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白话彩图典藏版 | 
| 作者 | 文熙 | 
| 定价 | 68.00元 | 
| 出版社 | 中国华侨出版社 | 
| ISBN | 9787511369611 | 
| 出版日期 | 2017-10-01 | 
| 字数 | |
| 页码 | 448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圣”陆羽用简洁、诚恳的八个字给予了茶清晰、深刻的概括与赞赏。中国是茶之古国,是茶及茶文化的发源地,是世界上早种茶、制茶、饮茶的国家。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从神农尝百草开始,茶历经了无数个朝代,也见证了历代的荣辱兴衰,因而具有悠远深邃的底蕴和内涵。千百年来,茶不仅仅是人们用来解渴的饮品,同时还包含了中国人细腻含蓄的思维与情感,因而,茶在人们的眼中是不可或缺的。无论是独自一人,还是亲朋相聚,茶都是人们品饮的。人们可以在茶中品饮人间情、世间味,感悟出别样的茶味人生。而习茶经、悟茶道、学茶艺等,则成了每个爱茶之人所必须掌握的课程之一。 ★现代手法解读 插图形象直观 图解简洁漂亮 人人都能看懂n ★趣味性强 随翻随读n 1. 本书定位为传统文化经典的普及本,加以注释、翻译,促进理解阅读古代文化经典。将传统经典以一种新的方式诠释。n 2. 书中配有大量彩色图片,逼真生动,图文集合,声情并茂。n 3. 本书全新讲解,全新编排,全新包装,新颖的装帧,为读者呈现一套高品质的国学读物。n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一、茶之源n 【原文】n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a。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b,蒂如丁香,根如胡桃。[瓜芦木,出广州,似茶,至苦涩。栟榈,蒲葵之属,其子似茶。胡桃与茶,根皆下孕,兆至瓦砾c,苗木上抽。]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从草,当作“茶”,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d;从木,当作“”,其字出《本草》。草木并,作“荼”,其字出《尔雅》。]其名,一曰茶,二曰槚e,三曰f,四曰茗,五曰荈g。[周公云:“槚,苦荼。”杨执戟h云:“蜀西南人谓荼曰。”郭弘农i云:“早取为荼,晚取为茗,或一曰荈耳。”]n 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栎字当从石为砾],下者生黄土。凡艺而不实j,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k。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l。n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m抗衡也。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n,饮之成疾。茶为累也,亦犹人参。上者生上党o,中者生百济、新罗p,下者生高丽q。有生泽州、易州、幽州、檀州者r,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苨s,六疾不瘳t。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n 【注释】n a伐而掇之:伐,下枝条。掇,采摘。②栟榈:棕榈树。栟,读音。③根皆下孕,兆至瓦砾:下孕,在地下滋生发育。兆,指核桃与茶树生长时根将土地撑裂,方始出土成长。④《开元文字音义》:字书名。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编辑的字书。早佚。⑤槚:读音。⑥:读音,本为香草名。⑦荈:读音。⑧杨执戟:即扬雄,西汉人,著有《方言》等书。⑨郭弘农:即郭璞。晋时人。注释过《方言》《尔雅》等字书。⑩艺而不实:指种植技术。k叶卷上,叶舒次:叶片呈卷状者质量好,舒展平直者质量差。l性凝滞,结瘕疾:凝滞,凝结不散。瘕,腹中痞块。《正字通》:“腹中积块,坚者曰症,有物形曰瘕。”m醍醐、甘露:皆为古人心中美妙的供品。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味甘美。甘露,即露水,古人说它是“天之”。n卉莽:野草。o上党:唐时郡名,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市长子、潞城一带。p百济、新罗:唐时位于朝鲜半岛上的两个小国,百济在半岛西南部,新罗在半岛东南部。q高丽:唐时周边小国之一。r泽州、易州、幽州、檀州:皆为唐时州名。治所分别在今山西晋城、河北易县、蓟县、北京市密云区一带。s荠苨:一种形似人参的野果。苨,读音。t六疾不瘳:六疾,指人遇阴、阳、风、雨、晦、明六气而生的多种疾病。瘳,痊愈。n 【译文】n 茶树是我国南方种植的一种优良植物。树有一尺、两尺甚至几十尺高。在川东、鄂西地区一带,粗的茶树需两人合抱,只有先下枝条后才能采摘茶叶。茶树的形状如同瓜芦木,树叶如同栀子,花如同白蔷薇,种子类似于棕榈树的种子,花蒂像丁香,根类似于胡桃树的根。[瓜芦木,生长在广东,和茶树相似,但味道苦涩。棕榈,属于蒲葵类,它的籽类似于茶籽。核桃和茶树,根都在地下滋长发育,把土壤撑裂,钻出地面生长。]“茶”字从部首上看,或从属于“草”部,或从属于“木”部,或者“草”“木”并从。[从草,写作“茶”,这个字出于《开元文字音义》一书。从木,写作“”,出于唐《新修本草》,草、木并从,写作“荼”,出于《尔雅》。]茶的名称,叫茶,第二叫槚,第三叫,第四叫茗,第五叫荈。[周公所著的《尔雅·释木篇》中说:“槚,就是苦茶。”扬雄的《方言》中说:“四川西南部的人把茶叫作”。郭璞的《尔雅注》中说:“早采的叫荼,晚采的叫茗或者叫荈。”]n 茶树生长的土地,以长在乱石缝隙间的品种好,其次是长在沙石砾壤里[“栎”应当从石写作“砾”],品质差的生长于黄土中。凡是种植技术不严密扎实的,尽管种植了也不会长得茂盛。种茶倘若能像种瓜那样精心照顾,三年就可以采摘茶叶。生长在山林野外的茶叶品质比较好,园林栽培的品质比较差。生长在向阳山坡而且有树木遮阴的茶树,芽叶呈现出紫色的品质比较好,呈绿色的则比较差;芽叶如同春笋似的品质较好,芽叶短小,外形如牙的品质较差;芽叶成卷状的品质较好,芽叶舒展平直的品质较差。背阴山谷里生长的茶树,就不能采摘茶叶,因为它有太重的寒性,喝了会凝聚滞留在腹内,使人患腹中长痞块的疾病。n 茶的用途,因为它品性寒,适合人们做饮料。品行优良、德行俭朴的人爱饮它。如果有人感觉干热口渴、心胸郁闷、头疼脑痛、眼睛干涩、四肢烦乱、全身骨节不舒服,只要喝上四五口茶,就好像醍醐灌顶、喝了甘露一样清爽甜美。但假如采的时节不对,制造又不精细,而且还掺杂了野草,喝了就会生病。饮茶也会喝出毛病,就像人们吃人参也会受害一样。品质好的人参出产于上党,品质中等的出产于百济、新罗,品质差的出产于高丽。而泽州、易州、幽州、檀州出产的人参,就没有什么疗效,更何况用不是人参的冒牌货来冒充真的人参呢!假如把用荠苨假冒的人参喝了,那么人就有可能得多种疾病。知道了人参有时也会对人体有害处这个道理后,那么茶叶使人体受害的道理也就完全清楚了。n | 
