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华美食故事汇
定价:36元
作者:谈宜斌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1760160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引人入胜的历史传说 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史学家 文学家 班固《汉书·郦食其传 国家的命运取决于人民吃什么样的饭。
——(法)政治家 美食家 布里亚-萨瓦兰《厨房里的哲学家》
目录
目录序章佳肴美味目 录1鲁菜九转大肠3川菜宫保鸡丁5粤菜龙虎斗7苏菜松鼠鳜鱼8浙菜东坡肉闽菜西施舌12徽菜鱼咬羊14湘菜东安鸡16孔府菜一卵孵双凤18沪菜枫泾丁蹄19斋菜鼎湖上素21刀豆花的故事22里莼羹24萝卜充当燕菜25平地一声雷27宁食虞山叫化鸡29县太爷做鸡肴31逍遥鸡与曹操的渊源32三杯鸡:香油、酱油、酒各一杯34义兴张烧鸡十字秘方36做醉鸡当管家38血酱鸭:鸭毛曾未拔干净40太白鸭同李白的关联41甪直甫里鸭羹43樊氏狗肉世家45唧唧喳喳香爽脆47四皓商芝肉48腊汁肉的风味51酱汁肉何谓“陆稿荐”52家有林鼎鼎 肉松日日有54古流传烤乳猪55济南烤肉家57葫芦头里不见葫芦59撺双丞鼓动民众去告状61带把肘子举报贪官62和尚烹猪手 樵夫巧得食64金华火腿 65肴蹄膀引来张果老67 济公让店主卖肉骨头69葵花献肉狮子头70吃蟠龙卷切——吃肉不见肉72东莞香肠74灯影牛肉薄如纸75好吃不过牛肉巴77夫妻肺片无肺片79羊肉涮着吃80呼和浩特羊杂碎82去吃“头脑”83一杯羊羹85套菜:彭祖与羊方藏鱼87寻嫂嫂鱼肴指引89屯溪臭鳜鱼91富春江清蒸鲥鱼92鄂州清蒸武昌鱼94湖北鱼丸96“将军过桥”菜品的意趣97“皇饭儿”砂锅鱼头豆腐99婚宴大菜——龙凤呈祥1徐州“霸王别姬”3李鸿章大杂烩4全家福菜里食材多 6佛闻弃禅跳墙来7八宝豆腐来之不易9麻婆豆腐尚传名111王致和臭豆腐臭得有味113臭美!长沙油炸臭豆腐115菠菜烧豆腐的风韵116干炸响铃诞生记118“京省驰名”灯芯糕123港饼的由来125姑嫂合作出名饼126东坡饼与苏东坡有因128老婆发明老婆饼130薄太后饼131戚继光研制的征东饼133从大救驾到蓑衣饼135馒头原为“蛮头”137乾隆皇帝想吃的子138狗不理子中外驰名140品南翔小笼子142羊肉泡馍西安独有143春到人间卷异香145贵阳名吃丝娃娃 147第二章糕饼小吃京城烧卖“都一处”149宁夏人吃的麻食子150新疆人吃的馕152夹馅花相对搓154槟榔芋泥洗雪冰淇淋耻辱156筑乾陵锅盔问世157御厨精制小窝窝头159“稀世珍味”八宝酥161九龙金酥献寿163牛奶做成扇子卖164松花蛋的来头166宋太祖看中孝感麻糖167大列巴似锅盖170冰糖葫芦酸 冰糖葫芦甜171同比萨饼媲美的豆皮173闽台爱玉冻175台南碰舍龟177丑名效应“棺材板” 178第三章粥饭面想中状元吃三元及第粥183荔湾仔粥味奇185小皇帝嗜好猫吃的粥186吃饭称“喝汤”188江南乌饭190荷叶饭比花香191菜饭的诱惑194过桥线贤妻功高195花溪牛肉 吃了还想吃197南昌的传说199成都张老五凉201天下丝202兰州清真牛肉面204岐山“臊子面”206偶然拾得热干面207担担面曾在面担上烹制209人间美味鱼汤面211云梦特产鱼面213刀削面名扬四海215指甲面食尕面片216伊府方便面218第四章节庆食风年糕吃来年年高223过年吃饺子225元宵节吃元宵226二月二吃炒豆229清明节吃青团子230端午节吃粽子232七夕吃七巧果234中秋节吃月饼237重阳节吃花糕239腊八吃腊八粥241丰收喜庆送面羊242过生日吃生日面244生孩子送红鸡蛋246旧时祭灶248第五章果瓜蔬粮杏林春满和虎守杏林253红潮登颊醉槟榔255枸杞益寿可延年256油橄榄258番茄前世缘260“岭南果王”番木瓜261白兰瓜:美副总统邮来的种264落瓜桥下菜瓜解饥265金瓜金丝缕267悬壶济世话葫芦269“合之众”名为合271孟宗行孝寻竹笋273中秋吃芋正其时274马齿苋晒不死的玄机276人变味变黄花菜未变278来自葡萄牙的西洋菜280蒲菜抗金有功281蕺菜乃黔味一绝283王夸菜285香菇香味香满口286淮南王好道巧制豆腐288“配盐幽菽”是豆豉290红薯小传291蒸谷 做饭香293张骞与洋县黑295年贡不寻常297蕲春珍之珍 299第六章名人食事对吃讲究的孔子303檀道济军粮无中生有305杜甫烹鱼厨艺高307郑宰相待客309朱岁开斋3清太祖做伙夫312老佛爷青睐茯苓饼314郑板桥吃狗肉上当输画316袁枚屈尊求教豆腐菜317鲁迅卖奖章买辣椒319孙中山倡导吃豆腐321孙中山和“一个面”322蒋介石喜好黄埔蛋324交伙食费325陈毅吃阳春面327郭沫若为名菜赋诗328郭沫若钟情二月兰330卓别林吃北京烤鸭的幽默331撒切尔夫人初尝库尔勒香梨333杨贯一巧制鲍鱼料理335洪昭光的“五字”和“五色”膳食结构337
