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孩子讲胜过对孩子说》指导我们在烦心、劳累、焦躁和沮丧的时候,怎样做到尊重、接纳和理解孩子,并且建立起亲密的亲子关系。
★蹲下来与孩子平等沟通,从孩子的视角看问题,理解孩子的行为,尊重孩子的选择,进而才能捕捉到有效信息,
★脾气和暴力只代表我的无能和对孩子的伤害,学会倾听,接纳孩子的情绪,才能让孩子敞开心扉,顺畅交流。
★当孩子觉得自己被平等对待,受到尊重,又释放了自己的情绪的时候,也就会平心静气地接受父母的建议和教育。
★《听孩子讲胜过对孩子说》用专业的学识和态度分析问题,将抽象的教育理论融入生活细节,给我们充分展示了如何用倾听的态度培养孩子的自信,让孩子学会尊重、换位思考、感恩父母,与孩子达成完美的沟通。
★孩子的问题 都是父母的问题,沟通是一切的根源,通过《听孩子讲胜过对孩子说》学习,做孩子生命中的贵人,用自己的爱心和智慧,去帮助孩子完成他自己的梦想和使命。
DY章 父母倾听孩子的心理学要领
父母为什么要倾听孩子
拿出特定时间,倾听孩子的诉说
父母需要耐心倾听年幼的孩子
倾听是解决成长困惑的“金钥匙”
父母倾听孩子时要注意的细节
孩子处于特定情态下的倾听方式
走出倾听孩子的误区
倾听时,父母要限制孩子的不当行为
对孩子说“不”,也要做好善后倾听
第二章 倾听孩子的情绪变化,细心“把脉问诊”
从笑声里听出孩子对负面情绪的排解
引发孩子大笑,实现行为习惯的改变
用“示弱”让孩子大笑,驱除恐惧心理
耐心听孩子哭泣,等待心灵创伤自动恢复
听幼儿哭泣时,要配以爱抚的肢体语言
把哭泣的孩子挡在门外,告之强者B自强
孩子拭泪而言时,更易置入理想信念
孩子张口要东西时,不同的应对方式结果不同
孩子“显摆”时,听出他的自负心
第三章 倾听孩子的愤怒,给出释放情绪的心理空间
倾听孩子哭闹,发现他的心理求助信号
听孩子发脾气,知晓烦恼背后的隐情
听见孩子“喷粗口”,用优雅的方式制止
孩子是个“暴躁王”,用“计谋”让他变温和
忍受大宝的怒吼,等来心理平衡的彩虹
倾听二宝的愤怒,告诉他“爱一分也不少”
对任性的孩子冷处理,“负强化”改正不良行为
第四章 听出孩子在学业上的困惑,指导点对点
从孩子的疑惑中听出求知欲,因势利导
听孩子质疑前人,登山“实察”培养研究素质
让钻牛角尖的孩子“脑洞大开”
从孩子的呼喊声中理解“活学活用”
找到成绩下滑的原因,帮助孩子“收心”
觅见“讨巧”之心,给出学习的根本方法
听出孩子的厌学情绪,一句话给予乐学的兴奋
让“飘飘然”的孩子面对现实
循孩子的哭声看过去,找到学不会的原因
“笨小孩”的憨话引关注,边走边谈助成才
第五章 倾听孩子犯错的原因,说“不”也走心
听出孩子的自私心理,解透“舍与得”
孩子企图染上“小恶习”,用逆向思维扼制
察言观色,给犯错的孩子一个台阶下
听出孩子的逃避心,用行动强化责任担当
让孩子进行自我反省
听孩子的诉求,培养独立自主
听孩子痛苦呻吟,找到以趣为诫的良策
从吵闹中识劣性,“关禁闭”让他走正道
听孩子撒谎,找出“病根”对症下药
显示全部信息【听孩子讲胜过对孩子说】
倾听是解决成长困惑的“金钥匙”
每个孩子都有向别人表达想法的愿望,喜欢父母认真倾听。如果孩子倾诉的欲望如愿以偿,就会感到父母爱他、尊重他,心灵会得到极大的满足。反之,就会感到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许多父母不知道,当孩子有不良情绪时要保持心情愉悦,还要细心关注孩子、协助他宣泄不良情绪,有具体做法上经常让孩子有错位的感觉,因此形成了彼此沟通上的障碍。父母B须要明白,孩子只有在认识到把积在心里的郁闷全部说出去时才会有安全感,才会放下心里的包袱。而一个孩子能否自在地进行内心想法的表达,与他的安全感紧密相连。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孩子的表达与安全感是相辅相成的。如果父母以认真倾听孩子满足他的心理需要,孩子就会觉得父母尊敬他的想法,对他表现得很友善,他就会觉得有安全感,因释放情绪负累而变得快乐。
