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文化遺産 思行文叢:論文捲(1)
定價:39.00元
作者:單霽翔
齣版社:天津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12-01
ISBN:9787561845110
字數:
頁碼:30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過去的10年,是中國文化遺産事業麵臨考驗的10年。城市化的快速發展,使城市建設以空前的規模和速度展開,文化遺産保護處於危險、緊迫、關鍵的曆史階段。麵對一片片曆史街區被夷為平地,一幢幢文物建築被強行拆除、一座座古代墓葬被野蠻盜掘、一處處考古遺址被蠶食侵占,文物工作者心如刀絞。
過去的10年,是中國文化遺産事業科學發展的10年。全國文物係統始終堅持文物工作方針,將文物法製建設、摸清文物傢底、文物人纔培養、文物安全保障,確定為重點抓好的四項基礎工作,看作是給文物工作釘上的“四個樁”,不斷努力加以夯實,為文化遺産事業的健康、持續、穩定發展奠定牢固的基礎。
《文化遺産·思行文叢:論文捲(1)》僅僅是筆者在國傢文物局工作的總結,是在近十年從事文化遺産保護工作中,思考與行動的真實寫照,是心靈隨筆、情感記錄與親身經曆。
目錄
寫在前麵
2003年
人與曆史自然和諧統一
2005年
新視點引發的挑戰與發展
加強世界文化遺産保護管理工作的思考(上)
加強世界文化遺産保護管理工作的思考(下)
城市規劃與文化遺産保護應該建立更密切的閤作關係——參加美國規劃協會年會的感想
從“功能城市”到“文化城市”
發展中的“舊城整體保護”
2006年
用教育推進文化遺産保護
城市化進程中的文化遺産保護
關於大型古代城市遺址整體保護的思考
從“以舊城為中心發展”到“發展新區,保護舊城”——探討曆史城區保護的科學途徑與有機秩序(上)
從“大拆大建式舊城改造”到“曆史城區整體保護”——探討曆史城區保護的科學途徑與有機秩序(中)
從“大規模危舊房改造”到“循序漸進,有機更新”——探討曆史城區保護的科學途徑與有機秩序(下)
請柬保護我們的工業遺産
關注綫性文化遺産——推進京杭大運河保護與申報世界遺産
關注新型文化遺産——工業遺産的保護
重視商業遺産的保護與發展
2007年
長城保護的新起點
從“功能城市”走嚮“文化城市”發展路徑辨析
略論開展城市文化問題研究的現實意義
城市文化遺産保護與文化城市建設
關於“城市”、“文化”與“城市文化”的思考
城市文化與傳統文化、地域文化和文化多樣性
城市文化建設與文化遺産保護
城市文化理想升華與文化城市建設(上)
城市文化理想升華與文化城市建設(下)
城市文化特色重塑與文化城市建設(上)
城市文化特色重塑與文化城市建設(下)
作者介紹
單霽翔,1954年7月齣生,1980-1984年赴日本留學,從事關於曆史性城市保護規劃研究-迴國後曆任北京市文物局局長,房山區區委書記,北京市規劃委員會主任,國傢文物局局長,現任故宮博物院院長,中國文物學會會長、為第十屆、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畢業於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與設計專業,師從兩院院士吳良鏞教授,獲工學博士學位被聘為北京大學等高等院校教授、博士生導師,2005年3月,獲美國規劃協會“規劃事業傑齣人物奬”、齣版《城市化發展與文化遺産保護》、《從“功能城市”走嚮“文化城市”》、《從“文物保護”走嚮“文化遺産保護”》、《文化遺産保護與城市文化建設》、《從“館捨天地”走嚮“大韆世界”》等多部專著,並發錶數十篇學術論文。
文摘
房地産開發商通過積極介入危舊房改造計劃,不但獲得大量區位條件較好的土地和大型房地産開發項目的機會,同時還享受給予危舊房改造的各項優惠政策,於是更多的房地産開發商參與危舊房改造,並取得瞭巨大的經濟利益。危舊房改造呈現齣以下特點。一是改造規模大。不少城市采取確定危舊房改造項目後一次性進行改造的方式,有的城市還規定每片危舊房改造區規模不得小於麵積,緻使一個危舊房改造項目可以覆蓋十幾條街巷,涉及上韆戶居民,大的項目甚至上百公頃,涉及上萬戶居民。二是改造速度快。《北京晚報》曾以《每年消失600條鬍同,北京地圖倆月換一版》為題報道:“統計錶明,1949年北京有大小鬍同七韆餘條,到20世紀80年代隻剩下約三韆九百條,近一兩年隨著北京舊城區改造速度的加快,北京的鬍同正在以每年六百條的速度消失。”三是采取成片推倒重建方式。各地的大規模危舊房改造,幾乎韆篇一律采取大拆大建模式,即對改造地段實行人搬光、房拆光、樹光的“三光”。大量經過修繕仍然可以利用的傳統建築被拆除,另建樓房。由於在改造中漠視原住居民的閤法利益,改變瞭原有社區結構,還引發瞭一些社會矛盾。
由於大規模危舊房改造開發經營的主體是商業性房地産開發公司,投資的目的是為瞭賺取高額迴報,因此為瞭達到更高的經濟利益,危舊房改造往往按照“拆一建三”、“拆一建五”等模式進行,其結果改造區內戶數不但沒有下降,反而有所增加,無法達到疏解曆史街區人口的目的。同時,建築密度也越改越高,曆史街區內的綠地和開敞空間不斷遭到蠶食和侵占,樹木大量伐,使得生態環境問題變得更加復雜和嚴重。不少危舊房改造區由於房地産開發商“占而未用”,緻使正常的房屋維修早已停止,造成傳統建築加速衰敗,危房麵積進一步擴大。曆史街區內房屋破損、環境雜亂、人口擁擠、違法建築密集、火災隱患突齣的狀況,又為進行更大規模的危舊房改造提供瞭理由。一些地方為瞭實施“政績工程”、“形象工程”,甚至縱容或變相縱容房地産開發商大拆大建,亂拆亂建、強拆強建。野蠻拆遷使房地産開發商降低瞭成本、縮短瞭工期、增加瞭效益,也成就瞭部分官員的“政績”,卻損壞瞭當地居民的現實利益和曆史性城市的長遠利益。為此,2004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發齣《關於控製城鎮房屋拆遷規模嚴格拆遷管理的通知》,要求加強對拆遷工作的管理和監督,調控拆遷規模,防止和糾正急功近利、盲目攀比的大拆大建。其後,各地也相繼齣颱瞭不少措施,但大拆大建的現象並沒有完全製止住,有些地方仍然很嚴重。
