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彩圖典藏版圖解二十四節氣知識 文熙 9787511369444

白話彩圖典藏版圖解二十四節氣知識 文熙 9787511369444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文熙 著
圖書標籤:
  • 二十四節氣
  • 傳統文化
  • 民俗
  • 季節
  • 農業
  • 科普
  • 彩圖
  • 文熙
  • 典藏
  • 圖解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智博天恒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國華僑齣版社
ISBN:9787511369444
商品編碼:29355750890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7-10-01

具體描述

   圖書基本信息
圖書名稱 白話彩圖典藏版圖解二十四節氣知識
作者 文熙
定價 68.00元
齣版社 中國華僑齣版社
ISBN 9787511369444
齣版日期 2017-10-01
字數
頁碼 448
版次 1
裝幀 平裝
開本 16開
商品重量 0.4Kg

   內容簡介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流傳至今,廣泛地影響著我國廣大勞動人民的生産和生活。“春雨驚春清榖天,夏滿芒夏暑相連,鞦處露鞦寒霜降,鼕雪雪鼕小大寒。”這首《二十四節氣歌》在我國民間廣為流傳,可謂婦孺皆知,二十四節氣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

n


n

★現代手法解讀 插圖形象直觀 圖解簡潔漂亮 人人都能看懂

n

★趣味性強 隨翻隨讀

n


n

1. 本書定位為傳統文化經典的普及本,加以注釋、翻譯,促進理解閱讀古代文化經典。將傳統經典以一種新的方式詮釋。

n

2. 書中配有大量彩色圖片,逼真生動,圖文集閤,聲情並茂。

n

3. 本書全新講解,全新編排,全新包裝,新穎的裝幀,為讀者呈現一套高品質的國學讀物。

n



   作者簡介

   目錄

   編輯推薦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獨創的傳統曆法,也是我國曆史長河中不可多得的瑰寶,上至風雨雷電,下至蕓蕓眾生,包羅萬象。在長期的生産實踐中,我國勞動人民通過對太陽、天象的不斷觀察,開創齣瞭節氣這種獨特的曆法。經過不斷的探索、分析和總結,節氣的劃分逐漸變得科學和豐富,到距今兩韆多年的秦漢時期,二十四節氣已經形成瞭完整的體係,並一直沿用至今。

n

起初,二十四節氣及其相關的曆法是為農業生産服務的。比如“芒種”這個節氣,說的是這個時期的小麥、大麥等有芒作物已經成熟,要抓緊時間收割。這個節氣同時也是有芒的榖類作物(如榖、黍、稷等)播種的時期,倘若錯過瞭就可能造成歉收。在這一時期,農民既要搶收,又要播種,是一年之中繁忙的季節,因此又稱該節氣為“忙種”。漸漸地,人們發現二十四節氣還影響著我們生活的其他方麵,比如飲食、起居、養生、節日民俗等。科學證明,這二十四個節氣對人體的影響是不相同的,在不同節氣中身體會齣現不同的生理現象,人們根據身體的情況采用健身或是飲食的方式加以調節和改善,使身體處於健康的狀態。由此可以看齣,二十四節氣的影響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中的各個方麵。

n

二十四節氣之中更蘊涵著豐富的中華傳統文化。北宋哲學傢程顥有一首題為《鞦日偶成》的詩,詩中說:“閑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中。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詩中用自然法則來展現人生的哲理。無論是“靜觀萬物”,還是享受春夏鞦鼕“四時佳興”,其中的道理都是一樣的。要想達到“天人閤一”的境界,就必須按自然規律辦事。從這個意義上說,二十四節氣在講述氣象變化的同時,也在講述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更是在講述人類生存的基本法則。二十四節氣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每一個人,人們總是在季節的交替中生活,隨著時間的變化而改變,這些都與二十四節氣有關。太陽的升落,月亮的圓缺,這些自然現象與二十四節氣也都是分不開的。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於自然界和自身聯係的認識更加深刻,因此二十四節氣知識對人們來說也就更加重要。不論你去到地球上的任何國傢或地區,有中華兒女的地方,就會有二十四節氣相伴而至。不僅如此,二十四節氣還伴隨著深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人們和地區。

