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带孩子去森林:来自“森林学校”的游戏与成长指南
定价:42.00元
作者:彼特·洪顿 珍妮·沃伦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51084402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l “自然之友”副总干事、盖娅自然学校校长、蚊滋滋童书出版妈妈三川玲热情推荐!l 26种游戏、手工技术和野外生存技巧,帮助你的孩子展开冒险、获取新知、体验惊奇并享受远离成人世界的自由。l 在森林学校席卷全球之际,培养孩子的野外生存技能、团体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孩子的自信心,本书已成为欧美等国家长们爱不释手的野外活动宝典。带孩子回归自然,为孩子提供不同的户外体验,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培养孩子从经验中学习的习惯,作为森林学校的经典指导性读物,本书将是你的。
内容提要
当今全球范围内兴起了许多致力于让孩子们重回自然的草根运动,森林学校(Forest School)就是其中之一。
森林学校源自上世纪90年代的英国,如今已发展为一种正在席卷全球的国际风潮。它提倡把孩子带回自然,以游戏为基础,以大自然为中心,帮助孩子展开冒险、获取新知、体验惊奇,并享受远离成人世界的自由。
作为森林学校的经典指导性读物,本书已在欧美等国成为家长们爱不释手的亲子野外活动宝典,书中囊括了伦敦森林学校中备受孩子们喜爱的26个小活动,共分4个类别:
户外游戏:包括旅程杖、老鹰寻宝等,帮助孩子们接近自然、探索自然;
手工创作:比如小小弓箭手、神奇魔法棒等,教会孩子们用从大自然中找到的天然材料进行手工创作,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创意和灵感;
户外生存:既教会孩子们如何搭建帐篷、在野外采集食物等技能,也能唤起他们对大自然的归属感与敬畏感;
集体游戏:帮助孩子们通过动物侦探、生命之网、贪睡熊等游戏学会协作与沟通,根据自身特点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并在无形中拉近与其他小伙伴之间的距离。
目录
目 录
导言 1
章 自然探索者
旅行杖 12
林地绘图 17
松鼠找橡果22
老鹰寻宝 27
哪棵树是我的?32
拍拍照,记一记37
第2章 有趣的森林艺术
神奇魔法棒44
住在树上的泥面具49
自然世界的头饰 55
冰的艺术 60
小小弓箭手 67
森林里也有珠宝 74
树枝相框 86
第3章 野外生存技巧
基础结绳术 94
搭建栖身所 107
野外取火 120
使用烟囱水壶 127
辨别野生食物 134
第4章 野外集体游戏
动物侦探 148
森林着火啦! 153
捕食者与猎物 158
生命之网 164
蝙蝠与飞蛾 170
饥饿的小鸟 174
蚂蚁小道 179
贪睡熊 184
作者介绍
·洪顿:森林学校认证教师,常年在伦敦等地为孩子们举办森林学校课程,此外,他还在一个旨在为城市贫民区弱势儿童提供帮助的慈善组织中担任艺术指导。他擅长创作历史题材的装饰性木刻,环保木艺方面也有出色表现。
珍妮·沃伦:拥有生态学士学位和环境保护理学硕士学位,大部分时间都在户外从事园艺工作。曾在美国乡间担任过12年的护林员,主要负责保护动物的栖息地,监测受保护物种的生存状况等。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是那种让人感到踏实和充满希望的英式幽默与务实主义的完美结合。它没有过度渲染自然的“治愈力”或者“神奇功效”,而是非常诚恳地探讨了在现代亲子关系中,自然活动如何充当一个“润滑剂”和“减压阀”的角色。我特别欣赏它对“无聊”的重新定义。书中指出,允许孩子在户外体验到适度的“无聊”,是激发他们创造力的重要前提。我们总想着用各种方式填满孩子的时间,这本书却鼓励我们留白。我尝试了书里建议的一个“静默十分钟”的练习,让全家人一起坐在户外,什么都不做,只是聆听周围的声音。一开始大家都很不适应,孩子也嚷嚷着无聊,但坚持下来后,我竟然听到了邻居家屋顶上的鸟叫声,以及风吹过树叶时那种独特的沙沙声,这种被刻意“过滤”掉的声音,带来的平静感远超任何冥想APP。这本书不仅是给孩子的指南,它更像是一份给疲惫父母的“解药”,教会我们如何通过自然,重新建立与孩子之间不被日常琐事干扰的、高质量的连接。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户外探索的圣经,我得说,它完全改变了我们一家对“玩耍”的定义。在拿到它之前,我总觉得带孩子接触自然就是要搞一些大场面,比如特意去很远的自然保护区,带上一堆装备。结果呢,这本书巧妙地引导我意识到,最好的自然就在我们家后院,或者小区里的小树林里。