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报告:2012 武翠英,张晓明,张学进 9787509743409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报告:2012 武翠英,张晓明,张学进 978750974340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武翠英,张晓明,张学进 著
图书标签:
  • 少数民族
  • 文化
  • 发展
  • 报告
  • 中国
  • 社会学
  • 民族学
  • 武翠英
  • 张晓明
  • 张学进
  • 2012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智博天恒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43409
商品编码:2936811714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3-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报告:2012
作者 武翠英,张晓明,张学进
定价 69.00元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 9787509743409
出版日期 2013-03-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590Kg

   内容简介

  《文化蓝皮书: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报告(2012)》是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合作编写的第2、本少数民族文化蓝皮书,也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重点关注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政策与战略问题。
  《文化蓝皮书: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报告(2012)》“总报告”集中体现了总课题组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问题的深度研究和战略思考。“年度专稿”展现了知名学者关于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政策与理论的*洞见。“年度主题”和“年度聚焦”集中讨论了“促进新疆稳定发展的文化建设策略”和新疆地区双语教育发展问题。“专家论坛”“区域报告”“田野调查”等模块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学者对少数民族文化发展问题的深入研究。“国外经验”收录了对国外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相关经验的研究。
  《文化蓝皮书: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报告(2012)》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正在迎来一系列重要的发展机遇。在新的历史维度下,我们需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以更加宏阔的政治视野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作者简介

   目录

B Ⅰ总报告
B.1 面向“十二五”: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新视野
一 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新成就
二 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新机遇
三 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新视野
四 结语

B Ⅱ 年度专稿
B.2 中华民族的文化建构
B.3 民族区域与跨体系社会——民族问题研究的区域视野
B.4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中的宗教因素及其政策影响

B Ⅲ 年度主题:促进新疆稳定发展的文化建设策略
B.5 对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状况的基本认识及政策建议
B.6 治疆新战略不能忽视文化发展的逻辑一新疆文化政策四题议
B.7 发展问题与民族问题:治疆政策的两个维度
B.8 因地制宜发展新疆的公共文化服务
B.9 新疆哈萨克族跨国文化特征及其影响
B.10 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族文化发展与展望

B Ⅳ 年度聚焦:双语教育与新疆少数民族语言发展
B.11 新疆双语教育推进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政策建议
B.12 新疆双语教育模式及其改进的对策
B.13 察布查尔县锡伯族语言文字的现状及保护建议

BⅤ 专家论坛
B.14 游牧体制的价值观在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B.15 长调和呼麦: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和保护价值
B.16 民族地区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
B.17 开发布依族文化旅游纪念品的对策研究

B Ⅵ 区域报告
B.18 甘孜藏族自治州广播影视发展调研报告
B.19 甘孜藏族自治州文化产业发展刍议
B.20 “十一五”时期西藏民族文化发展的政策与实践
B.21 云南藏区公共文化服务的特殊性研究
B.22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发展研究报告

B Ⅶ 田野调查
B.23 西海固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师资短缺问题亟待解决
B.24 海南三亚回族社区文化发展调查报告
B.25 迁徙苗族语言的传承与教育变迁研究——基于湖北宣恩小茅坡营苗族村的田野调查

