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乌托邦
定价:36.00元
作者:朱大可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2-01
ISBN:978750605129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购买同作者产品请点击:朱大可守望书系:先知神话 审判 时光 华夏上古神系
内容提要
由几何形状构成的建筑,由各种建筑组成的城市,它们缄默地矗立在大地之上,表达着人的各种信念。经典的“剧目”,如园林、宫殿、广场、大厦在不断上演。与此同时,街道、咖啡馆、酒吧、茶楼,这些“小品”也穿插其间,好似城市里与建筑间的各色光线。
它们或明或暗,使人时而陶醉在夺目的璀璨中,时而又深陷于暖昧的昏黄里。我们就在这种浑噩中,徘徊、沉沦。
朱大可从不吝于用他那精准的语言来破解晦涩难懂的隐喻,朱大可也从不惮于用他那犀利的思想来斩断浮夸矫情的伪饰。由建筑构成的城市,以及城市中的每一条光线终究是一连串文化的符号。表面上,这些具象的形态矗立在大地之上,是视觉的狂欢,是的盛宴,但这种叙事只证明了一点,那就是它们都是在文化土壤上绽放的谛异的花朵。
《乌托邦》的作者是朱大可。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乌托邦》这本书,在我阅读的整个过程中,给我最深刻的印象便是它所呈现的那种“彻底性”。作者并非只是对现实社会进行些许改良的建议,而是从根源上颠覆了我们对社会组织和人类幸福的理解。我被书中那种对个体自由、平等和集体福祉之间关系的深入探讨所吸引。那种对私有财产的彻底否定,对社会成员普遍参与劳动的要求,对教育的极度重视,以及对宗教信仰的宽容态度,都构成了一个完整而独特的社会体系。我不得不承认,在阅读初期,我对书中描绘的某些方面感到不适应,甚至有些排斥,因为它们与我长期以来被灌输的价值观存在巨大的差异。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逐渐理解作者的意图,并为这种勇于挑战传统、敢于构想全新可能性的精神所折服。它并非是提供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更像是一种思想上的催化剂,激发我去思考“何为最佳社会”。
评分《乌托邦》这本书,说实话,我拿到手的时候,是被它那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封面设计和那句“一个理想国度的构想”所吸引。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关于社会组织、政治哲学以及人类未来发展的探讨性著作颇感兴趣。读《乌托邦》的初衷,也是想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去审视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看看是否存在一种更美好、更公平的社会模式。我尤其对书中描绘的那个远离尘嚣、自给自足的社会形态感到好奇。它究竟是如何运作的?居民的生活是怎样的?有没有我们现代社会所面临的那些困扰,比如贫富差距、阶级固化、环境污染等等?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更多的是一种思维上的启发,它迫使我去思考,是什么构成了我们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以及这种理想是否真的能够触及现实的土壤。它不是那种读起来轻松愉快的消遣读物,而是需要静下心来,一点点去咀嚼,去体味作者所要传达的那份思考。
评分对于《乌托邦》这本书,我的感受可以说是相当复杂和多层次的。首先,它带给我的是一种强烈的对比感。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将书中描绘的那个虚构的理想国度与我所熟悉的现实社会进行比较。这种对比,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们现实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也让我开始反思,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是否真的是最合理、最理想的。书中对财产公有、劳动分配、教育制度的描述,都充满了颠覆性,也引发了我对“私有制”和“个体利益”这些概念的重新审视。我并非完全赞同书中描绘的一切,甚至在某些方面感到难以置信,但正是这种难以置信,才激起了我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现实的不足,也激起了对未来的无限遐想。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场关于如何构建更美好世界的思想实验。
评分翻开《乌托邦》,最先吸引我的,是书中构建的那个与众不同的世界观。它并非是我们熟悉的那种科技高度发达或充满奇幻色彩的未来世界,而是一个在思想和制度上都与现实截然不同的社会。我非常着迷于作者如何一点点地解构我们所认为的“正常”,然后用一种全新的逻辑来重新构建一个社会的运行规则。例如,书中关于劳动和休闲的分配方式,关于家庭结构和婚姻制度的安排,都让我感到耳目一新,甚至有些匪夷所思。这让我不禁开始思考,我们之所以认为某些东西是“理所当然”的,究竟是源于理性判断,还是仅仅因为习惯和约定俗成?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挑战固有思维的体验,它鼓励我去质疑,去探索,去想象是否存在一种脱离了我们现有社会藩篱的、更加纯粹和理想的生活方式。
评分说实话,《乌托邦》这本书给我的触动,更多的是一种形而上的思考,而非具体的解决方案。它并非那种告诉你如何致富、如何成功的小说,而是将你带入一个更宏大的哲学命题之中。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人类社会会形成今天的样子?是否存在一种更纯粹、更少被欲望和物质羁绊的生活方式?书中对那个理想国度的描绘,虽然在细节上可能与现实有很大距离,但它所传递的那种对公平、对和谐、对个体价值实现的高度关注,却是我在许多现实社会论述中难以寻觅的。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对“好社会”的定义,或许太过狭隘,太过受制于当下的环境和文化。这本书更多地是在挑战我的认知边界,促使我去探索那些更根本的、关于人类存在意义和社会价值的终极问题。它就像一颗种子,在我心中种下了对理想社会的朦胧憧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