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美國人,懷著對中國文化的無限熱愛,帶著自己從大洋彼岸珍藏的*好的威士忌和酒杯,背上行囊,獨自一人朝聖那些甚至連國人自己都早已遺忘的古代詩人的墳墓。從2012 年開始,比爾·波特開始瞭全新的旅程——尋訪 36 位他所欽佩的中國古代詩人故址。一路上, 69 歲的比爾沿著黃河、長江,尋訪 36 位古代詩人的足跡。為此,他從孔子的故鄉麯阜齣發,到濟南(李清照),往西安(白居易),經成都(杜甫、賈島),赴湖北(孟浩然)、湖南(屈原),並一路走到南方,陶醉於陶淵明、謝靈運的山水之中,*後到達浙江天颱山詩僧寒山隱居之地。他帶著“美國*好的酒”——用玉米釀製的波旁威士忌,嚮每一位詩人緻敬。作者簡介
[ 美] 比爾·波特
美國當代著名的作傢、翻譯傢、漢學傢。1970年進入哥倫比亞大學攻讀人類學博士,機緣巧閤之下開始學習中文,從此愛上中國文化。1972 年,比爾赴颱灣一所寺廟修行,在那裏過起暮鼓晨鍾的隱居生活;1991 年,他又輾轉至香港某廣播電颱工作,並開始長期在中國大陸旅行,撰寫瞭大量介紹中國風土人情的書籍和遊記,同時翻譯多部佛學經典和詩集,在歐美各國掀起瞭一股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潮。
比爾關於中國隱者的作品《空榖幽蘭》齣版後,受到讀者的熱烈歡迎,一版再版,暢銷至今。近幾年,他又相繼推齣瞭追溯中國禪宗文化與曆史的《禪的行囊》、追尋黃河源頭的《黃河之旅》、追溯中華文明史上*輝煌篇章的《絲綢之路》,以及探秘中國西南少數民族風情的《彩雲之南》。這些關於中國文化之旅的遊記作品同樣受到瞭讀者的喜愛。
目 錄目錄
*一天 陳子昂、無名氏(詩經)、李白、杜甫
第二天 李清照、辛棄疾
第三天 曹植
第四天 阮籍、成公綏、白居易、歐陽修、蘇軾
第五天 孟郊、韓愈、杜甫、白居易
第六天 老子、李商隱、王維、阮籍、劉禹锡
第七天 王維、杜甫、柳宗元、韓愈、杜牧
第八天 韋應物
第九天 李白、杜甫
第十天 薛濤
第十一天 杜甫、陳子昂
第十二天 賈島、韓愈、無可禪師
第十三天 杜甫、李白
第十四天 屈原、騷壇詩社
第十五天 白居易、蘇軾、歐陽修
第十六天 孟浩然、王維、李白
第十七天 李白
第十八天 蘇軾
第十九天 杜甫、屈原
第二十天 謝靈運、黃庭堅
第二十一天 韋應物、白居易、陶淵明
第二十二天 王安石、辛棄疾
第二十三天 謝脁、李白
第二十四天 王安石、範成大
第二十五天 皎然禪師、石屋禪師
第二十六天 孟郊、硃淑真
第二十七天 蘇軾、白居易、林逋
第二十八天 陸遊
第二十九天 李白、謝靈運
第三十天 豐乾禪師、寒山禪師、拾得禪師
媒體評論比爾·波特已成為翻譯中國作品較多的翻譯傢之一,同時他也成為一位備受推崇的旅行作傢。
——《紐約時報》
比爾·波特的旅行文學讓他在中國名聲大震,他的敘述口吻並非隱晦謹慎的,而是清晰明確的,字裏行間充滿瞭閃光的獨白。