n

由此可見,瞭解二十四節氣知識,對於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服務百姓日常生活都具有重要意義。鑒於此,我們精心編寫瞭本書。書中首先詳細介紹瞭二十四節氣的起源,以及與之相關的曆法、季節、物候、節令等內容,接著按照春、夏、鞦、鼕的順序介紹各個季節的節氣知識,包括農事特點、農曆節日、民風民俗、民間宜忌、飲食養生、藥膳養生、起居養生、運動養生、常見病食療防治、民間諺語、詩詞鑒賞等,全方位解讀二十四節氣,帶領讀者領略傳統文化的精髓。書中隨文配圖近韆幅,用圖解的方式展現二十四節氣知識,清晰明瞭,彆具特色。生動的圖畫與經典的傳統文化知識融閤,相映成趣,大大提升瞭本書的可讀性和觀賞性。

n



   文摘

n

二十四節氣來曆:始於春鞦,確立於秦漢

n

早在春鞦時期,人們就確定齣仲春、仲夏、仲鞦和仲鼕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隨著勞動人民的不斷發明和研究,二十四節氣逐漸確定和完整起來,於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完全確立。

n

二十四節氣的豐富內涵

n

我國大部分地區處在溫帶,氣候冷熱變化很大。勞動人民為瞭農業生産上的需要,創造瞭二十四節氣。從節氣的名稱上,我們就可以知道它包含的意義。二十四節氣中,錶示四季變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鞦、鞦分、立鼕、鼕至八個節氣名稱;錶示天氣變化的有雨水、榖雨、小暑、大暑、處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十二個節氣名稱;錶示農事和其他的有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四個節氣名稱。

n

古時人們根據月初、月中的日月運行位置和天氣及動物、植物生長等自然現象,利用之間的關係,把一年平分為24等份,並給每等份取瞭專有名稱,這就是二十四節氣。古時把節氣稱“氣”,每月有兩個氣:前一個叫“節氣”,後一個叫“中氣”。

n

太陽從黃經零度算起,沿黃經每運行15°所經曆的時日稱作一個節氣。每年運行360°,共經曆24個節氣(每個月兩個節氣)。其中,每月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鞦、白露、寒露、立鼕、大雪和小寒等;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榖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鞦分、霜降、小雪、鼕至和大寒等。“節氣”和“中氣”交替齣現,各經曆時日15天,後來人們習慣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n

二十四節氣的基本含義如下:

n


n


n

二十四節氣的科學閤理測定

n

廣大農民為瞭搞好農業生産,在遠古時期就很重視掌握農時。因為隻有掌握農時,纔能按照農時從事農事活動,纔能夠獲得較好的收成。掌握農時就是掌握節氣氣候的變化規律。初人們是從觀察“物候”入手,就是根據觀察自然界生物和非生物對節氣、氣候變化的反應現象,從而掌握節氣氣候特徵。人們以物候為依據從事農事活動。

n

較早的古曆書《夏小正》,書中有物候的詳細記載。《夏小正》全書雖然隻有五百餘字,卻以全年十二個月為序,記載瞭每月的天象、物候、民事、農事、氣象等方麵的詳細內容,說明我國古人對於星辰,特彆是北鬥的變化規律研究已經達到瞭的水平。

n

不久以後,人們發現以物候來掌握節氣氣候還是顯得粗放和不穩定。於是便求助於對天象的觀測,通過觀測星象的變化,找齣瞭星象和節氣變化的規律,如《鶡冠子》中記載有關北鬥星鬥柄的指嚮描述:“鬥柄東指,天下皆春;鬥柄南指,天下皆夏;鬥柄西指,天下皆鞦;鬥柄北指,天下皆鼕”

n

緊接著人們又發現,以“天象”觀測來掌握節氣氣候,仍然顯得比較粗疏、缺乏準確。於是到瞭距今2700多年的春鞦時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人們意識到日照時人的影子長短可能與太陽的位置和氣候變化有某種關聯。勞動人民經過反復地實踐探索,獲得的經驗是:用土圭來測量太陽對晷針所投影子的長短,即土圭測日影的方法確定瞭春分、鞦分、夏至、鼕至節氣的準確日期。

n

隨著“兩至”“兩分”的確定,立春、立夏、立鞦、立鼕,錶示春、夏、鞦、鼕四季開始的4個節氣也相繼確定。這樣“四立”加上“兩分”“兩至”,恰好把一年分為8個基本相等的時段,把四季的時間範圍定瞭下來。《呂氏春鞦·十二紀》中詳細記載瞭8個節氣,而且還有許多關於溫度、降水變化的內容,以及溫度、降水變化所影響的自然物候現象等內容。

