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诠释学(1辑) 洪汉鼎,傅永军 9787209085595

中国诠释学(1辑) 洪汉鼎,傅永军 978720908559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洪汉鼎,傅永军 著
图书标签:
  • 诠释学
  • 中国哲学
  • 文化研究
  • 哲学史
  • 洪汉鼎
  • 傅永军
  • 中国思想
  • 学术著作
  • 理论研究
  • 9787209085595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乐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9085595
商品编码:2937267592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诠释学(1辑)

定价:48.00元

作者:洪汉鼎,傅永军

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209085595

字数:

页码:33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诠释学》为连续出版物,一年一辑,本书为1辑。本书为CSSCI来源集刊,在全国学术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书中以论文的形式,汇编了山东大学、武汉大学等十余所高校、科研机构的学者就诠释学的基本概念、中外诠释学说理论进行探讨的论文30余篇,同时概括了2013年度国内学者这一方面的主要学术观点。

目录


中国经典诠释与比较研究
林安梧 关于哲学诠释典范的些许省察
——以王弼《注》暨牟宗三《才性与玄理》为对比暨进一步的展开
陈治国 好好地活与活得好
——孔子和柏拉图哲学中正义的层级问题及其根本动力
孙伟 “法”与“道”
——德性伦理学视野中的荀子与亚里士多德
张瑞涛 立德与立言
——蕺山后学吴蕃昌的思想世界
伽达默尔与西方诠释学
何卫平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与康德的判断力
张能为 伽达默尔实践哲学与“宽容”意义理解
铁省林 与认识论对立的解释学
——罗蒂的新解释学
诠释学与社会批判理论
张志平 道德话语与道德行为中的“鸭兔图”
——一种诠释学的分析
翁正石 戴维森和哈贝马斯的真理理论比较
夏光 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述评
崔萌 主体形而上学批判:困境与出路
——现代性视域中的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研究
法律诠释学
彭启福 论法律文本的诠释空间及其意义
张真理 高小岩法律应用的逻辑模式批判论
诠释学与隐喻研究
丁蔓 文成伟作为实践智慧的隐喻
蒋颖 个人、新教和资本的历险
——诠释学视角下《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哲学隐喻
诠释学与文学、文化
宋开玉 “不良”与“脊烂”再考
隋晓荻 刘孟妍 真理与文学经验诠释
黄启祥 阿米什与儒家文化保护区
——传统文化的境遇与存续方式的选择
陈磊 政治哲学视野下的“五行”意义解读
李章印 从2012末日恐慌看布尔特曼“去神话化”的意义
林泽荣 香港电影中的金融想象
诠释学与中国
杨东东 陈治国2012-2013:诠释学与中国
文献索引(2012-2013年)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思辨的深耕:中国诠释学的奠基与拓展 引言 在浩瀚的学术星空中,诠释学作为一种理解、解释和阐释文本、意义与世界的方法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在东方古老而深邃的文化土壤中,如何吸纳、转化并发展西方诠释学的思想,使其与中华文明的智慧融汇,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诠释学传统,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书,中国诠释学(第一辑),正是这样一部致力于探索和构建中国本土诠释学思想体系的开创性著作。它并非孤立地引进西方概念,而是深入中国古典哲学、文学、历史的脉络,在与西方诠释学对话的基础上,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解释智慧,并尝试提出具有中国视角的诠释学理论框架。本简介将详细阐述本书所包含的核心内容,带领读者进入一个充满思辨与创造的学术领域。 第一部分:中国诠释学的历史溯源与理论奠基 本书的开篇,作者们并未急于构建高深的理论模型,而是首先将目光投向了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试图在其中发掘诠释学思想的萌芽与发展。 古典文本中的解释智慧: 作者们深入考察了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经学、史学、文学等领域的文本,例如《论语》、《道德经》、《易经》、史记、诗经等。他们并非简单地罗列这些经典,而是敏锐地捕捉其中蕴含的“解释”活动。例如,《论语》中孔子对“仁”、“礼”等概念的反复阐释,其背后蕴含的便是对文本(言语)意义的不断追问与确证。史书的编纂,尤其是“以人为主”的叙事方式,本身就包含了作者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评价,即一种历史诠释。经学中的“训诂”、“考据”,更是直接指向如何准确理解古代文献的字词句以及篇章的含义。这些中国古代的解释活动,虽然没有形成系统性的理论,但其蕴含的对意义的敏感、对语境的重视、对作者意图的探寻等,都为构建中国诠释学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道”与“意”的关联: 作者们着重探讨了中国哲学中“道”与“意”的辩证关系。“道”是中国哲学核心的概念,它既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也是一种超越语言的、需要体悟的真理。“意”则指向人的主观能动性,包括意图、情意、意思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理解“道”往往不能仅仅依靠语言的文字,更需要“得意忘言”、“心领神会”。这种“得意”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高度的诠释活动,强调了理解的整体性、直观性与体验性。本书探讨了如何将这种“得意”的智慧,与现代诠释学中对文本意图、读者接受等问题的思考相结合,从而丰富诠释学的理论内涵。 “天人合一”与理解的整体性: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思想,它强调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内在联系。在诠释学层面,这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整体性的理解观。理解一个文本、一个概念,不仅仅是孤立地分析其字面意义,更是要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宇宙、历史、文化语境中去把握。本书论述了“天人合一”思想如何启示我们,理解的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将微观(文本)与宏观(世界)融通的过程,强调了理解的系统性与关联性。 第二部分:西方诠释学在中国的接受与对话 在为中国诠释学寻根溯源之后,本书将焦点转向了现代西方诠释学,并深入探讨了其在中国语境下的接受、转化与创造性对话。 海德格尔的“此在”与“理解”: 作者们重点分析了马丁·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其关于“此在”(Dasein)的现象学本体论。“此在”即是“在那里”的存在,是人类存在的根本特征。海德格尔认为,“此在”的存在方式就是“理解”,理解是“此在”的存在先于一切的结构。本书深入阐释了海德格尔的“前理解”(Vorverständnis)、“视域融合”(Horizontverschmelzung)等概念,并探讨了这些概念如何帮助我们理解人类理解活动的根本性质。