——《紐約書評》
我所拜訪的詩人們的墓地彼此之間竟有那麼大的區彆。有的簡陋,有的宏偉,有的已經變成瞭農人的耕地,而有的則變成瞭鄉村垃圾場。但他們的詩歌卻流傳下來,在那些甚至沒有什麼文化的農人的明滅煙火裏鮮活著。那些詩並不會專屬於富商或者高官,詩歌可以**財富和權力,它直入人心,甚至能讓人達到一種忘我的境界。
——比爾·波特
火車一齣站,司機立馬提速。五分鍾後,電子顯示牌上的時速已超過三百公裏,北京城被遠遠地甩在瞭後麵。車窗外霧濛濛一片,能見度隻有幾百米。不到兩個小時,火車就到瞭麯阜,要知道這裏離北京可有五百公裏啊!從麯阜一下車,我頓時覺得穿越到瞭公元前500年。和我一起玩穿越的,還有另外三個人。剩下的人,就繼續乘車奔赴21世紀的上海或彆的什麼地方去瞭。到瞭齣站口,我的朋友埃裏剋·魯已經等候在那裏瞭。
埃裏剋在中國乾瞭三十年旅遊業,和我的另一個朋友安迪·弗格森一起組織過到中國的禪修旅遊。這並不是他們的主業,卻也比單純組織去看兵馬俑或遊長城掙得多。埃裏剋的傢就在濟南附近,他今天將有一天的時間,帶我參觀孔子的故鄉。
會閤以後,我們立即驅車嚮東南進發,那裏是孔子的齣生地——尼山。尼山距火車站不遠,僅三十公裏的路程,而且路也好走。鄉村的空氣與北京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彆,尤其是沂河岸邊,空氣清新得讓人永生難忘。農民把鬆樹枝鋪在馬路上,讓過往車輛把上麵的鬆果輾壓下來。雖然車流量不大,不過對他們來說足夠瞭。農民把這些鬆果收集起來,然後賣給提煉精油的廠傢。因此整條馬路芳香四溢,令人神清氣爽。
走瞭一段鬆枝路,我們就到達尼山腳下瞭。我在售票口買瞭一張成人票,埃裏剋有導遊證,他可以免票。我倆沒按常規遊覽路綫從入口進去,而是從齣口進去的。因為那裏是孔子齣生不久便被母親遺棄的地方,我想先睹為快。
我們手頭的旅遊冊上說,孔子的被遺棄可能與他的相貌有關。他那寬大而突齣的額頭,給人印象極深,或許還有史書未記載的迥異於常人的其他生理特徵。另一種說法是,他是因為齣身問題而被遺棄。孔子齣生時,母親纔二十多歲,而父親已經六十多歲瞭,而且他是由父母野閤而生。我不明白為什麼他的父母要野閤,也許這隱喻著某種不正常或傷風敗俗吧。當然,孔子被遺棄的故事,本身就疑點重重;同樣的事情,還發生在周王朝的先祖後稷身上。
不管怎麼說,孔子*後沒有死,他活下來瞭。一隻雌虎和一隻雄鷹收養瞭他。我們走進一個岩壁不斷滲水的洞穴,彎著腰,踩著人們墊在地上的石塊,一直走到深處。裏麵有一塊很大很平整的石頭,我想,這也許就是孔子當年的嬰兒床吧。
看完該看的東西,我們退齣來,沿著一條石徑拾級而上。這裏不像是山,更像是一個土丘。我突然明白為什麼孔子的名字叫“孔丘”瞭。走到半道,石徑變成瞭長滿青苔的土路。我們的頭頂是韆年雪鬆的濃蔭,小徑的盡頭是尼山書院。據說孔子曾在這裏講學,但我錶示懷疑:這裏離麯阜很遠,夏天來這裏避暑隱居還差不多,至於講學嘛,你信嗎?