如果父母不懂得倾听的重要性,或者没有耐性听孩子把话讲完,取而代之的肯定是对孩子的训斥和指责。不仅会让家庭阴云笼罩,还会因孩子面临的问题没有解决,发生意想不到的后果。比如,孩子连续犯错,或者发生因不能容忍父母而离家出走等严重的事情。出现了这种局面是谁的责任?当然是父母的责任。因为父母是沟通的主导者、示范者。父母应思考孩子为什么不听话,或者是你越说他越不听的原因。事实上,问题的根源就在于父母没有用倾听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爱、理解和尊重,没有给他安全感,使彼此的沟通陷入了危机。如果这种危机不能化解,孩子的对抗情绪会越来越强烈。
有专家把父母的倾听比作给孩子一个空瓶子,让孩子把情绪负累倾倒出来。但是父母倾听孩子,并不意味着父母要接过一个装满情绪负累的瓶子,也不意味着纵容孩子。只是在帮助孩子排遣情绪负累,像倒垃圾一样清除不良情绪。孩子的心灵空间更为广阔,思维才能正常运转。
父母在倾听孩子时要运用“古德曼定律”约束自己。心理学上的“古德曼定律”也叫沉默定律。主要内容是,沉默可以调节说话和倾听的节奏。沉默在沟通中的作用,就相当于零在数学中的作用。尽管是“零”,却很关键。没有沉默,一切交流就不能顺利进行。因此,父母在倾听孩子时,不要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父母倾听孩子时要注意的细节
倾听孩子是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调动听觉、视觉,需要做出表示关爱、理解的动作,还要根据孩子的状况做出快速反应,对孩子的疑问给出正确的回答。如果父母精力不集中,不能全神贯注,缺乏把倾听进行到底的耐心和决心,就不能发挥倾听的作用与效能。因此,倾听孩子要做到以下几点。
1.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倾听孩子
很多父母会感到没有足够的时间倾听孩子。每天忙忙碌碌,怎么会有半个小时、一个小时的时间专门坐下来倾听孩子的喜怒哀乐呢?谁去准备晚饭?谁去整理房间?谁去孝敬老人?在现代都市生活中,时间是个昂贵的消费品,大多数人都会把自己所要做的事安排得满满的,不会轻易为某件事多耗费时间。但是,如果能抽出时间倾听、陪伴孩子,与孩子及时沟通避免出现更严重的问题,那么这不是非常有价值的事情吗?
研究表明,许多父母当孩子出现情绪问题时,肯花时间倾听、帮助孩子走出心理困境,会省去不少麻烦。比如,不再需要花时间训斥孩子,也不B为他不快乐、有厌学情绪、与小伙伴发生冲突等事情担心。也就是说,当孩子被负面情绪困扰时,特别需要父母坐下来陪在他的身边,允许他哭出内心的委屈,诉说自己遭遇的麻烦,以给出B要的建议和指导。当父母明确意识到,这是孩子在求助自己帮他处理不良情绪,在为父母减轻因出现更大的麻烦所产生的负担时,这个时间无论如何还真是不能节省。
2.用肢体语言表达对孩子的关爱
当孩子在宣泄负面情绪时,父母用手抚摸、搂抱孩子,用关爱的目光注视孩子,是在给出很有力的支持。这时候父母要注意与孩子所处的位置,让他能感受到你是在用温情和关爱鼓励他。如果孩子能注意到你充满爱抚的目光,就可能进入情绪宣泄的高潮,一眼也不看你,但这都没有关系,等到他把负面情绪清理完,就会恢复与你的全面接触。对孩子施以温柔的触摸、轻抚面颊、拉一拉手,都会把关切直接送入他的心田。这时尽管孩子对父母的关爱可能没有对应性的表示,但是很快就可以看到孩子的神情越来越放松,他在接受父母所给予的全部关爱时,完成了自我疗愈。
3.父母要克制自己的情绪变化
父母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理解身边的事物。如果自己的心里是万里晴空,也不愿意看到孩子一脸沮丧。但是孩子情绪经常被父母注意不到的外界因素所左右,快乐和烦恼不能与父母和上拍子。比如父母心情不好时,看到孩子高兴也觉得心烦;而孩子情绪低落时,父母在独自为好心情沉醉,这样就不利于孩子处理他的情绪问题。因此,父母在倾听孩子的时候,要把自己的情绪因素做以收敛,以孩子的情绪问题为主导去倾听孩子,比如孩子情绪低落时,要尽量表示理解孩子,使他能倾诉自己之所以不安、焦灼、郁闷的原因,然后给以适当的输导。
4.让孩子把情绪负累宣泄出来
孩子不会无缘无故地心情郁闷、情绪低落,委屈、难过、悲伤、失落、绝望都是有原因的。孩子有时候不知道怎么样开口谈,或者对父母说出自己的烦恼也有所顾虑。父母要表现得理解孩子,愿意耐心地听他的倾诉。有时候,当父母表达对他的关爱后,孩子会大哭不止,好久也说不出一个字来。不过,父母要能凭借孩子的表情、哭泣的声调、紧闭双眼等大致推断出他的烦恼所在。因此,父母要在倾听时保持敏锐的观察力,不论他能否开口谈自己的烦恼,都要做出准确的分析与判断。