作者们进一步思考,如何将海德格尔关于“存在”与“理解”的洞见,与中国哲学中关于“体道”、“悟真”的体验式理解方式进行对话,尝试在“存在”的层面上寻找中国与西方诠释学的共鸣点。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循环”与“历史性”: 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是现代诠释学集大成者,其“解释学循环”和“历史性”理论对本书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详细阐述了伽达默尔的观点:理解一个文本,需要不断地在部分与整体、文本与解释者之间往复循环;而理解活动本身又是历史性的,解释者带着自身的历史背景、预设和文化视域去进入文本。作者们将这些理论置于中国语境下进行审视,例如,中国古代的“温故而知新”,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对历史性和循环理解的认识。同时,本书也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如何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同时,通过新的解释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李凯尔的“语言”与“意义”: 保罗·李凯尔作为新诠释学的重要代表,其关于“语言”、“意义”与“翻译”的理论也是本书探讨的重要内容。本书分析了李凯尔如何将理解视为一种“语言的事件”,认为意义的生成离不开语言的媒介。同时,李凯尔对“翻译”的深入研究,也揭示了跨文化理解的复杂性与可能性。作者们在吸收李凯尔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翻译”实践,以及如何理解和处理不同文化语境下意义的传递与转换。 第三部分:构建中国本土的诠释学理论框架 本书的另一核心内容,在于在前人思想的铺垫下,积极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诠释学理论框架。 “以人为本”的理解: 不同于西方诠释学中可能侧重于文本或语言本体,本书强调在中国诠释学中,“人”的中心地位。“人”作为理解的主体,其情感、经验、价值取向、文化背景都深刻地影响着理解的过程。这种“以人为本”的理解,与中国传统哲学强调“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人”的主体能动性相契合。作者们提出了“主体性诠释”的观点,强调理解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体能动创造的过程。 “情境化”的理解: 基于中国文化中对语境和情境的高度重视,本书提出了“情境化理解”的理念。即,任何文本的意义都不能脱离其产生的具体情境,包括历史、社会、文化、以及解释者自身的当下情境。这种对“情境”的强调,与中国古代“知人论世”的治学方法有着内在的联系。作者们认为,要深入理解一个文本,必须将其置于其“情境”之中,同时也要理解解释者自身的“情境”,从而实现一种多重情境的交融与理解。 “融通”的解释范式: 中国文化崇尚“融会贯通”、“博采众长”。本书借鉴了这种精神,提出了“融通”的解释范式。这意味着,中国的诠释学不应是僵化的理论体系,而应是开放的、包容的,能够吸纳不同思想资源,并从中提炼出具有中国智慧的解释方法。这种“融通”既包括对西方诠释学的借鉴与转化,也包括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各种解释传统的整合,最终形成一种多元互鉴、和谐共生的解释理论。 “体悟”与“显现”的辩证: 作者们进一步探讨了理解过程中的“体悟”与“显现”之间的辩证关系。在中国哲学中,“体悟”是一种深层次的、内在的理解,是主体与对象融为一体的体验。“显现”则是将这种体悟通过语言、文字等形式表达出来。本书认为,真正的理解,既需要主体内在的“体悟”,也需要清晰的“显现”,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这种辩证关系,为理解的深度与广度提供了理论支撑。 结论 《中国诠释学(第一辑)》并非一部简单的理论堆砌之作,而是一次深刻的文化自觉与学术创新。它以坚实的学理基础,立足于中国深厚的文化传统,积极吸收西方诠释学的精髓,大胆提出了构建中国本土诠释学理论框架的初步设想。本书所包含的,是对中国传统解释智慧的现代解读,是对西方诠释学在华语境下的创造性转化,以及对未来中国诠释学发展方向的深邃思考。它为我们理解文本、理解世界、理解自身,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更广阔的视野。通过本书,读者将能够深入理解中国学者如何以独特的文化视角,在诠释学这一重要的哲学领域,贡献出属于东方智慧的光芒。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精神的洗礼。这本书并非那种轻松易读的消遣读物,它需要读者全身心地投入,去品味每一个字词背后的深意,去揣摩作者的论证过程。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它们并非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紧密联系着中国古代经典,通过对这些经典文本的细致解读,来展现诠释学在实际应用中的力量。我曾尝试过一些哲学书籍,但常常会因为过于抽象而感到困惑,《中国诠释学(1辑)》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它用生动而富有说服力的例子,将复杂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特别是书中关于“意境”和“悟”的讨论,在我看来,是中国诠释学区别于西方传统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些概念,虽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提及,但将其置于严谨的学术框架下进行剖析,其深度和广度是令人震撼的。我感觉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也因此而更加立体和深刻。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学术研究,它更像是一把钥匙,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和理解我们自己文化的宝藏。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是,它像一位智者,循循善诱地引导我进入一个全新的思想领域。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学术著作,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应该是一种思想的启迪,一种对世界认知的重塑。《中国诠释学(1辑)》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书中对“形而上学”与“形而下学”在诠释学中的不同作用的分析,让我对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宇宙观和认识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曾对一些中国古代文献的解读感到困惑,不知道如何才能真正把握其精髓,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论。它不仅仅是教你“怎么读”,更是教你“怎么去理解”。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心学”在诠释学中的独特地位的论述,这与西方哲学强调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更符合我们东方人的思维习惯。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在与古今中外的思想家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每一次阅读,都能获得新的感悟和启发,它让我对“意义”本身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

