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实验指南系列: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手册佳实践、实验方案及相关法规

生命科学实验指南系列: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手册佳实践、实验方案及相关法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液相色谱-质谱
  • LC-MS
  • 生物分析
  • 实验指南
  • 生命科学
  • 药物分析
  • 法规
  • 实验方案
  • 佳实践
  • 分析化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远卓文轩教育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94269
商品编码:28743737043
丛书名: 生命科学实验指南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56
字数:1165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

编辑

  新的生物分析方法的开发,新的液相色谱(LC)技术和质谱(MS)仪器的使用,推动了生物分析领域的迅速进展。同时,药物监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旨在确保生物分析结果质量的准则和条例。本书通过阐述各种实践,代表性实验方案以及对当前相关法规的解读,对小分子和大分子的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进行了全面的概括和总结。它不仅可以帮助生物分析工作者解决日常工作中遇到的诸多实际问题,而且也探讨了一些先进和新兴的技术,如高分辨质谱和干血斑微量取样等。
  本书蒙众多的生物分析专家积极参与。书中不仅展示了他们的新研究成果,实践及对相关法规的解读,同时也提供了诸多生物分析的手实战经验。
  本书全面探讨了以下几大方面:
  ·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在药物发现,药物开发和治疗药物监测中的要点
  ·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相关法规的解读
  ·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方法开发,验证和待测分析物稳定性评估的实践及详细指导说明
  ·对棘手化合物(如前体药物、酰基葡糖苷酸、氮氧化物、反应性化合物,以及光敏和易自动氧化化合物等)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的指导说明和代表性方案。
  本书集当今生物分析实践之大成,是生物分析工作者按照法规和准则来开发和验证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方法的指导。

内容简介

  液相色谱-质谱生物分析(LC-MS bioanalysis)是一门新兴学科,它正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药物代谢(drug metabolism)、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毒代动力学(toxicokinetics),临床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mtoring)、生物标记物测定等领域。承蒙许多的生物分析专家的积极参与,本书收载了诸多实战经验及前沿的科学技术,涵盖了各类小分子和大分子的生物分析方法,集当今生物分析理论,相关法规与实践之大成,旨在对液相色谱-质谱生物分析研究进行完整而的总结。
  本书堪称生物分析工作者进行液相色谱.质谱生物分析方法开发和验证的参考书。读者群体包括从事新药研发、毒物检测、食品安全、临床药物监测及生化研究的科研人员,大专院校及研究院所的学生学者,药物监管机构的工作人员等。

作者简介

  李文魁,江西宜丰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博士,前中国医学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副教授。曾在美国肯塔基大学药学院和伊利诺大学药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诺华药品公司药物代谢部研究员。主要负责生物分析方法的开发、验证和转移,临床前及临床生物样品的分析及相关的毒代与药代动力学研究。任两个杂志的编委。编著相关参考书籍3部,发表专题论文100余篇。
  
  谢励诚,浙江绍兴人。于香港苏浙小学及皇仁书院毕业,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药剂学学士、硕士、博士。前罗格斯大学药学系助理教授,现为诺华药品公司药物代谢部副总裁,负责该部门在北美洲及亚洲的策略和营运。著有相关参考书籍6部,专题论文120余篇。为美国药剂科学家协会(AAPS)、药剂科研学院(APRS)及美国临床药理学院(ACCP)院士,现为医药开发联盟(IQC)董事局成员。2006年获“全美50杰出亚裔”奖。
  
  张杰,1984年毕业于中国北京中医药大学,1996年获得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Karolinska Institute)生物及分析化学博士学位,在加拿大戴尔豪斯大学(Dalhousie Uuversity)完成博士后研究后进入工业界。主要从事以生物分析为主的毒代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研究。先后在Neurochem Inc.、MDS Pharma、赛诺菲(Sanofi)任职。目前为诺华药品公司美国生物分析实验宣负责人。发表论文20多篇,是LC-MS Bioanalysis原书的作者及3位主编之一。
  
  侯健萌,现任上海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生物分析部副研究员、组长。2008年毕业于郑州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获学士学位,同年加入药明康德生物分析部。主要负责国内外客户的GLP项目的报告撰写,并对提交CFDA的英文报告进行翻译、校对。作为QC负责人,对GLP项目的操作规程、实验数据等进行质量控制,使其符合GLP标准并保证实验结果准确、真实、可靠。
  
  

