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江浙地区蚕种改良研究:1898-1937 |
| 作者 | 蒋国宏 |
| 定价 | 58.00元 |
| 出版社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 ISBN | 9787201085098 |
| 出版日期 | 2013-12-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通过研究晚清及民国时期江浙地区蚕种改良,考察近代中国在现代农业科技的引进与推广方面的实践,以及对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农民生活及农村社会变迁的影响。具体包括浙江地区惨重改良背景的考察、江浙地区蚕种改良的历史演进、职能中的非组织等内容。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江浙地区蚕种改良研究:1898-1937》这个书名,一眼就能让人感受到一种扎实的学术研究气息,同时又勾勒出了一段鲜活的历史画面。江浙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丝绸产业的核心地带,而蚕桑业更是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书名中明确提出的“蚕种改良”,表明了本书关注的重点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通过技术创新来提升这一传统产业的竞争力。1898年至1937年,这个时间跨度包含了晚清的最后几年、民国初年的建立与发展,以及抗日战争爆发前夕的动荡岁月。这是一个中国社会经历剧烈变革,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我想象着,在那个国家内忧外患的背景下,江浙地区的蚕业从业者、技术专家以及政府部门,是如何共同努力,致力于蚕种的选育、繁育和推广工作的。本书或许会详细阐述当时面临的实际问题,比如病虫害防治、抗逆性改良、以及如何将科学成果有效地应用到实际生产中。此外,我也期待书中能够探讨蚕种改良对当时江浙地区经济结构、社会生活,乃至对外贸易等方面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项农业技术的演变史,更可能是那个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折射出当时中国人民在困境中求生存、谋发展的智慧与努力。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江浙地区蚕种改良研究:1898-1937"。光是这几个字,就勾勒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1898年到1937年,这是中国近代史上风云激荡的几十年,从晚清的积贫积弱,到民国的建立与动荡,再到抗日战争的前夜。在这段时期,不仅仅是政治格局在剧烈变化,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最基础的农业和手工业,也都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变革。蚕桑业,作为中国传统的优势产业,又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江浙地区,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丝绸之路的起点,其蚕桑业的发展状况,无疑对当时的经济和社会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想象一下,在那个国家内忧外患的年代,有多少目光聚焦在如何改良蚕种,如何提高桑叶产量,如何让这项古老而又重要的产业焕发新的生机。这本书的书名,仿佛是一个引子,召唤着我们去探寻那些被历史洪流淹没的细节,去了解那些默默耕耘、为民族经济做出贡献的先辈们。我很好奇,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江浙地区的蚕农们面临着怎样的挑战?他们的生产方式、养殖技术又有哪些变化?改良蚕种,这个听起来颇具科学性和前瞻性的研究,在那个科技水平相对落后的年代,是如何进行的?它又是如何影响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结构,甚至与更宏大的国家命运交织在一起的?这本书,或许能够为我们打开一扇通往那个时代经济史和农业史的窗户,让我们得以窥探一个被忽视却又至关重要的领域。
评分我一直对历史上的农业技术演变和它对社会经济的影响非常感兴趣,尤其是那些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当我在书店看到《江浙地区蚕种改良研究:1898-1937》这本书名时,立刻被吸引了。江浙地区,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丝绸的重要产地,而蚕桑业更是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书名中明确指出了“蚕种改良”,这本身就意味着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人们并没有放弃对传统产业的革新和发展。1898年到1937年,这是一个跨越了几个朝代的时期,从晚清的洋务运动后期,到民国初年的建设时期,再到抗日战争前夕。在这将近四十年的时间里,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经济上也在艰难地寻求出路。蚕桑业作为当时中国重要的出口产业之一,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收入和国际地位。我特别好奇的是,在那个西方列强步步紧逼,国内政局不稳的时代,江浙地区的学者、官员和农户是如何共同推动蚕种改良这项工作的?是否存在一些关键的人物,他们的智慧和努力成为了改良的催化剂?研究的视角是如何从单纯的养殖技术,扩展到更深层次的经济效益、社会影响,甚至可能与当时的国际贸易格局、列强对中国农产品的倾销压力等问题联系起来?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蚕种的科学研究,更可能是那个时代社会经济缩影的一个侧面,它承载着一代人对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期盼,也记录着他们在这条道路上的探索与挣扎。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有一种严谨的学术研究味道,"江浙地区蚕种改良研究:1898-1937"。从标题就可以推断出,这是一本关于中国近代经济史,尤其是农业经济史的著作。江浙地区,作为中国丝绸的传统产地,其蚕桑业的发展历程,对理解中国近代经济转型具有重要的意义。1898年至1937年,这段时期横跨了晚清和民国,是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革的关键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蚕种的改良,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层面的问题,更可能涉及到国家经济政策、对外贸易、甚至社会结构的变化。我猜想,本书作者蒋国宏先生,一定对这段历史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我很好奇,书中是否会探讨当时国内外蚕桑业的对比,例如,与欧洲等地的蚕种技术相比,江浙地区在哪些方面存在差距,又在哪些方面拥有优势?改良蚕种的过程中,是否遇到了技术上的瓶颈,或者说,在引进、消化、再创新方面,当时的学者和技术人员是如何克服困难的?这本书的价值,或许不仅在于梳理了蚕种改良的历史脉络,更在于它如何揭示了在国家贫弱、外敌环伺的年代,中国人如何在传统的优势产业上,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为民族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又在多大程度上抵御了外部的经济冲击。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江浙地区蚕种改良研究:1898-1937》,一看就属于那种能让人沉浸其中的研究类书籍。它聚焦于一个非常具体的领域——江浙地区的蚕种改良,并将时间跨度限定在1898年到1937年。这不仅仅是一个冷冰冰的时间段,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充满动荡和变革的时期。从晚清的最后的日子,到民国的建立与发展,再到战争阴影的笼罩,这段时间里的中国,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社会文化上,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蚕桑业,作为中国传统的优势产业,在这样的时代洪流中,又是如何发展和演变的?“改良”这个词,暗示着一种进步和革新的努力。我很好奇,在那个科学技术尚未完全普及,信息传播也相对落后的年代,江浙地区的蚕种改良究竟是如何进行的?它是否受到了西方科学技术的影响?改良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提高产量?还是为了改善丝绸的品质?亦或是为了应对当时国际市场的竞争?书名中的“江浙地区”,又将研究的范围限定在了这片富饶的土地上。这片土地上的蚕农们,在时代的变迁中,他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技术,以及对蚕种改良的接受程度,又是怎样的?这本书,或许就像一位细致的历史学家,为我们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地揭示了那个时代,在一个看似微小的领域里,所蕴含的巨大的历史信息和人文关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