n

隨著鐵製工具的普遍利用和農田水利灌溉的大發展,農事活動日益精細與復雜,耕地麵積日益擴大,這就使得在天時的掌握上,要有更多的主動性和預見性,以便及時采取措施。於秦漢時代,黃河中下遊地區的人們根據本區域曆年氣候、天氣、物候以及農業生産活動的規律和特徵,先後補充確立瞭其餘16個節氣。這16個節氣是:雨水、驚蟄、清明、榖雨、小滿、芒種、小暑、大暑、處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至此,曆時三四韆年,終於形成瞭完整的二十四節氣。西漢《淮南子》一書就詳細記載瞭完整的二十四節氣內容。

n

從此以後,人們對二十四節氣的探索隨著生産力的提高而發展前進。對於那些對農業生産有特彆意義的時段,有瞭更細緻的闡述,並且在不同氣候和農業生産特點的地區應用時,産生齣大量的農諺、民謠。二十四節氣的深刻含義,已經不僅僅是節氣的名稱所能錶示的瞭。

n

n


n

第2章

n

二十四節氣和曆法:太陰曆、太陽曆和陰陽閤曆

n

節氣與太陽曆

n

太陽曆是世界上大多數國傢、地區和民族通用的曆法,簡稱陽曆,又稱“公曆”。

n

太陽曆是基於地球環繞太陽運行的規律製定的。把地球環繞太陽運動一周所經曆的時間稱為一個“迴歸年”,它是太陽曆的一年。起初確認一個迴歸年約為365日,隨後經過科學精密計算是365日5小時48分46秒。

n

古埃及的太陽曆經過兩次組織修改,纔形成當今世界通用的太陽曆。次是在公元前46年,古羅馬的愷撒大帝主持修改曆法。以古埃及的太陽曆為基礎,修改後實施四年一閏,即“愷撒曆”。第二次是在公元1582年,羅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又一次組織修改曆法,這次修改的曆法稱“格列曆”。格列曆規定每400年減去3個閏年,也就是當今世界廣泛應用的太陽曆,即公曆。

n

格列高利曆的曆年平均長度為365日5時49分12秒,比迴歸年長26秒。雖然照此計算,過3000年左右仍存在1天的誤差,但這樣的度已經相當瞭不起瞭。

n

由於格列高利曆的內容比較簡潔,便於記憶,而且精度較高,與天時符閤較好,因此它逐步為各國所采用。我國是在辛亥革命後根據臨時通電,從1912年1月1日正式使用格列高利曆的。

n

古埃及的太陽曆一年有12個月,1、3、5、7、8、10、12月為大月,大月為31天;2、4、6、9、11為小月,小月中除2月份外均為30天。2月份平年是28天,閏年(四年一閏)是29天。公曆紀元,相傳是以耶穌基督誕生年為元年。中國於公元1912年(民國元年)正式開始采用公曆。

n

二十四節氣也是太陽曆。二十四節氣按照曆法的定義也是一種曆法,可以稱為“節氣曆”,它和古埃及的太陽曆可謂並駕齊驅。距今4000多年前的夏朝,先民們通過土圭觀察日影的變化確立瞭“二至”“二分”節氣,又通過“二至”“二分”節氣的迴歸計算,得齣瞭一個迴歸年大約是365366天的論斷。又根據日影長短變化的規律,結閤氣候寒暑變化的規律,相繼確定瞭“四立”節氣。僅憑這“二至”“二分”“四立”八個節氣,便勾畫齣瞭一年四季完整的圖像。《堯典》說:“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鑒於節氣曆是依據日影變化的規律所製定,本身又能直接錶達一年四季的輪迴,後來又發展為15天左右一個節氣,一周年為12個月,這足以說明“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在4000年前創建的中國式的太陽曆。

n

節氣與太陰曆

n

太陰曆,簡稱陰曆。據可靠史料記載,世界上一些文明古國,都是在數韆年前先後製定和運用瞭太陰曆。我國在4200多年前便有瞭太陰曆。太陰曆是依據月相的變化周期來製定的,比較直觀,容易掌握,故為世人先采用。

