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帶孩子去森林:來自“森林學校”的遊戲與成長指南
定價:42.00元
作者:彼特·洪頓 珍妮·沃倫
齣版社:九州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51084402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l “自然之友”副總乾事、蓋婭自然學校校長、蚊滋滋童書齣版媽媽三川玲熱情推薦!l 26種遊戲、手工技術和野外生存技巧,幫助你的孩子展開冒險、獲取新知、體驗驚奇並享受遠離成人世界的自由。l 在森林學校席捲全球之際,培養孩子的野外生存技能、團體協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以及孩子的自信心,本書已成為歐美等國傢長們愛不釋手的野外活動寶典。帶孩子迴歸自然,為孩子提供不同的戶外體驗,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培養孩子從經驗中學習的習慣,作為森林學校的經典指導性讀物,本書將是你的。
內容提要
當今全球範圍內興起瞭許多緻力於讓孩子們重迴自然的草根運動,森林學校(Forest School)就是其中之一。
森林學校源自上世紀90年代的英國,如今已發展為一種正在席捲全球的國際風潮。它提倡把孩子帶迴自然,以遊戲為基礎,以大自然為中心,幫助孩子展開冒險、獲取新知、體驗驚奇,並享受遠離成人世界的自由。
作為森林學校的經典指導性讀物,本書已在歐美等國成為傢長們愛不釋手的親子野外活動寶典,書中囊括瞭倫敦森林學校中備受孩子們喜愛的26個小活動,共分4個類彆:
戶外遊戲:包括旅程杖、老鷹尋寶等,幫助孩子們接近自然、探索自然;
手工創作:比如小小弓箭手、神奇魔法棒等,教會孩子們用從大自然中找到的天然材料進行手工創作,鼓勵他們錶達自己的創意和靈感;
戶外生存:既教會孩子們如何搭建帳篷、在野外采集食物等技能,也能喚起他們對大自然的歸屬感與敬畏感;
集體遊戲:幫助孩子們通過動物偵探、生命之網、貪睡熊等遊戲學會協作與溝通,根據自身特點在集體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並在無形中拉近與其他小夥伴之間的距離。
目錄
目 錄
導言 1
章 自然探索者
旅行杖 12
林地繪圖 17
鬆鼠找橡果22
老鷹尋寶 27
哪棵樹是我的?32
拍拍照,記一記37
第2章 有趣的森林藝術
神奇魔法棒44
住在樹上的泥麵具49
自然世界的頭飾 55
冰的藝術 60
小小弓箭手 67
森林裏也有珠寶 74
樹枝相框 86
第3章 野外生存技巧
基礎結繩術 94
搭建棲身所 107
野外取火 120
使用煙囪水壺 127
辨彆野生食物 134
第4章 野外集體遊戲
動物偵探 148
森林著火啦! 153
捕食者與獵物 158
生命之網 164
蝙蝠與飛蛾 170
飢餓的小鳥 174
螞蟻小道 179
貪睡熊 184
作者介紹
·洪頓:森林學校認證教師,常年在倫敦等地為孩子們舉辦森林學校課程,此外,他還在一個旨在為城市貧民區弱勢兒童提供幫助的慈善組織中擔任藝術指導。他擅長創作曆史題材的裝飾性木刻,環保木藝方麵也有齣色錶現。
珍妮·沃倫:擁有生態學士學位和環境保護理學碩士學位,大部分時間都在戶外從事園藝工作。曾在美國鄉間擔任過12年的護林員,主要負責保護動物的棲息地,監測受保護物種的生存狀況等。
文摘
序言
對於那些像我一樣,生活在鋼筋水泥叢林中,周末纔勉強能擠齣時間去公園的傢長來說,這本書提供的“微型自然浸入法”簡直是及時雨。我曾經很苦惱,我們沒有大片森林資源,是不是就錯失瞭培養孩子親自然情感的最佳時期。這本書明確地打消瞭我的顧慮。它提供的大量活動,核心不在於“森林”的宏大,而在於“自然元素”的互動。比如,書中有一章專門講如何觀察水流和泥土的特性,即使是在城市裏的人工小溪邊,也能進行非常深入的觀察和實驗。我跟著書裏的指導,用一個塑料瓶和一些天然材料,成功地製作瞭一個簡易的“水土流失觀察模型”,過程簡單到令人難以置信,但孩子們對水如何帶走土壤的認知,卻達到瞭我預想中的深度。這本書的結構非常清晰,它不是按照季節或者年齡來劃分,而是更傾嚮於“主題式探索”,比如“聲音的地圖”、“天空的秘密”等等,這讓我們可以根據當下的興趣點靈活選擇,而不是被固定在某個時間錶裏。它帶來的啓示是:自然教育的關鍵在於專注和沉浸,而不是地理位置。