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宽带综合接入技术
定价:28.00元
作者:刘伟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9-01
ISBN:978703019992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内容新颖,选题广泛,参考了近几年接入网的*研究成果,系统地介绍了基于IP的宽带综合接入技术,包括铜线接入、光纤接入、无线接入以及宽带综合接入等*技术进展。本书内容共分8章:第l章为宽带综合接入技术概述,第2章为非对称数字用户线——ADSL,第3章为VDSL接入技术,第4章为光纤同轴混合接入技术,第5章为无源光纤接入技术,第6章为无线局域网,第7章为宽带无线接入,第8章为宽带综合接入的现状和未来。
本书适合从事宽带综合接入技术研究和开发的工程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以作为高等院校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教学参考书。
目录
前言
章 宽带综合接入技术概述
1.1 接入网的基本概念
1.1.1 接入网的定义
1.1.2 接入网的特点
1.1.3 接入网的功能
1.2 由窄带接入到宽带接入
1.2.1 窄带接入
1.2.2 宽带综合接入
1.3 宽带接入网的分类
1.3.1 铜线接入技术
1.3.2 光纤同轴混合接入技术
1.3.3 无源光纤接入技术
1.3.4 无线接入技术
1.4 宽带综合接入业务
1.4.1 综合接入业务的Qos要求
1.4.2 综合接入业务的热点
1.5 本书的内容安排
第2章 非对称数字用户线——ADSL
2.1 ADSL接入技术简介
2.2 ADSL接入网络的结构和协议
2.2.1 ADSL的参考模型
2.2.2 典型的ADSL接入网络体系结构和协议
2.2.3 VoADSL接入网体系结构
2.3 ADSL调制解调器的设计
2.3.1 ADSL调制器的设计
2.3.2 ADSL解调器的设计
2.3.3 ADSL调制解调器的频谱特性
2.4 ADSL的增强技术——ADSL2和ADSL2
2.4.1 ADSL2的设计特点
2.4.2 ADSL2 的设计特点
2.5 ADSL中比特加载技术
2.5.1 比特加载技术描述
2.5.2 比特加载算法
2.5.3 数值仿真结果
第3章 VDSL接入技术
3.1 VDSL接入技术简介
3.1.1 VDSL接入网的参考模型
3.1.2 VDSL的传输能力
3.1.3 VDSL的标准
3.2 VDSL收发器设计
3.2.1 TPS-TC子层的功能
3.2.2 PMS-TC子层的功能
3.2.3 PMD子层的功能
3.3 VDSL2简介
3.4 VDSL2中的串音消除技术
3.4.1 串音的特性和影响
3.4.2 VDSL2串音解决方案
3.4.3 VDSL2串音抵消方案
第4章 光纤同轴混合接入技术
4.1 光纤同轴混合接入技术简介
4.1.1 有线电视网络的结构
4.1.2 HFC接入网的协议栈
4.1.3 HFC接入的标准
4.2 DOCSIS中的物理层
4.2.1 DOCSIS下行传输规范
4.2.2 DOCSIS上行传输规范
4.3 DOCSIS的MAC层协议
4.3.1 DOCSIS的MAC帧结构
4.3.2 DOCSIS的MAC管理消息
4.3.3 DOCSIS的MAC层操作
4.4 DOCSIS中的信道绑定技术
4.4.1 下行信道绑定技术
4.4.2 上行信道绑定技术
第5章 无源光纤接入技术
5.1 无源光纤接入技术简介
5.1.1 无源光网络简介
5.1.2 PON的拓扑结构
5.1.3 TDMA-PON和WDMA-PON
5.1.4 PON技术的标准化
5.2 EPON的体系结构
5.2.1 EPON和物理层相关的内容
5.2.2 EPON和数据链路层相关的内容
5.2.3 EPON中的数据传输
5.2.4 EPON的承载业务
5.3 多点控制协议
5.3.1 带宽分配
5.3.2 自动发现机制
5.3.3 往返时间测量
5.3.4 时间戳的参考方式
5.4 EPON中的逻辑仿真技术
5.4.1 点到点仿真
5.4.2 共享媒体仿真
5.4.3 点到点仿真和共享媒体仿真的结合
5.4.4 终解决方案
5.4.5 LLID过滤准则
5.5 GPON接入技术
5.5.1 GPON的物理媒体相关子层
5.5.2 GPON支持的业务和接口
5.5.3 GPON中的传输汇聚子层
5.5.4 GPON和EPON的融合
第6章 无线局域网
6.1 无线局域网简介
6.1.1 无线局域网的组成
6.1.2 无线局域网的标准
6.2 无线局域网的物理层设计
6.2.1 IEEE802.11a的物理层实现方法
6.2.2 IEEE802.11b的物理层实现方法
6.3 无线局域网的MAc层设计
6.3.1 IEEE802.11的MAC帧的结构
6.3.2 无线局域网的DcF接入方式
6.3.3 无线局域网的PCF接入方式
6.3.4 IEEE802.11中的数据分段
6.4 无线局域网的性能分析
6.4.1 理想信道条件下uDP的性能
6.4.2 RTS/CTS对UDP性能的影响
6.5 无线局域网的QoS保证
6.5.1 IEEE802.11e中的HCF功能
6.5.2 IEEE802.11e中的HCF性能仿真
6.5.3 IEEE802.11e中的VoIP业务
第7章 宽带无线接入
7.1 宽带无线接入系统简介
7.1.1 宽带无线接入的特点
7.1.2 宽带无线接入标准的发展过程
7.2 宽带无线接入的物理层结构
7.2.1 WirelessMAN-SC物理层结构
7.2.2 WirelessMAN-SCa物理层结构
7.2.3 WirelessMAN-OFDM物理层结构
7.2.4 WirelessMAN-OFDMA物理层结构
7.3 宽带无线接入的MAC层结构
7.3.1 业务相关汇聚子层
7.3.2 MAC公共部分子层
7.4 宽带移动无线接入IEEE802.16e
7.4.1 IEEES02.16e的物理层设计
7.4.2 IEEE802.16e的MAC层的增强
7.5 宽带无线接入和EV-DO、HSPA的比较
第8章 宽带综合接入的现状和未来
8.1 宽带综合接入的现状
8.1.1 宽带接入网的传输能力
8.1.2 宽带接入业务的QoS要求
8.1.3 宽带接入网的管理
8.2 宽带综合接入的未来
