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跨文化研究总第2辑(2017年辑) |
| 作者 | 曹卫东 |
| 定价 | 59.00元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 ISBN | 9787520110112 |
| 出版日期 | 2017-07-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跨文化研究》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跨文化研究院组织编撰的综合术集刊,其主旨是瞩望人文,学宗博雅,拆解古今中西樊篱,汇通人文,“六艺”兼容;立足语言文学,却无学科本位,尝试将文学、历史、宗教、哲学、语言融于一体。书中以跨文化的方法和视野审视人类古今精神问题,通过对话与交流,致力于推进以中化西、中学西传和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为拓展中国文化世界化的渠道,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做不懈的努力。 |
| 作者简介 | |
| 曹卫东,男,1968年5月出生,江苏阜宁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校长。1985年9月至1989年7月就读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德语专业,获学士学位。1989年9月至1990年7月在北京青云仪器厂劳动锻炼。1990年9月至1993年7月就读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93年7月至1995年9月就职于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1995年9月至1998年7月就读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1999年1月至2000年10月就读于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学系。2000年10月至2001年9月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任副研究员。2001年10月至2004年7月就职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任副教授。2004年07月至2012年09月就职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任教授。2012年09月至2014年11月,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14年11月20日,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校长。主要社会: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德国《论证》杂志和香港《社会理论学报》编委、德国普莱斯纳学术委员等。 |
| 目录 | |
| ·经典论绎· 库尔提乌斯与中世纪拉丁研究【齐奥尔科夫斯基(Jan M.Ziolkowski)】 库尔提乌斯的主题学与文学批评方法【盖莱(Alexander Gelley)】 欧洲文学的连续性——论库尔提乌斯【卡林(William Calin)】 ·尼采新解· 重建艺术与生存世界的本源联系——“身体”视角下的尼采美学研究【杨 林】 尼采回归经验世界的路径【院成纯】 ·异邦视野· 斗士与妖女——茅盾视野中的参孙和大利拉【高利克(Marián Gálik)】 构图第三世界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关于发展中国家的报告文学和散文【罗福林(Charles A.Laughlin)】 ·文论前沿· 文化使命与范式建构——重读I.A.理查兹的文学批评【杨风岸】 天堂中的拉比和里的领唱 ——论I.L.佩雷茨新哈希德小说中的共同价值和犹太精神【包安若】 西方文论:知识建构或镜像【石天强】 ·新著揽英· 德里达与解构主义批评近观【李雯君 等编译】 ·经典试译· 边框【德里达(Jacques Derrida)】 《跨文化研究》稿约 Abstract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次购书真的是一次意外的惊喜!一直对人类的起源和早期文明的演进充满好奇,所以当我在书店的角落里发现这本《人类早期文明的曙光:石器时代的足迹》时,眼睛瞬间就亮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朴实而又充满力量,仿佛穿越时空,带领读者回到那个火光摇曳、工具初生的时代。翻开目录,关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迁徙的论述、新石器时代农业革命的起源、早期定居点的形成以及工具技术的革新等章节,都精准地触及了我最感兴趣的领域。尤其吸引我的是其中关于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中国早期文明的研究,文字翔实,配以精美的考古图片,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些古老的遗址之中,亲眼见证先民们的智慧和创造力。作者在分析不同地区文化发展差异时,视角独特,不仅关注技术层面,更深入探讨了环境因素、社会结构以及早期信仰对文明进程的影响。其中对“大地之母”崇拜的解读,让我对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总的来说,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其系统性、详实性和启发性,它并非简单罗列事实,而是试图构建一个有机的、动态的人类早期文明图景。尽管阅读过程中,个别章节的理论推演稍显深奥,需要反复咀嚼,但这恰恰也是学术著作的魅力所在,它鼓励读者独立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我迫不及待地想继续深入阅读,期待这本书能为我带来更多关于人类文明起源的全新认知,填补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
