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诠释学(1辑)
定价:48.00元
作者:洪汉鼎,傅永军
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209085595
字数:
页码:33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诠释学》为连续出版物,一年一辑,本书为1辑。本书为CSSCI来源集刊,在全国学术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书中以论文的形式,汇编了山东大学、武汉大学等十余所高校、科研机构的学者就诠释学的基本概念、中外诠释学说理论进行探讨的论文30余篇,同时概括了2013年度国内学者这一方面的主要学术观点。
目录
中国经典诠释与比较研究
林安梧 关于哲学诠释典范的些许省察
——以王弼《注》暨牟宗三《才性与玄理》为对比暨进一步的展开
陈治国 好好地活与活得好
——孔子和柏拉图哲学中正义的层级问题及其根本动力
孙伟 “法”与“道”
——德性伦理学视野中的荀子与亚里士多德
张瑞涛 立德与立言
——蕺山后学吴蕃昌的思想世界
伽达默尔与西方诠释学
何卫平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与康德的判断力
张能为 伽达默尔实践哲学与“宽容”意义理解
铁省林 与认识论对立的解释学
——罗蒂的新解释学
诠释学与社会批判理论
张志平 道德话语与道德行为中的“鸭兔图”
——一种诠释学的分析
翁正石 戴维森和哈贝马斯的真理理论比较
夏光 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述评
崔萌 主体形而上学批判:困境与出路
——现代性视域中的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研究
法律诠释学
彭启福 论法律文本的诠释空间及其意义
张真理 高小岩法律应用的逻辑模式批判论
诠释学与隐喻研究
丁蔓 文成伟作为实践智慧的隐喻
蒋颖 个人、新教和资本的历险
——诠释学视角下《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哲学隐喻
诠释学与文学、文化
宋开玉 “不良”与“脊烂”再考
隋晓荻 刘孟妍 真理与文学经验诠释
黄启祥 阿米什与儒家文化保护区
——传统文化的境遇与存续方式的选择
陈磊 政治哲学视野下的“五行”意义解读
李章印 从2012末日恐慌看布尔特曼“去神话化”的意义
林泽荣 香港电影中的金融想象
诠释学与中国
杨东东 陈治国2012-2013:诠释学与中国
文献索引(2012-2013年)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精神的洗礼。这本书并非那种轻松易读的消遣读物,它需要读者全身心地投入,去品味每一个字词背后的深意,去揣摩作者的论证过程。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它们并非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紧密联系着中国古代经典,通过对这些经典文本的细致解读,来展现诠释学在实际应用中的力量。我曾尝试过一些哲学书籍,但常常会因为过于抽象而感到困惑,《中国诠释学(1辑)》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它用生动而富有说服力的例子,将复杂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特别是书中关于“意境”和“悟”的讨论,在我看来,是中国诠释学区别于西方传统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些概念,虽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提及,但将其置于严谨的学术框架下进行剖析,其深度和广度是令人震撼的。我感觉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也因此而更加立体和深刻。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学术研究,它更像是一把钥匙,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和理解我们自己文化的宝藏。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是,它像一位智者,循循善诱地引导我进入一个全新的思想领域。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学术著作,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应该是一种思想的启迪,一种对世界认知的重塑。《中国诠释学(1辑)》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书中对“形而上学”与“形而下学”在诠释学中的不同作用的分析,让我对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宇宙观和认识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曾对一些中国古代文献的解读感到困惑,不知道如何才能真正把握其精髓,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论。它不仅仅是教你“怎么读”,更是教你“怎么去理解”。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心学”在诠释学中的独特地位的论述,这与西方哲学强调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更符合我们东方人的思维习惯。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在与古今中外的思想家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每一次阅读,都能获得新的感悟和启发,它让我对“意义”本身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这本《中国诠释学(1辑)》刚拿到手,就被它沉甸甸的厚度和精美的装帧所吸引。我一直对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深入探讨文本意义、理解方式的学问。洪汉鼎和傅永军两位先生的名字,在我看来,本身就代表着这个领域的一份份沉甸甸的学术积累。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便是严谨的逻辑和深刻的洞察。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诠释”这一概念在中国语境下的独特演变和发展。不同于西方诠释学固有的理论框架,中国文化中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与文本解读密切相关的传统,例如经学、史学、文学批评等,这些都为我们理解“诠释”提供了别样的视角。书中对这些传统的梳理和辨析,以及如何将其与现代诠释学理论相结合,是我非常期待看到的部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看到中国哲学在理解世界、理解文本上的独特智慧,并能够在我今后的阅读和思考中,提供更深邃的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对中国哲学研究领域的一份重要贡献,它填补了一些空白,也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我对这本书抱有一种观望的态度。我对“诠释学”这个概念并不陌生,也读过一些介绍西方诠释学的著作,但“中国诠释学”这个提法,总让我觉得有些新奇,甚至带着一丝怀疑。然而,阅读过程中,我的疑虑被一点点消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由衷的钦佩。洪汉鼎和傅永军先生凭借深厚的学术功底,不仅清晰地阐释了诠释学在中国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更重要的是,他们创造性地构建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诠释学理论体系。书中对于“道”、“理”、“义”等核心概念的深入挖掘,以及它们在文本解读中所扮演的角色,让我耳目一新。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读者反应”的探讨,这部分内容让我意识到,文本的意义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读者的理解而不断生成和丰富。这种动态的、互动式的理解方式,与我们日常阅读的体验有着天然的契合。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哲学在面对现代学术思潮时,所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和创新能力,它证明了中国文化并非一成不变的古董,而是可以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活态存在。
评分这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的著作。我深知,真正深刻的学问,不可能一次性就完全领会。在阅读《中国诠释学(1辑)》的过程中,我数次停下来,反复推敲其中的论证,回味作者的表达。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提供了理论框架,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读者的一种批判性思维和深度理解能力。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文心雕龙”等古代文学批评的诠释,它将古人的智慧与现代的诠释学理论巧妙地融合,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理解文本方面的独特优势。我曾尝试过一些哲学著作,但往往流于表面,难以触及思想的内核,而这本书则不然,它一步步地引导你深入,去探寻文本背后的逻辑和意义。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理解是一种主动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它鼓励我去质疑,去探索,去构建属于自己的理解。我相信,随着我阅读次数的增加,这本书将会为我带来更多的惊喜和启发,它将成为我思想旅程中重要的里程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