眷恋?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在于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本能够触动人心的心灵之书。它或许能够引导我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我们身边那些被忽略的“坛坛罐罐”,去发现隐藏在其中的“花花朵朵”,去理解那些被岁月沉淀下来的,属于我们民族的文化之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