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彩图典藏版图解二十四节气知识 文熙 9787511369444

白话彩图典藏版图解二十四节气知识 文熙 978751136944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文熙 著
图书标签:
  • 二十四节气
  • 传统文化
  • 民俗
  • 季节
  • 农业
  • 科普
  • 彩图
  • 文熙
  • 典藏
  • 图解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智博天恒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ISBN:9787511369444
商品编码:2935575089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10-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白话彩图典藏版图解二十四节气知识
作者 文熙
定价 68.00元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ISBN 9787511369444
出版日期 2017-10-01
字数
页码 448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流传至今,广泛地影响着我国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二十四节气歌》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可谓妇孺皆知,二十四节气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n


n

★现代手法解读 插图形象直观 图解简洁漂亮 人人都能看懂

n

★趣味性强 随翻随读

n


n

1. 本书定位为传统文化经典的普及本,加以注释、翻译,促进理解阅读古代文化经典。将传统经典以一种新的方式诠释。

n

2. 书中配有大量彩色图片,逼真生动,图文集合,声情并茂。

n

3. 本书全新讲解,全新编排,全新包装,新颖的装帧,为读者呈现一套高品质的国学读物。

n



   作者简介

   目录

   编辑推荐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创的传统历法,也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不可多得的瑰宝,上至风雨雷电,下至芸芸众生,包罗万象。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我国劳动人民通过对太阳、天象的不断观察,开创出了节气这种独特的历法。经过不断的探索、分析和总结,节气的划分逐渐变得科学和丰富,到距今两千多年的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并一直沿用至今。

n

起初,二十四节气及其相关的历法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比如“芒种”这个节气,说的是这个时期的小麦、大麦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要抓紧时间收割。这个节气同时也是有芒的谷类作物(如谷、黍、稷等)播种的时期,倘若错过了就可能造成歉收。在这一时期,农民既要抢收,又要播种,是一年之中繁忙的季节,因此又称该节气为“忙种”。渐渐地,人们发现二十四节气还影响着我们生活的其他方面,比如饮食、起居、养生、节日民俗等。科学证明,这二十四个节气对人体的影响是不相同的,在不同节气中身体会出现不同的生理现象,人们根据身体的情况采用健身或是饮食的方式加以调节和改善,使身体处于健康的状态。由此可以看出,二十四节气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n

二十四节气之中更蕴涵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北宋哲学家程颢有一首题为《秋日偶成》的诗,诗中说:“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诗中用自然法则来展现人生的哲理。无论是“静观万物”,还是享受春夏秋冬“四时佳兴”,其中的道理都是一样的。要想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就必须按自然规律办事。从这个意义上说,二十四节气在讲述气象变化的同时,也在讲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更是在讲述人类生存的基本法则。二十四节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每一个人,人们总是在季节的交替中生活,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这些都与二十四节气有关。太阳的升落,月亮的圆缺,这些自然现象与二十四节气也都是分不开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自然界和自身联系的认识更加深刻,因此二十四节气知识对人们来说也就更加重要。不论你去到地球上的任何国家或地区,有中华儿女的地方,就会有二十四节气相伴而至。不仅如此,二十四节气还伴随着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人们和地区。

n

由此可见,了解二十四节气知识,对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服务百姓日常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我们精心编写了本书。书中首先详细介绍了二十四节气的起源,以及与之相关的历法、季节、物候、节令等内容,接着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介绍各个季节的节气知识,包括农事特点、农历节日、民风民俗、民间宜忌、饮食养生、药膳养生、起居养生、运动养生、常见病食疗防治、民间谚语、诗词鉴赏等,全方位解读二十四节气,带领读者领略传统文化的精髓。书中随文配图近千幅,用图解的方式展现二十四节气知识,清晰明了,别具特色。生动的图画与经典的传统文化知识融合,相映成趣,大大提升了本书的可读性和观赏性。

n



   文摘

n

二十四节气来历:始于春秋,确立于秦汉

n

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确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随着劳动人民的不断发明和研究,二十四节气逐渐确定和完整起来,于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

n

二十四节气的丰富内涵

n

我国大部分地区处在温带,气候冷热变化很大。劳动人民为了农业生产上的需要,创造了二十四节气。从节气的名称上,我们就可以知道它包含的意义。二十四节气中,表示四季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名称;表示天气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十二个节气名称;表示农事和其他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名称。

n

古时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物、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24等份,并给每等份取了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古时把节气称“气”,每月有两个气:前一个叫“节气”,后一个叫“中气”。

n

太阳从黄经零度算起,沿黄经每运行15°所经历的时日称作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共经历24个节气(每个月两个节气)。其中,每月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经历时日15天,后来人们习惯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n

