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发展与动因(中国体育电视产业研究)
定价:58.00元
作者:沈华柱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542661074
字数:
页码:36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发展与动因(中国体育电视产业研究)》的研究对象集中于中国体育电视产业,分析这一产业形成过程及其种种动因。
《发展与动因(中国体育电视产业研究)》作者对中国体育电视产业形成的历史和发展过程进行研究,同时以CCTV-5为例,考察其中的主要发展节点,并寻找产业形成和发展过程背后的历史性动力,试图对中国体育电视产业发展作出规律性的解释。
目录
导论
一 研究对象与意义
二 相关研究文献
三 理论与方法
四 历史分期
编 中国体育电视产业的形成过程
章 开创与挫折:中国体育电视的前20年(1958-1978)
节 1958-1966:开创期与群众体育
第二节 1966-1978:挫折期与政治挂帅
第三节 开创期与挫折期的发展特点
第二章 振兴与腾飞:追赶世界的步伐(1978-1994)
节 1978-1986:在民族一国家旗帜下的激荡
第二节 1986-1990:北京亚运前的迅速增长
第三节 1990-1994:专业化的追赶
第四节 振兴与腾飞期的阶段性发展规律
第三章 产业与创新:中国体育电视的市场繁荣期(1994-2011)
节 足球节目与产业化起步
第二节 创新平台:体育专业频道
第三节 大赛报道与专业实力进步
第四节 产业繁荣期发展规律与动力
第四章 高潮与:走向北京奥运与国际化(2001-2008)
节 2001-2005:世纪初的体育电视发展高潮
第二节 2005-2008:跨越的北京奥运报道周期
第三节 北京奥运期间:无与伦比的奥运报道
第四节 竞争与联合:地方台体育节目的多元化发展
第五节 北京奥运周期发展规律与动力
第二编 专业分析:节目,频道,管理
第五章 体育电视节目生产的专业化发展策略
节 体育新闻:专业化打造观众忠诚度
第二节 专题栏目:从精品化到品牌化、产业化
第三节 赛事节目:从技术、包装到理念的突破
第六章 频道专业化:机构、品牌与技术
节 CCTV-5体育频道的发展由来
第二节 体育频道的机构和人才
第三节 品牌化目标下体育频道编排与包装的发展
第四节 专业技术应用与创新
第七章 管理、激励与运营机制
节 灵活有效的人才机制
第二节 激励创造的团队文化
第三节 专业化的市场与广告机制
第三编 动因分析:制度,市场,文化
第八章 政治、经济与制度性动力
节 体育电视的政治性动力
第二节 体育电视的经济性动力
第三节 体育电视的制度性动力
第九章 基础性动力:竞技体育与体育产业发展
节 竞技体育发展的推动
第二节 体育产业发展的推动
第十章 广告经营与媒介产业化动力
节 媒体广告经营的推动
第二节 广告主投放行为变化及对节目变迁的影响
第十一章 文化动力:受众特征与趣味、认同的变迁
节 体育电视受众特征及收视趣味的变迁
第二节 体育电视节目中的受众认同
第四编 产业分析:竞争,路径,趋势
第十二章 SCP视角下的产业竞争分析
节 收视和广告份额决定了体育电视的产业结构
第二节 广告经营目标与赛事版权竞争的依存关系
第三节 广告竞争的差异策略引发不同后果
第四节 产业结构的突破在于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实现
第十三章 结论:我国体育电视产业发展的动力体系
节 体育电视产业发展的动力体系概述
第二节 多重动力的历史交织
第三节 产业变迁的“路径依赖”
第四节 后奥运问题与产业未来趋势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沈华柱,江西湖口人,博士,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先后于江西师大、南昌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获汉语言文学学士、比较文学硕士、广告学博士学位。1997年来,在媒体、广告、品牌、营销及咨询领域有着十五年以上丰富、高端专业实践经验。并曾在《九江日报》、《中国改革报》从事多年新闻报道工作,2002年初进入中央电视台广告部负责品牌管理、宣传推广工作,2005年始转任CCTV北京未来广告公司副总经理,先后负责CCTV-5、CCTV-8全频道广告经营;2011年任职上市公司亿利资源集团品牌总监,曾获中国具影响力十大营销策划人等荣誉称号。2012年后投身广告教育,任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告学专业教师、品牌传播研究所副所长,先后主持和参与多个重要课题研究项目,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专业文章数十万字,出版《对话的妙悟》、《体育营销》等专著。
文摘
序言
导论
一 研究对象与意义
二 相关研究文献
三 理论与方法
四 历史分期
编 中国体育电视产业的形成过程
章 开创与挫折:中国体育电视的前20年(1958-1978)
节 1958-1966:开创期与群众体育
第二节 1966-1978:挫折期与政治挂帅
第三节 开创期与挫折期的发展特点
第二章 振兴与腾飞:追赶世界的步伐(1978-1994)
节 1978-1986:在民族一国家旗帜下的激荡
第二节 1986-1990:北京亚运前的迅速增长
第三节 1990-1994:专业化的追赶
第四节 振兴与腾飞期的阶段性发展规律
第三章 产业与创新:中国体育电视的市场繁荣期(1994-2011)
节 足球节目与产业化起步
第二节 创新平台:体育专业频道
第三节 大赛报道与专业实力进步
第四节 产业繁荣期发展规律与动力
第四章 高潮与:走向北京奥运与国际化(2001-2008)
节 2001-2005:世纪初的体育电视发展高潮
第二节 2005-2008:跨越的北京奥运报道周期
第三节 北京奥运期间:无与伦比的奥运报道
第四节 竞争与联合:地方台体育节目的多元化发展
第五节 北京奥运周期发展规律与动力
第二编 专业分析:节目,频道,管理
第五章 体育电视节目生产的专业化发展策略
节 体育新闻:专业化打造观众忠诚度
第二节 专题栏目:从精品化到品牌化、产业化
第三节 赛事节目:从技术、包装到理念的突破
第六章 频道专业化:机构、品牌与技术
节 CCTV-5体育频道的发展由来
第二节 体育频道的机构和人才
