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灾害篇——探索自然丛书
定价:25.00元
售价:17.3元,便宜7.7元,折扣69
作者:《探索自然丛书》编委会
出版社:科学普及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6-01
ISBN:978711005467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纵观人类的历史可以看出,灾害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自然变异,二是人为影响。而其表现形式也有两种,即自然态灾害和人为态灾害。因此,通常把以自然变异为主因产生的并表现为自然态的灾害称之为自然灾害,如地震、风暴潮、干旱、洪水、泥石流;将以人为影响为主因产生的而且表现为人为态的灾害则称之为人为灾害,如人为引起的火灾和交通事故;而把由自然变异所引起的但却表现为人为态的灾害则称之为自然人为灾害,如太阳活动峰年发生的传染病大流行;把由人为影响所产生的但却表现为自然态的灾害则称之为人为自然灾害,如过量采伐森林引起的水土流失,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陷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造成人员伤亡和国家、集体及个人的财产损失。当今社会,如城市建筑、交通和能源设施、工厂和科研单位都是十分复杂和庞大的系统工程,这些人造物一旦遭到自然灾害损坏,就会处于失控状态,将给社会经济运行带来巨大破坏甚至于毁灭性的打击。水源、电力、交通、能源等生命线工程的破坏,还会造成整个城市生产、生活秩序的瘫痪。因此,由结构、系统遭破坏所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要比直接经济损失大得多。
目录
章 地质灾害
1. 难以降伏的“杀手”——地震
2. 破坏人类赖以生存土地的水土流失
3. 土石块体运动造成的灾害——滑坡
4. 由火山引发的灾害
5. 夹杂泥沙和石块的特殊山洪——泥石流
6. 因地下水诱发的地质灾害
第二章 气象灾害
1.旱灾和水资源匮乏
2.“白色”灾害——霜冻
3.天降之冰——雹灾
4.比喻成猛兽的洪水灾害
5.由雷电引发的灾害
6.引发水灾的暴雨
7.威胁牧区的雪暴
8.“白色死神”——雪崩
9.“黑色风暴”——沙尘暴
10.既令人恐惧又不可没有的台风
第三章 海洋灾害
1.可怕的咆哮——海啸
2.与台风结伴的风暴潮
3.海冰灾害
4.“温柔的圣婴”——厄尔尼诺
第四章 生物灾害
1.病毒的肆虐史
2.流行性感冒
3.生物界的“非法移民”——异种生物入侵
第五章 环境灾害
1.现代“女娲补天”——防止大气臭气氧层破坏
2.大自然对人类“报复”之一——赤潮
3.大自然对人类“报复”之二——大气污染
4.大自然对人类“报复”之三——水体污染
5.大自然对人类“报复”之四——酸雨
6.大自然对人类“报复”之五——土地沙漠化
7.谈核色变的核污染
8.“温室效应”下的气候变化
9.生物多样性变化
第六章 来自太空的灾害
第七章 探索中的灾害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进入“灾害篇”的世界。开头部分,作者并没有直接切入具体的灾害,而是先从宏观的视角,阐述了地球的演变以及孕育各种灾害的自然条件。这种铺垫非常重要,它帮助我们理解,我们所经历的每一次自然灾害,都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地球生命循环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随后,作者开始逐一剖析各种具体的灾害类型,从地质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到气象灾害如台风、洪水、干旱,再到海洋灾害如海啸,甚至还涉及了生物灾害和太空灾害。每一个章节都围绕着一个核心主题展开,既有对现象本身的详细描述,也有对其背后科学原理的深入解读。作者在处理每一个灾害时,都会提及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这些案例不仅增加了内容的趣味性,也让我们对灾害的破坏力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同时,书中也关注了灾害的预测、预防以及应对策略,这使得这本书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讨论每一个灾害时,都会强调其复杂性,指出单一的原因往往不足以解释一切,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让我印象深刻,但同时又保持了良好的可读性。作者在引用各种科学理论和研究成果时,都力求准确和严谨,并且对数据的来源和研究方法都有清晰的说明。这使得这本书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无论是对于专业研究人员,还是对于对自然科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都能从中获益。但与此同时,作者的语言表达非常清晰流畅,避免了过多的专业术语,或者在必要时对术语进行详细的解释。这种科学性与通俗性的结合,使得这本书在保持学术深度的同时,也能够被广泛的读者所接受和喜爱。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常常会引用不同学派的观点,并进行客观的比较和分析,这展示了作者开阔的学术视野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对我而言,这本书不仅仅是提供信息,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去思考,如何去辨别信息的真伪,以及如何以更科学的态度去理解世界。
评分合上这本书,我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情感。有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惊叹,有对人类脆弱生命的感慨,更有对未来生存的深思。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与自然并非对立,而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每一次的灾害,都是自然发出的一种信号,提醒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行为,并调整我们与地球的关系。作者在结尾部分,并没有给出简单的结论,而是提出了许多开放性的问题,鼓励读者去思考。这种留白式的结尾,让我回味无穷,也促使我继续去探索和学习。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多少知识,更在于它激发了我对这个世界的更多好奇和更深的思考。它像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广阔、更深邃的自然世界,也让我对人类在其中的位置有了更清晰的认知。我真心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本书,因为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灾害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生命、关于责任、关于我们共同家园的书。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收获之一,是它拓展了我对“风险”的认知。我以往对风险的理解,更多地停留在个人层面的意外和损失。然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更宏观、更系统性的风险,这些风险来自于地球本身的力量,并且会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作者详细分析了不同类型灾害的发生概率、影响范围以及潜在损失,这让我对我们所处的环境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讨论了“累积风险”的概念,即不同类型的灾害并非孤立发生,而是可能相互叠加,产生更大的破坏力。