刘佳,在2007年7月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药物分析学,获硕士学位。曾任上海药明康德生物分析服务部副主任,从事LC-MS/MS生物分析方法的开发,以及遵循当代工业标准和GLP法规的方法学验证及样品分析工作,支持数十家国内外制药公司的临床/临床前生物分析项目,同事负责部门内GLP SOP的起草、修订及更新工作。


内页插图

部分 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概述
1 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技术在药物发现、药物开发及治疗药物监测中的作用
2 综述:生物分析实验室的基础要素
3 生物分析的法规与质量标准第二部分 解读目前关于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的相关法规
4 现行生物分析方法验证的法规
5 当前对生物分析方法重现性的理解:已测样品的再分析、稳定性和准确性
6 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方法的转移
7 代谢产物安全性测试
8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巴西国家卫生监督局(ANVISA)和其他监管机构在生物等效性/生物利用度研究中对生物分析要求的比较
9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美国环境保护署(EPA)和其他监管机构有关良好实验室规范(GLP)原则的比较
10 目前生物分析数据管理的法规和趋势
11 监管部门检查生物分析实验室的趋势及发现的问题第三部分 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的佳实践
12 评估药物全血稳定性和全血/GA-浆分布的佳实践
13 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中生物样品采集、处理和储存的佳方法
14 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中样品预处理的佳方法
15 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中液相色谱条件优化的策略
16 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中的佳质谱实践
17 内标在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中的应用
18 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中的适用性
19 化学衍生化在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中的应用
20 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中基质效应的评价与消除
21 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方法中残留和污染的评估及消除
22 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中的自动化
23 组织样品的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
24 尿中药物的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
25 血浆和血清中游离药物的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
26 胆汁中药物的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
27 细胞内药物的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
28 内源性化学标志物的液相色谇质谱(LC-MS)生物分析
29 溶血血浆样品和脂质血浆样品中药物的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
30 干血斑样品液相色谱-质谱(LC-MS)分析方法的开发和验证
3L 提高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方法灵敏度的策略
32 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方法相关的统计
33 在药物代谢和药代动力学研究中同步进行液相色谱-质谱(LC-MS)定量和代谢产物鉴定第四部分 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的代表性指导说明及实验方案
34 酯类前体药物和酯酶不稳定化合物的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
35 酰基葡萄糖醛酸的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
36 Ⅳ-氧化代谢产物的规范性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解决潜在的不稳定性问题
37 通过水解II相结合物对原型药物总浓度进行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
38 反应性化合物的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
39 光敏感和易氧化化合物的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
40 可相互转化的化合物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
41 手性化合物的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
42 肽和多肽的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
43 核苷类药物的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
44 核苷酸的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
45 类固醇的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
46 脂质体药物和脂质的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
47 蛋白质的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
48 寡核苷酸的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
49 铂类药物的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
50 微流量液相色谱-质谱(LC-MS)结合微量采样法在药物定量分析中的应用
51 液相色谱-质谱(LC-MS)定量生物体液中的内源性分析物:用稳定同位素作为替代分析物,以真实生物基质构建校正曲线附录1 实验动物和人类的身体与器官质量及生理参数
附录2 常用于血液样品采集的抗凝剂
附录3 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中常用的溶剂和试剂
附录4 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常用词汇
索引

