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世上没有好养的孩子:12岁前,父母必须做出的33个教养抉择:
定价:28.00元
作者:高子健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9-01
ISBN:978756406184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哈佛教育学博士王涛赞其为:*有用的实操手册! ◆多家幼教机构称其为:*好的“家-园”共建手册!◆300万粉丝一致评其为:一语道尽父母心声! ◆世上没有好养的孩子!育儿路上有太多左右为难!
内容提要
请爸妈“退后一步”,做个旁观者,别再插手过问孩子能做的事、别再念叨提醒孩子可以承担的事。你需要让他知道,他所做的一切是为了自己。他才是自己的主人。教育专家告诉你,这样教出自信、自律、专心、爱学习、有创意的好孩子! ◆成绩不好要不要请家教?→关于学习这件事,孩子要自己负起责任来。父母可以提供帮助,但他才是主角。 ◆该不该为孩子设立成绩奖?→孩子是马戏团的小猴吗?表演得好就可以得到香蕉? ◆该不该禁止孩子和异往?→大禹治水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用的是“疏”而非“堵”。此事同理。 ◆揍不揍爱反抗的孩子? →事实已经证明,“”是无效的。◆孩子被欺负家长帮不帮? →父母只要好三件事:专心倾听、适当分析、给予拥抱。至于要不要“打回去”,让孩子自己决定。
目录
PART 1教育内容上,成绩重要还是综合素质重要
成绩不好要不要请家教?——先分析成绩不好的原因
给不给孩子看课外书——是增长知识还是浪费时间
该不该为孩子设立成绩奖——物质利诱好不好
奥数要不要学——奥数到底能带来什么
兴趣班要不要上——尊重孩子真实的兴趣
要不要让孩子进“蹲坑班”——这个“大溜”要不要随
英语重要还是国语重要——国语是文化,英语是通关证
有没有必要非名校不进——起点到底要多高
PART 2教育方式上,怎么才能做到尊重不放纵
该不该禁止孩子和异往——不得不防的早恋
孩子的日记要不要看——监视,还是倾听
该不该和孩子交朋友——做了朋友还能做吗
暑托班要不要报——假期,还是学期
抢同学东西该不该强制处理——分析原因,对症
该不该让孩子管你的事——让孩子了解你的心
PART 3品格培养上,言教还是身教
家长会后要不要制造“管教”气氛——做老师与孩子沟通的桥梁
揍不揍爱反抗的孩子——给孩子时间,换一份认同
孩子追星管不管——区分楷模和偶像很重要
能不能逼孩子背词典——背的是词汇,缺失的是应用
PART 4个性发展上,怎样扬长避短
该不该让孩子“适度”自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该不该让孩子“被竞争”——过度竞争要不要干预
孩子做家务要不要付报酬——树立孩子的责任感
是否应该鼓励孩子帮助差生学习——会不会因此影响自己的成绩
该不该关孩子的电脑——跟进时代,适当控制
PART 5理顺亲子关系
孩子被欺负家长帮不帮——要不要替孩子出气
高压下出现的亲子裂痕要不要修复——维护良好的亲子关系很必要
该不该给老师送礼——送的是情还是礼
做“杜拉拉”还是做全职妈妈——坚定信念,智慧教子
孩子作业太多能不能鼓励孩子不做——要健康,还是要前途
PART 6生活上,“穷教”还是“富教”
相互送礼成风家长该不该阻止——支持还是限制
鞋买不买——攀比心理要不得
单亲家庭,该不该给孩子更多关爱——避开单亲教育误区
要不要让孩子自己支配压岁钱——教会孩子理财术
是不是要穷养儿子富养女——富神穷养身
作者介绍
高子健,心理咨询师,育儿专家,多家育儿杂志专栏作家。在多家早教机构、幼儿园担任教育教学顾问。对上千名0~12岁幼儿进行过长达十余年的跟踪记录,收集了厚达七米的手资料。这套书正脱胎于这些宝贵的资料。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我一开始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是抱着一种“找茬”的心态,想看看它到底能提出什么惊世骇俗的理论来颠覆我现有的育儿观。结果呢,它让我收获的不是颠覆,而是深深的共鸣和一种醍醐灌顶的释然。作者对“12岁前”这个黄金窗口期的把握极其精准,她没有把精力放在那些高深的心理学名词上,而是聚焦于父母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小事,比如“要不要告诉孩子事情的全部真相”、“如何处理亲戚间的不同育儿观念冲突”、“孩子做错事时的第一反应应该是什么”。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界限感”的讨论,它不再是强调冷冰冰的规则,而是将界限视为一种爱的表达,是告诉孩子“我爱你,所以我为你设立安全范围”的一种方式。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小节谈到“选择的权利”,它提醒我,在很多时候,我们替孩子做了太多“对他们好的选择”,却剥夺了他们发展自主判断力的机会。读完后,我开始有意识地减少对孩子日常着装、零食选择的主导权,虽然刚开始有点不适应,但看到孩子眼神里多出来的那份自信和思考,我明白,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不是教你如何“控制”孩子,而是教你如何“放手”得更科学、更智慧。
