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拖延癥小孩-如何讓孩子變得更高效
定價:29.80元
作者:王順勇
齣版社:中國華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5-01
ISBN:9787511359377
字數:
頁碼:245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大眾讀者
● 如果父母不管不問,孩子的拖延癥會成為一生的壞習慣!
n● 本書作者有豐富的基礎教育工作經驗,更有真實獨到的教育秘訣:我把10歲孩子培養進瞭重點中學!
n● 你的孩子是否得瞭頑固的“拖延癥”?彆著急,用書中教授的技巧可以治愈。
n內容提要
舉手即可完成的事情,卻總是拖著不辦;明明一個小時可以寫完的作業,總要拖到兩個小時以上……不少傢長發現,生活和學習的節奏越來越快,但孩子的拖延癥卻越來越嚴重。
n本書通過生動有趣的例子,介紹瞭改正孩子“拖延”習慣和增強執行力的方法,隻要照著做,再磨蹭的孩子都能更高效。
目錄
章 兒童的拖延習慣是怎樣養成的
節 拖延的內涵和外延003
第二節 拖延習慣不是天生的010
第三節 瞭解兒童的心理空間014
第四節 洞察兒童拖延習慣的“苗頭”019
第五節 注意:兒童有些錶現並不是拖延023
第二章 拖延會引起哪些不好的連鎖反應
節 拖延癥蔓延的嚴重性,你瞭解嗎029
第二節 拖延習慣在兒童學習生活中的危害034
第三節 拖延習慣會影響一生 039
第三章 拖延習慣的養成和壓力有直接關係
節 你觀察過孩子對壓力的反應嗎047
第二節 釋解“鐵杵磨成針”052
第三節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綫上”應該這樣理解057
第四節 兒童拖延癥與逆反心理的關係 060
第五節 遊戲是兒童的天性065
第四章 高效率源自於好習慣
節 自動自發的習慣如何培養073
第二節 讓孩子理解日事日清的好處078
第三節 小小責任心讓兒童遠離拖延癥083
第四節 培養孩子“要事”的習慣088
第五節 磨煉孩子的意誌力的方法 093
第五章 樹立時間觀念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標杆
節 在兒童遊戲中傳遞珍惜時間觀念 101
第二節 不同性格兒童的時間觀念訓練 106
第三節 當孩子在浪費時間的時候111
第四節 小小時間錶,教育孩子離不瞭116
第五節 要求孩子一次做好一件事122
第六章 如何有效改變孩子的拖延毛病
節 引導孩子走齣心理舒適區129
第二節 讓孩子體會拖延帶來的代價134
第三節 引導孩子製定明確的目標與計劃138
第四節 找齣孩子專注的佳時間143
第五節 引導孩子為事情劃分優先級彆147
第六節 培養孩子分階段完成目標的習慣152
第七節 引導孩子建立自我監督機製157
第八節 不給孩子製造任何藉口的機會162
第九節 引導孩子體驗執行力的樂趣167
第十節 引導孩子消除分心因素173
第十一節 不允許包辦代勞,必須讓孩子親力親為178
第十二節 讓孩子提高執行力,競賽是好方法183
作者介紹
王順勇,邢颱市人,從事基礎教育工作多年,有培養自己孩子十歲就考入重點中學的經驗。在*教育刊物上發錶多篇論文,曾參與並編劇教育題材少兒情景劇《我的外星人老師》。
文摘
中國現代文學奠基人魯迅有一篇文章《風箏》,內容描寫瞭作者抹殺弟弟“玩風箏”遊戲的情景,後來明白瞭,瞭解到自己當初的行為是錯誤的。魯迅在文章裏這樣做後結論:遊戲是兒童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不過,兒童玩遊戲在程度上能夠促進拖延癥的滋生,因此監護者要適當、適度地規範孩子的遊戲。
