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經濟已經從簡單的“無商不富”過渡到“無股權不大富”,金融成為現代財富機器的核心引擎。但是,要充分發揮這個財富機器的效能,必須要有良好的法治和産權保護體係,以及自由開放的新聞媒體作為製度基礎。否則,股市[]會成為一個“劣幣驅逐良幣”的場所,所有的經濟泡沫也終將破滅。 本書所收集的文章,從不同角度討論金融、法治、新聞媒體對於“緻富”的基礎性作用。既有理論上的分析,更結閤大量實際案例,讓我們透徹瞭解現代財富機器的運作機製。9787560436524,9787560436432,9787560437231,9787560435305
陳誌武,華人經濟學傢,耶魯大學終身教授。曾獲得過墨頓·米勒奬學金。專業領域為股票、*、期貨和期權市場以及宏觀經濟與經濟史。
1983年獲中南工業大學理學學士學位,1986年獲國防科技大學碩士學位,1990年獲美國耶魯大學金融學博士學位。現擔任美國耶魯大學管理學院金融學終身教授,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特聘教授,及量化曆史研究所所長。
2000年,一項頗得[]經濟學傢[]肯的世界經濟學傢排名齣爐,在前1000名經濟學傢中,有19人來自中國,陳誌武教授排名第202位;2006年,《華爾街電訊》將陳誌武教授評為“中國十大具影響力的經濟學傢”之一。其擔任學術總顧問的紀錄片係列《華爾街》與《貨幣》,對中國金融文化的發展影響巨大。
近幾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國轉型過程中的市場發展和製度機製建立的問題以及其他新興資本市場問題。其著作常被《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遠東經濟評論》、The Boston Globe,Barron's所引用,也常發錶於許多香港和大陸的報紙和雜誌上。此外,他還是Zebra Capital Management 三位閤夥人之一。
敬請關注“陳誌武金融作品”係列
《金融的邏輯1:金融何以富民強國》
《金融的邏輯2:通往自由之路》
《財富的邏輯1:為什麼中國人勤勞而不富有》
《財富的邏輯2:所有的泡沫終將破滅》
序言 現代財富機器的製度基礎
[][]分 金融與財富
第1章 中國人為什麼愛存錢
第2章 證券市場發展與共同富裕
第3章 美國基金公司為何比銀行創造的富豪更多
第二[]分 股市與財富
第4章 如何評價股市的貢獻
第5章 中國股市[]變差瞭嗎
第6章 股市半桶水
第7章 為管理層股票期權正名
第8章 安然之謎
第9章 非理性亢奮 :世界通信的故事
第10章 股市泡沫的危害 :解讀美國股市危機
第11章 泡沫破滅引發經濟衰退 :重溫 1929 年美國股災
第12章 證券投資的風險管理
第13章 社保基金應采用指數投資法
第14章 從人的行為偏差談“指數投資法”
第三[]分 媒體與財富
第15章 中國經濟發展為何離不開開放的新聞媒體
第16章 開放的新聞媒體是市場經濟的必要製度機製
第17章 經濟學與媒體是如何互動發展的
第18章 媒體和市場對公司治理的監管效率
第19章 從訴訟案例看媒體言論的法律睏境
第四[]分 法律與財富
第20章 立法,立法,再立法嗎
第21章 證監會、法院與人大 :如何分管證券市場
第22章 司法[]立、判例法與股東權益保護
第23章 “判例法”的優勢
第24章 集體訴訟是保護股民的有效方法
第25章 美國如何對待內幕交易
第26章 追查“東京究”
顯示全[]信息序言 現代財富機器的製度基礎
——從“無商不富”到“無股權不大富”
這些年談論[]多,也[]令人興奮的話題,是蓋茨、戴爾、李彥宏、江南春等這些億萬富翁是多麼富。蓋茨的個人財産有600多億美元,而且蓋茨、戴爾是在二十幾歲,李彥宏、江南春是在三十幾歲[]成瞭億萬富翁。相比於傳統社會,這些數字普通人連想都不敢想。2008年,中國一般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在1.5萬元左右。那麼,李彥宏14億美元的個人財富[]相當於65萬城鎮居民一年的可支配收入,而蓋茨的財富等於2760萬城鎮居民的年收入。不管對傳統社會,還是對[]的人來說,這些也都是天文數字。
問題是,為什麼這些創業者會這麼富?他們的財富機器跟傳統商人有什麼差彆?如果把這些富翁的“財富機器”都稱為“現代財富機器”的話,那麼,法治、産權保護體係在中間又起什麼作用?或者說,在現代法治社會齣現之前,是否有可能培植齣這種規模的現代財富機器?
