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静默的旋律:学术史与文化研究 |
| 作者 | 邱运华 |
| 定价 | 98.00元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 ISBN | 9787509754849 |
| 出版日期 | 2014-04-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分两部分,部分对20世纪俄苏文学理论框架下的高尔基 巴赫金进行了理论梳理,更加清晰的突出苏俄文学的世纪理路;第二部分是“文化研究”,采取补充、接续的立场阐述了中国“文化研究”与欧陆学术传统的关系。 |
| 作者简介 | |
| 邱运华,文学博士,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马列文论学会常务理事兼任副秘书长。 |
| 目录 | |
| 自 序/001 学术史研究 高尔基学的形成(1900~1930)及其问题域/003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高尔基学/037 外位性理论与巴赫金文艺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072 维谢洛夫斯基和巴赫金对民间创作研究比较论/096 巴赫金“意识形态科学”学说与文艺学研究的视野拓展/108 普列汉诺夫:诗学的“获生的跳跃”/117 构建俄国文学思想史的独立话语/168 “卡夫丁峡谷”及其文学理论效应/178 聚焦列夫托尔斯泰现象/195 诗性体裁及其文化意识的积淀:“文化”与“诗学”中介的载体研究/222 求索“文学性”:跨文化种类话语的文艺学研究对象问题/235 “世界文学”概念的建立与跨民族文学研究中的文化站位问题/243 文化研究 文学家族谱系的产生与理论话语问题/259 “当代中国文化”视阈与内涵/267 “面向未来的价值合作”与中美外交观念的更新/275 学术术语的全球化旅行/280 列斐伏尔“日常生活艺术化”的言说理路/287 理论之殇:反思马克思恩格斯一则经典理论/296 文化研究向何处去?/306 后 记/327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书名《静默的旋律:学术史与文化研究》就足够吸引我了。我一直对学术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它就像一把钥匙,能够打开我们理解当下各种思想和社会现象的过去。而“静默的旋律”这个词组,更是充满了诗意和哲思,让我好奇在寂静中隐藏着怎样的深刻叙事和文化回响。我尤其关注那些不曾被大声宣扬,却默默塑造了我们认知和价值观的细微之处。这本书的副标题“学术史与文化研究”也表明了它跨学科的视角,这正是我一直以来在阅读中追求的,希望能够从不同的领域碰撞出新的火花,看到知识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演变,又是如何与社会文化紧密交织,共同谱写人类文明的篇章。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探索那些被时间尘封的智慧,去聆听那些在寂静中缓缓流淌的文化之声,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启迪。相信这本书会是一次思想的旅行,一次对过往与当下连接的深度挖掘,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文化研究不仅仅是对表象的描绘,更是对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深层逻辑的挖掘。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某些文化现象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敏锐的洞察力,能够穿透表面的浮华,直达事物的本质。他并没有局限于某个单一的文化领域,而是将目光投向了艺术、文学、哲学,乃至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细节,并试图在这些看似分散的元素中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让我对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常常在想,我们所处的时代,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音和信息,但哪些是真正有价值的“旋律”,哪些又只是短暂的“杂音”?这本书似乎为我提供了一种辨别的方式,它引导我去倾听那些“静默的旋律”,去理解那些不被轻易察觉却影响深远的力量。通过阅读,我感觉自己对文化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如何去理解和分析当下的文化现象有了更清晰的思路。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首先被其深厚的学术底蕴所吸引。作者在学术史的研究上显然下了巨大的功夫,每一个观点,每一次梳理,都显得严谨而有条理。虽然我并非专门的学者,但阅读过程中,那种对知识的尊重和对历史的敬畏感油然而生。尤其是在探讨一些重要的学术思潮或人物时,作者并非简单地陈述事实,而是深入剖析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思想渊源以及后续影响。这种层层递进的分析,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学术思想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演变、碰撞、融合,甚至被颠覆的。同时,书中对文化研究的融入,更是让这本学术气息浓厚的著作增添了几分生动和亲切。它没有止步于枯燥的理论,而是将抽象的学术概念与鲜活的文化现象相结合,展现了学术如何影响和塑造我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形态。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得阅读体验更加丰富和具有启发性,让我能够从更广阔的视野去审视学术和文化的关系。
评分作为一个对知识传播和学术演变充满好奇的读者,这本书就像是一场意外的惊喜。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学科的演进过程,是理解其当下状态的关键。这本书在学术史的梳理上,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功底,将复杂的脉络层层剥开,清晰地呈现出来。但让我尤为惊喜的是,它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堆砌,而是将学术史与文化研究紧密地联系起来。我发现,许多曾经看似高深莫测的学术理论,一旦置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便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也更容易被理解。反之,对学术史的深入研究,也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当下文化现象背后的逻辑和渊源。这种跨领域的对话,让我看到了知识是如何在历史中流动,又如何与我们的生活发生联系。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一些文化现象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细腻和深刻,仿佛能够洞察到那些不为人注意却影响深远的细节。这本书让我对“静默的旋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并非是无声无息,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无数的文化交融和思想碰撞中,悄然奏响的最为动人的乐章。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之一,是它在梳理学术史时所展现出的那种“静默”的力量。很多时候,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往往聚焦于那些轰轰烈烈的事件和声名显赫的人物,但这本书却巧妙地将我们的注意力引向那些不为人知却至关重要的细节和思想。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审慎,仿佛在描绘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让我们看到了学术思想是如何在无声无息中积累、演变,并最终产生深远影响的。这种“静默的旋律”,不仅仅是学术史的注解,更是对知识生产和传播方式的一种深刻反思。它让我意识到,许多伟大的思想,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长期的沉淀和默默的耕耘中逐渐成熟。而文化研究的部分,则像是为这些“静默的旋律”赋予了生命,让我们看到了它们是如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我们的认知和价值观。这种将学术史的宏大叙事与文化研究的微观洞察相结合的方式,实在是令人耳目一新,也让我对“静默”二字有了更深的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