评分我一直对语言的演变和人类思维方式之间的关系感到好奇,所以当我在书店的陈列中看到这本书《语言的变迁与思维的重塑》时,立刻被它深深吸引。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简洁,只有一个抽象的语言符号,但正是这种设计,引人深思。作者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语言的起源、发展以及不同语言体系对人类认知世界的巨大影响。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详细阐释,以及作者如何通过大量的跨语言比较研究,来论证语言结构如何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模式。例如,书中关于不同语言中颜色词汇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如何影响人们对色彩的感知和分类,就让我大开眼界。作者还探讨了文字的出现对人类思维的解放作用,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对语言和思维的潜在影响。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隐喻”在语言和思维中的作用的分析,作者用许多生动有趣的例子,说明了隐喻如何帮助我们理解抽象概念,并构建复杂的思想体系。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思维的探险,它不断挑战我固有的认知,让我重新审视语言和思维的边界。尽管有些章节的理论推导非常严谨,需要集中精力去理解,但这恰恰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它鼓励读者进行深入的思考,而不是浅尝辄止。它无疑是一本能够拓展读者视野,激发思考的优秀学术著作。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社会制度的演进和人类社会组织形式的变化都抱有浓厚的兴趣,所以当我偶然间接触到这本《社会结构的历史变迁:从部落到国家的演进》时,便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了解。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颇具匠心,采用了交织的线条和符号,象征着社会结构的复杂性和发展过程。书中以宏大的历史视角,梳理了人类社会从最原始的部落形态,一步步演进到更复杂的酋邦、城邦,最终发展为统一国家的漫长过程。作者在论述早期部落社会的组织方式时,详细介绍了血缘关系、氏族制度以及性别分工等关键要素,并结合了人类学和考古学的研究成果,力求展现最真实的历史图景。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早期国家形成理论”的探讨,作者分析了不同学者提出的各种假说,并结合了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中国夏商周等多个文明的案例,进行对比和验证,这使得论证过程既严谨又富有说服力。书中关于“权力分配”、“社会分层”以及“法律和制度的起源”等章节,更是触及了社会科学的核心问题,让我对国家机器的运作和公民社会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者在梳理历史脉络的同时,也不忘探讨社会结构变迁背后的驱动力,例如技术进步、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以及环境变化等因素,都得到了细致的分析。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将书中的理论与现实社会进行对比,思考现代社会结构中仍然存在的历史印记。尽管本书篇幅较长,信息量较大,但其清晰的逻辑和丰富的史料,使得阅读过程并不枯燥,反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它无疑为我理解人类社会的演进提供了宝贵的视角。
评分最近被一部关于古代丝绸之路的纪录片深深吸引,于是便寻觅相关书籍,这才找到了这本《东方之珠: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交流》。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精美,采用了一种复古的地图元素,让人瞬间就有了穿越千年的感觉。翻开书页,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从汉唐时期直到明清时期,贯穿欧亚大陆的这条伟大的贸易和文化交流通道。我最喜欢的是关于“胡商”的章节,它详细讲述了那些在丝绸之路上往来的商人,他们不仅带来了货物,更带来了不同的语言、习俗、宗教和技术。书中对佛教如何传入中国,又如何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的论述,尤其让我着迷。作者并没有局限于历史事件的罗列,而是通过对壁画、文献、考古发现等一手资料的解读,展现了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思想观念以及艺术成就。例如,对敦煌莫高窟壁画的研究,让我看到了不同文明在艺术上的相互影响和借鉴。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仿佛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在娓娓道来那些早已逝去的传奇故事。我喜欢作者在描述贸易路线时,加入的地理知识和人文风情,这让枯燥的地理信息变得鲜活起来。尽管书中对某些历史事件的细节处理,或许还有进一步的探讨空间,但总体而言,这是一本充满魅力和启发性的读物,它让我对丝绸之路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中华文明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评分我一直觉得,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很大程度上会受到他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所以,当我拿到这本《现代社会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时,心中充满了期待。书的开篇就以一种非常宏大且具象化的方式,描绘了全球化浪潮下,不同文化碰撞产生的火花与摩擦。作者以大量的案例分析,比如跨国企业中的文化差异如何影响管理决策,不同宗教背景人群的社区互动模式,以及社交媒体上信息传播中的文化误读等等,都让我读得津津有味。我尤其欣赏其中对“文化休克”现象的细致剖析,以及作者提出的应对策略,这对于我这样经常需要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的人来说,简直是及时雨。书中关于“东方遇西方”、“北方遇南方”等章节,更是从历史、经济、政治等多个维度,深入浅出地揭示了文化交流的复杂性。它让我意识到,文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的互动中演变、重塑。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文化冲突简单地归结为“好”与“坏”,而是强调了理解、尊重和寻求共识的重要性。这是一种非常成熟和理性的视角,超越了简单的文化优越论。虽然这本书的内容涉及面很广,有时读起来会感觉信息量巨大,需要不断梳理,但正是这种丰富性,才让它成为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了这个日益多元化和互联互通的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