n遊戲對兒童的成長的確有好處。孩子在娛樂的同時,還能得到身心的鍛煉。一般情況下,遊戲中都有規則,兒童在玩遊戲之前必須要講好,然後按照規則進行操作,儼然像社會上的一些事情,讓兒童在操作過程中鍛煉社會實踐能力。其實社會上大事、小事都一樣,都有的規則,而人類社會本來是需要規則的。因此,兒童玩遊戲在程度上可以鍛煉他們將來在社會上做事能力,鍛煉兒童身心,增強兒童智力的開發,對兒童的健康成長非常有好處。可有些遊戲很容易讓孩子著迷,進而降低對某些事的執行力,從而滋生拖延癥。比如一些網絡遊戲,盡管這些遊戲也有規則,但對兒童的眼睛危害比較大,還比較容易上癮,因此不贊成兒童玩電子
n遊戲。
n兒童玩遊戲中間也需要誠信,不然就是所謂的“耍賴”,其他小朋友往往就會孤立“耍賴者”,這就是促使大傢都盡量不“耍賴”,這可以鍛煉孩子健康性格。有些遊戲還能鍛煉兒童是身體。總之,玩遊戲對兒童是有益的,監護者應該鼓勵孩子玩遊戲。
n相反,禁止孩子遊戲不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從小就讓孩子拿著筆寫畫,圍著書本轉來轉去,有的孩子就會因為壓力大起逆反心理産生拖延癥,而即便有些孩子能夠頂住壓力,順從監護人的意誌,可不停地啃書本、不,這樣發展下去恐怕會成為“書呆子”。社會上的人纔在成長階段都離不開孜孜不倦的學習,其中很多都是在學校大門之外學習的,其實很多知識都存在於生活實際中。隻有善於觀察、善於總結、善於思考,就能從生活中汲取知識,那纔是寶貴的。
nn
案 例
n一位朋友的朋友有一個稀奇古怪但讓人感覺又有道理的理論:不聯網的電腦不感染病毒。他認為,即便有時候給自傢電腦下載安裝一些東西,那也能提前將病毒殺掉讓後纔在自傢電腦上裝載。這麼一來,他傢電腦的確沒有病毒感染。從這樣的理論齣發,他感覺自傢孩子王力應少跟外邊的人接觸。這樣可以讓王力小朋友成長在純潔的人文環境裏。道理很簡單,當下社會環境非常復雜,撇去拐賣兒童的人不說,單說社會上涉及兒童不宜的東西太多瞭。他認為,即便能杜絕王力不跟社會上不良風氣接觸,可王力要的話,其朋友有可能被社會不良風氣傳染,那樣的話照樣對王力的健康成長沒好處。因此,他堅持自己的觀點,在孩子方麵非常
n謹慎。
n據朋友介紹,王力小朋友很聽話,一心按照父母的話去做。
n王力在上幼兒園之前能背誦幾首唐詩和十以內加減法瞭。後來,在朋友介紹下,王力小朋友來到我們學校下屬幼兒園學習。但是在幼兒園,王力照樣執行的是傢長的意念,吃飯、玩遊戲基本都非常謹慎,但文化課方麵起點明顯要高於其他小朋友。當時幼兒園老師不斷傳說看到神童瞭,引得很多老師過去觀看。
n我也找機會見到瞭王力,他神情很平靜,即便是對老師的問題也很少說話。我試探著問:“王力小朋友,你能背誦圓周率多少位?”
n王力伸齣瞭雙手,隨後又反過來,那意思是二十位。我發現,這種手勢不是一般同齡小孩能做齣來的。我有問:“你屬什麼的?”
n“豬!”王力終於吐齣瞭一個字。
n我感覺到時機來瞭,就問:“王力,你願意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嗎?”
n王力搖搖頭,沒有說話。
n憑感覺,我分析這麼下去對孩子身心發展不好。齣於責任心,我就找機會嚮朋友透露瞭自己的擔心:“跟王力爸爸說說吧,這樣下去時間長就會齣現輕微的孤獨癥。大人都會渴望與人交往,更何況孩子呢!人人都有缺點,交往還可以增強孩子的辨彆能力呢。”
n然而,王力爸爸在一次放學時候,叫住瞭我:“您是王老師?”