B Ⅷ 国外经验
B.26 国外处理民族问题的有效手段及其借鉴意义
B.27 越南:社会转型中民族文化的本土发展与创新

B Ⅸ 大事记
B.28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工作大事记(2008-2010年)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文化传承与时代变迁:中国少数民族发展的多维透视 引言 中国,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魅力不仅在于璀璨的古代文化,更在于其丰富多元的民族构成。在广袤的土地上,56个民族如璀璨的星辰,共同点亮了中华文明的夜空。少数民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成员,他们拥有独特的语言、习俗、艺术和信仰,构成了中国文化版图中绚丽多彩的篇章。然而,在现代化的浪潮和全球化的进程中,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中国少数民族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层面的发展现状,探讨影响其发展的关键因素,并勾勒出未来发展的可能路径。 一、 历史的根脉:少数民族文化的悠久渊源与独特魅力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根基深植于悠久的历史长河。千百年来,他们在各自的地域环境中,与自然和谐共处,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语言文字的瑰宝: 少数民族拥有丰富多样的语言文字体系,这是承载和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从古老的象形文字到现代的拼音文字,每一种语言都蕴含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情感。例如,藏族的藏文,维吾尔族的维吾尔文,蒙古族的蒙文,它们不仅是沟通工具,更是艺术创作、哲学思考和历史传承的重要媒介。这些语言的独特韵律和表达方式,构成了中华语言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 少数民族的服饰、饮食、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民俗风情,是其文化最直观的体现。色彩斑斓的民族服饰,如苗族的银饰服饰,藏族的藏袍,维吾尔族的艾德莱斯绸,不仅美观实用,更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审美情趣。独特的饮食文化,如蒙古族的手把肉,朝鲜族的泡菜,回族的清真食品,反映了各民族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和生活智慧。而如春节、泼水节(傣族)、那达慕(蒙古族)、古尔邦节(回族)等传统节日,则是少数民族欢庆丰收、祈福安康、凝聚族人情感的重要时刻。 精湛绝伦的艺术瑰宝: 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展现了他们对美的独特追求和高超技艺。例如,壮族的对歌,维吾尔族的麦西热甫,蒙古族的长调民歌,都以其独特的旋律和情感表达打动人心。精美的刺绣、雕刻,如布依族的蜡染,彝族的漆器,苗族的银饰,都体现了工匠们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和对传统的敬畏。而独具民族特色的建筑,如藏族的碉房,侗族的鼓楼,蒙古族的蒙古包,更是与自然环境完美融合的艺术杰作。 深邃广博的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对少数民族的精神世界和文化形态产生了深远影响。萨满教、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以及各种原始宗教,共同构成了中国少数民族多元的宗教版图。这些信仰体系不仅提供了精神慰藉,也塑造了他们的伦理道德、宇宙观和生活规范,并在艺术、节日、习俗等方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二、 时代的回响:现代化进程中的挑战与转型 进入21世纪,中国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前进,现代化和全球化浪潮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少数民族地区也不例外。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孕育着新的机遇。 经济发展的双刃剑: 经济发展为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基础设施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就业机会的增加,这是毋庸置疑的积极影响。然而,过度依赖资源开发、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可能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冲击。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摆在少数民族地区面前的重要课题。 城镇化进程的冲击: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大量少数民族人口涌入城市,传统村落和社区面临解体。这不仅带来了生活方式的转变,也对民族语言、传统习俗的传承造成了潜在的威胁。如何在新型的城镇空间中,保持民族文化的鲜活生命力,并实现不同文化间的和谐共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工程。 教育与人才流失: 教育的普及对于提升少数民族人口素质至关重要,但与此同时,优质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以及接受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人才向发达地区流动,可能导致本土人才的流失,影响民族地区的长远发展和文化传承。如何建立更具吸引力的政策,鼓励少数民族优秀人才服务家乡,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文化同质化的隐忧: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强势文化的传播无处不在。主流文化的渗透,以及大众媒体的影响,可能导致少数民族文化面临被同质化的风险,其独特性和多样性被削弱。如何在全球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立性和主体性,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关键。 传统技艺的传承困境: 许多少数民族的传统技艺,如手工艺、农耕技术等,往往依赖于口传心授和家族传承。在现代社会,年轻人就业选择的多样化,以及对传统技艺价值认知的转变,使得一些濒临失传的技艺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 三、 传承与创新: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时代路径 面对挑战,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一直在积极探索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新思路和新举措。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使其在时代变迁中焕发新的生机,是所有努力的核心目标。 政策扶持与制度保障: 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旨在保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促进其经济社会发展,并大力支持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例如,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立,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和推广,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掘,都为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教育先行: 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投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的整体素质。同时,鼓励在教育体系中融入民族文化元素,开设民族语言课程,培养优秀的民族文化传承人才。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 对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如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舞蹈、手工艺等)和物质文化遗产(古建筑、遗址等),进行系统性的保护、记录和研究。