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藏传佛教在西域和中原的传播:'大乘要道密集'研究初编 |
| 定价 | 78.00 |
| ISBN | 9787303219759 |
| 出版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 作者 | 沈卫荣 |
| 编号 | 1201565909 |
| 出版日期 | 2017-01-01 |
| 印刷日期 | 2017-01-01 |
| 版次 | 1 |
| 字数 | 350千字 |
| 页数 | 347 |
| 导论'大乘要道密集'与西夏、元、明三代藏传密教史研究 一、'大乘要道密集'*初的发现和研究 二、与'大乘要道密集'相关文献的重新发现 三、文本解读与历史重构 四、'大乘要道密集'的主要内容 五、'大乘要道密集'与明代汉译藏传密教文献 六、'大乘要道密集'与蒙古文、畏兀儿文译藏传密教文献 D1一章藏传密教于元明两代传播的历史背景:'大乘要道密集'的成书和流传 一、'大乘要道密集'首次刊印缘起 二、'大乘要道密集'非元帝师八思巴译集 三、'大乘要道密集'也非元末作品 四、'大乘要道密集'中的西夏时代作品 五、莎南屹哕之明代译师身份之确定 六、'大乘要道密集'与'密哩斡巴上师道果卷' D1二章萨思迦道果法之大成:'大乘要道密集'篇目解题 一、概述 二、篇目解题 D1三章释“*妙上师”和“金刚上师”:论'大乘要道密集'的萨思迦源头 一、金刚上师胆巴 二、上师、尚师与大宝法王 三、甚深道师观 四、*妙上师与萨思迦道果法之关联 五、萨思迦派之果续大手印修法 六、萨思迦派传统中的“*胜上师” 七、萨思迦派之四种金刚上师释 D1四章四手印与欲乐定:'依吉祥上乐轮方便智慧双运道玄义卷'读解 一、'大乘要道密集'所见西夏时代译藏密文本 二、'依吉祥上乐轮方便智慧双运道玄义卷'与道果法 三、“欲乐定”读解 四、余论 D1五章上师瑜伽于西域和中原的传播:八思巴造'观师要门'对勘及研究 一、作为密教上师的八思巴帝师 二、'观师要门'对勘与研究 三、结语 D1六章说藏传密教成就法:以元朝帝师八思巴造'弥勒菩萨求修'为中心 一、略说密教方便道 二、'喜金刚本续'所说“四续” 三、密乘佛教之“本尊禅定” 四、'弥勒菩萨求修'解读 D1七章造塔仪轨:布思端大师造'大菩提塔样尺寸法'对勘和研究 一、布思端大师与藏地造塔仪轨 二、见于'大乘要道密集'的'大菩提塔样尺寸法' 三、见于'布思端辇真竺全集'中的'大菩提塔样尺寸法'之藏文原文 四、布思端造'大菩提塔样尺寸法'之依据 五、佛塔之种类和西藏佛塔之样式 D1八章*与加持:八思巴'略胜住法仪'对勘及研究 一、略说造像、塔仪轨文本 二、'略胜住法仪'对勘 三、印藏佛教传统中的胜住仪轨 四、释迦舍利灵通之塔碑文 附录道果文献总目录 '弟子释' '大众释' |
| 沈卫荣 1962年4月20日生于江苏无锡;南京大学历史系学士、硕士;德国波恩大学中亚语言文化系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曾任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台.湾佛光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客座教授、哈佛大学南亚系合作研究员、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2012-2013、柏林高等研究院年度研究员-2014-2015等职。主要学术兼职:北京大学中古史研究中**术委员、中国藏学研究中**术委员、中国藏学出版社英文总编、西北民族大学、新疆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
| 普通大众 |
| 藏传佛教自西夏时代就已经开始向西域和中原传播 并在元、明两代成为中国佛教传统中一个十分醒目和有影响力的传统。以往由于缺乏文献资料 对这段历史的研究几乎是空白。近十年来 作者在敦煌藏、汉文文献 黑水城出土汉文、西夏文佛教文献 吐鲁番出土回鹘文文献和散见于世界各地的元、明善本文献中发现了大量的汉译藏传密教文献 其中以传自元、明、清三代宫廷的藏传密教仪轨集成'大乘要道密集'拥有价值。作者利用这些新发现的汉译密教文本 发掘其藏文原本 通过对这些文本进行细腻的分析 很终重构11至15世纪藏传密教在西域和中原传播的历史。 |