n“是,是。”我趕緊下瞭自行車。
n“感謝您對孩子的關心。不過你說我們王力有輕微孤獨癥我不認同。再說瞭,你一個區區小學老師,又不是什麼心理教育專傢,怎麼能隨便說話呢?希望今後不要妄加斷言。”說完走瞭。
n我木然瞭,自己的好心沒得到對方正確理解,還被其告誡自己不要鬍亂說話,免得讓人誤會。然而,此事過去沒有一個月,幼兒園發生瞭驚異的一幕:王力小朋友居然拿小闆凳砸到瞭同學頭上。原因是:那位小朋友非常活潑,非要和王力一起玩。而在這方麵一嚮謹慎的王力不理會那位小朋友,終忍無可忍就舉起瞭凳子……
n王力學習成績非凡,可這次的舉動更是非凡。後來,這件事還沒過去一星期,王力在幼兒園再一次做齣瞭讓人吃驚的舉動:他居然拿手中鉛筆捅到瞭同桌的臉上,距離眼睛隻有2厘米左右……
n盡管王力爸爸對事情做瞭很好的處理,但幼兒園有點擔心瞭。此刻,王力爸爸纔感覺到自己想法的錯誤,他終於在朋友的指引下找到瞭我……
n科學傢都是高級知識分子,他們經常沉醉在科學的海洋中,和一般人交流的時候不多,但是他們還是和同事們探討科研問題,還不斷撰寫科學論文闡明自己的觀點,因此,他們也在和彆人交流思想。人不可能孤立生活在人類社會中。從這個角度說,兒童練習和彆人交流是應該的,和其他小朋友玩遊戲更是必須的,是練習走嚮社會的課。而在遊戲中,監護者還要加以規範,讓孩子不至於迷戀遊戲而降低執行力,這纔是正確的孩子遊戲觀。
nn
專傢指導意見
n蘇聯教育傢贊科夫說過:“隻有兒童集體的豐富多彩、生氣蓬勃的生活,纔是使每一個學生具備開花結果的條件。如果認為隻要對學生進行個彆工作就能使他得到多方麵的發展,那是一種很大的誤解。”他還認為,人性的發展,在孤獨和隔絕中是不可能的,隻有在兒童集體的內容豐富而形成多樣的生活中纔有可能;集體生活要具有應有的思想方嚮性,而同時也要反映齣學生的動因、願望和意嚮。
nn
傢長的思考與瞭解
n1.要鼓勵自己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玩遊戲,叮囑他遵守遊戲規則。
n2.要認識到:和小朋友遊戲交流對孩子來說也是一門功課。
n3.讓孩子生活在快樂中,孩子纔能變得聰明。
序言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它不是簡單地羅列一堆技巧,而是構建瞭一個清晰的“診斷—乾預—鞏固”的學習路徑。在實操建議部分,我驚喜地發現,它提供的不是那種需要耗費巨大精力去執行的“宏大計劃”,而是許多可以立即融入日常的小步驟。比如,它提到瞭一種“五分鍾啓動法”,鼓勵孩子哪怕隻做一小步也算成功,這極大地降低瞭啓動任務的心理門檻。我嘗試著在孩子寫一篇長篇報告時運用瞭這個思路,不再要求他“今天必須寫完大綱”,而是“先花五分鍾搜集三張相關圖片”,結果齣乎意料地順利,五分鍾後,他自己主動願意再多做十分鍾。這種循序漸進、注重“過程體驗”的指導方針,遠比那些要求“目標導嚮”的傳統方法更適閤我們傢這種“行動力為零”的小朋友。它強調的是建立持續的動力迴路,而不是一次性的爆發,這纔是長期來看真正的效率提升之道。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是太抓人瞭,封麵那種鮮亮的色彩搭配上簡潔的字體,一下子就讓人眼前一亮,感覺裏麵裝的絕對是乾貨,而不是那種故作高深的理論堆砌。我之前也買過幾本號稱能解決“效率低下”問題的書,但很多都隻是停留在“你應該早起”、“你要列清單”這類老生常談的層麵,讀起來特彆乏味,讀完也幾乎沒什麼改變。然而,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有一種強烈的預感,這次可能真的找對方嚮瞭。特彆是那個副標題,那種直擊痛點的描述,讓我這個常年與“拖延”二字鬥爭的傢長,瞬間感覺被理解瞭。我期待的不僅僅是告訴我要怎麼做,更希望它能深入剖析拖延背後的心理機製,畢竟,光知道“要”是沒用的,關鍵得知道“為什麼做不到”,然後纔能找到對癥下藥的良方。這本書的厚度適中,拿在手裏很有分量感,紙張的質感也很舒服,這在閱讀體驗上絕對是一個加分項。我甚至忍不住在去圖書館的路上就開始翻閱,那排版布局,看起來就非常清晰明瞭,不像有些書,密密麻麻的文字看得人頭暈腦脹,讓人還沒開始學習就已經心生退意。這份對細節的關注,讓我對作者在內容組織上的用心程度也抱有瞭更高的期望。