二十四节气的基本含义如下:

n


n


n

二十四节气的科学合理测定

n

广大农民为了搞好农业生产,在远古时期就很重视掌握农时。因为只有掌握农时,才能按照农时从事农事活动,才能够获得较好的收成。掌握农时就是掌握节气气候的变化规律。初人们是从观察“物候”入手,就是根据观察自然界生物和非生物对节气、气候变化的反应现象,从而掌握节气气候特征。人们以物候为依据从事农事活动。

n

较早的古历书《夏小正》,书中有物候的详细记载。《夏小正》全书虽然只有五百余字,却以全年十二个月为序,记载了每月的天象、物候、民事、农事、气象等方面的详细内容,说明我国古人对于星辰,特别是北斗的变化规律研究已经达到了的水平。

n

不久以后,人们发现以物候来掌握节气气候还是显得粗放和不稳定。于是便求助于对天象的观测,通过观测星象的变化,找出了星象和节气变化的规律,如《鹖冠子》中记载有关北斗星斗柄的指向描述:“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n

紧接着人们又发现,以“天象”观测来掌握节气气候,仍然显得比较粗疏、缺乏准确。于是到了距今2700多年的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人们意识到日照时人的影子长短可能与太阳的位置和气候变化有某种关联。劳动人民经过反复地实践探索,获得的经验是:用土圭来测量太阳对晷针所投影子的长短,即土圭测日影的方法确定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节气的准确日期。

n

随着“两至”“两分”的确定,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开始的4个节气也相继确定。这样“四立”加上“两分”“两至”,恰好把一年分为8个基本相等的时段,把四季的时间范围定了下来。《吕氏春秋·十二纪》中详细记载了8个节气,而且还有许多关于温度、降水变化的内容,以及温度、降水变化所影响的自然物候现象等内容。

n

随着铁制工具的普遍利用和农田水利灌溉的大发展,农事活动日益精细与复杂,耕地面积日益扩大,这就使得在天时的掌握上,要有更多的主动性和预见性,以便及时采取措施。于秦汉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人们根据本区域历年气候、天气、物候以及农业生产活动的规律和特征,先后补充确立了其余16个节气。这16个节气是:雨水、惊蛰、清明、谷雨、小满、芒种、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至此,历时三四千年,终于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西汉《淮南子》一书就详细记载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内容。

n

从此以后,人们对二十四节气的探索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发展前进。对于那些对农业生产有特别意义的时段,有了更细致的阐述,并且在不同气候和农业生产特点的地区应用时,产生出大量的农谚、民谣。二十四节气的深刻含义,已经不仅仅是节气的名称所能表示的了。

n

n


n

第2章

n

二十四节气和历法:太阴历、太阳历和阴阳合历

n

节气与太阳历

n

太阳历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地区和民族通用的历法,简称阳历,又称“公历”。

n

太阳历是基于地球环绕太阳运行的规律制定的。把地球环绕太阳运动一周所经历的时间称为一个“回归年”,它是太阳历的一年。起初确认一个回归年约为365日,随后经过科学精密计算是365日5小时48分46秒。

n

古埃及的太阳历经过两次组织修改,才形成当今世界通用的太阳历。次是在公元前46年,古罗马的恺撒大帝主持修改历法。以古埃及的太阳历为基础,修改后实施四年一闰,即“恺撒历”。第二次是在公元1582年,罗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又一次组织修改历法,这次修改的历法称“格列历”。格列历规定每400年减去3个闰年,也就是当今世界广泛应用的太阳历,即公历。

n

格列高利历的历年平均长度为365日5时49分12秒,比回归年长26秒。虽然照此计算,过3000年左右仍存在1天的误差,但这样的度已经相当了不起了。

n

由于格列高利历的内容比较简洁,便于记忆,而且精度较高,与天时符合较好,因此它逐步为各国所采用。我国是在辛亥革命后根据临时通电,从1912年1月1日正式使用格列高利历的。