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風格是那種讓人感到踏實和充滿希望的英式幽默與務實主義的完美結閤。它沒有過度渲染自然的“治愈力”或者“神奇功效”,而是非常誠懇地探討瞭在現代親子關係中,自然活動如何充當一個“潤滑劑”和“減壓閥”的角色。我特彆欣賞它對“無聊”的重新定義。書中指齣,允許孩子在戶外體驗到適度的“無聊”,是激發他們創造力的重要前提。我們總想著用各種方式填滿孩子的時間,這本書卻鼓勵我們留白。我嘗試瞭書裏建議的一個“靜默十分鍾”的練習,讓全傢人一起坐在戶外,什麼都不做,隻是聆聽周圍的聲音。一開始大傢都很不適應,孩子也嚷嚷著無聊,但堅持下來後,我竟然聽到瞭鄰居傢屋頂上的鳥叫聲,以及風吹過樹葉時那種獨特的沙沙聲,這種被刻意“過濾”掉的聲音,帶來的平靜感遠超任何冥想APP。這本書不僅是給孩子的指南,它更像是一份給疲憊父母的“解藥”,教會我們如何通過自然,重新建立與孩子之間不被日常瑣事乾擾的、高質量的連接。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戶外探索的聖經,我得說,它完全改變瞭我們一傢對“玩耍”的定義。在拿到它之前,我總覺得帶孩子接觸自然就是要搞一些大場麵,比如特意去很遠的自然保護區,帶上一堆裝備。結果呢,這本書巧妙地引導我意識到,最好的自然就在我們傢後院,或者小區裏的小樹林裏。它不是那種枯燥的理論說教,而是充滿瞭實操性極強的活動建議。比如,書中詳細描述瞭如何利用身邊最不起眼的樹葉、石頭、泥土,搭建一個“迷你生態係統”的玩法,那種觀察植物生長和昆蟲遷徙的細微過程,比任何昂貴的科學玩具都要震撼。我記得有一次,我們按照書裏提到的一個“森林尋寶遊戲”的綫索,孩子們在翻動腐葉堆的時候,興奮地發現瞭一條蚯蚓,那種純粹的、源於發現的快樂,是電子屏幕永遠無法給予的。更重要的是,它教會瞭我如何放下手機,真正地進入孩子的世界,用他們的視角去看待那些被我們成年人忽略的奇妙細節。這種陪伴的質量,是無價的。它讓我從一個“看護者”變成瞭一個“共同探索者”。這本書的敘事非常溫暖,讀起來就像是一位經驗豐富、充滿耐心的老朋友在耳邊輕聲細語地分享秘訣,而不是冷冰冰的說明書。
評分從裝幀設計上來看,這本書的設計者顯然也深刻理解瞭“戶外”的精髓。它不是那種亮瞎眼的塑料封麵,而是采用瞭一種親近泥土和樹皮的低飽和度色調,拿在手上就有一種質樸的觸感。內容上,我最喜歡的是它對“非結構化遊戲”的推崇。它不是簡單地提供“怎麼玩”的步驟,而是提供“為什麼這麼玩”的哲學基礎。比如,關於“建造庇護所”的那一節,它沒有提供精確的藍圖,而是探討瞭人類對“傢”的原始需求,以及如何在自然材料中實現這種安全感。我帶著我的大女兒一起,用樹枝和苔蘚搭瞭一個臨時的“小動物旅館”,這個過程充滿瞭試錯、討論和妥協,這本身就是一個完美的團隊協作與工程學習案例。最重要的是,這本書的作者們似乎非常理解現代父母的焦慮點,他們不斷地強調“過程比結果重要”,以及“每一次戶外活動都是獨一無二的成功”。這種去功利化的教育觀,極大地減輕瞭我的壓力,讓我能夠真正地享受和孩子在泥土中打滾的快樂,而不是擔心他們弄髒衣服或者浪費時間。這本書值得每一位希望孩子擁有更具韌性和創造力的心靈的傢長擁有。
評分我最初被這本書吸引,是因為它標題裏那個“森林學校”的概念,我本來以為這會是一本關於早期教育理念的嚴肅著作,可能需要我做大量的筆記和準備工作纔能實踐。然而,閱讀體驗完全齣乎我的意料——它讀起來更像是一本充滿靈感的劇本集,而不是教科書。作者們似乎擁有將任何平凡的戶外場景瞬間轉化為一個充滿魔力的學習場地的魔法。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關於“風險與挑戰”的論述部分。它非常清醒地指齣瞭現代社會對兒童保護過度所帶來的負麵影響,提倡的不是完全放任自流,而是一種審慎的、基於信任的風險引導。例如,書中會告訴你,如何在一棵安全的、低矮的樹下,鼓勵孩子嘗試攀爬,以及在他們摔倒時,如何引導他們分析自己失衡的原因,而不是立刻斥責他們“不小心”。這種培養孩子內在安全感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方法,比簡單地告訴他們“這裏危險,不許動”要有效得多。我開始嘗試用書中的“非指令性提問”來引導我的孩子,比如“你覺得這根樹枝能支撐多重的重量?”而不是“彆爬那麼高!”這種微妙的語言轉變,極大地激發瞭孩子的自主性和對環境的敬畏感,而不是恐懼感。這本書的紙張和裝幀也很有質感,讓人忍不住想隨身攜帶,隨時翻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