例如,一次强烈的地震可能引发海啸,而海啸之后又可能导致大规模的瘟疫。这种对风险的系统性分析,让我意识到,我们必须从更全面的角度来思考如何应对和规避风险。书中也提到了人类社会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努力和挑战,这给我带来了一些思考,关于如何建立更具韧性的社会系统。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充满了故事性和画面感。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隧道,亲历那些惊心动魄的自然灾害。他/她善于运用生动的描写,将抽象的科学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场景,让我仿佛身临其境。例如,在描述台风登陆时,作者详细描绘了狂风骤雨、巨浪滔天的景象,以及人们在灾难面前的挣扎和求生。这些细节的刻画,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同时,作者也巧妙地将科学知识融入到故事之中,让读者在欣赏精彩叙述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学习到相关的科学原理。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蝴蝶效应”的例子,它形象地说明了微小的变化如何能够引发巨大的后果,这不仅适用于自然灾害,也给我带来了很多关于生活和决策的启示。作者的语言非常有感染力,读起来既有悬念,又不乏哲思,让人在紧张刺激的阅读体验中,获得深刻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吸引力,那是一种既写实又带着艺术感的风格,仿佛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磅礴力量。深邃的蓝色背景下,是交织缠绕的树木、奔腾的河流,远处隐约可见的山峦,以及象征着变化的天空。颜色运用非常大胆,但又和谐统一,给人一种视觉冲击力。装帧工艺也相当不错,纸张厚实,触感温润,印刷清晰,即使是细微的纹理也能被完美呈现。书脊的烫金工艺不仅增加了书籍的质感,也让它在书架上格外醒目。翻开书页,一股淡淡的油墨香扑鼻而来,这是一种久违的、令人安心的味道,让我在阅读之前就充满了期待。排版设计也十分用心,字体大小适中,行距舒适,即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插图的运用更是点睛之笔,它们不是简单的装饰,而是与文字内容紧密结合,生动地展现了各种自然现象的复杂性与规律性。我特别喜欢其中一张描绘火山爆发的插画,那喷薄而出的岩浆,飞溅的火山灰,都仿佛触手可及,真实而震撼。总而言之,这本书从视觉到触觉,都传递出一种精致和用心,让人忍不住想要深入探索其中的世界。
评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平衡”的深入探讨。作者并非仅仅罗列灾害的发生,而是试图揭示自然系统中隐藏的平衡机制。他/她阐述了地质活动、气候变化以及生态系统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以及这些相互作用如何维持着地球的动态平衡。而当这种平衡被打破时,便可能引发各种形式的灾害。这种视角非常具有启发性,让我对地球的运行规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例如,书中关于火山活动的章节,并没有将其单纯视为破坏性的力量,而是解释了火山灰如何为土壤带来肥力,以及火山活动如何影响全球气候。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我看到了灾害背后可能存在的“平衡”逻辑。作者还强调了人类活动对这种平衡的干预,以及这种干预可能带来的长期后果。这让我反思,我们在追求发展的同时,是否忽视了对自然平衡的尊重和保护。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的知识深度和广度。它不仅仅局限于对灾害现象的表面描述,而是深入到科学原理的层面,解释了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灾害,以及它们是如何运作的。例如,在讲解海啸时,作者详细阐述了地震、海底滑坡等引发海啸的机制,并解释了海啸波的传播特性。这种深入的解析,让我对这些看似神秘的自然现象有了全新的认识。同时,这本书涵盖的灾害类型也非常广泛,几乎囊括了我们能够想象到的所有主要的自然灾害。作者在介绍每一种灾害时,都会引用大量的科学数据、研究成果以及专家的观点,这使得书中的信息非常权威和可靠。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事件之间关联的论述印象深刻,它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深远影响,以及我们所面临的未来挑战。作者在处理复杂科学概念时,善于运用类比和生动的语言,将抽象的原理转化为具体的画面,使得即使是没有深厚科学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
评分当我刚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那充满激情和敬畏感的语言所吸引。他/她对于自然现象的描述,不是简单的堆砌事实,而是带着深刻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那种对未知的好奇,对规律的探寻,以及面对自然力量时的渺小感,都通过文字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读着读着,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实验室,亲眼见证着那些塑造我们星球的伟大力量。书中对于各种灾害的成因、过程以及影响的分析,既有科学的严谨性,又不乏文学的感染力。例如,在描述地震时,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地壳板块的运动,而是深入探讨了人类在面对这种不可抗力时所展现出的坚韧和智慧。他对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如何应对灾害的叙述,更是让我感受到了人类社会在共同的挑战面前的凝聚力。书中穿插的真实案例,那些感人的故事,那些令人扼腕的瞬间,都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是一本关于生命、关于勇气、关于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作者的文笔流畅,逻辑清晰,即使是对于复杂的科学概念,也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让人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获得了知识的提升。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多的是一种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大自然的尊重和谦卑,深深地打动了我。他/她提醒我们,尽管人类文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在自然面前,我们仍然是渺小的。每一次的自然灾害,都是一次对人类能力的考验,也是一次对人类智慧的挑战。书中对于人类在灾难中展现出的勇气、牺牲和互助精神的描绘,更是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那些在废墟中抢救生命的手,那些在危难时刻伸出援手的陌生人,都让这本书充满了温暖和力量。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适应”的章节,作者强调了人类如何通过学习和适应,来与自然和谐共处,而不是试图征服它。这种观念的转变,对于我们在日益复杂和充满挑战的地球上生存下去至关重要。这本书让我明白,理解自然,尊重自然,并从中学习,是我们与这个星球共存的关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