我知道,有兩種說法曆來流行。其一是剝削論,可能會說資本傢是靠剝削獲得這種超額財富的。我認為這是一種不具建設性的解釋,[]好比看到任何事情時隻說一句“事齣有因”,然後不再細究原因,不管瞭;見到財富[]以一句“剝削”定論,到[]後,我們什麼也沒學到,沒讓自己或者他人增加見識。如果說微軟、戴爾、百度、[]的員工待遇不如其他公司,那可以去具體調查這些公司的員工待遇,在調查比較之後基於事實下結論。否則,更具建設性、對社會更有益的做法[]是去迴答:為什麼同樣是普通傢庭齣身的蓋茨、戴爾、李彥宏、馬雲可以成為億萬富翁,而其他人卻沒有?他們的成功對廣大社會的正麵啓示是什麼?決策者應該做什麼纔能讓更多的普通人也有機會“步其後塵”?
其二是“他們拿[]大頭,我們拿小頭的小頭”,這種說法還是隻停留在事實陳述,把數據重說瞭一遍,[]像剝削論那樣沒有建設性。為什麼我們隻能拿小頭?如果他們沒有政府權力當頭,如果他們公司跟客戶的買賣是自願交易而不是強製性的,那麼,[]不存在剝削。更有建設性的是去迴答:為什麼他們有這種定價權而我們不一定有?怎樣做讓我們也能擁有這種“賺大頭”的地位?抱怨不可避免,但不一定有建設性。
俗話說,“無商不富”。這話說得有道理,隻是傳統的“商”[]多隻能帶來小富。現在是“無股權不富”,至少是無股權難以“大富”。差彆在哪裏呢?傳統商業都是以製造産品、賣産品、賣服務來賺當前的錢為特點,這樣你得[][]地去賺、去積纍,但畢竟人的生命有限,每天的買賣賺得再多,一輩子[]隻有這麼多天,而且還要考慮生病、節假日等因素。
但是,有瞭股權交易市場,比如股票市場之後,財富增長的空間[]根本改變瞭。因為在正常情況下,股權價格是未來無窮多年的利潤預期的總貼現值。也[]是說,如果一個公司辦成功瞭而且職業化的管理也到位,讓公司享有[]立於創始人、大股東的“法人”人格,那麼,這個公司[]具有無限多年生存經營下去的前景,擁有這個公司的股權[]等於擁有瞭這種未來無限多年收入流的權利。當你賣掉這種股權時,等於是在賣齣未來無限多年的利潤流的總貼現值,這[]是為什麼靠股權賺錢遠比靠傳統商業利潤賺錢來得快、財富規模來得大!你想,一個人靠自己[]天纍積利潤,靠自己的長壽來[]大化個人財富,怎麼能跟一個通過股權交易把未來無限多年的利潤[][]變現的人比呢?後者的未來利潤總和是不受自然人的壽命限製的,是無限的。
這[]是蓋茨、李彥宏、施正榮等能在二十幾、三十幾歲[]成為億萬富翁的核心原因,這種情況在曆史上從來沒有過。
——法治和産權保護是普及“股權緻富”的基礎
我們會說,傳統中國也有股份閤夥企業,那些股份雖然沒有活躍的交易市場,但不也是可以買賣嗎?為什麼以前[]不能以“股權緻富”呢?這[]涉及現代和傳統社會的核心差彆問題,亦即産權保護體係和契約交易(證券交易)所要求的配套製度架構問題,是決定能賺“大錢”還是隻能有“小錢”的問題。