| 序言 | |
| n n | 
我一直是个对历史怀有强烈好奇心的人,但很多时候,过于学术化的书籍常常让我望而却步,那些深奥的理论和晦涩的语言,总让我觉得和自己格格不入。然而,当我拿到这本《白话彩图典藏版》时,我惊喜地发现,它完美地填补了我心中的空白。作者似乎非常有技巧地将那些原本可能枯燥的历史知识,用一种极为生动、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我特别欣赏它语言的“白话”处理,完全没有故弄玄虚的感觉,而是像一位和蔼的长辈在娓娓道来,字字句句都充满了生活气息,让我瞬间就拉近了与历史的距离。即使是一些复杂的概念,在作者的解读下也变得清晰明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象牙塔。而且,这本书并没有因为追求通俗易懂而牺牲内容的深度,相反,我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扎实的学识功底和严谨的态度,这让我既能轻松阅读,又能获得知识。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无疑是对读者最大的尊重,也最能激发我持续阅读的动力,让我愿意一页一页地翻下去,去探索更多的知识。
评分这本书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不仅仅是因为它所包含的丰富知识,更是因为它所传递出的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沉浸在作者所营造的氛围中,仿佛置身于那个古老的年代,与书中的人物一同经历着历史的变迁。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上的打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描写,却能勾勒出鲜活的人物形象,描绘出生动的社会场景。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整个故事变得更加立体和真实,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认知更加深刻。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韵味,读起来既有知识性,又有感染力。我常常会在阅读的过程中,为书中某些片段而感动,为某些历史人物的命运而唏mer。这种情感上的共鸣,是很多普通书籍难以给予的,也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深深的依恋。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位良师益友,陪伴我在知识的海洋中探索。
评分在这本《白话彩图典藏版》的扉页,我看到作者的名字,文熙。我对这个名字并不熟悉,但从这本书的整体风格来看,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严谨和热情。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得非常巧妙,它不像一本流水账式的叙述,而是将不同主题的内容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我尤其喜欢它在内容编排上的层次感,从宏观的历史脉络,到微观的细节描绘,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当我阅读某个章节时,往往能感受到一种循序渐进的引导,从基础的概念入手,逐步深入到更复杂的层面,让我能够清晰地理解每一个知识点。同时,书中穿插的那些精美的彩图,不仅仅是装饰,更是对文字内容的有力补充和佐证。它们像是为文字赋予了生命,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历史的氛围,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这种图文并茂的设计,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和信息传递的效率,让我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吸收了大量的知识。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古朴又不失雅致的风格,一眼就能抓住我的目光。我并非是专业的古籍研究者,但一直对历史和传统文化怀有浓厚的兴趣。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所传达出的那种厚重感与亲和力并存的特质。纸张的质感非常好,摸上去温润细腻,翻阅的时候有一种安心的感觉。而且,它似乎用了某种特殊的印刷技术,使得那些插图的色彩格外鲜活,即使是黑白的线条画,也勾勒得栩栩如生,充满了故事性。我常常会被那些精美的配图所吸引,久久凝视,仿佛能穿越时空,看到古人笔下的场景,感受到他们生活的点滴。这种视觉上的享受,不仅仅是简单的图画,更像是一扇扇窗户,让我窥见那个遥远的时代。我尤其喜欢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一种精心编排的考究,不会显得拥挤或疏散,阅读起来非常舒适,眼睛不容易疲劳。总而言之,这本图书从外观到内在的细微之处,都传递出一种不凡的气质,让人在翻阅的过程中,就已经开始了一场心灵的旅程。
评分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我一直认为一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提供了多少信息,更在于它能否引发我的思考,能否让我对世界产生新的认识。这本《白话彩图典藏版》无疑做到了这一点。我注意到,作者在讲述历史事件时,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常常会加入一些引人深思的解读和分析。这些解读,让我能够从更宏观、更深邃的角度去理解历史的走向,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书中那些精美的插图,也常常能激发出我更多的联想。当我看到一幅描绘古代市井生活的画面时,我不仅仅是在看图,更是在思考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奋斗与追求。这种深度的思考,让我觉得阅读的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的启迪,它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加批判和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历史,去看待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