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文化審美與藝術鑒賞 |
| 作者 | 鄭培凱 |
| 定價 | 58.00元 |
| 齣版社 | 文匯齣版社 |
| ISBN | 9787549620845 |
| 齣版日期 | 2017-09-01 |
| 字數 | |
| 頁碼 | |
| 版次 | 1 |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16開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賞心樂事誰傢院》套書,作者鄭培凱。該套書全三冊,五十餘萬字,由《書城》雜誌、文匯齣版社共同齣版。其中,《多元文化與審美情趣》,涉及茶道、昆麯、園林與人文風景的文化審美追求;《曆史人物與文化變遷》,反思曆史人物的具體曆史處境,希望藉此探討文化變遷展現的曆史意義轉變;《文化審美與藝術鑒賞》則從具體評論學術著作與藝術展覽,反映瞭作者對學術文化及藝術實踐的觀察與期望。 全書內容涉及曆史、茶道、書畫、園林、昆麯等等多個領域,其中多篇文字更是輯錄齣版。 本套叢書由鄭培凱教授封麵題字“賞心樂事誰傢院”,特邀張誌全擔任封麵及裝幀設計,為精裝32開。 套書樸素中蘊含典雅,簡潔中凝聚大氣,與內容傳遞的中國傳統文化之美。三冊書或展開,或並立,均可拼接成一幅完整的山水畫。 |
| 作者簡介 | |
| 鄭培凱,文化學者、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産谘詢委員會主席,2016年榮獲香港榮譽勛章。 生於山東青島,長於颱灣。颱灣大學外文係畢業,1970年負笈美國攻讀曆史,獲耶魯大學曆史學博士。在美留學期間,主要鑽研晚明以來的文化意識史,並探索東西方文化的相互影響。曾任教於紐約州立大學、耶魯大學、佩斯大學、颱灣大學、颱灣清華大學,1998年在香港城市大學創辦中國文化中心。 著有《湯顯祖:戲夢人生與文化求索》《湯顯祖與晚明文化》《在乎山水之間》《品味的記憶》《雅言與俗語》《茶餘酒後》《流觴麯水的感懷》《在紐約看電影:電影與中國文化變遷》《程步奎詩抄》等六十餘種。編著及主編《中國曆代茶書匯編校注本》《陶瓷下西洋:十二至十五世紀中國外銷瓷》《茶飲天地寬:茶文化與茶具的審美境界》《徐霞客遊記(導讀及譯注)》《口傳心授與文化傳承》《“戲以人傳”昆麯係列叢書》《中國文化講座叢書》《近代海外漢學名著叢刊》《史景遷作品係列》等百餘種。 |
| 目錄 | |
| 編輯推薦 | |
| 鄭培凱的散文,不僅有物,而且有趣。有理趣,有情趣,有史趣,有論趣,有古趣,有今趣。知識性可比周作人,但不像周作人那樣愛抄書,所有的史實、知識、人物都融入他的清雅澄明的文字。他的散文經緯度,恐怕是中國當代散文傢首屈一指。 ——劉再復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最近入手瞭一本名為《文化審美與藝術鑒賞》的書,名字聽起來就非常有深度,我把它放在書架上,想著什麼時候能靜下心來好好鑽研。說實話,我對藝術的理解還停留在比較錶麵的階段,很多時候看到一幅畫或者聽到一首音樂,隻能憑感覺去說“好看”或“好聽”,卻很難說齣個所以然來。這本書的齣現,讓我覺得或許有機會改變這種情況。我設想,它可能會從文化根源講起,解釋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審美偏好是如何形成的,比如東方文化中對意境和留白的追求,與西方文化中對寫實和具象的強調,究竟有著怎樣的內在聯係。我特彆希望能從中學習到一些關於如何“解讀”藝術的技巧。比如,一幅畫的色彩搭配背後隱藏著什麼情感信息?一個雕塑的姿態又在訴說著怎樣的故事?音樂的鏇律和節奏如何能觸動人心?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理論框架和實際案例,讓我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尤其是一些涉及到跨文化藝術交流的章節,我充滿期待,想知道不同文明之間的藝術是如何相互影響、藉鑒,並最終演變成新的藝術形式的。這本書,似乎不僅僅是在教授藝術知識,更像是在培養一種觀察世界、感受世界的新方式。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讓我聯想到許多關於藝術鑒賞的經典著作,它們通常會深入剖析藝術史上的重要流派、代錶人物以及作品的創作技法。我腦海中浮現齣那些嚴謹的學術分析,比如關於印象派光影的運用,或是文藝復興時期人體比例的精確描摹,甚至是中國畫中的寫意與工筆的微妙區彆。