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F:听孩子说,胜过对孩子说 王双双 青岛出版社 9787555242703

BF:听孩子说,胜过对孩子说 王双双 青岛出版社 978755524270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双双 著
图书标签:
  • 亲子沟通
  • 有效沟通
  • 家庭教育
  • 儿童心理
  • 倾听
  • 亲子关系
  • 教育方法
  • 王双双
  • 青岛出版社
  • 育儿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裕京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ISBN:9787555242703
商品编码:29492798970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听孩子说,胜过对孩子说

定价:39.80元

售价:30.2元

作者:王双双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555242703

字数: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陪伴是*长情的告白。作者是一名作家,更是一个妈妈,她以温暖且感性的笔触记录她与两个女儿长达十年相处的甜蜜时光,在这本书里,我们看到认真与耐心陪伴女孩们成长的妈妈。 她陪女儿们阅读说故事,与她们在逆境飞翔、在甘苦中彼此鼓励。她因女儿们而学习爱的能力。

目录


作者介绍


王双双,作家、编剧江苏人,现居台北。2007年开始创作小说,出版小说逾十部。以半夏及重光的笔名出版小说。

作品包括《彼若盛花》《七年》《好姑娘永垂不朽》《好的时光遇见你》《半岛微光》等。2011年任职编剧,参与创作剧本

2015年创作剧本小说《以爱之名》。2015年成立创办悦读趣,推广阅读及写作。未来希望以自己的影响力,推广阅读,让阅读成为孩子们——小时候的习惯,长大后的生活。

文摘











序言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句俗语,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似乎也同样适用。然而,当孩子不再是那个事事听从的“小大人”,而是拥有自己独立想法和情感的个体时,简单粗暴的“说教”早已失效。我们作为父母,习惯于将自己的经验、期望和对世界的理解一股脑地灌输给孩子,期望他们能够沿着我们规划的道路前行。但这样的方式,往往会遭遇孩子的沉默、抵触,甚至疏离,最终让亲子关系变得剑拔弩张。 其实,教育孩子并非一场单向的权力输出,而是一场充满智慧的平等对话。真正的沟通,不是老师与学生的讲台,也不是家长与仆从的命令,而是两个灵魂的交流,是心灵的碰撞。如果我们能够放下身段,真正地“听”孩子说话,倾听他们内心深处的想法、感受和困惑,我们或许会发现,他们眼中的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要精彩、要复杂,也需要我们更细腻的理解和引导。 这本书,将带我们踏上一段全新的亲子沟通之旅,它不是要我们学习多少枯燥的理论,也不是提供一套万能的“育儿秘籍”,而是引导我们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学习如何成为一个真正懂得倾听的父母。 倾听,是开启孩子心门的钥匙 我们常常急于表达,急于纠正,急于给出解决方案,却忽略了孩子内心最深处的渴望——被看见,被理解,被接纳。当孩子兴致勃勃地讲述一件在我们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时,我们是否能放下手中的手机,认真地看着他们的眼睛,用一种好奇和尊重的态度去回应?当孩子因为一次考试失利而垂头丧气时,我们是否能克制住“早跟你说过了”的冲动,而是先去感受他们的失落和难过? 倾听,并非仅仅是用耳朵接收声音,它更是一种心灵的朝向。它要求我们暂停评判,放下预设,全心全意地去感受对方的情绪,理解对方的立场,并以一种真诚的态度去回应。在本书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倾听的艺术,学习如何通过身体语言、眼神交流、积极回应来传递你的关注和接纳。我们将了解,一个充满善意的微笑,一个温暖的拥抱,一句“我明白你的感受”的回应,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能够瞬间拉近你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让他们愿意向你敞开心扉。 孩子的话语,蕴藏着成长的密码 在孩子的世界里,他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都可能隐藏着成长的信号。当孩子表现出焦虑、恐惧、愤怒时,这或许是他们在发出求助的信号,需要我们去解读,去安抚。当孩子对某个事物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时,这或许是他们在展现自己的天赋和兴趣,需要我们去支持,去呵护。 