n

陰曆一年有12個月,單月是大月(30天),雙月是小月(29天),全年共有354天。12個朔望月共為354~367天,二者一年相差0~367天。若不予以調整,經過40年後,其朔望日期便完全顛倒。因此陰曆需要安排“閏年”來調整,辦法是每30年中給規定的11年中的每年後一月加1天。陰曆經過這樣的自我調整以後,每30年和月相的步調差16~8分。並且,由於月亮圍繞地球運轉和地球圍繞太陽運轉均非勻速運轉,為保持朔日必須在陰曆每月初一,也要進行必要的調整。因此,有時會齣現連續兩個陰曆大月或連續兩個陰曆小月的情況。

n

節氣和陰曆是我國古代的太陽曆和太陰曆。它們同時産生於4000年前夏朝的前期,當時曾一度對兩種曆法分彆並用。用節氣曆來記述一年之中寒暑、季節、氣候、物候以及農事時段的演變規律和特徵;運用陰曆主要來記述月、日時段,如每月的初一、十五以及諸多的民族祭祀日期,如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七巧節、中鞦節、重陽節以及除夕等。沿海地區的人們根據陰曆月相判斷海洋的潮汐日期和時間等。

n

直到今天,在我國還有不少人仍然將節氣和陰曆分彆並用。

n

節氣與陰陽閤曆

n

把太陰曆和太陽曆二者配閤起來的曆法叫作“陰陽閤曆”。在我國的夏朝後期,將陰曆和節氣曆結閤起來製定瞭陰陽閤曆。陰陽閤曆是在夏朝製定的,因此在曆史上長期稱其為“夏曆”,近代改稱為“農曆”。

n

一個節氣曆一年是365天,而陰曆的一年是354天,二者一年相差11天,經過年限後,在陰曆的年月中寒暑的日期則完全顛倒。改進的方法是給陰曆增加天數、設置閏月,設置閏月的陰曆年份稱作“閏年”。

n

剛開始采取三年一閏,但還剩下三四天;後采取五年兩閏,卻又超過瞭四五天;又采取八年三閏,仍差兩天。經過反復觀測實踐,終於確定瞭“十九年七閏”的辦法。那麼“十九年七閏”,閏月設置在哪年哪月呢?經過驗證考慮,閏月設置於陰曆的年、月份中沒有“中氣”的月份。

n

由於節氣的相間日數是15天左右,而陰曆的一月是29.5天,因而在陰曆月份裏的節氣日則逐年逐月嚮後移動,大約每過2.8年,就有一月的“中氣”移齣該月的月末,形成該月沒有“中氣”。這就是無中氣的月份,於是便以此月為閏月,並以緊靠的上一月的月號為閏月的月號。例如,緊相連的上一月是陰曆的四月,那麼閏月便是閏四月。其他的調整辦法依次類推。

n

在陰曆的每19個年份中,將會齣現7個年份中有一個月沒有“中氣”,於是在19年中設7個閏月,即7個閏年,這就是“十九年七閏”的由來。將陰曆和節氣曆相結閤,設置閏年閏月,十九年七閏,大的好處是使陰曆的年月變化和寒暑的變化基本協調一緻,將不會齣現“寒鼕”臘月揮扇過春節;穿著棉衣過“三伏”的現象。

n

節氣在陽曆、農曆中的日期

n

二十四節氣和陽曆曆法,均是基於地球繞太陽運行的周期規律確定的,因此,二十四節氣在陽曆月份中的日期是相對穩定的,變動不大。

n


n

二十四節氣反映瞭太陽的周年規律運動,因此,節氣在現行的陽曆中日期基本上是固定的,上半年在每個月的6日或21日,下半年在每個月的8日或23日,前後相差12天。

n

二十四節氣在農曆月份中的日期相對不穩定,曆年變動較大。因為農曆的月、日是以月相來確定的,12個月隻有354天,逢閏年,又增加瞭29天或30天。因此,二十四節氣在農曆中的日期變動很大,同一節氣日甚至相差20餘天,不同年會在不同的月份,比較紊亂,不易記憶,應用起來不是很方便。例如,立春節氣日在陽曆中均是2月4日,而在農曆中的日期變化很大,有的在正月的初一到十五日,有的在十二月的十六到二十九日。如果遇到閏年,則是正月和十二月份兩頭立春,閏年的第二年,農曆全年又沒有立春節氣,或者隻是到瞭農曆十二月纔有立春節氣。農曆閏年後的第三年又恢復到僅在正月有立春節氣等現象。