通过建立博物馆、文化展馆、传承基地等方式,让这些宝贵的遗产得以展示和传承。更重要的是,要探索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使其融入当代生活,产生新的价值。 科技赋能文化传播: 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拓展民族文化的传播渠道。通过制作多媒体内容,建立在线文化平台,拍摄纪录片,推广民族文化旅游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少数民族文化。数字化保护也为珍贵文化遗产的保存提供了新的途径。 文旅融合的创新发展: 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将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当地经济发展。通过打造特色旅游产品,推广民族节庆活动,鼓励发展民宿、民族手工艺品制作等,让游客在体验自然风光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和体验当地的民族文化。 鼓励文化创意产业: 引导和支持少数民族文化与现代创意产业相结合,鼓励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创产品,如服饰、饰品、工艺品、动漫、影视等。这不仅能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也能为少数民族地区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 促进民族间的交流与互鉴: 鼓励不同民族之间开展广泛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相互了解和认同。通过举办文化节庆、艺术展览、学术研讨会等活动,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互鉴,共同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 四、 展望未来:和谐共生与文化繁荣的新篇章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是一部关于传承、转型与创新的宏大叙事。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以及少数民族自身的不懈奋斗下,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文化自信的增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对文化重视程度的提高,少数民族将更加坚定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之中。 多元文化的交融与发展: 在坚持自身文化主体性的同时,少数民族文化也将以更加开放的态度,与中华主流文化和其他世界文化进行交流互鉴,在融合中实现新的发展和创新,共同构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少数民族地区将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之间找到平衡点,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数字时代的文化新生: 科技的进步将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创新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古老的文化符号将以新的形式焕发青春,跨越时空,触达更广泛的受众。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未来,是多元并存、和谐共生、蓬勃发展的未来。每一个民族的独特光彩,都将汇聚成中华民族更加绚丽的文化画卷。本书的探究,正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进程,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仅仅是在介绍少数民族的文化,更是在探讨文化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现代化进程对少数民族文化影响的分析,有失落,也有新生。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些敏感的问题,而是以一种客观且富有同情心的笔触,展现了如何在保留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与时代同步,实现可持续发展。比如,书中提到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以及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传播和推广少数民族文化,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不仅仅是一本文化普及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探讨,让我思考如何在新时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窗口,让我能够跳出刻板印象,以一种更加多元和包容的视角来看待这些民族。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平衡的讨论,作者并没有将少数民族文化视为静止的古董,而是强调了它们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的生命力。书中通过对一些地方民族文化的复兴和发展案例的介绍,让我看到了希望和可能性。这不仅仅是一本学术报告,更是一本充满人文关怀的著作,它让我感受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温度和连接,也让我对中国文化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是一次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书中丰富的插图和生动的文字,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些充满异域风情的土地,与淳朴善良的少数民族人民一同欢歌笑语。我特别被书中对不同民族的民间艺术的描绘所吸引,那些精美的刺绣、雕刻、绘画,无不展现着少数民族人民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同时,书中也通过鲜活的人物故事,展现了少数民族人民在面对生活困境时所展现出的坚韧与乐观,以及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盼。这些故事让我更加理解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也更加体会到了他们文化的独特魅力。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一直以来,我对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化都充满了好奇,总觉得那是一片神秘而丰富的领域。读了这本书,感觉就像踏上了一段穿越时空的旅程,从古老的传说到现代的变迁,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书中对各个民族的服饰、歌舞、节日习俗、宗教信仰、婚丧嫁娶的习俗,以及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智慧和创造力,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这些文化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展示,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蕴含的历史渊源、哲学思想和社会功能,让我看到了这些文化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发展、演变,并与中华文明其他部分相互融合的。

评分

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不能只看主体民族,少数民族的文化更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本书让我以一种更加系统和全面的方式,认识了中国广袤土地上那些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它不仅仅是罗列一些事实和数据,更是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和学术研究,呈现出一个个活生生的民族形象。书中对一些地区独特的社会结构、经济模式、教育方式的介绍,也让我对中国社会的多样性有了更深的认识。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份宝贵的文化财富,它让我对我们这个拥有着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有了更深沉的敬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