[]先,一個公司的管理是否能夠足夠職業化、非人格化,決定瞭公司的壽命是否能超過創始人的生理壽命,並“無限地”活下去。如果公司的管理不能與創始人、主要股東的自然人格脫離開,如果公司的利益和股東的私人利益不能分開,公司沒有[]立的“法人”人格,這個企業[]沒有自身的[]立生命,頂多是自然人為瞭小打小鬧的短期生意而設,企業的生命跟創始人的生理壽命捆綁在一起。也[]是說,靠股權緻富而不是靠[]賣産品緻富的[]要素是,公司具有[]立於自然人的無限“法人” 生命,這是股權價值等於未來無限多年利潤流的貼現總值的前提,否則股權不值錢!隻有企業有長久生命力,“ 股權緻富”纔有基礎。
[]以費孝通、張之毅先生所著的《雲南三村》中的玉村為例。1943年當張先生迴訪玉村考察時,他發現玉溪舊有富商基本都走嚮衰敗:“文興祥傢的衰敗情況:本人已於1942年死去,其兩個兒子已分傢,均在傢閑著。因無人手經營及洋紗缺貨,洋紗號已停業……馮祥傢的衰敗情況:本人已於 1942 年死去,死後傢裏兄弟七人分成七份,每傢分得四十畝田,洋紗一包(值三萬多元,1942 年時價),鋪麵二間三層。洋紗號停業。”張先生總結道:“我們看過以上玉溪四戶富商之傢的衰敗情況後,[]深刻的印象是像文興祥、馮祥這兩位本人興傢的人一經死去,商號即因無人經營而停業……由於本人在世經營商業時,傢中兄弟子女等傢人,幾乎都是閑散過活,並多有煙、賭等不良嗜好,以緻傢人中沒有一個成器的,所以本人一死,一傢即後繼無人。”
費孝通、張之毅兩先生調查到的情況不是特例,而是中國傳統社會的普遍現象,甚至到[]仍然是“富不過三代”。近代中國雖然有過北京的同仁堂藥店、瑞蚨祥綢緞店及江西藥材店等“百年老店”,但這些隻是韆韆萬萬傢族企業中的鳳毛麟角,不是普遍現象。為什麼文興祥、馮祥這些創業者在世時沒有培養“接班人”?
公司的管理顯然沒有程序化 , 非人格化 。 為什麼除瞭自己的親屬、親戚外不能在更廣泛的範圍內招募職業經理人?從這個意義上,由於儒傢所主張的社會秩序(包括信譽秩序)幾乎是排他性地基於血緣,不超齣血緣,所以,儒傢社會的“人際交易”範圍和信賴範圍基本不超齣血緣網絡,職業經理人不僅缺乏其生長所需的契約法律土壤,而且即使有瞭,也不一定有企業要,因為除非這些職業經理人是親戚,否則企業東傢怎麼相信你呢?也正由於宋朝時期儒傢文化在中國社會的地位得到根本性強化,使血緣外的信任體係更難有機會發展,非人格化的法律體係也[]沒機會齣現和發展。這樣一來,中國傳統傢族企業難以走上非人格化的職業經理人道路。沒有非人格化、跨區域的法治,企業的管理[]超不齣血緣,進而使中國企業走不齣隻有一代、兩代,[]多三代的宿命!因此,儒傢文化是中國社會難以靠“股權緻富”的文化製度性障礙。
所以,公司的非人格化、非血緣化管理是將其壽命無限延伸的前提保證,而實現公司職業化管理又以契約精神、法治秩序為前提。否則,沒有幾傢企業會看重長遠,隻會關注短期效益,進而“股權緻富”不可能成為社會中的一種普遍緻富模式。
其次,即使企業能夠發展到非人格化管理,能夠無限多年生存下去,亦即利潤流可以無限長久,那麼,企業的股權作為一種長期産權是否能得到保護,這又極為關鍵。如果産權(特彆是無限長久的産權)得不到保護,或者産權的界定根本[]不明晰,公司的生命不管有多長,其股權還是難以有交易市場,至少沒有人願意齣高價,也不會有“股權緻富”的通道。所謂“無恒産者無恒心”,沒有産權保護,自然沒有人去相信公司無限生命的價值!
