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听孩子说,胜过对孩子说
定价:39.80元
作者:王双双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55524270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陪伴是*长情的告白。作者是一名作家,更是一个妈妈,她以温暖且感性的笔触记录她与两个女儿长达十年相处的甜蜜时光,在这本书里,我们看到认真与耐心陪伴女孩们成长的妈妈。 她陪女儿们阅读说故事,与她们在逆境飞翔、在甘苦中彼此鼓励。她因女儿们而学习爱的能力。
目录
作者介绍
王双双,作家、编剧江苏人,现居台北。2007年开始创作小说,出版小说逾十部。以半夏及重光的笔名出版小说。
作品包括《彼若盛花》《七年》《好姑娘永垂不朽》《好的时光遇见你》《半岛微光》等。2011年任职编剧,参与创作剧本
2015年创作剧本小说《以爱之名》。2015年成立创办悦读趣,推广阅读及写作。未来希望以自己的影响力,推广阅读,让阅读成为孩子们——小时候的习惯,长大后的生活。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我对市面上那些标榜“育儿圣经”的书籍大多持保留态度,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宇宙,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然而,这本书的名字,带着一种温和的、邀请式的姿态,让我无法抗拒。它没有用“教育秘籍”或“成功指南”这类夸张的词汇,而是选择了“胜过”,这个词用得极其巧妙,暗示了一种超越传统模式的智慧。我个人在陪读的过程中,经常被孩子问到一些我根本无法用几句话解释清楚的哲学问题,我当时的反应往往是搪塞或转移话题,现在想来,那份敷衍恰恰是错失了深入了解他们内心世界的良机。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情境对话脚本,或者至少是提供一种处理“尴尬沉默”和“激烈争吵”的底层逻辑。如果能学会像对待一位平等的思想伙伴那样去对待孩子,我想,我们彼此都会更轻松。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很有品味,米白色的纸张,印刷清晰,让人愿意捧着它慢慢阅读,而不是囫囵吞枣。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为那些在亲子沟通中感到精疲力尽的家长们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我常常在想,我们是不是把“沟通”这个词理解得过于狭隘了?我们总以为沟通就是信息的传递,是观点的交换,但实际上,真正的沟通是情感的联结。我之前读过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籍,虽然理论很扎实,但应用到日常琐碎的家庭生活中时,总觉得生硬且不自然。这本书的重点既然放在“听孩子说”,我推测它一定非常注重细节的捕捉和情境的还原。比如,当孩子因为一件小事而大发脾气时,我们是先关注他的情绪本身,还是先急着去分析他行为背后的动机?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指导我们辨识出孩子那些细微的求助信号的。这本书的排版看起来很舒服,字体大小适中,段落间留白恰当,这对于需要反复研读的教育类书籍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允许读者在吸收信息时有足够的思考空间。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似乎有着一套独特的观察世界的视角,这从书名就能窥见一斑。我最近在职场上处理一些复杂的人际关系,也常常用到“倾听”这个关键词,但说实话,在面对自家孩子时,我的耐心和技巧似乎都消失殆尽了。我常常在想,我们大人是不是都患上了“急于解决问题”的职业病,总想快速给孩子贴上标签,然后给出“标准答案”。这本书的厚度适中,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感,这说明内容一定经过了深度的提炼和打磨。我更关注的是那些关于“非语言沟通”的部分,因为很多时候,孩子的肢体语言和沉默比他们脱口而出的话语更具信息量。我猜想,作者一定是花了很多时间去观察和记录孩子在不同情境下的反应,然后才总结出这套行之有效的“聆听之道”。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强烈的共鸣感,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口中的“爱”,很多时候是以“控制”的面目出现的。我期待能从中找到如何平衡引导与尊重的微妙艺术,让亲子关系从单向输出变成双向流动的河流。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一个安静的下午,泡上一杯热茶,准备沉浸其中。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强烈的对比:“说”与“听”,这正是现代家庭教育中最容易失衡的两端。我们太习惯于自己的声音主导一切,以至于“听”成了一种礼节性的敷衍,而不是一种带着探究和接纳的姿态。我特别关注作者如何处理“权威”与“同理心”的平衡问题。作为家长,我们当然需要树立规则和界限,但如果树立界限的过程完全是单向的命令,那孩子学到的只是服从,而非理解。我期待作者能够深入探讨,如何在倾听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植入我们期望孩子吸收的价值观和生活智慧。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与孩子说话”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倾听者和观察者”的自我修炼指南。它承诺的不是立竿见影的奇效,而是潜移默化的心性成长。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光是看着就让人心里一动,那种细腻的情感一下子就抓住了我。我一直觉得,在教育孩子这条路上,我们大人总是在“说教”和“指引”的路上摇摆不定,结果往往是说得越多,孩子听得越少,甚至还产生了抵触情绪。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朴实,没有太多花哨的元素,反而给人一种沉静、真诚的感觉,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朋友在跟你耳语,分享一些他自己摸爬滚打出来的“心法”。我拿到手后,第一时间翻阅了目录,发现它不像那些干巴巴的理论书籍,而是充满了生活化的场景和案例。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分享一些具体的沟通技巧,比如孩子在表达愤怒或者沮丧时,我们应该如何放下自己的评判,真正地去倾听他们内心深处的声音。毕竟,我们总是急着告诉孩子“你应该怎样”,却忘了先去了解他们“正在经历什么”。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提供的不是一套僵硬的公式,而是一种思维模式的转变,一种回归教育本质的勇气。我希望它能帮我打磨掉那些不自觉流露出的控制欲和预设的答案,真正做到与孩子平等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