前言/序言

  谢励诚,药物代谢和药代动力学乃研发新药必攻的学科,其中生物分析则是受严格监管的领域。美国卫生当局对生物分析结果的质量和完整性有非常特定的要求,而不同的用户对生物分析的性能通常还会有额外的期望。
  近年来业界在更快、更便宜、更好地提供的生物分析结果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和美国食品和药物监督管理局(FDA)已经更新或正在更新他们的生物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例如,21July2011/EMEA//CHMP/EWP/192217/2009),终目标就是要提高生物分析结果的质量。新的生物分析方法及先进的液相色谱(LC)技术和质谱(MS)仪器,加上各种全自动实验室程序、电子实验室笔记本和数据管理等,应有尽有,显著改善了生物分析工作的质量、速度和成本效益,为患者的利益做出贡献。
  生物分析领域特别是药物开发大范围内的快速变化,启发了我们应及时对此学科做一全面概述。本书是部全面的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手册,并提供了小分子和大分子LC-MS生物分析的所有重要方面的新情况。它不仅满足了生物分析科学家在关键项目中的需求,而且还表述了对一些先进的、新兴的技术,包括高分辨质谱和千血斑(DBS)微量取样的观点。
  本书共51章,分为4个部分。
  部分全面概述了LC-MS生物分析在药物研发和治疗药物监测中所起的作用(第1章)、受监管的生物分析实验室的基础要素(第2章)和目前上有关生物分析的法规和质量标准(第3章)。
  第二部分对LC-MS生物分析的法规和质量标准做了综述和比较。第4章重点介绍了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巴西(ANVISA)、加拿大、中国、欧盟(EMA)、印度、日本和美国(FDA)关于监管部门的生物分析方法验证的现行法规。接着是两章关于检测重复性(第5章)和方法转移(第6章)的深入探讨。第7章介绍了代谢产物的安全性测试(MIST)的现行做法和监管要求。第8章对各监管机构有关生物等效性(BE)/生物利用度(BA)研究中的生物分析指导原则做了比较。第9章的主题是良好实验室规范(GLP)在不同的机构、国家和地区的解释和应用。第10章讨论了生物分析数据管理法规的飞快演进。第11章乃第二部分的终结篇,对监管检查包括卫生当局的期望、检查趋势、大小案例及后续监管等做了详细分析,并对近美国FDA483表的注意事项及其他影响到数据质量、生物分析合规性方面的热门话题进行了综述。
  第三部分叙述了LC-MS生物分析中适用的佳实践。在这一部分,读者可以找到评估全血稳定性和全血/血浆分布(第12章)及有关生物样品采集、处理和存储(第13章)的精辟的科学原理和有助的实用说明。第14章介绍了LC-MS生物分析所用的各种样品的准备技术,第15、16章分别讨论了液相色谱分离和质谱检测的佳实践。一个良好的生物分析方法必须具有高敏感度、特定性、选择性、重现性、高通量,并且耐用。本书综述了各种有助于分析方法成功的因素,包括内标的选择(第17章)、适用性的评估(第18章)、分析物衍生化用以提高灵敏度(第19章)、评估和消除基质效应(第20章)、评估和消除残留和样品污染(第21章)、机器人自动化(第22章)。第23~29章描述了体液和组织里的药物、生物标志物和其他分析物的生物分析。第30章的专题是DBS取样和相关的生物分析问题。第31章是为了提高质谱检测的灵敏度而提供的一些有用策略。第32章阐述了正确使用统计数据作为确保LC-MS生物分析方法能充分表现的工具。第33章讨论了对药物和代谢产物同时进行定量和定性的LC-MS生物分析。
  第四部分旨在对当今生物分析实验室经常接触到的各类型药物分子进行LC-MS生物分析提供代表性指导说明,并附上代表性实验方案(第34~49章)。第50章描述了使用低流速LC-MS做定量药物分析来支持微量取样的典型方案。后第51章提供了一个在缺乏真实空白基质的情况下分析内源性生物样品的方案。

