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江浙地區蠶種改良研究:1898-1937 |
| 作者 | 蔣國宏 |
| 定價 | 58.00元 |
| 齣版社 | 天津人民齣版社 |
| ISBN | 9787201085098 |
| 齣版日期 | 2013-12-01 |
| 字數 | |
| 頁碼 | |
| 版次 | 1 |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本書通過研究晚清及民國時期江浙地區蠶種改良,考察近代中國在現代農業科技的引進與推廣方麵的實踐,以及對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農民生活及農村社會變遷的影響。具體包括浙江地區慘重改良背景的考察、江浙地區蠶種改良的曆史演進、職能中的非組織等內容。 |
| 作者簡介 | |
| 目錄 |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序言 | |
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就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江浙地區蠶種改良研究:1898-1937"。光是這幾個字,就勾勒齣瞭一幅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1898年到1937年,這是中國近代史上風雲激蕩的幾十年,從晚清的積貧積弱,到民國的建立與動蕩,再到抗日戰爭的前夜。在這段時期,不僅僅是政治格局在劇烈變化,社會的方方麵麵,包括最基礎的農業和手工業,也都在經曆著前所未有的衝擊和變革。蠶桑業,作為中國傳統的優勢産業,又在其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江浙地區,自古以來就是魚米之鄉,絲綢之路的起點,其蠶桑業的發展狀況,無疑對當時的經濟和社會穩定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想象一下,在那個國傢內憂外患的年代,有多少目光聚焦在如何改良蠶種,如何提高桑葉産量,如何讓這項古老而又重要的産業煥發新的生機。這本書的書名,仿佛是一個引子,召喚著我們去探尋那些被曆史洪流淹沒的細節,去瞭解那些默默耕耘、為民族經濟做齣貢獻的先輩們。我很好奇,在這個特定的曆史時期,江浙地區的蠶農們麵臨著怎樣的挑戰?他們的生産方式、養殖技術又有哪些變化?改良蠶種,這個聽起來頗具科學性和前瞻性的研究,在那個科技水平相對落後的年代,是如何進行的?它又是如何影響瞭當時的社會經濟結構,甚至與更宏大的國傢命運交織在一起的?這本書,或許能夠為我們打開一扇通往那個時代經濟史和農業史的窗戶,讓我們得以窺探一個被忽視卻又至關重要的領域。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聽起來就有一種嚴謹的學術研究味道,"江浙地區蠶種改良研究:1898-1937"。從標題就可以推斷齣,這是一本關於中國近代經濟史,尤其是農業經濟史的著作。江浙地區,作為中國絲綢的傳統産地,其蠶桑業的發展曆程,對理解中國近代經濟轉型具有重要的意義。1898年至1937年,這段時期橫跨瞭晚清和民國,是中國社會發生劇烈變革的關鍵時期。在這樣的背景下,蠶種的改良,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層麵的問題,更可能涉及到國傢經濟政策、對外貿易、甚至社會結構的變化。我猜想,本書作者蔣國宏先生,一定對這段曆史有著深入的研究和獨到的見解。我很好奇,書中是否會探討當時國內外蠶桑業的對比,例如,與歐洲等地的蠶種技術相比,江浙地區在哪些方麵存在差距,又在哪些方麵擁有優勢?改良蠶種的過程中,是否遇到瞭技術上的瓶頸,或者說,在引進、消化、再創新方麵,當時的學者和技術人員是如何剋服睏難的?這本書的價值,或許不僅在於梳理瞭蠶種改良的曆史脈絡,更在於它如何揭示瞭在國傢貧弱、外敵環伺的年代,中國人如何在傳統的優勢産業上,通過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為民族經濟的發展奠定基礎,又在多大程度上抵禦瞭外部的經濟衝擊。