它不是那种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了实操性极强的活动建议。比如,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利用身边最不起眼的树叶、石头、泥土,搭建一个“迷你生态系统”的玩法,那种观察植物生长和昆虫迁徙的细微过程,比任何昂贵的科学玩具都要震撼。我记得有一次,我们按照书里提到的一个“森林寻宝游戏”的线索,孩子们在翻动腐叶堆的时候,兴奋地发现了一条蚯蚓,那种纯粹的、源于发现的快乐,是电子屏幕永远无法给予的。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放下手机,真正地进入孩子的世界,用他们的视角去看待那些被我们成年人忽略的奇妙细节。这种陪伴的质量,是无价的。它让我从一个“看护者”变成了一个“共同探索者”。这本书的叙事非常温暖,读起来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充满耐心的老朋友在耳边轻声细语地分享秘诀,而不是冷冰冰的说明书。
评分我最初被这本书吸引,是因为它标题里那个“森林学校”的概念,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关于早期教育理念的严肃著作,可能需要我做大量的笔记和准备工作才能实践。然而,阅读体验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它读起来更像是一本充满灵感的剧本集,而不是教科书。作者们似乎拥有将任何平凡的户外场景瞬间转化为一个充满魔力的学习场地的魔法。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风险与挑战”的论述部分。它非常清醒地指出了现代社会对儿童保护过度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倡的不是完全放任自流,而是一种审慎的、基于信任的风险引导。例如,书中会告诉你,如何在一棵安全的、低矮的树下,鼓励孩子尝试攀爬,以及在他们摔倒时,如何引导他们分析自己失衡的原因,而不是立刻斥责他们“不小心”。这种培养孩子内在安全感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方法,比简单地告诉他们“这里危险,不许动”要有效得多。我开始尝试用书中的“非指令性提问”来引导我的孩子,比如“你觉得这根树枝能支撑多重的重量?”而不是“别爬那么高!”这种微妙的语言转变,极大地激发了孩子的自主性和对环境的敬畏感,而不是恐惧感。这本书的纸张和装帧也很有质感,让人忍不住想随身携带,随时翻阅。
评分从装帧设计上来看,这本书的设计者显然也深刻理解了“户外”的精髓。它不是那种亮瞎眼的塑料封面,而是采用了一种亲近泥土和树皮的低饱和度色调,拿在手上就有一种质朴的触感。内容上,我最喜欢的是它对“非结构化游戏”的推崇。它不是简单地提供“怎么玩”的步骤,而是提供“为什么这么玩”的哲学基础。比如,关于“建造庇护所”的那一节,它没有提供精确的蓝图,而是探讨了人类对“家”的原始需求,以及如何在自然材料中实现这种安全感。我带着我的大女儿一起,用树枝和苔藓搭了一个临时的“小动物旅馆”,这个过程充满了试错、讨论和妥协,这本身就是一个完美的团队协作与工程学习案例。最重要的是,这本书的作者们似乎非常理解现代父母的焦虑点,他们不断地强调“过程比结果重要”,以及“每一次户外活动都是独一无二的成功”。这种去功利化的教育观,极大地减轻了我的压力,让我能够真正地享受和孩子在泥土中打滚的快乐,而不是担心他们弄脏衣服或者浪费时间。这本书值得每一位希望孩子拥有更具韧性和创造力的心灵的家长拥有。
评分对于那些像我一样,生活在钢筋水泥丛林中,周末才勉强能挤出时间去公园的家长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微型自然浸入法”简直是及时雨。我曾经很苦恼,我们没有大片森林资源,是不是就错失了培养孩子亲自然情感的最佳时期。这本书明确地打消了我的顾虑。它提供的大量活动,核心不在于“森林”的宏大,而在于“自然元素”的互动。比如,书中有一章专门讲如何观察水流和泥土的特性,即使是在城市里的人工小溪边,也能进行非常深入的观察和实验。我跟着书里的指导,用一个塑料瓶和一些天然材料,成功地制作了一个简易的“水土流失观察模型”,过程简单到令人难以置信,但孩子们对水如何带走土壤的认知,却达到了我预想中的深度。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它不是按照季节或者年龄来划分,而是更倾向于“主题式探索”,比如“声音的地图”、“天空的秘密”等等,这让我们可以根据当下的兴趣点灵活选择,而不是被固定在某个时间表里。它带来的启示是:自然教育的关键在于专注和沉浸,而不是地理位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