第三节 品牌化目标下体育频道编排与包装的发展
第四节 专业技术应用与创新
第七章 管理、激励与运营机制
节 灵活有效的人才机制
第二节 激励创造的团队文化
第三节 专业化的市场与广告机制
第三编 动因分析:制度,市场,文化
第八章 政治、经济与制度性动力
节 体育电视的政治性动力
第二节 体育电视的经济性动力
第三节 体育电视的制度性动力
第九章 基础性动力:竞技体育与体育产业发展
节 竞技体育发展的推动
第二节 体育产业发展的推动
第十章 广告经营与媒介产业化动力
节 媒体广告经营的推动
第二节 广告主投放行为变化及对节目变迁的影响
第十一章 文化动力:受众特征与趣味、认同的变迁
节 体育电视受众特征及收视趣味的变迁
第二节 体育电视节目中的受众认同
第四编 产业分析:竞争,路径,趋势
第十二章 SCP视角下的产业竞争分析
节 收视和广告份额决定了体育电视的产业结构
第二节 广告经营目标与赛事版权竞争的依存关系
第三节 广告竞争的差异策略引发不同后果
第四节 产业结构的突破在于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实现
第十三章 结论:我国体育电视产业发展的动力体系
节 体育电视产业发展的动力体系概述
第二节 多重动力的历史交织
第三节 产业变迁的“路径依赖”
第四节 后奥运问题与产业未来趋势
参考文献
后记
我个人认为,这本书在方法论上的选择非常具有前瞻性。在很多社会科学研究容易陷入定性或定量二选一的困境时,这本书似乎巧妙地融入了混合研究方法的精髓。有些章节通过详实的数据图表构建了强有力的实证基础,清晰地展示了“发生了什么”;而另一些部分则通过深入的案例分析和对行业参与者的观察,描绘了“为什么会这样”背后的复杂人文和商业逻辑。这种互为印证的研究路径,大大增强了结论的说服力。它不仅提供了事实,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套理解这些事实背后的机制和规律的分析工具,这对于任何试图进行行业观察和未来预测的人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它成功地在保持了学术研究的严谨性与大众传播学的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精妙的平衡点。作者的语言组织流畅而富有逻辑性,即便是面对一些复杂的理论框架或晦涩的统计模型,也能用相对直白的叙述将其解构,使得非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逐步跟进其论证过程。我欣赏其叙事中时不时穿插的那些富有洞察力的评论,它们像是黑夜中的灯塔,为读者指明了在海量信息中应该聚焦的关键点。这种文风不是那种空洞的口号式陈述,而是基于深厚积累的娓娓道来,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行业前辈在循循善诱,耐心梳理着行业发展的来龙去脉,让人在吸收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许多思考的支点和启发。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启发,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学术知识积累。它更像是一面镜子,让我能以更宏观、更批判性的视角重新审视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媒体现象。那些曾经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传播模式,在作者的剖析下,显露出其内在的脆弱性与转型的必然性。它促使我不断反思:在技术浪潮和市场重塑的背景下,内容生产的价值锚点究竟在哪里?这种由内而外的冲击感,是很多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它不是一本读完就束之高阁的参考书,而更像是一个长期的对话伙伴,会不断激发我在日常接触媒体时产生新的疑问和更深入的思考,这种持续的智力刺激,才是好书的最高价值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相当吸引人,初次拿到手时,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和封面上那种略带复古的字体排版,立刻给人一种庄重而又不失深度的感觉。我特别留意了纸张的选择,不是那种过于光滑的反光纸,而是偏向哑光的质感,使得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容易疲劳。封面色彩的搭配也很有讲究,似乎在试图传达一种严谨的学术氛围,但又通过一些微妙的色块过渡,暗示了其研究对象——电视产业所蕴含的活力与变化。内页的印刷清晰度无可挑剔,排版疏密得当,无论是正文还是引用的图表数据,都呈现出极高的可读性,这对于一本深入探讨产业发展脉络的专业著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基础体验。翻阅时能感受到编辑团队在细节上的用心,侧边书脊的处理也十分平整,即便是经常翻动的读者也能保证书籍的完整性,这种对书籍实体本身的重视,让阅读体验从一开始就建立在一种被尊重的感觉之上。
评分读完前几章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其研究的视野之开阔与深邃。它似乎不仅仅满足于对既有现象的描述性分析,而是极力想穿透表象,去探究那些驱动整个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的底层动力。这种“探源”的努力贯穿始终,让人感觉作者对这个领域的热爱并非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了骨髓。尤其是在梳理历史脉络时,那种对时代背景、政策变迁以及技术迭代之间复杂交织关系的精准把握,让人不得不佩服其资料搜集的广度和对历史细节的敏感度。这种多维度、跨层次的考察方式,使得整本书的论证体系显得异常坚实和丰满,绝非是零散观点的堆砌,而是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地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