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声景 范钦慧 9787313145512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大自然声景 范钦慧 9787313145512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范钦慧 著
图书标签:
  • 自然声景
  • 环境声音
  • 声生态学
  • 听觉生态学
  • 田野调查
  • 声音景观
  • 生态学
  • 环境科学
  • 范钦慧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闻知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13145512
商品编码:28741272172
出版时间:2016-05-01

具体描述

书名大自然声景
定价58.00
ISBN9787313145512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作者范钦慧
编号1201304445
出版日期2016-05-01
印刷日期2016-05-01
版次1
字数219000
页数283

壹·倾听之路
消失中的声景27
一平方英寸的旅程35
砂石车声中的天籁43
守护那被遗忘的存在51
变迁中的城市声景61
黑胶中的田野声景67
贰·越境寻声
月夜、古城、钟声77
海岛迷歌87
南极物语101
大和音之景110
倾听大地耳语123
风中絮语133
叁·动物之歌
追寻如歌的行板144
声色“虫”生153
解码啁啾鸟语163
深海探声175
鲸豚纵歌187
肆·缤纷耳界
倾听的艺术力199
声音的裁缝师205
音乐梦工厂215
有歌自山来223
冉起一朵清静234
自然声景的疗愈密码243
伍·寂静山径
“蜕变”声起254
寂静的共鸣261
无量之网268
-结语重回十八岁的湖畔281
荐序咖啡冠J

范钦慧 自然作家、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主持人、纪录片编导、田野录音师。
政大新闻学系学士、美国雪城大学广播电视电影系硕士。于1997年起在教育广播电台制作主持“自然笔记”节目迄今 曾获五座广播金钟奖及多次入围。同时担任大爱电视“爱悦读”节目主持人 并于2015年创立“台.湾声景协会”。因为喜欢倾听鸟鸣而走进自然 长期用声音记录台.湾、并致力发展土地的听音美学。
著有'跟着节气去旅行'、'抢救寂静'-简体版'大自然声景'等 作品多次获得文学类及新闻类等奖项。

本书为一本具有靠前视野 结合自然文学、科学报导 及充满梦想的博物学图书 列入“博物学文化丛书”系列。作者是在自然中聆听记录了17年的野地录音师 她的脑海中有一张“动听”的声音地图。多年来作者走遍台.湾省 在各地录下自然天籁 并一一造访从各种领域探索自然声景的科学家、艺术家、田野工作者 为声景的变化与消失留下靠前手见证。书中附有27则声音片段以及12段珍贵的当地原音声景 这不仅是一次声音的采集 更是一趟心灵疗愈的旅程。