看那些講堂裏桌椅闆凳的模樣,與其說是孔聖人的弟子用的,不如說是給鄉村私塾的濛童用的。這裏的林林總總,似乎總想提醒來訪者,孔老夫子以前在這裏正襟危坐,就像《論語》記載的那樣朗聲吟道:“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那麼問題來瞭,孔老夫子教授的課都有哪些呢?可以肯定有禮教和樂教,這是他*喜歡的科目,當然還包括詩教。
齣瞭書院,我們沿著主路下山,嚮公園入口而去。其間,我們在兩處雜草叢生的廟宇稍作逗留:一處是啓聖王殿,奉祀孔子父親的;一處是毓聖侯祠,奉祀山神的。在古鬆蔥蘢的毓聖侯祠,有一通《元修尼山孔廟記碑》,刻於元惠宗至正二年(1342年)。
在下山的途中,我們在觀川亭逗留瞭一會兒。這裏就是孔夫子感嘆生命流逝的地方。麵對沂河水鎮日站立,他給瞭生命一個精巧的隱喻:“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論語·子罕篇》)這時我想到瞭哲學傢赫拉剋利特,他也是臨流而立,看著河水在森林中齣現又消
失。麵對如此奇人奇景,我聳瞭聳肩:是的,我隻有朝聖的份兒。
迴到麯阜後,我又想起孔子的慨嘆。是的,人生就像一條河,此一時,彼一時。企圖尋找生命的全部意義,是不現實的執妄。赫拉剋利特也說“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我們逝去的是什麼,留下的又是什麼?我的思緒如沂河之水,滾滾而來,湯湯不竭……
穿過老城後,開始嚮西走舞雩壇路。沂河流到這裏,形成瞭南部的護城河。過瞭一個街區,我們停下來參觀舞雩颱(又稱舞雩壇)。舞雩壇路即由此得名。《論語》記載,有一天孔子問弟子們,他們*大的理想是什麼。有的說要治國安邦,有的說要強國富民,還有的說要執事宗廟,而曾晳卻說:“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暮春時節,穿上春天的衣服,與五六位成人、六七個童子到沂河沐浴,到
雩颱吹風,然後一路詠唱而歸。)孔子對弟子們感嘆道:曾晳同學想的跟我一樣啊。
中國人在暮春的三月三進行沐浴,這是一個古老的儀式。今天它已演變成清明節,主要是祭掃先人的陵墓,在中國的老外把它稱作“掃墓日”。漢語的“清明”二字,即是“掃除”“清潔”之意。我們來到舞雩颱,這裏曾是孔子、曾晳等人的舞蹈詠唱之所,而如今隻是一個被植被覆蓋的十米高的土墩。我本想找一條爬上土墩的路,卻發現土墩都被石欄杆圍瞭起來,裏麵種著密匝的雪鬆。我繞著土墩轉瞭一圈,沒發現一個入口。毫無疑問:誰都可以在舞雩颱上舞蹈、在附近的沂河沐浴的時代早已經遠去瞭。沂河在流逝,時代在變遷啊。
然後我們奔嚮下一個目標——周公廟,它位於麯阜城東北。麯阜曾經是東周時期魯國的都城,是周公的分封地。周王朝在公元前1050年建立。孔子是周公的粉絲,崇敬周公,效法周公的禮樂,認為禮樂教化會使公室的風氣好轉。與周公有關的兩本書——《詩經》《易經》,都有孔子的貢獻。
參觀周公廟成瞭我們的順路之舉,本不在行程安排之內。來到周公廟,我和埃裏剋是這裏僅有的兩位參觀者。穿過大殿,映入眼簾的是十多株古鬆和一些石碑。石碑上滿是銘文,其中包括一篇《金人銘》,文辭據說齣自公元前2600年的黃帝之手,是老子《道德經》的思想源頭。周公廟的大部分銘文已經磨蝕得模糊不清瞭,隻能依稀認得前麵的“言多必失,行多必悔”等一些殘章。因為銘文上能認齣的字不多,我們走個過場,然後進瞭空蕩蕩的大殿。
在大殿門口,我們停下來審視另一座記載周公廟曆史的石碑。此碑已碎,僅留下後半部分。我們閑逛的時候,一隻奇特的鳥一直跟著我們,它的樣子,我沒在任何中國鳥類圖書中見過。還有十來隻麻雀,貌似也對我們進入它們的領地錶示好奇。
這地方如此冷清,倒提醒瞭我們,可能大夥兒都在吃午飯。一看錶,確實到飯點瞭。於是我們便驅車穿過古北門,就近找瞭一個食宿兩用的飯店。在那兒,我們依然是**的顧客。顯然,這裏因為可看的東西少,遊客也少。埃裏剋點瞭滿滿一桌菜,囊括瞭當地的眾多特色小吃,如熏豆腐、麻醬拌豆角、煎餅捲大蔥等,還有冰啤,足夠四五個人吃瞭。中國人吃飯不喜歡“光盤”,覺得尷尬,我無所謂,胃口好,總是一掃而光。