这本《中国诠释学(1辑)》刚拿到手,就被它沉甸甸的厚度和精美的装帧所吸引。我一直对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深入探讨文本意义、理解方式的学问。洪汉鼎和傅永军两位先生的名字,在我看来,本身就代表着这个领域的一份份沉甸甸的学术积累。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便是严谨的逻辑和深刻的洞察。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诠释”这一概念在中国语境下的独特演变和发展。不同于西方诠释学固有的理论框架,中国文化中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与文本解读密切相关的传统,例如经学、史学、文学批评等,这些都为我们理解“诠释”提供了别样的视角。书中对这些传统的梳理和辨析,以及如何将其与现代诠释学理论相结合,是我非常期待看到的部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看到中国哲学在理解世界、理解文本上的独特智慧,并能够在我今后的阅读和思考中,提供更深邃的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对中国哲学研究领域的一份重要贡献,它填补了一些空白,也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我对这本书抱有一种观望的态度。我对“诠释学”这个概念并不陌生,也读过一些介绍西方诠释学的著作,但“中国诠释学”这个提法,总让我觉得有些新奇,甚至带着一丝怀疑。然而,阅读过程中,我的疑虑被一点点消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由衷的钦佩。洪汉鼎和傅永军先生凭借深厚的学术功底,不仅清晰地阐释了诠释学在中国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更重要的是,他们创造性地构建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诠释学理论体系。书中对于“道”、“理”、“义”等核心概念的深入挖掘,以及它们在文本解读中所扮演的角色,让我耳目一新。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读者反应”的探讨,这部分内容让我意识到,文本的意义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读者的理解而不断生成和丰富。这种动态的、互动式的理解方式,与我们日常阅读的体验有着天然的契合。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哲学在面对现代学术思潮时,所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和创新能力,它证明了中国文化并非一成不变的古董,而是可以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活态存在。

评分

这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的著作。我深知,真正深刻的学问,不可能一次性就完全领会。在阅读《中国诠释学(1辑)》的过程中,我数次停下来,反复推敲其中的论证,回味作者的表达。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提供了理论框架,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读者的一种批判性思维和深度理解能力。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文心雕龙”等古代文学批评的诠释,它将古人的智慧与现代的诠释学理论巧妙地融合,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理解文本方面的独特优势。我曾尝试过一些哲学著作,但往往流于表面,难以触及思想的内核,而这本书则不然,它一步步地引导你深入,去探寻文本背后的逻辑和意义。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理解是一种主动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它鼓励我去质疑,去探索,去构建属于自己的理解。我相信,随着我阅读次数的增加,这本书将会为我带来更多的惊喜和启发,它将成为我思想旅程中重要的里程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