好的,这是一本图书的简介,内容涵盖了自然、声音、人文、科学等多个维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深度探索自然世界声音的视角。 --- 《山林回响:自然声景的生态学与感知》 作者:[此处可填写作者名,例如:林涧] 出版社:[此处可填写出版社名,例如:远方文化] ISBN:[此处可填写ISBN,例如:978-9876543210] 丛林之歌,大地之音:聆听我们被遗忘的世界 在日常的喧嚣中,我们常常忽略了环绕在我们身边的、最古老也最纯粹的声音——自然声景。它们不仅仅是背景音,更是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晴雨表,是生物多样性的沉默叙事者,也是人类文化记忆的载体。《山林回响:自然声景的生态学与感知》是一次深入田野的探索,旨在揭示自然界声音的复杂性、美学价值以及其在生态平衡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听”的书,更是一部关于“理解”自然沟通方式的指南。我们邀请读者放下视觉主导的感知习惯,重新激活耳朵,进入一个由鸟鸣、风语、水流、昆虫振翅交织而成的丰富声学世界。 --- 第一部:声景的构成与生态学基础 自然声景并非随机的噪音集合,而是遵循着严密的生态学逻辑。本部分将从基础的声学生态学原理出发,构建理解自然声音的理论框架。 1.1 声音的生态位:生物声学中的“共存法则” 每一种生物,从体型巨大的哺乳动物到微小的昆虫,都在声景中占据着独特的“声学生态位”。我们探讨物种如何通过时间或频率上的“声音分层”,避免彼此间的干扰,实现共存。例如,清晨的鸣唱高峰期,不同鸟类如何错开它们的“对话时间”,确保每种声音都能被有效接收。我们将分析这种声学适应如何驱动进化,并揭示声景密度与物种丰富度之间的直接关联。 1.2 人为噪音的侵蚀:从环境到生理的冲击 人类活动产生的持续性低频和高频噪音,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自然声景。本书详细剖析了交通、工业和城市化对野生动物交流、捕食、求偶的影响。我们将呈现科学数据,说明噪音如何迫使动物改变鸣唱的音高、音量和节奏,以及长期暴露下对物种繁殖成功率和生存率的负面效应。这不仅是生态学的危机,也是一种感官剥夺。 1.3 气候变化的声学指征 气候变暖、降雨模式改变直接影响着声景的季节性规律。例如,两栖类动物的繁殖季节提前或推迟,其呼唤声的出现时间也随之波动。通过对历史声学记录的对比分析,本书展示了如何利用声景的变化作为早期预警指标,监测生态系统的健康波动,如同听诊器一般感知地球的“体温”。 --- 第二部:声音的文化与感知维度 自然声景不仅是客观的生态数据,更是人类文化、精神和艺术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2.1 跨文化中的“神圣之声” 在世界各地的原住民文化中,特定的自然声音往往与神话、仪式和部落的身份认同紧密相连。本章深入考察了不同文化如何诠释风声、雷鸣、动物的特定叫声,并将其编入他们的宇宙观。从日本的“森林浴”(Shinrin-yoku)中对自然声音的积极心理效应,到北欧萨米人与驯鹿群的声音互动,我们展现了声音作为文化桥梁的功能。 2.2 听觉的转向:美学与哲学思考 当我们不再将自然声景视为“背景”,而是将其视为“主体”时,我们的感知会发生怎样的转变?本书探讨了声景美学的发展,从早期的自然主义记录到当代环境音乐的创作。我们审视了“寂静”的定义——在自然中,真正的寂静是否只是一种相对的低噪音状态?以及,我们如何通过主动聆听,培养出一种更深层次的“在场感”和对环境的同理心。 2.3 记录与重构:声音采集的技术前沿 本部分介绍了当代田野录音和声音生态学研究中使用的先进技术,包括高灵敏度麦克风阵列、水下水听器以及被动声学监测(PAM)系统。我们不仅讨论如何采集到清晰、无损的声音,更关注如何处理和可视化这些数据,将听觉信息转化为可供科学分析和公众理解的图谱。如何通过声音拼贴和声景重构,为那些正在消失的生态区域保留“听觉档案”,是本书关注的重点。 --- 第三部:从聆听到行动:保护声景的实践路径 理解自然声景的价值是第一步,如何将其转化为具体的保护行动,是本书的最终目标。 3.1 城市中的“声音绿洲”规划 在日益城市化的世界里,如何设计和维护“声音友好型”的城市空间?本书提出了将声景设计纳入城市规划的建议,包括利用植被缓冲带吸收交通噪音、设立“夜间静区”,以及在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内推广“低噪音游览规范”。目标是重建人与自然之间可持续的、相互尊重的声学关系。 3.2 倡导“听觉公民科学” 我们呼吁公众参与到声景的监测和保护中来。通过简单的移动应用和记录工具,普通市民也能成为声景监测的一员,记录下自己社区内物种声音的出现与消失。这种“听觉公民科学”不仅能极大扩展监测数据的广度和深度,更能增强社区对本土生态的关注和责任感。 3.3 未来的声景:共存的愿景 本书最后展望了一个人与自然声景能够和谐共存的未来。我们探讨了负责任的技术应用(如噪音减排技术)与本土生态智慧的结合。通过重新学习如何聆听,我们不仅能挽救那些因噪音而受困的物种,更能找回我们作为地球公民应有的宁静与连接感。 --- 适合读者: 生态学、环境科学、生物学、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与研究者。 