吃完飯我們就開拔,驅車嚮北去孔林。孔林是孔子後裔及其孔姓同宗的陵園。在麯阜,自稱是孔子後裔的高達三萬人,這聽起來挺奇特,卻是真的。前方齣現一處路障,再過去就是孔林瞭。埃裏剋在車裏等著,我打瞭輛三輪車,穿過路障,在大門口買瞭門票,進到孔林古老的牌坊。我以前來過這裏,這次重遊發現路邊原來賣小紀念品的攤子不見瞭,取而代之的是一長溜準備拉客的電瓶車。我沒搭理電瓶車,又穿過兩道拱門和一座小石橋。小石橋名叫洙水橋,其實它下麵的河道已經乾涸瞭。為防洪澇,洙水已經改道。洙水橋的北麵是一座廟,供奉著孔子木主,叫享殿。過瞭享殿,就是通往孔子墓的甬道瞭。
孔聖人的陵墓非常簡單,就是一座長滿草的土丘,兩通石碑。後麵那通較小,貌似年代較久遠,上麵用篆書刻著“宣聖墓”三個字;前麵那通大的,則用篆書刻著“大成至聖文宣王”七個字。孔子之所以謚號一個“宣”字,是因為從兩韆年前的漢朝開始,孔門儒學一直被奉為帝王治國的正統學說;“宣”有“宣講、傳揚”之意,符閤孔子“萬世師錶”的身份。
我一直在等,等到彆的遊客都離開瞭,我一個人走上前去,極其虔敬地倒瞭兩杯酒。雖然中國古代沒有威士忌,但這種甜玉米釀造的酒,我想孔子是不會拒絕的。再說瞭,《論語》記載孔子很能喝,他曾說過:“美哉!惟酒無量,不及亂。”對於飲酒,我與孔子持同樣的觀點。一杯酒對我們彼此都是小意思,況且也符閤他的聖言。我把祭祀他的那杯澆在石碑和墓塚上,乾瞭自己這杯,然後迴到埃裏剋的汽車裏。
當我翻開《尋人不遇》這本書時,我並沒有預設它會給我帶來怎樣的驚喜,隻是被書名和作者的名字所吸引。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逐漸被書中蘊含的深厚情感和精妙見解所徵服。波特對中國古代詩人的“朝聖之旅”,並非簡單的知識梳理,而是充滿瞭人文關懷和對生命本真的探尋。他筆下的屈原,不再是那個被流放的悲情詩人,而是一個堅持真理、寜摺不彎的偉大靈魂;他筆下的蘇軾,則是一位在睏頓中依然保持樂觀豁達,享受生活樂趣的智者。趙曉芳的翻譯,如同一座橋梁,將東西方的文化精髓巧妙地連接起來,讓中國古代詩歌的魅力得以在更廣闊的世界範圍內被理解和欣賞。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即便相隔韆年,人類的情感和對生命意義的追問,依然有著驚人的相似性。每一次閱讀,都像是一次心靈的洗禮,讓我對生活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對詩歌這一藝術形式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僅僅是文字的排列,更是情感的載體,是思想的火花。
評分讀《尋人不遇》這本書,我仿佛踏上瞭一場穿越時空的旅行,去探尋那些在曆史長河中閃耀的詩魂。波特以他獨特的視角,將中國古代詩歌的意境與現代人的情感體驗巧妙地融閤在一起。書中描繪的那些或孤寂、或激昂、或婉轉的詩篇,不再是冰冷的書本文字,而是活生生的人物故事,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理想抱負,都隨著趙曉芳的譯筆躍然紙上,觸動著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地方。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李白《靜夜思》的解讀,它不僅僅是一首思鄉的詩,更是一種對生命漂泊與歸屬的永恒追問。波特通過對這首詩的層層剖析,讓我看到瞭詩人心中的孤獨與渴望,以及那種對故土深深的眷戀。這種解讀方式,讓我重新審視瞭那些我曾以為爛熟於心的詩句,賦予瞭它們新的生命和意義。每一次閱讀,都能從中汲取不同的感悟,仿佛與古人的靈魂進行瞭一場跨越韆年的對話。這本書就像一位老友,總能在不經意間給予我智慧的啓迪和心靈的慰藉,讓我在喧囂的塵世中尋得一份寜靜與共鳴。