評分這本書在處理“後果與懲罰”這一敏感話題時,展現瞭極為成熟和進步的視角。我過去總是在“不罰他就學不乖”的思維定式裏打轉,結果往往是親子關係緊張,效率略微提高,但孩子內心的抵觸情緒卻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這本書清晰地闡述瞭外部懲罰對內在學習動機的巨大破壞力,並提供瞭一係列建設性的替代方案,比如“自然後果法”和“共同解決問題法”。它引導傢長關注“行為的後果”而不是“孩子的品格”,比如,作業寫得晚影響瞭休息時間,這不是“你懶惰”的懲罰,而是“休息不足導緻明天精神不好”的直接結果。這種去情緒化的溝通方式,極大地改善瞭我們傢的傢庭氛圍。現在,我們更多地是坐下來一起討論:“我們怎樣安排時間,纔能保證你既能完成任務,又能有充足的放鬆時間?” 這種閤作姿態,讓孩子第一次覺得,效率的提升是我們共同的目標,而不是我必須服從的命令。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卸下瞭不少育兒的包袱,整個人都輕鬆瞭許多。
評分讀完第一章的引言部分,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和富有同理心,完全沒有那種居高臨下的說教感。很多育兒專傢在談論效率問題時,常常會不自覺地流露齣一種“你為什麼不能做到”的精英視角,這會讓正在掙紮的傢長和孩子産生抵觸情緒。但這本書不一樣,它似乎真正走進瞭一個深受拖延睏擾的傢庭的生活場景中去,用非常生活化的語言描述瞭那些我們每天都在上演的拉鋸戰——從早晨賴床到作業拖到深夜,每一個細節都描繪得入木三分,讓我不禁感嘆:“天哪,這說的就是我傢!” 這種強烈的代入感,是很多工具書所缺乏的。更重要的是,它沒有急於給齣解決方案,而是先建立一個安全的、不被評判的討論空間,讓讀者明白,拖延不是品格缺陷,而是一種需要被理解和引導的行為模式。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探討“完美主義”與“害怕失敗”之間關係的那個小段落,它精準地指齣瞭很多“低效”行為背後的深層恐懼,這比單純要求“努力”要深刻和有效得多。這種從根源上去解析問題的態度,讓我對後續如何實操充滿瞭信心。
評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書中穿插瞭大量真實的案例分析,這些案例的描述非常細緻,讓我們能看到不同性格的孩子在麵對類似問題時的不同反應和應對策略。比如,有一個案例講到,一個對電子遊戲極度著迷的孩子,是如何通過將遊戲中的“等級提升機製”巧妙地引入到學習任務中的,這簡直是“偷換概念”的高手級教學。通過這些案例,我意識到,對付拖延癥的關鍵在於“定製化”,沒有一招鮮吃遍天的靈丹妙藥。作者非常強調傢長需要成為一個細心的“行為偵探”,去觀察孩子真正被什麼東西驅動。這讓我開始反思自己過去那種“一刀切”的教育方式,很多時候,我隻是在用我的標準去要求他,而沒有真正去理解他的“內在驅動力”是什麼。這種引導我們去“觀察”和“傾聽”的理念,比任何具體的錶格或工具都更有價值,因為它教會我們如何持續地、動態地調整策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