n

古埃及的太阳历一年有12个月,1、3、5、7、8、10、12月为大月,大月为31天;2、4、6、9、11为小月,小月中除2月份外均为30天。2月份平年是28天,闰年(四年一闰)是29天。公历纪元,相传是以耶稣基督诞生年为元年。中国于公元1912年(民国元年)正式开始采用公历。

n

二十四节气也是太阳历。二十四节气按照历法的定义也是一种历法,可以称为“节气历”,它和古埃及的太阳历可谓并驾齐驱。距今4000多年前的夏朝,先民们通过土圭观察日影的变化确立了“二至”“二分”节气,又通过“二至”“二分”节气的回归计算,得出了一个回归年大约是365366天的论断。又根据日影长短变化的规律,结合气候寒暑变化的规律,相继确定了“四立”节气。仅凭这“二至”“二分”“四立”八个节气,便勾画出了一年四季完整的图像。《尧典》说:“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鉴于节气历是依据日影变化的规律所制定,本身又能直接表达一年四季的轮回,后来又发展为15天左右一个节气,一周年为12个月,这足以说明“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在4000年前创建的中国式的太阳历。

n

节气与太阴历

n

太阴历,简称阴历。据可靠史料记载,世界上一些文明古国,都是在数千年前先后制定和运用了太阴历。我国在4200多年前便有了太阴历。太阴历是依据月相的变化周期来制定的,比较直观,容易掌握,故为世人先采用。

n

阴历一年有12个月,单月是大月(30天),双月是小月(29天),全年共有354天。12个朔望月共为354~367天,二者一年相差0~367天。若不予以调整,经过40年后,其朔望日期便完全颠倒。因此阴历需要安排“闰年”来调整,办法是每30年中给规定的11年中的每年后一月加1天。阴历经过这样的自我调整以后,每30年和月相的步调差16~8分。并且,由于月亮围绕地球运转和地球围绕太阳运转均非匀速运转,为保持朔日必须在阴历每月初一,也要进行必要的调整。因此,有时会出现连续两个阴历大月或连续两个阴历小月的情况。

n

节气和阴历是我国古代的太阳历和太阴历。它们同时产生于4000年前夏朝的前期,当时曾一度对两种历法分别并用。用节气历来记述一年之中寒暑、季节、气候、物候以及农事时段的演变规律和特征;运用阴历主要来记述月、日时段,如每月的初一、十五以及诸多的民族祭祀日期,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巧节、中秋节、重阳节以及除夕等。沿海地区的人们根据阴历月相判断海洋的潮汐日期和时间等。

n

直到今天,在我国还有不少人仍然将节气和阴历分别并用。

n

节气与阴阳合历

n

把太阴历和太阳历二者配合起来的历法叫作“阴阳合历”。在我国的夏朝后期,将阴历和节气历结合起来制定了阴阳合历。阴阳合历是在夏朝制定的,因此在历史上长期称其为“夏历”,近代改称为“农历”。

n

一个节气历一年是365天,而阴历的一年是354天,二者一年相差11天,经过年限后,在阴历的年月中寒暑的日期则完全颠倒。改进的方法是给阴历增加天数、设置闰月,设置闰月的阴历年份称作“闰年”。

n

刚开始采取三年一闰,但还剩下三四天;后采取五年两闰,却又超过了四五天;又采取八年三闰,仍差两天。经过反复观测实践,终于确定了“十九年七闰”的办法。那么“十九年七闰”,闰月设置在哪年哪月呢?经过验证考虑,闰月设置于阴历的年、月份中没有“中气”的月份。

n

由于节气的相间日数是15天左右,而阴历的一月是29.5天,因而在阴历月份里的节气日则逐年逐月向后移动,大约每过2.8年,就有一月的“中气”移出该月的月末,形成该月没有“中气”。这就是无中气的月份,于是便以此月为闰月,并以紧靠的上一月的月号为闰月的月号。例如,紧相连的上一月是阴历的四月,那么闰月便是闰四月。其他的调整办法依次类推。