《文化審美與藝術鑒賞》這個書名,似乎預示著它將帶領讀者進行一次係統性的藝術之旅。我期待它能為我梳理齣一條清晰的藝術發展脈絡,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藝術特色。同時,我也希望書中能提供一些實用的鑒賞方法,比如如何去解讀一幅畫的構圖、色彩,如何去體會一首音樂的情感,或者如何去欣賞一部電影的敘事手法。畢竟,藝術鑒賞不僅僅是理論的學習,更需要一種敏感的心靈和一定的技巧。我猜測,這本書可能會詳細介紹一些藝術理論傢的觀點,比如貢布裏希的《藝術的故事》,或者剋萊夫·貝爾的“有意味的形式”等,並在此基礎上,給齣我們普通讀者可以藉鑒和應用的鑒賞指南。我特彆想知道,它是否會涉及到一些現當代藝術的解讀,因為這部分內容往往最令人費解,卻又充滿瞭時代的印記。
評分這本《文化審美與藝術鑒賞》的名字,讓我覺得它會是一本非常紮實的學術性讀物。我腦海中浮現齣的是那些厚重的藝術史著作,裏麵充斥著對藝術流派、大師生平、創作背景的詳細考證,以及對作品技法、風格演變的嚴謹分析。我猜測,這本書可能會從宏觀的文化視角切入,為我們梳理齣一條清晰的藝術發展脈絡,讓我們能夠理解不同曆史時期、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質是如何影響並塑造瞭當時的藝術風格。我期待它能夠深入淺齣地講解一些藝術理論,比如形式主義、符號學,或者接受美學等,並教會我們如何運用這些理論工具去解讀眼前的藝術作品。我特彆想知道,書中是否會包含一些關於如何辨彆藝術品真僞、如何評估藝術品價值的章節,這對我這樣的普通讀者來說,會是非常實用的知識。而且,作為一個對設計領域也頗感興趣的人,我希望書中能夠涉及到一些藝術與設計的交叉點,比如如何將藝術的審美理念融入到日常的設計實踐中,創造齣更具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的作品。這本書,對我而言,更像是一次係統的藝術知識充電,一次對文化審美深層邏輯的探索。
評分我最近讀到一本叫做《文化審美與藝術鑒賞》的書,雖然這本書我還沒來得及細細品讀,但光是翻閱目錄和前言,就已經是讓人心潮澎湃瞭。它所描繪的文化畫捲,從古老的東方哲學到現代的西方藝術思潮,仿佛都被囊括其中。我尤其對其中提及的“視覺敘事”這一章節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想象著作者是如何將抽象的藝術語言轉化為引人入勝的故事。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瞭解,究竟是什麼樣的文化背景孕育瞭這些獨特的審美視角?藝術作品中那些看似隨意卻飽含深意的筆觸,又承載瞭怎樣的情感與思想?這本書似乎不僅僅是在講述藝術史,更是在探索人類文明脈絡中審美意識的演變。我隱約感覺到,它或許能為我打開一扇通往更深層次理解藝術和文化的窗戶,讓我不再僅僅是“看”,而是真正地去“感悟”。尤其是當提到一些跨文化藝術融閤的案例時,我更是充滿瞭好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解析這些不同文化元素碰撞齣新的火花的,以及這些融閤過程對我們當下審美觀念又産生瞭怎樣的影響。這本書的厚重感,不僅僅體現在篇幅上,更在於其所承載的知識體係,讓人在閱讀前就已心生敬畏,期待著一場智慧的盛宴。
評分我對《文化審美與藝術鑒賞》這本書充滿瞭期待,因為它觸及瞭我一直以來感到好奇的領域。我一直對不同文化是如何塑造人們的審美觀念感到著迷,比如在中國,我們強調“情景交融”,而在西方,則可能更注重“形式美”。我希望這本書能為我揭示這些差異的根源,並探討它們是如何體現在具體的藝術作品中的。我猜想,書中可能會深入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繪畫、雕塑、音樂、文學等藝術形式,並指齣它們在審美追求上的異同。例如,我們可能會在書中看到關於中國山水畫的筆墨韻味與西方油畫的寫實技法的對比分析,或者對古典音樂的結構嚴謹與現代流行音樂的情感宣泄方式的探討。我尤其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具有啓發性的見解,幫助我理解藝術作品背後所蘊含的深層含義,而不僅僅停留在錶麵的形式欣賞。我期待它能教會我如何去“讀懂”一幅畫、一首詩,如何去體會創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從而獲得更深刻的藝術體驗。這不僅僅是對藝術本身的興趣,更是對人類創造力和文化多樣性的探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