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文魁,江西宜丰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博士,前中国医学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副教授。曾在美国肯塔基大学药学院和伊利诺大学药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诺华药品公司药物代谢部研究员。主要负责生物分析方法的开发、验证和转移,临床前及临床生物样品的分析及相关的毒代与药代动力学研究。任两个杂志的编委。编著相关参考书籍3部,发表专题论文100余篇。
谢励诚,浙江绍兴人。于香港苏浙小学及皇仁书院毕业,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药剂学学士、硕士、博士。前罗格斯大学药学系助理教授,现为诺华药品公司药物代谢部副总裁,负责该部门在北美洲及亚洲的策略和营运。著有相关参考书籍6部,专题论文120余篇。为美国药剂科学家协会(AAPS)、药剂科研学院(APRS)及美国临床药理学院(ACCP)院士,现为医药开发联盟(IQC)董事局成员。2006年获“全美50杰出亚裔”奖。
张杰,1984年毕业于中国北京中医药大学,1996年获得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Karolinska Institute)生物及分析化学博士学位,在加拿大戴尔豪斯大学(Dalhousie Uuversity)完成博士后研究后进入工业界。主要从事以生物分析为主的毒代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研究。先后在Neurochem Inc.、MDS Pharma、赛诺菲(Sanofi)任职。目前为诺华药品公司美国生物分析实验宣负责人。发表论文20多篇,是LC-MS Bioanalysis原书的作者及3位主编之一。
侯健萌,现任上海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生物分析部副研究员、组长。2008年毕业于郑州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获学士学位,同年加入药明康德生物分析部。主要负责国内外客户的GLP项目的报告撰写,并对提交CFDA的英文报告进行翻译、校对。作为QC负责人,对GLP项目的操作规程、实验数据等进行质量控制,使其符合GLP标准并保证实验结果准确、真实、可靠。
刘佳,在2007年7月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药物分析学,获硕士学位。曾任上海药明康德生物分析服务部副主任,从事LC-MS/MS生物分析方法的开发,以及遵循当代工业标准和GLP法规的方法学验证及样品分析工作,支持数十家国内外制药公司的临床/临床前生物分析项目,同事负责部门内GLP SOP的起草、修订及更新工作。
这本书的标题中“相关法规”这几个字,对于所有从事药物研发和生物标志物验证的实验室来说,简直是定海神针般的存在。在当前的监管环境下,无论是GLP(良好实验室规范)还是日益严格的ICH指南,都对生物分析数据的质量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如何梳理和解读这些复杂法规的。它是否提供了将“佳实践”转化为“合规文件”的模板或清晰的路线图?例如,关于分析方法的稳健性验证(Robustness Testing),书中是否给出了具体的实验设计思路,比如系统适用性测试(System Suitability Test, SST)的性能指标应如何设定才符合FDA或EMA的要求?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如何处理和报告“偏离操作规程”(Deviation)的案例分析。是仅仅罗列法规条文,还是通过实际案例展示,如何撰写一份让审阅人员信服的报告,尤其是在处理数据缺失或异常值时的科学依据。这种将技术操作与法律合规紧密结合的内容,是其他纯技术手册往往缺失的宝贵财富,直接关系到后续临床试验乃至新药申报的成败。
评分这本书的目录信息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这个核心主题,让我立刻意识到这是一本面向专业人士的深度工具书。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套完整且经过实战检验的工作流程,而不仅仅是理论介绍。比如,在方法开发这一块,我特别希望看到针对不同生物基质(如血浆、尿液、组织匀浆)时,前处理步骤的优化策略。是更倾向于固相萃取(SPE),还是选择更快速的沉淀法?书中是否详细对比了各种选择的优缺点,包括对回收率和选择性的影响?此外,针对不同分析物(小分子药物代谢物、内源性代谢物、小肽类)在MS检测器(如QTRAP、Orbitrap)上的参数设置,我希望能看到详尽的指导。例如,针对特定离子对的优化,如何选取最佳的碰撞能量和C弧电压,以最大化灵敏度并降低基质效应。如果书中能辅以大量的图表数据,展示不同参数组合下的信号响应曲线和信噪比变化,那无疑将大大提升其实用价值。我关注的重点是,如何通过这些“佳实践”来缩短分析方法的验证周期,让实验结果更具可靠性和可重复性,这是日常生物分析工作中最大的挑战之一。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结构暗示了一种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再到合规的完整知识体系。在我看来,真正优秀的“手册”不仅要教人如何“做实验”,更要教人如何“解读结果”并“解决问题”。因此,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包含一个详尽的“故障排除与疑难解答(Troubleshooting)”章节。这个章节不应该是泛泛而谈,而是应该基于实际的LC-MS谱图问题来展开。例如,当出现高背景噪音、离子抑制趋势明显、峰形拖尾严重或灵敏度突然下降等典型问题时,书中是否能提供一个系统性的排查清单,指导用户从色谱柱、流动相纯度、MS源清洁度、到真空系统等各个环节进行逐一诊断?更进一步,如果书中能结合具体的案例数据,展示“错误数据”与“修正后数据”的对比分析,并说明这些问题是如何影响最终定量结果的,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将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它将不再是冷冰冰的指导书,而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你遇到瓶颈时能提供及时的、经过法规验证的解决方案。
评分作为一名资深的色谱分析师,我对LC(液相色谱)部分的要求是极高的,因为基线分离是MS检测准确性的前提。我希望“佳实践”不仅仅停留在通用反相色谱柱的选择上。书中是否深入探讨了在生物分析中日益重要的“高性能色谱技术”?比如,UHPLC(超高效液相色谱)在处理高通量样品时的优势与挑战,特别是在复杂基质中,如何选择合适的粒径和孔径以平衡分离度和耐用性。我特别希望看到针对不同分析物的柱温控制策略,以及流动相pH值和梯度设计对离子化效率(即MS端信号)的反向影响。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个决策树图,指导分析师根据分析物的极性、分子量和酸碱性(pKa值),快速锁定最佳的色谱条件组合,那简直是太棒了。毕竟,很多时候,色谱分离的不佳远比质谱参数设置不当更容易导致分析失败,这本书若能在这方面提供前沿且实用的见解,无疑将超越传统手册的定位。
评分从“实验方案”这个角度来看,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系列高度可复制的“拿来即用”的标准操作程序(SOPs)。然而,鉴于LC-MS分析的高度依赖于具体仪器型号和实验室环境,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套“模块化”的方案设计理念。例如,对于某个特定的药物分子类别,书中是否提供了一个通用的方法开发框架,并清晰地标明哪些步骤是必须严格遵循的“不可变参数”,而哪些步骤是可以在特定实验室条件下灵活调整的“优化空间”。我尤其关注其在“空白基质效应评估”方面的论述。如何系统地排除内源性物质的干扰,如何在方法验证阶段量化基质效应的抑制或增强百分比,以及是否推荐使用内部标准(Internal Standard, IS)的类型和加载策略(如稳定同位素标记标准品与结构类似物标准品的抉择)。如果书中能提供不同方法验证阶段(如初步筛选、全面验证)所需报告的关键参数列表和计算公式,这将极大地提升其实战指导价值,避免实验人员在摸索中走弯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