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听孩子说,胜过对孩子说
定价:39.80元
售价:30.2元
作者:王双双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555242703
字数: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陪伴是*长情的告白。作者是一名作家,更是一个妈妈,她以温暖且感性的笔触记录她与两个女儿长达十年相处的甜蜜时光,在这本书里,我们看到认真与耐心陪伴女孩们成长的妈妈。 她陪女儿们阅读说故事,与她们在逆境飞翔、在甘苦中彼此鼓励。她因女儿们而学习爱的能力。
目录
作者介绍
王双双,作家、编剧江苏人,现居台北。2007年开始创作小说,出版小说逾十部。以半夏及重光的笔名出版小说。
作品包括《彼若盛花》《七年》《好姑娘永垂不朽》《好的时光遇见你》《半岛微光》等。2011年任职编剧,参与创作剧本
2015年创作剧本小说《以爱之名》。2015年成立创办悦读趣,推广阅读及写作。未来希望以自己的影响力,推广阅读,让阅读成为孩子们——小时候的习惯,长大后的生活。
文摘
序言
这本封面设计得相当朴素,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内容应该很扎实。我最近刚好在尝试调整和孩子的沟通方式,因为总觉得以前很多时候是自己在“说教”,而孩子听进去的似乎很有限。翻开目录,看到那些章节标题,就能感觉到作者对亲子沟通的理解不是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了孩子内心世界的探索。比如,有一章似乎在讲如何倾听孩子对规则的“看法”,而不是简单地强加我们的意愿。我特别期待能从中找到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技巧,毕竟理论说得再好,如果落地执行不了,那也是白搭。我希望它能教会我如何放下成年人的那种“我比你懂”的架子,真正沉下心来,用孩子的视角去看待那些日常的小冲突和小情绪。这本书如果能帮我搭建起一座和孩子之间更坚固的、基于理解的桥梁,那我就觉得买值了。我还注意到封底推荐语里提到了一句“看见未被听见的需要”,这句话一下子击中了我,因为我经常在孩子发脾气时,只看到了表面的“不听话”,却忽略了背后的不安或疲惫。
评分说实话,我是一个比较追求效率的人,看书也倾向于能快速get到重点的那种。这本看起来像是一本工具书,但又带着点哲学思辨的意味。我特别关注它对“有效倾听”的定义。很多育儿书都会强调倾听,但往往都是泛泛而谈,比如“多听少说”。我更想知道的是,当孩子在描述一个他自己都可能没理清的复杂感受时,我应该如何提问才能引导他更清晰地表达,而不是用我的逻辑去打断他。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场景化的对话示例,比如孩子因为考试失利而闷闷不乐,我该如何开口才能让他觉得我是站在他那边的盟友,而不是一个评判者。如果它能提供一套完整的“倾听闭环”,从接收信息、确认感受,到共同寻找解决方案,那简直是我的福音。我还在想,这种沟通方式会不会在青春期也同样适用?毕竟,随着孩子长大,他们需要的支持方式肯定会发生变化。
评分我最近读了几本关于儿童心理学的书,感觉理论知识已经积累得差不多了,现在最缺的就是“实践指南”。这本书的作者似乎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教育者或心理咨询师,从这本书的排版和用词来看,它不是那种生硬的说教,而更像是一位长辈在循循善诱。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非语言沟通”的。孩子在表达抗拒时,往往身体语言比语言更诚实,这本书有没有深入探讨如何解读那些沉默、躲闪或者不耐烦的肢体信号?我希望它能教会我如何识别孩子在“假装听懂了”背后的真实抵触情绪。而且,我期待它能给出一些“反向操作”的建议,比如,当孩子一直重复某个无理要求时,我们不应该正面驳斥,而是应该如何回应才能巧妙地打破这种僵局。如果这本书能让我和孩子之间的对话少一些“拉锯战”,多一些“心照不宣”,那就太棒了。我尤其希望看到关于如何处理“负面情绪”的章节,因为我发现自己很容易被孩子的负面情绪带着跑偏。
评分拿到书后,我首先留意了它的语言风格,感觉非常平实亲切,没有太多高深的学术词汇,这对于我们这些忙碌的父母来说非常友好。我最大的困惑之一是,当孩子提出的要求明显是不合理的,或者与家庭原则相悖时,如何进行“有边界感的倾听”?我不想一味地顺从,导致孩子无法建立规则感。这本书是不是提供了一种平衡的艺术,即既要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尊重,又要坚定地维护必要的底线?我特别想学习的是如何将“拒绝”包装成一种“合作”的提议。比如,孩子想通宵玩游戏,我不能只说“不行”,而是可以引导他一起讨论“一个既能满足玩乐欲望又不会影响第二天精力的折中方案”。如果它能教我如何把“管教”转化为一种共同协商的过程,那它就不仅仅是一本育儿书,更像是一本生活哲学指南了。我希望读完后,我能更自信地处理那些棘手的“不”字场合。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配色和字体选择,透露着一种沉稳的教育理念,让人感觉它不是那种追逐潮流的“速成秘籍”,而是经过时间沉淀的智慧结晶。我最想探究的是,当孩子开始展现出明显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时,我们以往那种以父母为中心的沟通模式该如何进行迭代升级。特别是对于正在进入“青春期前夜”的孩子,他们需要被当作一个“独立个体”来对待。我期待书中能有专门的篇幅探讨如何处理“代沟”在沟通中产生的噪音。一个很实际的问题是,当孩子谈论一些我们完全不理解的圈内文化或网络热词时,我们该如何表现出真诚的兴趣,而不是敷衍地“嗯嗯啊啊”。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套心法,让我们学会如何“共情一个我们不理解的世界”,那对于维系亲子关系中的亲密感将是至关重要的。我希望读完之后,我能更自然地融入到孩子的话题中去,成为他愿意分享秘密的“树洞”,而不是一个充满评判的“法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