本书将引导我们像侦探一样,仔细地剖析孩子语言中的“潜台词”,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动机。我们将学习如何捕捉孩子情绪的蛛丝马迹,如何分辨他们话语中的真实需求,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我们会发现,很多时候,孩子们的“问题行为”,并非恶意,而是他们在探索世界、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如果我们能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以智慧的眼光去解读,就能在这些看似“麻烦”的时刻,发现他们成长的契机。 对话,是构建亲密关系的桥梁 有效的对话,是亲子关系中最宝贵的财富。它不是单方面的灌输,也不是激烈的争吵,而是一种相互的交流,一种情感的传递,一种智慧的碰撞。当孩子提出挑战性的问题时,我们是否能以一种平和而开放的态度去探讨?当孩子犯了错误时,我们是否能引导他们反思,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指责? 本书将提供一系列实用的对话技巧,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建立起高质量的沟通。我们将学习如何提出开放式问题,激发孩子的思考;如何运用“我”的表达方式,清晰地传达自己的感受,避免引起孩子的防御;如何引导孩子进行自我反思,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将明白,每一次真诚的对话,都是在为亲子关系添砖加瓦,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被信任,从而愿意将你视为最亲密的伙伴和朋友。 尊重,是培养独立人格的基石 真正的教育,不是塑造一个符合父母期望的“复制品”,而是帮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自信、有担当的个体。这需要我们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相信他们的能力,允许他们犯错,并支持他们从中学习。 本书将强调尊重在亲子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我们将探讨如何区分“管教”与“控制”,如何平衡“规则”与“自由”,如何鼓励孩子进行自主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我们将学习如何识别和肯定孩子的优点,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让他们明白,即使不完美,也同样被爱,同样有价值。当我们真正尊重孩子,他们才会学会尊重他人,尊重自己,成为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人格的成年人。 胜过“对孩子说”,是心灵的回归 “胜过对孩子说”,并非意味着我们要放弃表达,而是要改变表达的方式和重心。与其滔滔不绝地“说教”,不如静下心来“听孩子说”。因为,当我们真正倾听了孩子的内心,我们的“说”才会更有针对性,更有力量,更能触及孩子的心灵。 这本书,将是一次关于爱的学习,关于理解的实践,关于成长的探索。它将帮助我们从“控制者”的角色,转变为“陪伴者”和“引导者”,在平等、尊重、理解的氛围中,与孩子共同成长。让我们放下那些急于求成的焦虑,抛弃那些陈旧的说教模式,用一颗柔软的心,去倾听孩子的声音,去感受孩子的情绪,去陪伴孩子走过成长的每一个阶段。你会发现,当孩子感受到被真正地看见和理解时,他们会绽放出最美的光芒,而你,也会在与孩子的深度连接中,收获无与伦比的幸福和满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封面设计得相当朴素,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内容应该很扎实。我最近刚好在尝试调整和孩子的沟通方式,因为总觉得以前很多时候是自己在“说教”,而孩子听进去的似乎很有限。翻开目录,看到那些章节标题,就能感觉到作者对亲子沟通的理解不是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了孩子内心世界的探索。比如,有一章似乎在讲如何倾听孩子对规则的“看法”,而不是简单地强加我们的意愿。我特别期待能从中找到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技巧,毕竟理论说得再好,如果落地执行不了,那也是白搭。我希望它能教会我如何放下成年人的那种“我比你懂”的架子,真正沉下心来,用孩子的视角去看待那些日常的小冲突和小情绪。这本书如果能帮我搭建起一座和孩子之间更坚固的、基于理解的桥梁,那我就觉得买值了。我还注意到封底推荐语里提到了一句“看见未被听见的需要”,这句话一下子击中了我,因为我经常在孩子发脾气时,只看到了表面的“不听话”,却忽略了背后的不安或疲惫。