8.2.1 宽带接入技术的发展
8.2.2 宽带接入网中的QoS保证机制
参考文献
缩写词表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内容,说实话,刚开始看的时候,感觉有点挑战性,因为里面涉及的技术点非常多,而且有些是比较底层的原理。但当我耐下心来,一点一点地啃下去,就逐渐领会到它的价值所在。它对各种接入方式的演进历史梳理得非常清晰,从最早的PSTN、xDSL,到后来的光纤接入,再到现在的5G,每一个阶段的技术特点、优势劣势都分析得很到位。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关于铜线接入的衰落和光纤接入的崛起,书中详细介绍了为什么光纤能带来如此大的带宽提升,以及在用户侧如何进行终端设备的配置和管理。另外,它还涉及了一些比较前沿的技术,比如在家庭网络中如何实现超高清视频传输和低延迟游戏体验,以及相关的QoS(服务质量)保障机制。虽然有些章节对我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吃力,需要查阅一些额外的资料,但总体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的宽带接入技术图景,让我对这个领域有了更系统、更深入的认识。
评分我最近正在研究下一代通信网络的发展,所以买了这本《宽带综合接入技术》来看,结果发现它确实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洞见。它不仅仅是介绍技术,更重要的是分析了这些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挑战和解决方案。例如,在讲述千兆宽带普及的章节,它深入探讨了运营商在网络升级过程中面临的成本、频谱、用户体验等问题,以及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业务模式的改变来应对。我尤其喜欢它对物联网(IoT)接入技术的部分,里面详细介绍了NB-IoT、LoRa等低功耗广域网技术,以及它们在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应用前景。书中的一些关于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的内容也让我受益匪浅,尤其是在数据传输和设备认证方面,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思路。尽管我不是技术出身,但书中清晰的逻辑和详实的论证,让我能够逐步理解复杂的概念。它也让我意识到,宽带接入技术的发展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是与业务需求、市场变化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综合性工程。
评分这本书拿到手,第一感觉就是沉甸甸的,厚实。翻开目录,感觉内容确实很宏大,从基础的物理层原理,到各种接入方式的演进,再到网络层和应用层的设计,几乎把宽带接入的方方面面都囊括进去了。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光纤接入的部分,里面详细介绍了GPON、EPON等技术,还有波分复用(WDM)的原理和应用,读起来感觉很扎实,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介绍。尤其是对各种光器件的特性分析,以及光缆的敷设和维护,都写得相当具体,感觉作者在这一块下了很大的功夫。另外,它还讲到了移动宽带接入,比如4G、5G的技术演进,以及相关的基站建设和网络优化,这些内容对于我了解通信行业的发展趋势很有帮助。书中还有很多图表和案例分析,让原本可能枯燥的技术讲解变得生动形象,更容易理解。虽然书很厚,但里面的知识点分布得很合理,不会让人觉得一下子 overwhelmed。整体来说,这是一本非常全面的、实用的参考书,对于想深入了解宽带接入技术的人来说,绝对是值得一读的。
评分拿到这本《宽带综合接入技术》,我抱着学习的心态去翻阅,没想到里面内容如此丰富,让我大开眼界。尤其是关于数据中心互联(DCI)和城域网(MAN)的部分,它详细阐述了各种高速互联技术,如100G、400G以太网,以及光传输网络(OTN)的架构和应用。书中对不同传输介质的优缺点分析,以及在特定场景下的选择依据,都写得非常透彻。我还注意到它对SDN(软件定义网络)和NFV(网络功能虚拟化)在宽带接入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这对于理解未来网络的灵活性和可编程性非常有启发。另外,我个人对无线接入网的技术演进很感兴趣,书中对Wi-Fi 6、Wi-Fi 6E等新一代无线技术,以及它们的性能提升、应用场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让我对家庭和办公网络的升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比较学术化,但逻辑清晰,条理分明,对于有一定技术基础的读者来说,会觉得非常有价值。
评分我之前在做一些关于运营商网络架构的分析时,发现对宽带接入这块的理解一直不够深入,正好看到这本书,就买来作为参考。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实在,它不仅讲解了各种接入技术本身的原理,更重要的是将这些技术置于整个通信网络的大背景下进行分析,讨论了它们在网络中的位置、功能以及与其他网络部分的协同关系。我特别关注了关于网络切片和5G SA(独立组网)的相关章节,书中对这些概念的解释非常清晰,并且结合了实际的网络部署案例,让我对未来5G网络的多样化服务有了更深的理解。此外,它还涉及了用户终端接入设备的选择和配置,以及相关的故障排除和性能优化方法,这些细节对于一线工程师来说,实用性非常强。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本关于宽带接入领域发展趋势的战略性读物,为我提供了很多思考的维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