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汉语外来语词典 |
| 定价 | 36.00 |
| ISBN | 9787100102742 |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 作者 | 岑麒祥 |
| 编号 | 1201174711 |
| 出版日期 | 2015-08-01 |
| 印刷日期 | 2015-08-01 |
| 版次 | 1 |
| 字数 | 无 |
| 页数 | 450 |
| 序言 凡例 词目表 词典正文 重印后记 |
| 岑麒祥(1903~1989) 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人。我国有名语言学家。曾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语言学系主任 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教研室主任、教授等。主要从事普通语言学和语言学史的教学与研究.以及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调查研究。著有'普通语言学''语音学概论''方言调查方法''语言学史概要''普通语言学人物志'等。 |
| 普通大众 |
| '汉语外来语词典'收录汉语外来语4300余条 涵盖了现实生活的多个领域;每个条目除了释义和示例等内容外 还提供了丰富的语源信息 涉及近百种语言。不仅能帮助读者查阅、了解汉语外来词汇 而且对研究汉语词汇发展史、音韵变迁史、民族文化交流史等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翻译工作的人来说,一本好的参考书是我的“武器库”。而这本关于外来语的词典,无疑是其中最锋利的那一把瑞士军刀。翻译的难点之一,就是如何处理那些已经约定俗成,但其来源和内涵需要精确把握的外来词汇。有时候,一个词的直译会完全丢失其在源语言中的微妙情感色彩,而这本书提供了清晰的语源路径,能帮助我迅速定位其文化锚点。我曾经在处理一份关于近代科学史的文献时,遇到了几个非常拗口的音译词,在标准的汉语词典中查不到令人满意的解释。当我转而查阅岑先生的这部作品时,豁然开朗。它不仅给出了准确的对应词,还常常附带了该词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用法变迁,这种细节的丰富性,极大地提升了我文本的准确度和地道性。老实说,市面上关于外来语的著作不少,但大多流于表面或者过于学术化,难以融入日常的查阅习惯。而这部词典的编纂,显然是站在了实践工作者的角度去思考的,排版清晰,释义精炼,没有一句废话,真正做到了“信、达、雅”在工具书层面的体现。
评分这本书对我个人的阅读乐趣也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以前看老一辈作家的作品,总觉得有些词汇带着一种时代的印记,读起来略感隔阂,现在明白了,那很多就是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大量吸收外来词汇的“遗迹”。翻开这本书,就像是进入了一个时间隧道,能清晰地看到二十世纪初到中叶,中国知识分子是如何努力构建一个能够容纳全球新概念的现代汉语体系的。我尤其喜欢它对那些逐渐淡出人们视线的“古老”外来词的收录,比如一些早期由传教士或早期留学生带入的词汇,它们现在可能已经被更现代、更简洁的表达所取代,但这本书将它们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如同琥珀中的昆虫。这种对语言演变痕迹的珍视,让我对这部工具书产生了一种近乎怀旧的情感。它不仅是记录现在,更是在铭记过去,提醒着我们,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流畅的现代汉语,是无数次文化碰撞、吸收和再创造的结果。这种厚重感,是那种随便下载的电子词典永远无法给予的。
评分坦率地说,当我第一次拿到这本《汉语外来语词典》时,内心是有些忐忑的,担心它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学术大全集,只有语言学家才看得懂。然而,实际的阅读体验完全打破了我的预设。它的结构设计非常人性化,那种对词条的梳理逻辑,似乎在引导一个好奇的初学者,而非仅仅服务于专业的考据者。我发现自己不再是“有目的地”去查某个词,而是常常随手翻开一页,然后被某个不经意的词条吸引,一头扎进去研究它的前世今生。比如,它对一些表示新事物的词汇,比如早期的电报、铁路相关用语,如何通过借用外语词根来快速填补汉语词汇的空白,那段描述简直是一堂生动的历史课。这种将词汇学与社会史、科技史紧密结合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参与感。它教会我,词语不是孤立存在的符号,它们是文化流动和思想传播的载体。总而言之,这是一部既有深厚学术功底,又兼顾了普通读者阅读需求的杰作,它让“外来”不再是陌生的,而是成为了我们汉语肌理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评分自从入手这本《汉语外来语词典》之后,我发现自己对日常交流的敏感度都有了质的飞跃。过去那些听起来顺口溜似的词汇,现在都能在我心里激起一层“刨根问底”的涟漪。比如,我总好奇为什么有些外来词,比如“幽默”(humour),能被赋予如此贴切的中文意境,而有些,比如“的士”(taxi),则显得有些生硬。这本书在解释这些词条时,往往会提供多条音译和意译路径的比较分析,这一点对于语言学爱好者来说,简直是宝藏。它不只是罗列“是什么”,更深入探讨了“为什么会变成这样”。阅读的体验,与其说是查字典,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跨文化的考古发掘。我特别喜欢它对那些已经“汉化”得非常彻底的外来词的处理方式——它们几乎已经失去了外来身份的痕迹,但词典依然用精确的注解,提醒着我们它们曾经的“异乡人”身份。这让我想起自己生活中的许多文化现象,许多看似纯粹的“中国制造”,背后都隐约可见文明互鉴的影子。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也值得称赞,商务印书馆出品,一贯的可靠,拿在手上沉甸甸的,很有阅读的仪式感,不像那些轻飘飘的快消品,可以安心地放在书架上,随时翻阅。
评分这本关于汉语外来语的工具书,说实话,是我最近几年案头必备的“探案指南”。我这个人吧,从小就对语言中那些“不合群”的词汇情有独钟,总觉得它们像潜伏在日常对话里的秘密特工,自带异域风情。岑先生的这部大作,就像一个高明的档案管理员,把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外来客”梳理得井井有条。我最欣赏的是它那种务实的态度,不像有些词典那样动辄长篇大论地追溯语源的晦涩历史,而是直截了当地告诉你这个词是怎么进来的,在汉语里扎下了什么样的根。比如,当我第一次看到像“沙发”这种听着土生土长的词,竟然能追溯到英文的“sofa”时,那种恍然大悟的震撼感,简直让人欲罢不能。翻阅过程中,我发现很多词汇的演变路径都充满了趣味性,有些词是音译的“整容”,有些是意译的“借壳”,还有一些是半音半意的“混血儿”。这本书的检索系统做得相当友好,即便是对于我这种偶尔健忘的读者,也能很快找到目标词条,不至于在浩如烟海的汉字中迷失方向。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文化与世界交流碰撞的历史脉络。每当我阅读到某个外来语,脑海中都会浮现出那个时代背景下,文化交融的生动画面,这种知识带来的满足感,是任何网络搜索都无法替代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