5.努力想象而不轻易提出忠告
父母要努力把孩子脸上的表情、所说的话想象成一个画面,这样更容易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比如,女儿放学回家后就向妈妈哭诉,上课时因同桌先与她说话,两人被老师叫到教研室狠狠地批评了一顿。她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本来不是我的错,我为什么也要受到批评呀?老师就是不公平。”这时如果妈妈能想象出女儿低头挨批评的样子,就会深深地理解她的委屈。如果这时说一句“你一定很委屈,因为你没有错”,孩子就感到妈妈是理解她、尊重她的,心里的委屈可能立刻就烟消云散了。
既然父母的倾听本身就是帮助孩子处理情绪问题,孩子也特别需要这种倾听。若父母这时沉不住气,急于提出忠告就是在妨碍孩子。孩子哭、笑、讲述的时候,他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自己的感受和父母的关爱上,对身边的事物全不在意,根本听不进去在父母看来是苦口婆心的忠告,父母任何责怪训斥只会加深孩子所受到的伤害而已。孩子宣泄完情绪负累后,会重新感到轻松并恢复自信。这一点父母铭记后,才能对自己该说什么话拿捏得准确到位。
显示全部信息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其对“权威”的重新定义。在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中,父母的“说教”往往被视为理所当然的权力体现,是确保孩子走上“正轨”的必要手段。然而,这本书用大量的篇幅论证了,过度强调“说”的单向性,实际上是在削弱孩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内在驱动力。它提供了一种更具颠覆性的视角:真正的权威,不是来自于你说了多少次“应该怎样”,而是来自于你愿意在多大程度上接纳和尊重孩子的独特视角。这种接纳,尤其体现在面对孩子的不完美、错误和挫折时。作者分享的许多案例都表明,当父母放下身段,真正以一个学习者的姿态去和孩子对话时,孩子反而会表现出超乎预期的责任感和反思能力。这让我开始审视自己过去处理矛盾的方式——是不是总是在试图“赢”得争论,而不是试图“理解”孩子的处境?这种心态的转变,让家庭氛围变得更加松弛和安全。孩子不再将父母的批评视为一种攻击,而是视为一种可以探讨的观点,这使得家庭内部的沟通成本大大降低,也让亲子关系从传统的“管理”模式,转向了平等的“协作”模式。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是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来接触这本书的,因为市面上太多打着“革命性育儿法”旗号的书籍,读完后发现不过是老生常谈的新包装。但这本书的笔触非常细腻、非常真实,它没有回避育儿过程中的那些尴尬、挫败和自我怀疑。它承认了我们作为父母的局限性,同时也提供了一种非常温和而坚定的力量,去面对这些挑战。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回应式养育”的探讨,它强调了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而不是简单地对行为本身进行评判或惩罚。比如,孩子因为玩具被拿走而大发脾气,我们通常的第一反应是制止哭闹,要求他“懂事”或“分享”。但这本书引导我去思考:他愤怒的根源是什么?是界限感被侵犯了?是感到无助了?当我们能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我们的回应自然就不再是简单的“不许哭”,而是“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因为那个玩具对你很重要。”这种从“控制”到“连接”的思维跃迁,极大地改善了我与孩子之间的冲突频率。它不是教你如何驯服一个孩子,而是教你如何理解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小生命,那种方法论的深度和人文关怀,让人感到非常受用,也让人更愿意持续地实践下去,因为它带来的不是暂时的服从,而是长期的情感连接。