评分

说实话,我是一个比较追求效率的人,看书也倾向于能快速get到重点的那种。这本看起来像是一本工具书,但又带着点哲学思辨的意味。我特别关注它对“有效倾听”的定义。很多育儿书都会强调倾听,但往往都是泛泛而谈,比如“多听少说”。我更想知道的是,当孩子在描述一个他自己都可能没理清的复杂感受时,我应该如何提问才能引导他更清晰地表达,而不是用我的逻辑去打断他。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场景化的对话示例,比如孩子因为考试失利而闷闷不乐,我该如何开口才能让他觉得我是站在他那边的盟友,而不是一个评判者。如果它能提供一套完整的“倾听闭环”,从接收信息、确认感受,到共同寻找解决方案,那简直是我的福音。我还在想,这种沟通方式会不会在青春期也同样适用?毕竟,随着孩子长大,他们需要的支持方式肯定会发生变化。

评分

我最近读了几本关于儿童心理学的书,感觉理论知识已经积累得差不多了,现在最缺的就是“实践指南”。这本书的作者似乎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教育者或心理咨询师,从这本书的排版和用词来看,它不是那种生硬的说教,而更像是一位长辈在循循善诱。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非语言沟通”的。孩子在表达抗拒时,往往身体语言比语言更诚实,这本书有没有深入探讨如何解读那些沉默、躲闪或者不耐烦的肢体信号?我希望它能教会我如何识别孩子在“假装听懂了”背后的真实抵触情绪。而且,我期待它能给出一些“反向操作”的建议,比如,当孩子一直重复某个无理要求时,我们不应该正面驳斥,而是应该如何回应才能巧妙地打破这种僵局。如果这本书能让我和孩子之间的对话少一些“拉锯战”,多一些“心照不宣”,那就太棒了。我尤其希望看到关于如何处理“负面情绪”的章节,因为我发现自己很容易被孩子的负面情绪带着跑偏。

评分

拿到书后,我首先留意了它的语言风格,感觉非常平实亲切,没有太多高深的学术词汇,这对于我们这些忙碌的父母来说非常友好。我最大的困惑之一是,当孩子提出的要求明显是不合理的,或者与家庭原则相悖时,如何进行“有边界感的倾听”?我不想一味地顺从,导致孩子无法建立规则感。这本书是不是提供了一种平衡的艺术,即既要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尊重,又要坚定地维护必要的底线?我特别想学习的是如何将“拒绝”包装成一种“合作”的提议。比如,孩子想通宵玩游戏,我不能只说“不行”,而是可以引导他一起讨论“一个既能满足玩乐欲望又不会影响第二天精力的折中方案”。如果它能教我如何把“管教”转化为一种共同协商的过程,那它就不仅仅是一本育儿书,更像是一本生活哲学指南了。我希望读完后,我能更自信地处理那些棘手的“不”字场合。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配色和字体选择,透露着一种沉稳的教育理念,让人感觉它不是那种追逐潮流的“速成秘籍”,而是经过时间沉淀的智慧结晶。我最想探究的是,当孩子开始展现出明显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时,我们以往那种以父母为中心的沟通模式该如何进行迭代升级。特别是对于正在进入“青春期前夜”的孩子,他们需要被当作一个“独立个体”来对待。我期待书中能有专门的篇幅探讨如何处理“代沟”在沟通中产生的噪音。一个很实际的问题是,当孩子谈论一些我们完全不理解的圈内文化或网络热词时,我们该如何表现出真诚的兴趣,而不是敷衍地“嗯嗯啊啊”。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套心法,让我们学会如何“共情一个我们不理解的世界”,那对于维系亲子关系中的亲密感将是至关重要的。我希望读完之后,我能更自然地融入到孩子的话题中去,成为他愿意分享秘密的“树洞”,而不是一个充满评判的“法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