内容提要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饮食文化。在地理环境上,更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拥有各种跑跳潜翔的动物和众多的天然植物,经过人工的饲养、培植和野生所获,可供食用的如粮食、禽畜、佳蔬、美果以及山肴、野蔌、河鲜、海错等,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物资来源。而制作出来的多种多样、琳琅满目的中华美食,却凝聚了历代各族人民的勤劳勇敢与聪明才智。 作者谈宜斌用简练的语言将精彩的历史典故、神奇的民间传说、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精妙绝伦的烹饪技艺和传承年的食风食俗熔炼为一炉,写成一篇篇字字珠玑的字文。读来令人口舌生津、欲饮欲食,极具知识性、实用性和趣味性。
文摘
作者介绍
谈宜斌 湖北鄂州人,年近古稀,北京市科普作协会员。 从1981年开始科普创作,主要创作方向是蔬菜、果品、粮食、禽畜、鸟类和饮食文化等,并在多家报刊开辟专栏。文章散见于《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江西日报》《科学之友》《知识窗》《烹调知识》《上海食品》《食品指南》《国际食品》《生命世界》《澳门日报》《南洋商报》《联合早报》《科技日报》《中国保健食品》等数十家报刊,累计700余篇。已出版图书有《蔬菜与养生》等。
........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将知识与趣味巧妙结合的书籍情有独钟,《中华美食故事汇》无疑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谈宜斌先生的笔触细腻而生动,他将一个个看似平凡的食材,通过历史的沉淀、文化的渲染,变成了充满魅力的故事。我从来没有想过,一块简单的豆腐,背后竟然隐藏着如此丰富的传说和历史渊源;而一碗热腾腾的粥,也能承载着一家人的温情与回忆。书中关于“饮食营养”的阐述,也是我非常看重的一点。不同于那些枯燥的营养成分表,谈先生将各种营养素的功效,融入到具体的食物和烹饪方式中,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如何通过日常饮食来达到均衡营养。我记得其中有一段讲到,如何根据不同的体质和季节来选择合适的食材,比如,夏天容易上火,就需要多吃一些清凉降火的蔬菜,而冬天则需要补充一些温补的食物来抵御寒冷。这种贴合生活实际的指导,让我感觉这本书不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着我的健康意识和生活品质。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浓郁的中国风,淡雅的米白色背景上,烫金的“中华美食故事汇”几个大字,古朴而又不失精致。旁边配着一幅描绘古代文人雅士围炉夜话,品尝佳肴的插画,细节丰富,意境悠远。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页就映入眼帘的是作者谈宜斌先生的序言,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中华饮食文化的深厚情感和独到见解。他不仅是一位美食家,更像是一位历史学家和文化学者,将美食与历史、人文、节气、地域紧密联系起来,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我尤其喜欢他提到的“食疗”概念,它并非单纯的疾病治疗,而是一种顺应自然、平衡身体的哲学,让人在享受美味的同时,也能滋养身心,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书中对各种食材的起源、药用价值、时令特点都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读来既增长了知识,又让人对日常饮食有了全新的认识。比如,关于春季养肝的论述,详细介绍了各种蔬菜和豆类的益处,以及如何通过饮食来调理身体,为即将到来的忙碌夏季做好准备。这种将养生融入日常饮食的智慧,正是传统中华文化中宝贵的一环,而谈先生的解读,让这份智慧变得触手可及。