n

在阴历的每19个年份中,将会出现7个年份中有一个月没有“中气”,于是在19年中设7个闰月,即7个闰年,这就是“十九年七闰”的由来。将阴历和节气历相结合,设置闰年闰月,十九年七闰,大的好处是使阴历的年月变化和寒暑的变化基本协调一致,将不会出现“寒冬”腊月挥扇过春节;穿着棉衣过“三伏”的现象。

n

节气在阳历、农历中的日期

n

二十四节气和阳历历法,均是基于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周期规律确定的,因此,二十四节气在阳历月份中的日期是相对稳定的,变动不大。

n


n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规律运动,因此,节气在现行的阳历中日期基本上是固定的,上半年在每个月的6日或21日,下半年在每个月的8日或23日,前后相差12天。

n

二十四节气在农历月份中的日期相对不稳定,历年变动较大。因为农历的月、日是以月相来确定的,12个月只有354天,逢闰年,又增加了29天或30天。因此,二十四节气在农历中的日期变动很大,同一节气日甚至相差20余天,不同年会在不同的月份,比较紊乱,不易记忆,应用起来不是很方便。例如,立春节气日在阳历中均是2月4日,而在农历中的日期变化很大,有的在正月的初一到十五日,有的在十二月的十六到二十九日。如果遇到闰年,则是正月和十二月份两头立春,闰年的第二年,农历全年又没有立春节气,或者只是到了农历十二月才有立春节气。农历闰年后的第三年又恢复到仅在正月有立春节气等现象。

