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走对小学的每一步
定价:29.80元
作者:李红延著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50238985
字数:
页码:
版次: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同一个孩子,在家长眼中和在老师眼中是不一样的。
作为一位老师,更懂得把孩子放到群体坐标系中考量的重要性——从横向比中看长短,从纵向比中求发展,才能收获更多的锻炼机会。化青色为浓郁,真诚分享只有老师才知道的小学教育的关键点,我们相信,在科学有效的家校配合下,每个孩子都能走对小学的每一步。
内容提要
作者是一位家长,也是一位老师。她理解天下父母的拳拳之心,更懂得把孩子放到群体坐标系中考量的重要性——从横向比中看长短,从纵向比中求发展,才能收获更多的锻炼机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光靠精彩的理论是不够的,能解决实际问题才是关键。孩子提早上学要做哪些准备、为什么努力却得不到好成绩、怎么辅导考前复习、做作业“磨洋工”治不治得好……针对这些令家长头疼的学习问题,作者总结十余年教学经验,对症,提出了科学有效的方法,帮助广大家长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辅导困境。
目录
章 让孩子慢慢成长,做他自己
1.哪有什么“全能冠军”
2.性格没有好坏之分
3.告别简单粗暴的“家长制”
4.知识不是书本上才有
5.梦是前进的内在动力
第二章 上学不必太焦虑
1.提早上学要早做准备
2.做好心理准备,培养行为习惯
3.入学后的两次生病高峰
4.转学是新的开始
第三章 学会交往是件大事
1.同学关系处不好,老是受欺负
2.手机里的暧昧短信
3.爱告状,专挑别人的错
4.友情变化无常
第四章 会学习,才能爱学习
1.上学后好像变笨了
2.没完成作业的孩子
3.在家会≠在学校会
4.努力却得不到好成绩
5.该请家庭教师吗
第五章 辅导学习是家长的必修课
1.考前复习要有针对性
2.冷静对待孩子的试卷
3.写好作文,积累和技巧两手抓
4.光看书是写不好作文的
5.辅导作业有高招
第六章 四个好习惯保证学习效果
1.好习惯一:不马虎
2.好习惯二:会倾听
3.好习惯三:能质疑
4.好习惯四:做后查
第七章 家庭是教育的主战场
1.教育不能“抢修”
2.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
3.要教,不要吓
4.不把别人家的孩子当标杆
5.培养自信心要做到10个字
6.单亲不单爱
7.惩戒是必要的,但不等于打骂
第八章 小毛病会导致大问题
1.拖拉:吃饭吃到凉,作业“磨洋工”
2.丢三落四:今天丢了笔,明天落了本
3.顶嘴:“你凭什么管我”
4.嫉妒:“看到他们得100分,我就生气”
5.撒谎:“今天没有作业”
6.情绪抵触:“你越这么说,我越那么做”
第九章 会“说”才会“教”
1.要经常和孩子谈话
2.唠叨的“独角戏”不管用
3.有效谈话的四个原则
4.用赏识代替命令
5.表扬也要讲究方法
第十章 家校合作,走稳求学步
1.当孩子挨批评时
2.该不该当班干部
3.为什么总是“我们老师说……”
4.不帮倒忙不添乱
后记 孩子也教会了老师很多
作者介绍
李红延,清华大学附属小学高级教师。工作25年来,曾荣获北京市“紫禁杯”班主任特等奖;当选北京市海淀区届“十佳班主任”;所教班级荣获“北京市班集体”光荣称号。1995年至今一直致力于家庭教育研究,先后在《父母必读》《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现代教育报》等*核心刊物上发表教育论文、随笔近80篇。2000年出版家庭教育专著,并在中国教育电视台主讲“小学生家庭教育20问”,现被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聘请为“北京市网上家长学校”课程团队主讲嘉宾。2010年提出“朴素教育”。2013年被东北师范大学聘请为硕士研究生导师。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简直是为那些在教育的十字路口徘徊的家长和老师们量身定做的指南!我读完后感觉像是醍醐灌顶,很多过去困扰我的教育理念上的迷雾一下子都消散了。作者的文笔非常细腻,她不是那种高高在上说教的教育专家,更像是我们身边一位经验丰富、心地善良的邻家长辈,用最朴实无华却又充满智慧的语言,描绘了小学教育的真实图景。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关于“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这一观点的阐述。书中用一系列生动的小故事,讲述了孩子们在探索知识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纯粹的好奇心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这些故事里没有戏剧性的反转,只有脚踏实地的记录,记录了孩子们如何从一次次的尝试、一次次的跌倒中,慢慢建立起对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是否过于关注分数和排名,而忽略了培养孩子终身学习的底层能力。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们看到,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点燃火种,而不是填满容器。