好的,这是一份不包含《生命科学实验指南系列: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手册佳实践、实验方案及相关法规》内容的图书简介: --- 《分子生物学核心技术:从基础到前沿应用》 图书简介 本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现代分子生物学领域中最具影响力和实用价值的核心技术,旨在为生命科学研究人员、生物技术行业从业者以及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一份详尽且深入的实践指南和理论参考。全书内容紧密围绕现代生物学研究中的关键技术环节展开,从基础的分子操作到前沿的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应用,力求覆盖当前研究热点,并提供详实的实验步骤和故障排除策略。 第一部分:分子克隆与基因操作基础 本部分聚焦于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基石技术——基因的获取、修饰与表达。 第一章:核酸的提取、纯化与定量 详细介绍了从不同生物材料(如细菌、酵母、动植物组织和血液)中分离和纯化高质量DNA和RNA的多种方法,包括酚氯仿抽提法、硅胶柱纯化法、磁珠法等。重点阐述了影响核酸质量的关键因素,并提供了确保高纯度和高得率的优化策略。同时,涵盖了核酸定量分析的经典方法(如Nanodrop分光光度计)以及基于荧光染料的精确定量技术。 第二章:PCR及其衍生技术详解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作为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核心工具,在本章得到深入剖析。内容包括标准PCR、反转录PCR(RT-PCR)的原理、实验流程及常见问题解析。重点介绍了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的定量原理、标准曲线的建立、内参基因的选择与验证,以及绝对定量和相对定量方法的应用场景。此外,还涵盖了高保真PCR、Touchdown PCR、长片段PCR等高级变体。 第三章:重组DNA技术与载体构建 本章详细讲解了限制性内切酶的选择、DNA的连接技术(包括传统粘性末端连接和新型高效连接技术如Gibson Assembly、Gateway克隆系统)。深入探讨了各类载体的设计特点和用途,包括原核表达载体(质粒)、真核表达载体(病毒载体如慢病毒、腺病毒)以及文库构建载体的选择标准和操作流程。强调了正确的构建策略对后续实验成功的重要性。 第二章:蛋白质组学与蛋白质分析技术 本部分侧重于蛋白质的制备、分离、鉴定与功能研究。 第四章:蛋白质提取、纯化与定量 涵盖了从细胞和组织中高效提取不同类型蛋白质(如全细胞裂解液、膜蛋白、核蛋白)的技术要点。详细介绍了层析技术在蛋白质纯化中的应用,包括亲和层析、离子交换层析和分子筛层析的原理、介质选择及操作参数的优化。对BCA法、Bradford法等经典蛋白质定量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探讨了高浓度蛋白质样本的处理难题。 第五章:蛋白质分离与二维电泳 系统阐述了蛋白质分离的经典技术——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及其变体,如SDS-PAGE和非变性PAGE。重点对双向电泳(2D-PAGE)的等电聚焦(IEF)过程进行了细致描述,包括IPG胶条的选择、上样策略以及染色技术的对比,为后续的蛋白质鉴定打下基础。 第六章: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技术 本章集中介绍了研究蛋白质功能和信号通路的关键技术。详细讲解了免疫沉淀(IP)及其衍生技术如Co-IP(共免疫沉淀)的实验设计和结果判读。引入了酵母双杂交(Y2H)系统的原理和应用,包括筛选策略、阳性对照的设置以及假阳性的排除方法。此外,还讨论了表面等离子共振(SPR)在动力学分析中的应用。 第三部分:细胞生物学与功能研究 本部分关注于在细胞水平上解析分子机制和进行功能验证。 第七章:细胞培养与传代技术 全面介绍了无菌操作规范、不同细胞系(原代细胞、永生化细胞系)的培养条件、培养基的配制与筛选。细致区分了贴壁细胞和悬浮细胞的培养特点,并提供了细胞复苏、冻存及传代的标准化SOP。强调了污染检测和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第八章:细胞转染与稳定株建立 深入探讨了将外源DNA导入真核细胞的各种方法,包括化学法(脂质体法)、物理法(电穿孔法)和生物法(病毒转导)。针对不同的细胞类型和应用目的,对比了各种方法的效率和毒性。详细指导了如何设计和筛选稳定表达细胞株,以确保长期、可靠的实验结果。 第九章:细胞凋亡与增殖检测 本章聚焦于细胞命运的检测。详细介绍了MTT、CCK-8等经典细胞活力检测方法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并阐述了如何进行时间依赖性或药物浓度依赖性的剂量反应曲线分析。同时,对Annexin V/PI双染法流式细胞术、TUNEL法等凋亡检测技术的流程、数据采集和图谱分析进行了详尽的讲解。 第四部分:基因组学与高通量测序准备 本部分导引读者进入现代基因组研究领域,侧重于测序文库的构建和质量控制。 第十章:核酸纯化与质量控制(针对测序) 专门针对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核酸起始原料的高标准要求,详细阐述了从FFPE样本、cfDNA/cfRNA等困难样本中提取高质量核酸的特殊策略。重点介绍使用专用于测序文库制备的DNA/RNA质控工具(如Agilent TapeStation、Bioanalyzer)进行片段大小分布和完整性评估的方法。 第十一章:高通量测序文库构建概述 本章概述了新一代测序(NGS)的基本流程,包括随机打断、末端修复、加Adpater、片段筛选及富集等关键步骤。分类介绍了全基因组测序(WGS)、外显子组测序(WES)以及RNA测序(RNA-Seq)文库的构建差异和技术难点。 --- 本书的特点在于其高度的实用性和前瞻性,不仅提供了“如何做”的详细步骤,更融入了大量的“为什么这样做”的原理分析和“如果出错该怎么办”的故障排除经验,是生命科学研究工作者案头必备的实用工具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中“相关法规”这几个字,对于所有从事药物研发和生物标志物验证的实验室来说,简直是定海神针般的存在。在当前的监管环境下,无论是GLP(良好实验室规范)还是日益严格的ICH指南,都对生物分析数据的质量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如何梳理和解读这些复杂法规的。它是否提供了将“佳实践”转化为“合规文件”的模板或清晰的路线图?例如,关于分析方法的稳健性验证(Robustness Testing),书中是否给出了具体的实验设计思路,比如系统适用性测试(System Suitability Test, SST)的性能指标应如何设定才符合FDA或EMA的要求?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如何处理和报告“偏离操作规程”(Deviation)的案例分析。是仅仅罗列法规条文,还是通过实际案例展示,如何撰写一份让审阅人员信服的报告,尤其是在处理数据缺失或异常值时的科学依据。这种将技术操作与法律合规紧密结合的内容,是其他纯技术手册往往缺失的宝贵财富,直接关系到后续临床试验乃至新药申报的成败。