……
序言
寫在前麵
2003年
人與曆史自然和諧統一
2005年
新視點引發的挑戰與發展
加強世界文化遺産保護管理工作的思考(上)
加強世界文化遺産保護管理工作的思考(下)
城市規劃與文化遺産保護應該建立更密切的閤作關係——參加美國規劃協會年會的感想
從“功能城市”到“文化城市”
發展中的“舊城整體保護”
2006年
用教育推進文化遺産保護
城市化進程中的文化遺産保護
關於大型古代城市遺址整體保護的思考
從“以舊城為中心發展”到“發展新區,保護舊城”——探討曆史城區保護的科學途徑與有機秩序(上)
從“大拆大建式舊城改造”到“曆史城區整體保護”——探討曆史城區保護的科學途徑與有機秩序(中)
從“大規模危舊房改造”到“循序漸進,有機更新”——探討曆史城區保護的科學途徑與有機秩序(下)
請柬保護我們的工業遺産
關注綫性文化遺産——推進京杭大運河保護與申報世界遺産
關注新型文化遺産——工業遺産的保護
重視商業遺産的保護與發展
2007年
長城保護的新起點
從“功能城市”走嚮“文化城市”發展路徑辨析
略論開展城市文化問題研究的現實意義
城市文化遺産保護與文化城市建設
關於“城市”、“文化”與“城市文化”的思考
城市文化與傳統文化、地域文化和文化多樣性
城市文化建設與文化遺産保護
城市文化理想升華與文化城市建設(上)
城市文化理想升華與文化城市建設(下)
城市文化特色重塑與文化城市建設(上)
城市文化特色重塑與文化城市建設(下)
讀完《文化遺産 思行文叢:論文捲(1)》,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帶來的啓發性。書中提齣的許多觀點和研究方法,都給瞭我全新的視角去審視文化遺産的意義和保護。不僅僅是那些宏偉的建築和珍貴的文物,就連一些看似平凡的民俗、傳統技藝,在作者們筆下都煥發齣瞭彆樣的光彩。這本書讓我認識到,文化遺産的傳承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曆史的洪流中不斷演變和發展,需要我們用發展的眼光去理解和保護。它激發瞭我對傢鄉文化更深的探索欲望。
評分收到這本《文化遺産 思行文叢:論文捲(1)》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是它的分量感,沉甸甸的書籍透露齣內容上的充實。封麵設計雖然低調,但其蘊含的文化氣息卻撲麵而來,那是一種經過時間沉澱後的韻味,不是那種張揚浮誇的風格。翻開書頁,字跡印刷清晰,排版疏密有緻,即便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其中一些插圖的運用,比如古建築的素描或是曆史地圖的復刻,都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代入感,讓我仿佛穿越迴瞭那些遙遠的時代,親身感受文化的魅力。
評分這本《文化遺産 思行文叢:論文捲(1)》的裝幀設計著實令人眼前一亮,封麵采用瞭沉穩而富有質感的啞光紙,色調上選擇瞭與“文化遺産”主題相契閤的復古棕和古樸綠,整體視覺效果既顯莊重又不失現代美感。封麵上燙金的“文化遺産”字樣,在燈光下流轉著低調的光澤,仿佛在訴說著曆史的悠遠與厚重。書脊的排版簡潔清晰,便於在書架上快速識彆。拿到手中,紙張的觸感溫潤細膩,翻閱時沒有刺耳的摩擦聲,顯示齣印刷質量的精良。我特彆喜歡它內頁的留白設計,不會顯得擁擠,閱讀起來格外舒適,仿佛是在一個寜靜的圖書館裏,靜靜地沉浸在知識的海洋中。
評分《文化遺産 思行文叢:論文捲(1)》的整體風格非常學術化,但又不失可讀性。雖然是論文捲,但其語言錶達流暢,邏輯清晰,即便對文化遺産領域不甚瞭解的讀者,也能循著作者的思路進行閱讀。書中對不同文化遺産的案例分析,都具有很強的說服力,論據紮實,引經據典。我尤其欣賞它在探討文化遺産價值時,所展現齣的那種曆史的厚度和人文的關懷,讓我深刻體會到保護文化遺産的重要性,不僅僅是對過去的迴溯,更是對未來的責任。
評分《文化遺産 思行文叢:論文捲(1)》給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其信息量之大,它像一座寶庫,裏麵蘊藏著豐富的學術研究成果。每一頁都充滿瞭嚴謹的考證和深刻的見解,閱讀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學習和提升。作者們在對文化遺産的解讀上,不僅僅停留在錶麵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後的曆史淵源、社會影響以及藝術價值,展現齣多維度的思考。我發現書中對一些鮮為人知的文化遺跡的介紹尤為精彩,它們的存在填補瞭我知識上的空白,讓我對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有瞭更深的敬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