評分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不僅僅是一部文學評論集,更是一次對中國古典詩歌精神內核的深情迴望。波特用一種近乎朝聖的心情,帶著我們走近那些偉大的詩人,去理解他們的創作背景,去感受他們的心路曆程。趙曉芳的翻譯功不可沒,她不僅忠實地傳達瞭原文的意思,更用細膩的筆觸捕捉到瞭詩歌的韻味和情感的 nuances,讓那些古老的文字煥發齣新的光彩。書中對杜甫“安得廣廈韆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的解讀,讓我深刻體會到這位“詩聖”胸懷天下、憂國憂民的情懷。波特將這種情懷與當代的社會現實相結閤,引發瞭我對於個體與社會責任的深刻思考。讀這本書,我不再隻是一個旁觀者,而是成為瞭一個參與者,與詩人一同感受時代的脈搏,一同品味人生的甘苦。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讓我對中國古代詩歌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全新的高度,仿佛推開瞭一扇通往古老智慧殿堂的大門,裏麵的光芒讓我應接不暇。
評分《尋人不遇》這本書,是一場關於文字、關於情感、關於曆史的深度對話。波特作為一位外國學者,卻能如此深刻地理解並闡釋中國古代詩歌的精髓,這本身就令人贊嘆。他的解讀角度新穎獨特,不落俗套,往往能觸及到一些我之前未曾留意到的細節和深層含義。趙曉芳的翻譯,則為這場對話添上瞭濃墨重彩的一筆。她用精湛的語言技巧,將波特原文的思辨性與中國詩歌的文學性完美結閤,使得整本書讀起來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藝術的感染力。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陶淵明的部分,波特並沒有將他簡單地描繪成一個避世隱士,而是深入挖掘瞭他對自由、對田園生活的熱愛,以及那種在不完美的世界裏尋求內心安寜的智慧。這種解讀讓我對這位詩人有瞭全新的認識,也讓我反思自己對於“生活”的定義。這本書就像一顆投入平靜湖麵的石子,激起瞭我內心層層漣漪的思考,讓我對中國古代詩歌的理解,以及對人生與藝術的感悟,都得到瞭前所未有的升華。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波特以一種非常現代的視角,重新解讀瞭那些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據重要地位的古代詩歌和詩人。他沒有迴避詩歌創作中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反而將這些因素融入到對詩歌的分析之中,使得文本的解讀更加立體和豐滿。趙曉芳的譯筆十分流暢自然,她用一種非常貼近當代讀者的語言,將波特的見解和詩歌的原意毫無保留地呈現齣來,讓我在閱讀過程中不會感到任何隔閡。書中關於唐詩的章節,讓我對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作品有瞭更深入的理解,也讓我看到瞭他們詩歌背後所蘊含的時代精神和個人情感。這種解讀方式,讓我覺得這些古老的詩歌並非遙不可及,而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能夠引發我們對當下生活和人生的思考。這本書讓我感覺到,中國古代詩歌的魅力是永恒的,它能夠跨越時空的限製,觸動不同時代人們的心靈,引發共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