n



   序言

n

n

n

n

n

n

n

n

n

n



春华秋实,四时更迭——中国传统农耕智慧的诗意画卷 在浩瀚的中华文明长河中,二十四节气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时间的长轴上,不仅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精髓,更是古人观天察地、顺应自然、辛勤耕耘的智慧结晶。它们是太阳运行轨迹的标记,是四季变化的信号,是万物生长的韵律,更是中国人生活起居、农事安排、文化习俗的根本遵循。这套“白话彩图典藏版图解二十四节气知识”系列,旨在以一种更加亲切、直观、富有温度的方式,为读者徐徐展开这幅描绘中国传统农耕智慧的诗意画卷,让这份传承千年的宝贵文化遗产,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凝结智慧的东方时间体系:二十四节气的由来与意义 二十四节气,并非简单的日子划分,而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长期观察日照、气温、降雨、物候等自然现象,总结出来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时间指南。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经过历代发展完善,最终形成一个以黄河流域为基准的、较为精确的太阳历。每个节气都蕴含着深刻的地理、气象和生物学信息,与农作物的生长周期、物候变化以及人们的日常起居息息相关。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寥寥数语,概括了二十四节气在一年中的轮转。它们被巧妙地安排在公历的每个月中的特定日期,如“立春”标志着冬日的结束,春天的开始;“雨水”预示着降水增多,万物复苏;“惊蛰”则意味着春雷滚滚,蛰伏的动物开始苏醒;“春分”时昼夜等长,春意盎然;“清明”既是节气,也是节日,祭扫踏青,缅怀先人;“谷雨”时节,雨水充沛,正是播种插秧的好时机。 夏日的热烈奔放,从“立夏”拉开序幕,意味着炎热天气的到来。“小满”时节,麦子等作物籽粒渐满,但尚未成熟,是收获前的酝酿。“芒种”则预示着夏熟作物收割,秋季作物播种,是一年中最忙碌的时节之一。“夏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标志着盛夏的到来。“小暑”和“大暑”则描绘了夏日最炎热的时期,人们需注意防暑降温。 秋季的清爽宜人,从“立秋”开始。“处暑”意味着暑气渐消,天气转凉。“白露”时节,清晨的草木上会凝结出晶莹的露珠。“秋分”时昼夜等长,金风送爽。“寒露”时节,寒气渐重,露水增多,颜色变红。“霜降”则预示着寒霜开始出现,作物面临成熟收获。 冬季的沉寂与孕育,以“立冬”为起点。“小雪”时节,北方开始下雪,气温进一步下降。“大雪”意味着降雪量增多,大地被白雪覆盖。“冬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也是一年中阴阳转换的关键时刻。“小寒”和“大寒”则描绘了冬季最寒冷的时期,万物进入休养生息的状态,为来年的生长积蓄力量。 图文并茂,生动解读:让知识触手可及 这套“白话彩图典藏版图解二十四节气知识”系列,摒弃了枯燥的理论阐述,力求用最贴近生活、最生动形象的方式,为读者解读每个节气的科学内涵与文化意蕴。 “白话”的魅力: 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摒弃了晦涩难懂的古文和专业术语,让普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节气的科学原理。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都能从中找到乐趣和知识。 “彩图”的直观: 精美的插画和高清的图片,是这套书的一大亮点。每一页都仿佛一幅幅生动的写意画,将节气的物候特征、农事活动、风俗习惯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读者可以通过图像直观地感受到“雨水”滋润万物的景象,“惊蛰”时节动物苏醒的活力,“白露”晨露的晶莹剔透,以及“大雪”纷飞的壮丽景象。这些图像不仅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更极大地提升了知识的传播效率。 “图解”的深度: “图解”的设计,将复杂的科学知识通过图示、表格、漫画等多种形式进行可视化呈现。例如,在讲解“春分”昼夜等长时,会用简洁的图表展示不同纬度上的昼夜时长变化;在介绍“芒种”的农事活动时,会用流程图清晰地展示播种、收割等各个环节;在解释“霜降”对农作物的影响时,会用对比图展示霜冻前后的植物状态。这种图文结合的方式,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节气背后的科学道理。 不止于知识,更是生活指南与文化传承 “白话彩图典藏版图解二十四节气知识”系列,远不止于对二十四节气知识本身的介绍,它更是一部融入了中国人生活智慧的百科全书。 农耕智慧的传承: 每一个节气都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书中详细介绍了在不同节气时,古人是如何根据气候特点安排播种、耕作、施肥、灌溉、收割等农事活动的。这些宝贵的农耕经验,不仅指导了古代农业的繁荣,其中蕴含的顺应自然、尊重规律的思想,对于现代人理解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书中会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如“清明”时节的育苗,“谷雨”时节的插秧,“芒种”时节的收割与播种,以及“寒露”时节的晚秋作物收获等场景,让读者真切感受到农业生产的辛劳与智慧。 养生保健的智慧: 二十四节气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饮食起居和养生保健。书中会根据不同节气的气候变化,介绍相应的饮食宜忌、起居作息、养生方法等。例如,“立春”时宜多食辛甘之品,助阳气生发;“夏至”时宜清淡饮食,多食瓜果蔬菜,以防暑热;“立冬”时宜温补,多食温热性食物,以御寒保暖。这些来自祖国医学的养生经验,对于现代人在快节奏生活中调理身体、保持健康,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书中会通过精美的插图,展示不同节气的代表性食材,以及相应的食疗方和养生建议,让读者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能滋养身心。 民俗风情的展现: 许多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都与二十四节气紧密相连。书中会深入挖掘每个节气所蕴含的丰富民俗文化,例如,“清明”的扫墓祭祖、踏青赏花;“端午”与“夏至”的龙舟竞渡、食粽子;“中秋”与“秋分”的赏月、吃月饼;“重阳”与“霜降”的登高望远、赏菊品茗等等。通过对这些风俗的介绍,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情感寄托和价值观念。书中会配以富有民族特色的插图,描绘各地在不同节气期间的特色活动,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热闹的节日氛围之中。 诗意生活的体现: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自然规律的体现,更是中国人浪漫情怀的载体。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以二十四节气为灵感,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书中会穿插引用这些经典诗句,并配以相应的诗意插图,让读者在品读节气知识的同时,也能领略中华古典文学的魅力。例如,“七月流火”的诗句,会与“立秋”节气一同呈现,让读者感受到古代中国人对时间流转的细腻体察。 典藏之选,传承之责 “白话彩图典藏版图解二十四节气知识”系列,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精美的艺术呈现、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了一套集知识性、艺术性、实用性和收藏性于一体的优秀读物。它不仅能帮助读者系统地了解二十四节气的知识,更能引导读者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体会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传承这份宝贵的智慧与情感。 无论您是寻求知识的求学者,还是热爱生活的普通读者,亦或是希望为下一代传承中华文化的家长,这套“白话彩图典藏版图解二十四节气知识”系列,都将是您不容错过的绝佳选择。它将带领您走进一个充满智慧、诗意与生命力的二十四节气世界,让您在感知四时更迭的同时,也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与文化归属。翻开这套书,就如同翻开了一本关于中国人的生活美学与自然哲学的百科全书,它将以最温和、最动人的方式,讲述那些关于土地、关于生命、关于时间的故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包装设计真是太有心了!封面用了古朴典雅的纸质,搭配上柔和但清晰的插图,一眼就能感受到它蕴含的文化底蕴。我尤其喜欢它那种“藏”的感觉,仿佛打开一本尘封的古籍,里面却闪耀着现代的光芒。拿到手之后,迫不及待地翻开,里面的纸张触感也很舒服,不是那种粗糙的,也不是过于光滑的,刚刚好,用起来感觉很柔韧,而且印刷质量非常出色,色彩还原度很高,文字清晰锐利,一点也没有模糊不清的感觉。设计上,左右页的排版也很合理,留白恰到好处,不会显得拥挤,也不会显得太空旷,整个阅读体验非常舒适。细节之处,比如书脊的装订,也显得十分牢固,感觉能够经受住反复的翻阅。整体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细细品味的艺术品,无论是放在书架上,还是作为礼物送给朋友,都显得非常合适,彰显品味。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在外工作的年轻人,我时常感到与自然有点疏离,对传统节气的感知也越来越淡薄。这套书就像一股清流,将久违的自然气息重新带回我的生活。每一次翻阅,都能唤醒我内心深处对自然的感知。书中对每个节气下的自然景致的描绘,无论是“大雪纷飞”的北国风光,还是“荷风送香”的江南烟雨,都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更吸引我的是,书中还会穿插一些古人的诗词歌赋,以及与节气相关的民间习俗和养生谚语,这些内容极大地丰富了节气的文化内涵,让我看到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诗意和智慧。读着读着,我甚至开始留意起窗外的天气变化,开始思考“立春”的到来意味着什么,开始期待“立秋”后那丝微凉。这本书让我重新学会了“观察”和“感受”身边的大自然。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与自然相关的部分,有着浓厚的兴趣。这套书的图文结合方式,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它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文字堆砌,而是通过精美的插画,将抽象的节气概念具象化。每一幅图都像一幅精心绘制的中国画,生动地描绘出不同节气下的自然景象、农事活动,甚至连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都跃然纸上。那些细节,比如不同时令的植物形态、动物的迁徙,以及人们穿着的衣物、使用的农具,都刻画得惟妙惟肖。更重要的是,文字部分的解释也并非生硬的科学术语,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节气的由来、象征意义,以及它们对农业、对生活的影响娓娓道来。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了时空,亲身经历了这些古老的智慧,理解了古人是如何顺应天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对传统节气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