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教”,更是关于“如何理解和陪伴”一个正在成长的灵魂。那种温暖而坚定的力量,让人读完后,更有信心去面对未来教育路上的种种挑战。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震撼,或许在于它对“失败”的重新定义。在我们的文化中,尤其是在学业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失败”是一个令人避之不及的词汇。然而,作者巧妙地将“犯错”或“暂时受挫”视为学习算法中不可或缺的“调试阶段”。书中用大量的篇幅论述了如何安全地为孩子创造一个“容错空间”。这不仅关乎孩子的心理健康,更关乎他们未来面对复杂世界的勇气。她描述了一系列在课堂上故意设置“小陷阱”或“开放式难题”的教学活动,目的就是为了观察和引导孩子在面对未知和错误时,第一反应是什么。是退缩、指责他人,还是积极分析原因,调整策略?作者提供了一套成熟的“复盘”流程,教会孩子们如何将挫败感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如何把每一次的“失误”都当成一次免费的、定制化的辅导课。这种积极面对逆境的心态培养,远比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点都来得宝贵,它关乎孩子一生的韧性和适应力,是真正意义上的“立身之本”。
评分读完整本书后,我产生了一种非常强烈的共鸣,仿佛作者完全理解了作为一名长期奋战在小学教育一线的老师所要面对的种种压力与欣慰。书中对“因材施教”的实践路径进行了详尽的描绘,这并非是那种理想化的口号,而是基于对不同学习风格、不同性格特质的孩子的细致观察和分类策略。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识别“隐性学习者”——那些在课堂上不显眼,但可能在动手操作或非结构化环境中展现出惊人天赋的孩子。她提供的观察工具和记录表格,简洁却极其有效,能帮助老师快速建立起对班级里每一个“独特个体”的全面认知。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倡导的不是通过高压手段来统一进度,而是通过构建一个相互支持、资源共享的微型学习社区。她强调了同伴互助的力量,以及如何设计出让“强者”乐于助人、“弱者”勇于求助的互动机制。这种集体智慧的激发,远比孤立的个体努力要来得持久和深远。这本书,无疑是提升一线教师专业素养和教育智慧的绝佳参考书。
评分我必须承认,刚开始翻开这本书时,我还有些许保留,毕竟市面上“成功教育法”的书籍太多了,大多是空泛的理论或者不切实际的“秘籍”。然而,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极强的实操性和人文关怀的深度融合。它没有提供一套僵硬的“SOP”(标准操作流程),而是提供了一套思考的框架和一套敏感的雷达。比如,书中关于如何处理孩子在特定年龄段出现的“逆反心理”的章节,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分析。作者没有简单地将这种行为定义为“不听话”,而是深入剖析了其背后的心理需求——渴望被尊重、寻求独立边界。她建议的应对策略也不是压制或惩罚,而是通过创造性的沟通方式,例如角色互换或者设定双方都能接受的规则,让孩子在安全范围内练习“掌控感”。这种基于对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而给出的建议,显得无比真诚和有效。我尝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了其中几个小技巧,效果立竿见影,孩子明显感受到了被理解,亲子间的对话质量也提升了一个档次。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教会我们如何成为一个更具同理心的教育者,用智慧的尺度去衡量每一个成长的瞬间。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语言风格,让我感受到了它在设计之初就拥有的那种“慢节奏、深呼吸”的理念。它不像很多教育书籍那样,用密集的论点和快速的节奏来压迫读者,相反,它更像是一篇篇精心打磨的散文诗,每一段文字都留有足够的空间供读者沉淀和反思。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书中穿插的那些对于教育本质的哲学思辨。她探讨了知识的流动性、创造力的培养途径,以及在一个快速迭代的社会中,我们究竟应该赋予孩子哪些“硬通货”的技能。这些思辨不是高不可攀的学术论调,而是植根于日常观察的深刻洞察。例如,书中提到“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孩子有能力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依然能找到方向并继续前行。”这句话如同一个警钟,提醒着所有教育者,我们正在培养的不是机器的零件,而是独立思考的个体。这种对教育使命的重新定义,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不再纠结于眼前的得失,而是着眼于孩子未来几十年的精神富足和适应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