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李存義武學輯注——嶽氏意拳十二形精義
定價:96.00元
作者:李存義著,閻伯群、李洪鍾校注
齣版社:北京科學技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53048450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接近傳奇,從讀懂原著開始集天津中華武士會教範之精華
內容提要
建立於民國初年的中華武士會,在確立瞭形意、八卦、太極三大內傢拳格局的同時,把國粹武術普及到學校、軍隊,繼之上升為“國術”,其肇始之功當首歸李存義。然而,這位在北方武林享有盛名的一代大傢,其著作卻在今天少有齣版。本輯注收錄瞭李存義先生傳世的多部著述,原版影印對照簡體字版,並邀請中華武士會首批教員、李存義弟子閻道生之孫閻伯群,定興“李氏三傑”之一李星階曾孫李洪鍾閤力校注,參閱多種版本,加以詳明闡釋,確保內容正宗且。
目錄
嶽氏意拳原序上編
作者介紹
李存義(1847年—1921年),字忠元,河北省深縣南小營村人。少時傢貧,以幫人趕車為生。及長,習長短拳技並周遊各地。師從形意拳名傢劉奇蘭,並兼從董海川習八卦掌。後至保定開設萬通鏢局,兼收徒授藝。1900年,以53歲之齡,毅然投身義和團,手持單刀上陣,奮起抗擊外敵,一時間“單刀李”之名不脛而走。晚年棄鏢行,專誌授徒。1911年在津創辦中華武士會。於北方武術界威望甚高。李存義的形意拳特點鮮明,兼有河北、山西形意拳的傳承特徵,融閤瞭八卦掌、太極拳的一些技法風格,部分動作還保留瞭外傢拳械套路的影子。李存義先生的武學著述,在我國形意拳發展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在奠定河北形意拳理論基礎的同時,也促進瞭民國時期武術黃金時代的到來。
文摘
序言
作為一名對中國傳統文化頗有研究的學者,我對李存義老先生的武學思想一直非常敬佩。這次看到這本《輯注》,我主要是從文獻學的角度來審視的。首先,校注工作做得非常紮實,他們對李存義先生不同時期的口述和文字記錄進行瞭交叉比對和考證,力求還原一個最接近原貌的意拳心法。這種學術上的嚴謹性,在武術書籍中是相當難得的。書中的文字風格保留瞭那個時代特有的古樸和凝練,讀起來韻味十足。特彆是關於“氣”的運用,書中沒有用太多虛無縹緲的詞匯,而是將其落實在具體的呼吸和身體協調上,體現瞭李存義先生“尚實”的武學主張。我特彆喜歡其中穿插的一些關於實戰的片段描述,雖然簡短,但字字珠璣,展現瞭意拳“遇敵即發,不拘一格”的實戰精神。這本書不僅是武術傢的指南,對於研究中國近現代武術哲學和技擊理論的學者來說,也是一份寶貴的田野資料。它成功地架起瞭曆史與現代練習者之間的橋梁。
評分我是一名業餘拳擊愛好者,主要關注發力和傳導問題。接觸意拳純屬偶然,但讀瞭這本書後,徹底顛覆瞭我對“力量”的認知。這本書沒有過多的強調花哨的步法或者令人眼花繚亂的動作,它把所有的重點都放在瞭“整體性”上。書中對“形”的解析,比如如何通過調整脊柱和骨盆的位置,讓全身的力量能夠連成一綫,這一點對於我們這些習慣於局部發力的練習者來說,簡直是震撼性的啓發。我發現意拳的“十二形”並非是十二個獨立的動作,而是十二種不同的受力模式,用以應對不同的對抗局麵。書中的講解非常注重“體感”,讓你知道在做什麼,而不是僅僅模仿外形。比如,關於“摩擦步”的描述,它詳細解釋瞭如何通過腳底與地麵的微小接觸變化,來控製身體的重心和前衝力,這比我以往學的任何發力技巧都要精妙。這本書對我的訓練方法産生瞭革命性的影響,我現在更注重如何讓我的身體成為一個完美的“傳力筒”,而不是依賴單純的肌肉爆發力。這是一本真正能教會你“如何用身體”的書籍,實用性極高。
評分這本《正版新書--李存義武學輯注——嶽氏意拳十二形精義》絕對是武術愛好者心中的瑰寶。光是作者李存義這個名字,就足以讓圈內人肅然起敬。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那種紙張的觸感和油墨的清香,簡直就是一種儀式感。我一直是傳統武術的忠實擁躉,總覺得現代武術的“花架子”太多,而李存義老先生的意拳,講究的卻是內勁和實戰。這本書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它更像是一部武學內功心法的“密碼本”。校注者的功力也毋庸置疑,他們對原著的理解和梳理,讓原本可能晦澀難懂的口訣和心法,變得清晰瞭很多。我花瞭整整一個周末的時間來研讀開篇的幾章,每翻一頁都像是在跟一位武學大師對話。特彆是關於“站樁”和“試力”的論述,簡直是醍醐灌頂。我以前總覺得站樁枯燥乏味,但書中對“內找”和“外不動”的精妙解析,讓我重新認識瞭這項基礎功的真正價值。這本書不適閤浮躁的人,它需要你靜下心來,用“心”去體會,去感受那股氣血的流動。對於真正想在武學之路上深耕的人來說,這簡直是不可多得的寶典。
評分說實話,我本來對這種“輯注”類的書籍是抱持一絲懷疑態度的,總覺得原著的精神可能會在轉述和注解中失真。然而,翻開《嶽氏意拳十二形精義》後,我的疑慮立刻煙消雲散。這本書的排版非常考究,圖文並茂,而且插圖並非那種粗糙的綫條勾勒,而是力求還原練習者的身體姿態和勁路走嚮。更讓我驚喜的是,校注者在很多關鍵的論述旁,都附上瞭他們自己多年習武的體悟,這使得整本書讀起來非常“接地氣”,不像有些武學著作那樣高高在上。比如,書中描述收緊前臂和手腕時,那種“抓抱”的感覺,我過去一直領會不到位,但書中的一段描述,直接點明瞭關鍵在於“沉肩墜肘後的嚮內蓄力”,瞬間就打通瞭我的任督二脈。我發現,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教授招式,更在於它構建瞭一套完整的意拳修行體係。它告訴我們如何從基礎的樁功開始,一步步建立起堅實的內在結構,最終達到“一動無有不妙”的境界。這是我近年來讀到的最實在的一本武學專著,強烈推薦給所有尋求實戰內涵的同道中人。
評分我是一名常年練習太極拳的老拳師,這次特意購入此書,是想探究意拳與太極在“力”的運用上是否有異麯同工之妙。讀完前三分之一的篇幅後,我不得不說,這本書的深度遠超我的預期。它並非簡單的招式羅列,而是著重於武術傢對自身形體的掌控和對外界環境的感知。李存義老先生的理念,核心在於“用意不用力”,這一點與太極拳的高深境界是相通的。但這本書更側重於如何通過特定的形體結構,將這種“意”轉化為具有穿透力的“勁”。書中對“十二形”的描述,尤其是對“渾圓”和“矛盾”狀態的把握,細緻到讓人拍案叫絕。校注者在注解中引入的一些現代解剖學或物理學的概念,雖然是後人的解讀,但也極大地幫助我們這些受過傳統訓練的人,用更科學的視角去理解這些看似玄妙的武術原理。我已經開始嘗試將書中的一些勁力運用方法融入我的日常練習中,效果立竿見影,感覺身體的連接性增強瞭許多。這本書對所有習武者都是一份極好的參考資料,它拓展瞭我們對“武術”二字的理解邊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