坦白说,我之前对二十四节气的了解,停留在“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暑相连到小寒”这样的基础层面,总觉得有些概念化,不够具体。但这套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将每一个节气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解读,不仅仅是描述时间节点,更深入探讨了每个节气背后蕴含的物候变化、气候特征,以及古人根据这些变化所发展出的生产生活智慧。例如,在解读“惊蛰”时,书中不仅描绘了春雷响起、万物复苏的景象,还详细介绍了此时节适宜播种的农作物,以及人们在这个时节需要注意的养生方法。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解读方式,让我感觉非常充实和受用。不再是简单的记忆,而是真正地理解了节气与自然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对我们当下生活仍然具有的指导意义。

评分

我是一个非常注重学习过程的读者,尤其喜欢那种能够引发思考和探索的书籍。这套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提供了一个思考的起点。每当读完一个节气的介绍,我总会忍不住去思考,在我的生活环境中,这个节气有什么具体的表现?古人的智慧在今天是否仍然适用?书中提供的一些传统食谱或者养生建议,也激发了我动手尝试的兴趣。我甚至开始尝试根据节气来调整自己的饮食和作息,效果真的不错。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与自然的联系远比想象中要紧密,而传统节气正是连接我们与自然的绝佳纽带。它教会了我如何以一种更加平和、更加顺应自然的方式来生活,这对于我这种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的都市人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馈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