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和叙事方式,有一种令人惊喜的流动性。它不像教科书那样严谨刻板,反而更像是一系列精心编排的场景片段,每一个片段都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错过的那些微妙瞬间。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理论时,总能巧妙地穿插一些看似日常、实则充满洞见的家庭对话记录。这些记录非常生活化,没有经过美化,真实地展现了成人思维的预设立场是如何无意中阻碍了孩子声音的表达。例如,当孩子兴高采烈地描述一个他自己构建的、逻辑上并不完全成立的故事时,我们常常会忍不住去纠正他的事实错误,从而扼杀了他的想象力和表达的欲望。这本书则巧妙地指出,在那个当下,孩子需要的不是事实核查,而是对他的创意和热情的肯定。这种对“当下”的珍视,对我来说是醍醐灌顶。它让我开始有意识地筛选自己的干预时机和方式,学会区分哪些是需要立即引导的关键时刻,哪些是完全可以留给孩子自己去探索和表达的广阔空间。读完后,我发现自己对孩子那些看似“无聊”的喋喋不休,忽然有了前所未有的耐心和兴趣,因为我知道,那些“无聊”的背后,可能隐藏着他正在构建世界的全部努力。
评分我是一个比较注重效率的人,过去看育儿书,总希望能快速找到“操作手册”。这本书无疑挑战了我的这种功利心态。它没有提供那种一页纸就能总结的速成秘籍,它要求的是一种持续的、有意识的自我修行。这种修行体现在对“语言”的精雕细琢上。作者花费了大量篇幅探讨了哪些措辞是“关闭式”的,哪些又是“开放式”的。比如,从“你为什么总是这么不小心?”到“我们来看看发生了什么,下次可以怎么避免?”这看似细微的词语替换,背后却是截然不同的心理暗示。前一句是贴标签和指责,后一句是合作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自身的语言模式,也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对象。如果我日常的表达中充满了指责、评判或不耐烦,那么我要求孩子学会倾听和尊重,就显得苍白无力。因此,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与其说是学习育儿技巧,不如说是进行了一次深刻的自我语言和思维模式的重塑。它让我明白了,只有先让自己的内心平静、语言清晰,才能真正有效地打开孩子的心门,因为真正的交流,是从心与心的对接开始的。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育儿书籍都倾向于提供一套“标准流程”或者“万能公式”,仿佛育儿就是一道可以精确计算的数学题。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却是截然不同的。它更像是一次深入心灵的对话,引导我重新审视自己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模式。我记得书里提到一个观点,关于“倾听”的深度,不仅仅是听到孩子说了什么,更要捕捉到他们未说出口的情绪和需求。这种细微的差别,在我日常育儿实践中常常被我忽略。过去,我总习惯于在孩子提出问题或者抱怨时,立刻给出我的“解决方案”或者“过来人的经验”,觉得这是在帮助他们。但读完这本书后,我开始尝试放慢节奏,仅仅是静静地待在那里,用我的眼神和肢体语言告诉孩子:“我在这里,我愿意听。”这种转变带来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样急于打断我,而是更愿意敞开心扉,哪怕只是分享一个在学校里看到的小动物,那种信任感和亲密感是任何说教都无法替代的。这本书没有给我一堆生硬的规则,反而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陪着我一起摸索,如何建立一种基于尊重和平等的对话基础。它教会我,有时候,最好的“教育”恰恰是放下“教育者”的架子,成为一个真诚的倾听者和陪伴者。这种内心的转变,比任何外在技巧的学习都更为珍贵和持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