與此相關的是實物資産的産權化。在雲南玉村,如果實物本身可以作為産權[]立地存在和交易的話,那麼,即使馮祥死瞭,他的兄弟七人也用不著將洋紗廠拆分成七份,讓企業關門,而是可以將其分成七股産權,並同時讓企業本身繼續運作。當然,這又涉及圍繞産權的法律支持問題。
[]後,除瞭公司能長久生存、産權無限期受到保護外,股權的交易市場必須足夠廣泛,交易成本必須足夠低,交易量必須足夠大,否則,股權沒有流動性,價值也不會太高,“無股權不大富”[]難以成立。這[]再次涉及法治、監管、權力製衡的問題。
所以,法治和産權保護體係是一個社會能否從簡單的“無商不富”過渡到“無股權不大富”的基礎。
當然,正因為過去30年中國經濟的增長靠的是“硬苦力”,隻要中國人願意沒日沒夜地勤勞工作,即使隻能靠傳統的短期商業利潤緻富,盡管不是“大富”,那也行。隻不過,這不是中國社會的長久願望,因為中國人也有權利過上[]更高的生活。至少,中國到目前為止的階段性經濟成[]並沒有[]法治、産權保護對經濟發展不重要,隻是說明産權保護對低利潤的經濟增長不一定重要。
[]後我要說的是,雖然中國的法治、産權保護還有漫長的路要走,但為什麼在[]的中國像李彥宏、瀋南鵬、馬雲等也能享受到“股權緻富” 的威力呢?他們的共同特點是讓公司在境外改製並到境外上市。也[]是說,由於金融和公司法律的[]化,中國境內的企業可以選擇變為另一個法律體的公司,受那個[]法律的保護和約束,這種公司注冊和相關法律的選擇權,從實際效果上給中國境內企業提供瞭一個“股權緻富”的通道。這種選擇的存在反過來也迫使中國法治和産權保護體係得到發展,[]後,隻有中國本身的法治進程達到一定水平時,“股權緻富”纔能成為本國社會的一種普遍模式。
……。
顯示全[]信息“這套書的整體敘事風格非常吸引人,不像一般的財經書籍那樣枯燥乏味,而是充滿瞭故事性和啓發性。特彆是那本探討‘為什麼中國人勤勞而不富有’的書,它並沒有用生硬的理論去說教,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案例和深入的社會觀察,層層剝繭地揭示瞭問題的根源。我曾經不止一次地在心裏呐喊:為什麼我們這麼努力,生活卻總是感覺緊巴巴的?這本書給齣瞭我一直想要的答案。它讓我明白瞭,單方麵的‘勤勞’,在沒有正確的‘邏輯’指導下,很可能隻是在原地打轉,甚至被係統性地‘剝削’。這種感覺就像是,你拼命地在跑步機上揮灑汗水,但跑帶卻一直在嚮後移動,讓你永遠無法到達終點。它促使我去思考,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下,如何纔能找到那個能夠真正産生財富效應的‘邏輯’,而不是被動地接受分配。這種從個體努力到宏觀結構的反思,是我在閱讀過程中最大的收獲。這本書不僅讓我看到瞭問題的所在,更重要的是,它為我指明瞭探索解決方案的方嚮,讓我在麵對現實時,不再感到迷茫和無力。”
評分“我一直認為,真正的財富不是躺在銀行裏的數字,而是對世界運行規律的深刻理解。而這套《財富的邏輯》係列,恰恰滿足瞭我對這種理解的渴望。它並沒有提供一夜暴富的秘訣,而是像一位老練的哲學傢,帶領我一步步去探究財富的本質、金融的邏輯以及經濟運行的深層動力。特彆是關於‘所有的泡沫終將破滅’的論述,讓我對金融市場的短期波動有瞭更超然的視角。它不是簡單地預測市場崩盤,而是揭示瞭那些隱藏在繁榮背後的脆弱性,以及泡沫是如何被製造、放大和最終破滅的。這種洞察力,讓我不再輕易被市場的短期噪音所迷惑,而是能夠更加冷靜地審視資産的真實價值。同時,這本書也給瞭我一種警示,提醒我在追逐財富的過程中,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被貪婪和恐懼所裹挾。它讓我明白,真正的智慧在於識彆風險,而不是盲目地追求迴報。讀完之後,我對自己的投資行為有瞭更深刻的反思,也開始更加關注那些能夠穿越周期、經受住時間考驗的價值。”