评分我一直认为,美食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更是文化传承和情感交流的重要载体。《中华美食故事汇》这本书,恰恰深刻地诠释了这一点。作者谈宜斌先生用他深厚的学识和对生活的热爱,为我们展现了中华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他所描绘的,不仅仅是各种珍馐佳肴,更是其中蕴含的智慧、历史和人情。我特别欣赏他对“饮食营养”的解读,它不是生硬的科学术语,而是融入到各种美食故事中的养生之道。比如,书中讲到一些传统糕点的制作,不仅考究食材的搭配,更体现了对身体健康的考量,例如,在制作某些甜点时,会搭配一些具有健脾益气的食材,以平衡甜腻的口感,达到营养均衡的目的。这种将传统烹饪技艺与现代营养理念相结合的观点,让我受益匪浅。而“食疗”的概念,在谈先生的笔下,也并非高不可攀,而是贴近生活、易于实践的智慧。他引导读者去认识到,很多看似普通的食材,都拥有神奇的食疗功效,只要我们用心去了解,就能为自己和家人带来健康。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不仅仅是学到了知识,更体验到了一种对美食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一本关于“吃”的书,不如说是一扇打开中华文化大门的钥匙。作者谈宜斌先生以一种近乎讲述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他不是简单地罗列菜谱,而是将每一种食材、每一道菜肴都赋予了生命和故事。翻阅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古老的集市,闻着扑鼻而来的香料味,看到商贩们热情地吆喝;又或是坐在江南的水乡人家,听着吴侬软语,品尝着时令的小食;再者,便是想象着宫廷御膳房里,大厨们如何精益求精,为帝王将相烹制珍馐。书中所描绘的“食疗”理念,更是让我耳目一新。它不是那种刻板的、让人望而却步的养生方法,而是巧妙地将食材的药理特性与日常生活中的饮食习惯相结合,比如,如何利用当季的蔬果来改善常见的身体不适,如何在忙碌的工作之余,通过简单的烹饪来补充身体所需的能量和营养。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养生方式,与现代人追求的健康生活方式不谋而合,却又带着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不时不食”的强调印象深刻,它提醒着我们,尊重自然规律,顺应四时变化,才能真正获得身体的健康和心灵的宁静。
评分第一次翻开《中华美食故事汇》,我被其独特的视角所吸引。作者谈宜斌先生没有选择从宏大的历史角度切入,而是从最贴近我们生活的“吃”出发,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串联起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他不仅仅在讲食物本身,更是在讲述食物背后的文化、历史、情感以及地域特色。比如,书中有关于各种节庆食物的描写,让我了解到,那些流传千古的习俗,是如何与饮食息息相关的,又是如何代代相传,凝聚着民族的情感和记忆。而“食疗”的概念,在谈先生的笔下,也显得格外亲切和实用。他并没有强调什么神秘的配方,而是引导读者去关注食材本身的特性,去理解“药食同源”的真正含义。我读到关于如何利用日常食材来缓解消化不良,如何用简单的汤羹来调理失眠,这些都让我觉得,健康养生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融入到一日三餐的点点滴滴之中。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能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产生共鸣,想起自己家乡的味道,想起亲人亲手做的菜肴,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充满温情的中华美食画卷之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