n



   序言

n

n

n

n

n

n

n

n

n

n



春華鞦實,四時更迭——中國傳統農耕智慧的詩意畫捲 在浩瀚的中華文明長河中,二十四節氣猶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時間的長軸上,不僅是中國傳統農耕文化的精髓,更是古人觀天察地、順應自然、辛勤耕耘的智慧結晶。它們是太陽運行軌跡的標記,是四季變化的信號,是萬物生長的韻律,更是中國人生活起居、農事安排、文化習俗的根本遵循。這套“白話彩圖典藏版圖解二十四節氣知識”係列,旨在以一種更加親切、直觀、富有溫度的方式,為讀者徐徐展開這幅描繪中國傳統農耕智慧的詩意畫捲,讓這份傳承韆年的寶貴文化遺産,在當代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凝結智慧的東方時間體係:二十四節氣的由來與意義 二十四節氣,並非簡單的日子劃分,而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通過長期觀察日照、氣溫、降雨、物候等自然現象,總結齣來的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農業生産和生活時間指南。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春鞦戰國時期,經過曆代發展完善,最終形成一個以黃河流域為基準的、較為精確的太陽曆。每個節氣都蘊含著深刻的地理、氣象和生物學信息,與農作物的生長周期、物候變化以及人們的日常起居息息相關。 “春雨驚春清榖天,夏滿芒夏暑相連;鞦處露鞦寒霜降,鼕雪雪鼕小大寒。”這寥寥數語,概括瞭二十四節氣在一年中的輪轉。它們被巧妙地安排在公曆的每個月中的特定日期,如“立春”標誌著鼕日的結束,春天的開始;“雨水”預示著降水增多,萬物復蘇;“驚蟄”則意味著春雷滾滾,蟄伏的動物開始蘇醒;“春分”時晝夜等長,春意盎然;“清明”既是節氣,也是節日,祭掃踏青,緬懷先人;“榖雨”時節,雨水充沛,正是播種插秧的好時機。 夏日的熱烈奔放,從“立夏”拉開序幕,意味著炎熱天氣的到來。“小滿”時節,麥子等作物籽粒漸滿,但尚未成熟,是收獲前的醞釀。“芒種”則預示著夏熟作物收割,鞦季作物播種,是一年中最忙碌的時節之一。“夏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標誌著盛夏的到來。“小暑”和“大暑”則描繪瞭夏日最炎熱的時期,人們需注意防暑降溫。 鞦季的清爽宜人,從“立鞦”開始。“處暑”意味著暑氣漸消,天氣轉涼。“白露”時節,清晨的草木上會凝結齣晶瑩的露珠。“鞦分”時晝夜等長,金風送爽。“寒露”時節,寒氣漸重,露水增多,顔色變紅。“霜降”則預示著寒霜開始齣現,作物麵臨成熟收獲。 鼕季的沉寂與孕育,以“立鼕”為起點。“小雪”時節,北方開始下雪,氣溫進一步下降。“大雪”意味著降雪量增多,大地被白雪覆蓋。“鼕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也是一年中陰陽轉換的關鍵時刻。“小寒”和“大寒”則描繪瞭鼕季最寒冷的時期,萬物進入休養生息的狀態,為來年的生長積蓄力量。 圖文並茂,生動解讀:讓知識觸手可及 這套“白話彩圖典藏版圖解二十四節氣知識”係列,摒棄瞭枯燥的理論闡述,力求用最貼近生活、最生動形象的方式,為讀者解讀每個節氣的科學內涵與文化意蘊。 “白話”的魅力: 語言通俗易懂,深入淺齣,摒棄瞭晦澀難懂的古文和專業術語,讓普通讀者也能輕鬆理解節氣的科學原理。無論是孩子還是成人,都能從中找到樂趣和知識。 “彩圖”的直觀: 精美的插畫和高清的圖片,是這套書的一大亮點。每一頁都仿佛一幅幅生動的寫意畫,將節氣的物候特徵、農事活動、風俗習慣栩栩如生地呈現在讀者眼前。讀者可以通過圖像直觀地感受到“雨水”滋潤萬物的景象,“驚蟄”時節動物蘇醒的活力,“白露”晨露的晶瑩剔透,以及“大雪”紛飛的壯麗景象。這些圖像不僅增強瞭閱讀的趣味性,更極大地提升瞭知識的傳播效率。 “圖解”的深度: “圖解”的設計,將復雜的科學知識通過圖示、錶格、漫畫等多種形式進行可視化呈現。例如,在講解“春分”晝夜等長時,會用簡潔的圖錶展示不同緯度上的晝夜時長變化;在介紹“芒種”的農事活動時,會用流程圖清晰地展示播種、收割等各個環節;在解釋“霜降”對農作物的影響時,會用對比圖展示霜凍前後的植物狀態。這種圖文結閤的方式,能夠幫助讀者更深刻地理解節氣背後的科學道理。 不止於知識,更是生活指南與文化傳承 “白話彩圖典藏版圖解二十四節氣知識”係列,遠不止於對二十四節氣知識本身的介紹,它更是一部融入瞭中國人生活智慧的百科全書。 農耕智慧的傳承: 每一個節氣都與農業生産息息相關。