评分坦白讲,市面上充斥着太多育儿书籍,它们常常用过于理想化的情景来描述亲子互动,让人读完后感觉自己更像一个失败者。但这一本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接地气”和“反教条”。它不强求你成为完美的父母,它甚至允许你犯错,但要求你在犯错后有能力去修复。书中很多篇幅都在探讨“修复性沟通”的重要性,如何在高压冲突后,有效地重建连接,而不是让那道鸿沟越拉越大。我特别喜欢作者对“独立思考”的培养方式的阐述,它不是简单的“多问为什么”,而是要通过创造性的情境,让孩子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到逻辑和后果的关联。例如,关于金钱观的建立,它没有简单粗暴地说“要节俭”,而是设计了一系列让孩子参与家庭预算讨论的场景。这种“参与式教育”,让孩子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探索者。这本书读完后,我最大的收获是,教养不是一场战役,而是一场漫长而充满惊喜的“陪伴之旅”,而这位作者,就是旅途中那位最值得信赖的向导。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像一部层层递进的侦探小说,它不是直接告诉你答案,而是先抛出一个情境——比如,孩子因为一个无关紧要的错误而遭受了朋友的排挤,或者孩子突然对一个爱好失去了所有热情——然后引导你去层层剥茧,去探究这背后的深层原因。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失败教育”的态度。我们这个社会太害怕失败了,所以我们总想把孩子保护在无菌室里,不让他们沾染一点“错”的风险。但这本书清晰地指出,那些看似惨痛的“跌倒”,才是孩子未来强大的基石。我记得它提到,父母在孩子失败时,最忌讳的就是用“我早就告诉过你”这种句式来彰显自己的先知地位。那句话太刺耳了,刺痛的不仅是孩子的自尊,更是亲子关系中的信任裂痕。读完这个部分,我立刻反思了自己过去几次在孩子考试失利后的言辞,确实,那次对话的效果远远不如我预期中的“教育”,反而留下了一片阴影。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关于“沟通艺术”的实操手册,只不过它的沟通对象是尚未完全成熟的心灵。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在学习育儿技巧,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它迫使我跳出“我是家长,我说了算”的固有思维模式,去尝试用孩子的视角重新丈量这个世界。作者对于“情绪管理”的解读非常务实,她没有要求父母成为永远面带微笑的圣人,承认父母也有疲惫、也有失控的瞬间,这让作为读者的我感到无比放松和真实。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关于“界限与爱”的辩证关系。很多父母,包括我自己,常常把“溺爱”误认为“无条件的爱”。这本书帮我梳理清楚了界限的必要性——它不是惩罚,而是结构,是孩子认知世界安全感的框架。没有框架,爱就成了漂浮的、无依的云朵。我开始尝试在日常生活中,更清晰、更平静地设立一些小小的规则,比如晚餐时间的“电子设备禁区”,执行起来比我想象的要顺利得多,因为我的态度从“发号施令”转变成了“共同遵守约定”。这种内在心态的转变,比任何外在的技巧都更具持久的效力。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让人不禁停下来思考:我们这些做父母的,是不是总在“放养”和“过度干预”之间摇摆不定?我最近读完它,最大的感受就是,它不是那种端着架子的育儿“圣经”,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朋友,坐在你身边,拉着你的手,跟你聊那些我们私底下都会遇到的困惑和挣扎。它没有提供那种一招鲜吃遍天的“速效药”,相反,它引导你去审视那些在你家客厅里、餐桌上、孩子做作业时,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影响深远的“瞬间决策”。比如,面对孩子突如其来的坏脾气,你是选择息事宁人赶紧哄好,还是坚持原则让他学会处理挫折?这本书里的案例和探讨,让我意识到,我们对“好孩子”的定义或许过于狭隘,而我们为孩子设定的那些“跑道”,是不是早就把他们引向了我们自己设定的期望,而非他们真正想去的地方。那种细腻的笔触,尤其是在描述青春期前夜那种敏感又脆弱的心理变化时,简直是太到位了,让我忍不住停下来,抱了抱正在客厅里玩玩具的女儿,心里充满了理解和歉意——我之前可能太关注“规矩”本身,而忽略了规矩背后的那个小小的灵魂。这本书真的能帮你把那些模糊的育儿焦虑,具象化成一个个需要你认真面对的“十字路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