評分《江浙地區蠶種改良研究:1898-1937》這個書名,一眼就能讓人感受到一種紮實的學術研究氣息,同時又勾勒齣瞭一段鮮活的曆史畫麵。江浙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絲綢産業的核心地帶,而蠶桑業更是當地經濟的重要支柱。書名中明確提齣的“蠶種改良”,錶明瞭本書關注的重點是如何在特定的曆史時期,通過技術創新來提升這一傳統産業的競爭力。1898年至1937年,這個時間跨度包含瞭晚清的最後幾年、民國初年的建立與發展,以及抗日戰爭爆發前夕的動蕩歲月。這是一個中國社會經曆劇烈變革,充滿挑戰與機遇的時代。我想象著,在那個國傢內憂外患的背景下,江浙地區的蠶業從業者、技術專傢以及政府部門,是如何共同努力,緻力於蠶種的選育、繁育和推廣工作的。本書或許會詳細闡述當時麵臨的實際問題,比如病蟲害防治、抗逆性改良、以及如何將科學成果有效地應用到實際生産中。此外,我也期待書中能夠探討蠶種改良對當時江浙地區經濟結構、社會生活,乃至對外貿易等方麵所産生的深遠影響。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一項農業技術的演變史,更可能是那個時代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摺射齣當時中國人民在睏境中求生存、謀發展的智慧與努力。
評分我一直對曆史上的農業技術演變和它對社會經濟的影響非常感興趣,尤其是那些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産業。當我在書店看到《江浙地區蠶種改良研究:1898-1937》這本書名時,立刻被吸引瞭。江浙地區,在中國曆史上一直是絲綢的重要産地,而蠶桑業更是當地經濟的重要支柱。書名中明確指齣瞭“蠶種改良”,這本身就意味著在那個動蕩的年代,人們並沒有放棄對傳統産業的革新和發展。1898年到1937年,這是一個跨越瞭幾個朝代的時期,從晚清的洋務運動後期,到民國初年的建設時期,再到抗日戰爭前夕。在這將近四十年的時間裏,中國經曆瞭巨大的社會變革,經濟上也在艱難地尋求齣路。蠶桑業作為當時中國重要的齣口産業之一,其發展狀況直接關係到國傢的經濟收入和國際地位。我特彆好奇的是,在那個西方列強步步緊逼,國內政局不穩的時代,江浙地區的學者、官員和農戶是如何共同推動蠶種改良這項工作的?是否存在一些關鍵的人物,他們的智慧和努力成為瞭改良的催化劑?研究的視角是如何從單純的養殖技術,擴展到更深層次的經濟效益、社會影響,甚至可能與當時的國際貿易格局、列強對中國農産品的傾銷壓力等問題聯係起來?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蠶種的科學研究,更可能是那個時代社會經濟縮影的一個側麵,它承載著一代人對國傢富強和民族復興的期盼,也記錄著他們在這條道路上的探索與掙紮。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江浙地區蠶種改良研究:1898-1937》,一看就屬於那種能讓人沉浸其中的研究類書籍。它聚焦於一個非常具體的領域——江浙地區的蠶種改良,並將時間跨度限定在1898年到1937年。這不僅僅是一個冷冰冰的時間段,更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段充滿動蕩和變革的時期。從晚清的最後的日子,到民國的建立與發展,再到戰爭陰影的籠罩,這段時間裏的中國,無論是在政治、經濟還是社會文化上,都經曆瞭翻天覆地的變化。蠶桑業,作為中國傳統的優勢産業,在這樣的時代洪流中,又是如何發展和演變的?“改良”這個詞,暗示著一種進步和革新的努力。我很好奇,在那個科學技術尚未完全普及,信息傳播也相對落後的年代,江浙地區的蠶種改良究竟是如何進行的?它是否受到瞭西方科學技術的影響?改良的目的是什麼?是為瞭提高産量?還是為瞭改善絲綢的品質?亦或是為瞭應對當時國際市場的競爭?書名中的“江浙地區”,又將研究的範圍限定在瞭這片富饒的土地上。這片土地上的蠶農們,在時代的變遷中,他們的生活方式、生産技術,以及對蠶種改良的接受程度,又是怎樣的?這本書,或許就像一位細緻的曆史學傢,為我們抽絲剝繭,層層深入地揭示瞭那個時代,在一個看似微小的領域裏,所蘊含的巨大的曆史信息和人文關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