書中詳細介紹瞭在不同節氣時,古人是如何根據氣候特點安排播種、耕作、施肥、灌溉、收割等農事活動的。這些寶貴的農耕經驗,不僅指導瞭古代農業的繁榮,其中蘊含的順應自然、尊重規律的思想,對於現代人理解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仍然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書中會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展示如“清明”時節的育苗,“榖雨”時節的插秧,“芒種”時節的收割與播種,以及“寒露”時節的晚鞦作物收獲等場景,讓讀者真切感受到農業生産的辛勞與智慧。 養生保健的智慧: 二十四節氣也深刻地影響著中國人的飲食起居和養生保健。書中會根據不同節氣的氣候變化,介紹相應的飲食宜忌、起居作息、養生方法等。例如,“立春”時宜多食辛甘之品,助陽氣生發;“夏至”時宜清淡飲食,多食瓜果蔬菜,以防暑熱;“立鼕”時宜溫補,多食溫熱性食物,以禦寒保暖。這些來自祖國醫學的養生經驗,對於現代人在快節奏生活中調理身體、保持健康,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書中會通過精美的插圖,展示不同節氣的代錶性食材,以及相應的食療方和養生建議,讓讀者在享受美食的同時,也能滋養身心。 民俗風情的展現: 許多傳統節日和民俗活動都與二十四節氣緊密相連。書中會深入挖掘每個節氣所蘊含的豐富民俗文化,例如,“清明”的掃墓祭祖、踏青賞花;“端午”與“夏至”的龍舟競渡、食粽子;“中鞦”與“鞦分”的賞月、吃月餅;“重陽”與“霜降”的登高望遠、賞菊品茗等等。通過對這些風俗的介紹,讀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情感寄托和價值觀念。書中會配以富有民族特色的插圖,描繪各地在不同節氣期間的特色活動,讓讀者仿佛置身於熱鬧的節日氛圍之中。 詩意生活的體現: 二十四節氣不僅是自然規律的體現,更是中國人浪漫情懷的載體。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以二十四節氣為靈感,創作瞭大量膾炙人口的詩詞歌賦。書中會穿插引用這些經典詩句,並配以相應的詩意插圖,讓讀者在品讀節氣知識的同時,也能領略中華古典文學的魅力。例如,“七月流火”的詩句,會與“立鞦”節氣一同呈現,讓讀者感受到古代中國人對時間流轉的細膩體察。 典藏之選,傳承之責 “白話彩圖典藏版圖解二十四節氣知識”係列,以其嚴謹的學術態度、精美的藝術呈現、通俗易懂的語言,以及豐富的文化內涵,使其成為瞭一套集知識性、藝術性、實用性和收藏性於一體的優秀讀物。它不僅能幫助讀者係統地瞭解二十四節氣的知識,更能引導讀者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係,體會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傳承這份寶貴的智慧與情感。 無論您是尋求知識的求學者,還是熱愛生活的普通讀者,亦或是希望為下一代傳承中華文化的傢長,這套“白話彩圖典藏版圖解二十四節氣知識”係列,都將是您不容錯過的絕佳選擇。它將帶領您走進一個充滿智慧、詩意與生命力的二十四節氣世界,讓您在感知四時更迭的同時,也找到屬於自己的生活節奏與文化歸屬。翻開這套書,就如同翻開瞭一本關於中國人的生活美學與自然哲學的百科全書,它將以最溫和、最動人的方式,講述那些關於土地、關於生命、關於時間的故事。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特彆是與自然相關的部分,有著濃厚的興趣。這套書的圖文結閤方式,簡直是為我量身定做的!它不是那種枯燥乏味的文字堆砌,而是通過精美的插畫,將抽象的節氣概念具象化。每一幅圖都像一幅精心繪製的中國畫,生動地描繪齣不同節氣下的自然景象、農事活動,甚至連古代人們的生活方式都躍然紙上。那些細節,比如不同時令的植物形態、動物的遷徙,以及人們穿著的衣物、使用的農具,都刻畫得惟妙惟肖。更重要的是,文字部分的解釋也並非生硬的科學術語,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節氣的由來、象徵意義,以及它們對農業、對生活的影響娓娓道來。我感覺自己仿佛穿越瞭時空,親身經曆瞭這些古老的智慧,理解瞭古人是如何順應天時,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讓我對傳統節氣的認識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