評分“這套書的閱讀體驗絕對是齣乎意料的。我本以為會讀到一本嚴肅的經濟學論文集,結果卻發現它更像是一係列精彩絕倫的社會剖析和人生哲學探討。尤其是《為什麼中國人勤勞而不富有》這部分,它沒有迴避敏感話題,而是用一種坦誠、深入的方式,去解構我們社會經濟結構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睏境。我常常在想,為什麼我們國傢整體上經濟發展迅速,但很多人卻依然覺得生活壓力巨大,難以實現財務自由?這本書給齣瞭一個非常令人信服的解釋。它讓我意識到,‘勤勞’本身並不是衡量財富的標準,關鍵在於你的‘勤勞’是否被導嚮瞭正確的‘邏輯’。這種對底層邏輯的挖掘,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的職業選擇和人生規劃。它不再是簡單地鼓勵大傢去‘拼命’,而是引導我去思考,如何在現有的框架下,找到更有效率、更有價值的財富創造方式。這種覺醒,讓我對未來充滿瞭新的希望,也更加堅定瞭我追求財務獨立和精神自由的決心。這本書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深刻的自我認知和價值重塑。”
評分“《財富的邏輯(2)-所有的泡沫終將破滅》這本書,真是把金融市場的那些‘妖魔鬼怪’都扒瞭個底朝天。我一直對各種金融産品和投資市場充滿瞭好奇,但同時也感到一種莫名的恐懼,總覺得裏麵藏著許多我不瞭解的陷阱。這本書用非常清晰、易懂的語言,揭示瞭金融泡沫的形成機製、演變過程以及最終破滅的必然性。它並沒有簡單地告訴你‘遠離泡沫’,而是讓你理解為什麼泡沫會産生,以及在泡沫環境中,普通投資者應該如何自保。作者的分析角度非常獨到,結閤瞭大量的曆史案例,從鬱金香狂熱到互聯網泡沫,再到房地産市場的波動,每一個例子都講得繪聲繪色,讓人仿佛置身其中。我最喜歡的是,它並沒有把金融市場描繪成一個完全黑暗的世界,而是告訴我們在理解其內在邏輯後,依然有機會在其中穩健前行。它教會瞭我審慎,教會瞭我獨立思考,也教會瞭我如何識彆那些看似美好但實則虛無的‘泡沫’。對於任何想要在金融領域有所建樹,或者僅僅是想保護自己財産安全的人來說,這本書都堪稱一本‘救命稻草’,絕對是必讀之作,它讓我對未來的投資決策更加堅定和理性。”
評分“讀完這套書,我徹底顛覆瞭以往對財富積纍和金融運作的認知。特彆是關於‘為什麼中國人勤勞而不富有’的部分,簡直是醍醐灌頂。我一直覺得中國人足夠努力,但是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卻似乎總與這份努力不成正比。這本書深入剖析瞭背後的結構性問題,從曆史根源到當下的經濟體製,都給齣瞭令人信服的解釋。我開始反思,我們所理解的‘勤勞’,是否隻是在既定的規則下重復勞動,而沒有觸及到創造財富的核心邏輯?它引導我去思考,如何纔能真正讓勞動轉化為富有,而不是被某種無形的力量悄悄稀釋。這種思考的深度和廣度,是我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未曾體驗過的。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誘的導師,帶領我走齣認知的迷霧,去探索財富真正的源泉和運作的規律。讀完後,我感覺自己仿佛打開瞭新世界的大門,對未來的人生規劃有瞭更清晰的方嚮。不再盲目追求錶麵的忙碌,而是開始關注那些真正能夠帶來長久價值的要素。這本書絕對值得每一個渴望理解財富本質的人反復品讀,每一次閱讀都會有新的發現和領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