评分

这本书的目录信息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这个核心主题,让我立刻意识到这是一本面向专业人士的深度工具书。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套完整且经过实战检验的工作流程,而不仅仅是理论介绍。比如,在方法开发这一块,我特别希望看到针对不同生物基质(如血浆、尿液、组织匀浆)时,前处理步骤的优化策略。是更倾向于固相萃取(SPE),还是选择更快速的沉淀法?书中是否详细对比了各种选择的优缺点,包括对回收率和选择性的影响?此外,针对不同分析物(小分子药物代谢物、内源性代谢物、小肽类)在MS检测器(如QTRAP、Orbitrap)上的参数设置,我希望能看到详尽的指导。例如,针对特定离子对的优化,如何选取最佳的碰撞能量和C弧电压,以最大化灵敏度并降低基质效应。如果书中能辅以大量的图表数据,展示不同参数组合下的信号响应曲线和信噪比变化,那无疑将大大提升其实用价值。我关注的重点是,如何通过这些“佳实践”来缩短分析方法的验证周期,让实验结果更具可靠性和可重复性,这是日常生物分析工作中最大的挑战之一。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结构暗示了一种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再到合规的完整知识体系。在我看来,真正优秀的“手册”不仅要教人如何“做实验”,更要教人如何“解读结果”并“解决问题”。因此,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包含一个详尽的“故障排除与疑难解答(Troubleshooting)”章节。这个章节不应该是泛泛而谈,而是应该基于实际的LC-MS谱图问题来展开。例如,当出现高背景噪音、离子抑制趋势明显、峰形拖尾严重或灵敏度突然下降等典型问题时,书中是否能提供一个系统性的排查清单,指导用户从色谱柱、流动相纯度、MS源清洁度、到真空系统等各个环节进行逐一诊断?更进一步,如果书中能结合具体的案例数据,展示“错误数据”与“修正后数据”的对比分析,并说明这些问题是如何影响最终定量结果的,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将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它将不再是冷冰冰的指导书,而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你遇到瓶颈时能提供及时的、经过法规验证的解决方案。

评分

作为一名资深的色谱分析师,我对LC(液相色谱)部分的要求是极高的,因为基线分离是MS检测准确性的前提。我希望“佳实践”不仅仅停留在通用反相色谱柱的选择上。书中是否深入探讨了在生物分析中日益重要的“高性能色谱技术”?比如,UHPLC(超高效液相色谱)在处理高通量样品时的优势与挑战,特别是在复杂基质中,如何选择合适的粒径和孔径以平衡分离度和耐用性。我特别希望看到针对不同分析物的柱温控制策略,以及流动相pH值和梯度设计对离子化效率(即MS端信号)的反向影响。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个决策树图,指导分析师根据分析物的极性、分子量和酸碱性(pKa值),快速锁定最佳的色谱条件组合,那简直是太棒了。毕竟,很多时候,色谱分离的不佳远比质谱参数设置不当更容易导致分析失败,这本书若能在这方面提供前沿且实用的见解,无疑将超越传统手册的定位。

评分

从“实验方案”这个角度来看,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系列高度可复制的“拿来即用”的标准操作程序(SOPs)。然而,鉴于LC-MS分析的高度依赖于具体仪器型号和实验室环境,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套“模块化”的方案设计理念。例如,对于某个特定的药物分子类别,书中是否提供了一个通用的方法开发框架,并清晰地标明哪些步骤是必须严格遵循的“不可变参数”,而哪些步骤是可以在特定实验室条件下灵活调整的“优化空间”。我尤其关注其在“空白基质效应评估”方面的论述。如何系统地排除内源性物质的干扰,如何在方法验证阶段量化基质效应的抑制或增强百分比,以及是否推荐使用内部标准(Internal Standard, IS)的类型和加载策略(如稳定同位素标记标准品与结构类似物标准品的抉择)。如果书中能提供不同方法验证阶段(如初步筛选、全面验证)所需报告的关键参数列表和计算公式,这将极大地提升其实战指导价值,避免实验人员在摸索中走弯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