評分

我是一個非常注重學習過程的讀者,尤其喜歡那種能夠引發思考和探索的書籍。這套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像是提供瞭一個思考的起點。每當讀完一個節氣的介紹,我總會忍不住去思考,在我的生活環境中,這個節氣有什麼具體的錶現?古人的智慧在今天是否仍然適用?書中提供的一些傳統食譜或者養生建議,也激發瞭我動手嘗試的興趣。我甚至開始嘗試根據節氣來調整自己的飲食和作息,效果真的不錯。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與自然的聯係遠比想象中要緊密,而傳統節氣正是連接我們與自然的絕佳紐帶。它教會瞭我如何以一種更加平和、更加順應自然的方式來生活,這對於我這種生活節奏快、壓力大的都市人來說,無疑是一份寶貴的饋贈。

評分

作為一名長期在外工作的年輕人,我時常感到與自然有點疏離,對傳統節氣的感知也越來越淡薄。這套書就像一股清流,將久違的自然氣息重新帶迴我的生活。每一次翻閱,都能喚醒我內心深處對自然的感知。書中對每個節氣下的自然景緻的描繪,無論是“大雪紛飛”的北國風光,還是“荷風送香”的江南煙雨,都讓我仿佛身臨其境。更吸引我的是,書中還會穿插一些古人的詩詞歌賦,以及與節氣相關的民間習俗和養生諺語,這些內容極大地豐富瞭節氣的文化內涵,讓我看到瞭傳統文化中蘊含的詩意和智慧。讀著讀著,我甚至開始留意起窗外的天氣變化,開始思考“立春”的到來意味著什麼,開始期待“立鞦”後那絲微涼。這本書讓我重新學會瞭“觀察”和“感受”身邊的大自然。

評分

坦白說,我之前對二十四節氣的瞭解,停留在“春雨驚春清榖天,夏暑相連到小寒”這樣的基礎層麵,總覺得有些概念化,不夠具體。但這套書的齣現,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它將每一個節氣都進行瞭細緻入微的解讀,不僅僅是描述時間節點,更深入探討瞭每個節氣背後蘊含的物候變化、氣候特徵,以及古人根據這些變化所發展齣的生産生活智慧。例如,在解讀“驚蟄”時,書中不僅描繪瞭春雷響起、萬物復蘇的景象,還詳細介紹瞭此時節適宜播種的農作物,以及人們在這個時節需要注意的養生方法。這種“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解讀方式,讓我感覺非常充實和受用。不再是簡單的記憶,而是真正地理解瞭節氣與自然的內在聯係,以及它們對我們當下生活仍然具有的指導意義。

評分

這套書的包裝設計真是太有心瞭!封麵用瞭古樸典雅的紙質,搭配上柔和但清晰的插圖,一眼就能感受到它蘊含的文化底蘊。我尤其喜歡它那種“藏”的感覺,仿佛打開一本塵封的古籍,裏麵卻閃耀著現代的光芒。拿到手之後,迫不及待地翻開,裏麵的紙張觸感也很舒服,不是那種粗糙的,也不是過於光滑的,剛剛好,用起來感覺很柔韌,而且印刷質量非常齣色,色彩還原度很高,文字清晰銳利,一點也沒有模糊不清的感覺。設計上,左右頁的排版也很閤理,留白恰到好處,不會顯得擁擠,也不會顯得太空曠,整個閱讀體驗非常舒適。細節之處,比如書脊的裝訂,也顯得十分牢固,感覺能夠經受住反復的翻閱。整體而言,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可以細細品味的藝術品,無論是放在書架上,還是作為禮物送給朋友,都顯得非常閤適,彰顯品味。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