每次接触到关于丝绸之路沿线文化交流的著作,我总会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震撼。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构成了一幅流动的历史画卷。我关注的不仅是教义的传播轨迹,更是那些在传播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的无名人物——那些翻译家、行脚僧、赞助者。他们是如何克服语言的障碍、地理的险阻,将复杂的哲学概念转化为能被不同文化群体理解的语言和仪式?我热切盼望这本书能够捕捉到这些“中间环节”的细节。同时,我对“初编”这个定性也抱有一种开放的心态,这意味着它可能是一系列研究的开端,是一个持续探索的信号。一本好的学术著作,应该像引人入胜的侦探小说,每揭开一页,都让人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下一个谜团的答案,并为未来的深入研究指明方向。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非常吸引人,一下子就把我带入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和深厚历史底蕴的领域。我一直对佛教,特别是藏传佛教的历史脉络和地域性发展很感兴趣,而“西域和中原的传播”这个视角恰好击中了我求知的点。这本书的作者是沈卫荣,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学者的严谨气质。光是看到书名,我就能想象到作者在梳理不同地域文化交融时所付出的巨大努力。西域,那片古老的丝绸之路上的枢纽,佛教文化在这里经历了怎样的碰撞与融合?而中原,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带,又是如何接纳并消化这些异域的佛法精髓的?仅仅是想象这些画面,就足以让人心驰神往。这种跨越地域、连接古今的研究,绝非易事,需要扎实的文献功底和敏锐的历史洞察力。我期待着这本书能为我们揭开藏传佛教在这两大重要区域传播过程中的那些曲折与辉煌,那种知识的厚重感,让我对它充满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出版信息(9787303219759)传递出一种官方和学术的正式感。这通常意味着内容经过了严格的同行审阅和编辑把关,保证了学术水准。我个人倾向于阅读由正规出版社出版的严肃学术著作,因为它们在史料的准确性和论证的逻辑性上更有保障。我的阅读习惯是偏爱那种引用详实、注释完备的作品,这样我可以在阅读过程中随时查验作者的论据来源,形成自己的判断。从书名透露出的信息来看,它必然包含了对大量梵文、藏文乃至古汉语文献的梳理和比对。仅仅是想象作者在浩如烟海的档案中穿梭,试图重建历史的片段,就足以让我对这部作品产生敬意。我期待它能像一把精密的刻刀,细致入微地雕刻出历史的纹理。
评分坦白说,我对沈卫荣先生的研究领域早有耳闻,他总能在看似陈旧的议题中挖掘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这次将焦点放在“西域和中原的传播”这个宏大背景下,并通过一部具体的佛典进行切入,无疑是一次极具挑战性的学术整合。我的期待在于,这本书能否超越单纯的文本翻译或历史叙述,而是能深入探讨这种跨文化传播背后的社会心理动因和政治需求。例如,当时的统治者出于何种目的而推广或限制某种教义?民间信仰是如何吸纳和改造这些外来的知识体系的?我希望作者能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佛教学理的层面。如果它能展现出历史的“人味”和复杂的权力博弈,那这本书的价值将远超一般的宗教史著作。
评分作为一名对历史地理和宗教人类学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总是在寻找那些能够提供新颖视角的学术作品。这本书的副标题“《大乘要道密集》研究初编”更是点睛之笔。这表明它并非泛泛而谈,而是聚焦于一部具体的、具有代表性的文本。研究特定文本是深入理解一个宗教体系内部思想流变的最佳途径。我好奇这部“要道密集”在传播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是不是像一座桥梁,将遥远的雪域智慧有效地引介给了中原的僧侣和信众?初编二字也透露出一种探求的姿态,作者似乎在谦逊地邀请我们一同踏上这段学术探索的旅程,而不是一股脑地抛出结论。这种严谨的、由小见大的研究方法,往往能带来更深刻、更可靠的见解,比起那些大而无当的通史论述,这种专注于特定文本的剖析更能满足我对知识深度挖掘的渴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