对自然记录、声音艺术、哲学感兴趣的爱好者。 希望提升环境感知能力,寻求内心宁静的城市居民。 《山林回响》将引导您进入一个由声音构建的、更真实、更脆弱也更富诗意的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是超乎我预期的。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比较轻松的科普读物,但很快我就意识到自己低估了其内容的厚度和广度。作者显然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去梳理和整合跨学科的知识体系,从物理声学的基础概念,到不同地域生态群落的声景特征分析,再到声音如何影响人类心理和文化认同的探讨,逻辑链条清晰而又严密。对于那些对环境科学或音乐人类学略有涉猎的读者来说,书中引用的案例和数据分析绝对是极具价值的参考资料。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证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严谨态度,每一个观点都有坚实的支撑,绝非空泛的抒情。这本书无疑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高水准的范本,其价值绝不仅仅停留在“悦读”层面,更在于其作为一部严肃研究的潜力。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成功地构建了一种“在场感”。作者并非只是一个旁观者,她似乎是将自己的整个生命经验都倾注在了对这些声音的捕捉和理解之中。从行文的语气中,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一种对自然界发出的原始呼唤的尊重与敬畏。这种情感的投入,使得那些艰涩的专业术语也变得鲜活和富有温度。比如,在描述某个偏远湿地夜间的蛙鸣交响乐时,那种语言的张力,几乎让人能够感受到空气中的湿气和昆虫的振翅声。对于一个仅仅想了解“自然界里有什么声音”的普通读者而言,这本书提供的是一个远超预期的哲学深度。它让你开始反思,在人类无休止的喧嚣背后,我们是否正在错过一场宏大而古老的自然对话。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对“寂静”和“回响”有了全新的、近乎宗教般的理解。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的感官似乎被重新校准了。在此之前,我可能只“听”到噪音和音乐,但这本书教会了我如何去“聆听”环境的复杂构成。作者描述的那些微妙的声响层级,让我开始意识到自己平日里对周遭世界的感知是多么的贫乏和片面。例如,书中对城市边缘地带“过渡性声景”的解析,让我猛然意识到,我们所生活的空间,其实是由不同声学力量博弈而成的剧场。这种由内而外的转变,是任何纯粹的理论学习都无法比拟的。它强迫你放下手机,走到窗边,去分辨风穿过不同材质屋顶时发出的细微音调差异。这本书的意义,已经超越了纸张本身,它像一把钥匙,开启了通往更具觉知生活的大门,让我开始认真思考“安静”本身也是一种复杂的、被建构的声音现象。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为精妙,作者在铺陈复杂的理论和分享个人感悟之间,找到了一种近乎完美的平衡点。初读时,我发现自己很容易被那些充满画面感的文字所吸引,仿佛能亲眼目睹作者深入山林、潜入水底的场景。但稍加深入,那些看似信手拈来的描述背后,却隐藏着对声学原理和生态学知识的深刻洞察。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关于“声音的记忆”那一部分,它不再是冰冷的科学记录,而是被赋予了浓厚的人文色彩和哲思。作者的笔触时而细腻如丝,描绘出露珠滴落的微小振动;时而又变得宏大磅礴,探讨着地质变迁留下的回响。这种叙事张力的转换,使得阅读体验跌宕起伏,让人在不经意间,从一个普通的听者,蜕变成了对世界万物发出的低语保持警觉的感知者。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那种触感,就像是握住了一块被岁月打磨过的石头,带着沉甸甸的历史感和自然的温度。扉页的设计尤其考究,那种留白的处理,仿佛在无声地邀请读者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时空维度。我花了很长时间去品味那些字体排版上的细节,它们不仅仅是信息的载体,更像是精心编排的乐谱,预示着一场即将到来的听觉盛宴。书中的插图选择也极具匠心,每一幅都像是一张精心裁剪的明信片,定格了某一瞬间大自然最微妙的呼吸。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获取知识,不如说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封面和内页的整体视觉语言,成功地为接下来的内容搭建了一个宁静而又充满张力的舞台。这绝非一本可以随意翻阅的工具书,它更像是一件艺术品,值得放在书架上细细欣赏,时不时地去感受那种油墨与纸张交织出的独特气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