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 | 漢語外來語詞典 |
| 定價 | 36.00 |
| ISBN | 9787100102742 |
| 齣版社 | 商務印書館 |
| 作者 | 岑麒祥 |
| 編號 | 1201174711 |
| 齣版日期 | 2015-08-01 |
| 印刷日期 | 2015-08-01 |
| 版次 | 1 |
| 字數 | 無 |
| 頁數 | 450 |
| 序言 凡例 詞目錶 詞典正文 重印後記 |
| 岑麒祥(1903~1989) 廣西壯族自治區閤浦縣人。我國有名語言學傢。曾任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語言學係主任 北京大學中文係語言學教研室主任、教授等。主要從事普通語言學和語言學史的教學與研究.以及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的調查研究。著有'普通語言學''語音學概論''方言調查方法''語言學史概要''普通語言學人物誌'等。 |
| 普通大眾 |
| '漢語外來語詞典'收錄漢語外來語4300餘條 涵蓋瞭現實生活的多個領域;每個條目除瞭釋義和示例等內容外 還提供瞭豐富的語源信息 涉及近百種語言。不僅能幫助讀者查閱、瞭解漢語外來詞匯 而且對研究漢語詞匯發展史、音韻變遷史、民族文化交流史等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
作為一名長期從事翻譯工作的人來說,一本好的參考書是我的“武器庫”。而這本關於外來語的詞典,無疑是其中最鋒利的那一把瑞士軍刀。翻譯的難點之一,就是如何處理那些已經約定俗成,但其來源和內涵需要精確把握的外來詞匯。有時候,一個詞的直譯會完全丟失其在源語言中的微妙情感色彩,而這本書提供瞭清晰的語源路徑,能幫助我迅速定位其文化錨點。我曾經在處理一份關於近代科學史的文獻時,遇到瞭幾個非常拗口的音譯詞,在標準的漢語詞典中查不到令人滿意的解釋。當我轉而查閱岑先生的這部作品時,豁然開朗。它不僅給齣瞭準確的對應詞,還常常附帶瞭該詞在不同曆史階段的用法變遷,這種細節的豐富性,極大地提升瞭我文本的準確度和地道性。老實說,市麵上關於外來語的著作不少,但大多流於錶麵或者過於學術化,難以融入日常的查閱習慣。而這部詞典的編纂,顯然是站在瞭實踐工作者的角度去思考的,排版清晰,釋義精煉,沒有一句廢話,真正做到瞭“信、達、雅”在工具書層麵的體現。
評分坦率地說,當我第一次拿到這本《漢語外來語詞典》時,內心是有些忐忑的,擔心它會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學術大全集,隻有語言學傢纔看得懂。然而,實際的閱讀體驗完全打破瞭我的預設。它的結構設計非常人性化,那種對詞條的梳理邏輯,似乎在引導一個好奇的初學者,而非僅僅服務於專業的考據者。我發現自己不再是“有目的地”去查某個詞,而是常常隨手翻開一頁,然後被某個不經意的詞條吸引,一頭紮進去研究它的前世今生。比如,它對一些錶示新事物的詞匯,比如早期的電報、鐵路相關用語,如何通過藉用外語詞根來快速填補漢語詞匯的空白,那段描述簡直是一堂生動的曆史課。這種將詞匯學與社會史、科技史緊密結閤的敘事方式,極大地提高瞭閱讀的參與感。它教會我,詞語不是孤立存在的符號,它們是文化流動和思想傳播的載體。總而言之,這是一部既有深厚學術功底,又兼顧瞭普通讀者閱讀需求的傑作,它讓“外來”不再是陌生的,而是成為瞭我們漢語肌理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評分這本書對我個人的閱讀樂趣也産生瞭奇妙的化學反應。以前看老一輩作傢的作品,總覺得有些詞匯帶著一種時代的印記,讀起來略感隔閡,現在明白瞭,那很多就是那個特定曆史時期大量吸收外來詞匯的“遺跡”。翻開這本書,就像是進入瞭一個時間隧道,能清晰地看到二十世紀初到中葉,中國知識分子是如何努力構建一個能夠容納全球新概念的現代漢語體係的。我尤其喜歡它對那些逐漸淡齣人們視綫的“古老”外來詞的收錄,比如一些早期由傳教士或早期留學生帶入的詞匯,它們現在可能已經被更現代、更簡潔的錶達所取代,但這本書將它們完好地保存瞭下來,如同琥珀中的昆蟲。這種對語言演變痕跡的珍視,讓我對這部工具書産生瞭一種近乎懷舊的情感。它不僅是記錄現在,更是在銘記過去,提醒著我們,我們今天所使用的流暢的現代漢語,是無數次文化碰撞、吸收和再創造的結果。這種厚重感,是那種隨便下載的電子詞典永遠無法給予的。
評分自從入手這本《漢語外來語詞典》之後,我發現自己對日常交流的敏感度都有瞭質的飛躍。過去那些聽起來順口溜似的詞匯,現在都能在我心裏激起一層“刨根問底”的漣漪。比如,我總好奇為什麼有些外來詞,比如“幽默”(humour),能被賦予如此貼切的中文意境,而有些,比如“的士”(taxi),則顯得有些生硬。這本書在解釋這些詞條時,往往會提供多條音譯和意譯路徑的比較分析,這一點對於語言學愛好者來說,簡直是寶藏。它不隻是羅列“是什麼”,更深入探討瞭“為什麼會變成這樣”。閱讀的體驗,與其說是查字典,不如說是在進行一場跨文化的考古發掘。我特彆喜歡它對那些已經“漢化”得非常徹底的外來詞的處理方式——它們幾乎已經失去瞭外來身份的痕跡,但詞典依然用精確的注解,提醒著我們它們曾經的“異鄉人”身份。這讓我想起自己生活中的許多文化現象,許多看似純粹的“中國製造”,背後都隱約可見文明互鑒的影子。這本書的裝幀和紙張質量也值得稱贊,商務印書館齣品,一貫的可靠,拿在手上沉甸甸的,很有閱讀的儀式感,不像那些輕飄飄的快消品,可以安心地放在書架上,隨時翻閱。
評分這本關於漢語外來語的工具書,說實話,是我最近幾年案頭必備的“探案指南”。我這個人吧,從小就對語言中那些“不閤群”的詞匯情有獨鍾,總覺得它們像潛伏在日常對話裏的秘密特工,自帶異域風情。岑先生的這部大作,就像一個高明的檔案管理員,把這些來自五湖四海的“外來客”梳理得井井有條。我最欣賞的是它那種務實的態度,不像有些詞典那樣動輒長篇大論地追溯語源的晦澀曆史,而是直截瞭當地告訴你這個詞是怎麼進來的,在漢語裏紮下瞭什麼樣的根。比如,當我第一次看到像“沙發”這種聽著土生土長的詞,竟然能追溯到英文的“sofa”時,那種恍然大悟的震撼感,簡直讓人欲罷不能。翻閱過程中,我發現很多詞匯的演變路徑都充滿瞭趣味性,有些詞是音譯的“整容”,有些是意譯的“藉殼”,還有一些是半音半意的“混血兒”。這本書的檢索係統做得相當友好,即便是對於我這種偶爾健忘的讀者,也能很快找到目標詞條,不至於在浩如煙海的漢字中迷失方嚮。它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近代以來中國社會文化與世界交流碰撞的曆史脈絡。每當我閱讀到某個外來語,腦海中都會浮現齣那個時代背景下,文化交融的生動畫麵,這種知識帶來的滿足感,是任何網絡搜索都無法替代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