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87302193869 移动通信技术及应用(高等学校教材 电子信息) 清华大学出版社

9787302193869 移动通信技术及应用(高等学校教材 电子信息) 清华大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彦文 著
图书标签:
  • 移动通信
  • 通信技术
  • 电子信息
  • 教材
  • 高等教育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无线通信
  • 移动网络
  • 信号处理
  • 通信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聚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193869
商品编码:2955986148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0-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移动通信技术及应用(高等学校教材 电子信息)

定价:29.00元

作者:吴彦文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6-01

ISBN:978730219386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系统、全面地介绍了移动通信的相关概念、关键技术以及一些典型的移动通信系统,如GSM、CDMA、PAS、GPRS和WCDMA的特点、无线接口以及控制与管理等,并就移动通信的增值业务与应用也做了的阐述。本书结合当前我国移动通信的建设和近期发展进行编写,兼顾了理论性、系统性、实用性和方向性,具有全面和深入的特点,是一本比较好的专业书籍,可用作电子信息相关专业高年级的教科书以及从事移动通信建设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章 移动通信概论
 学习目标
 学习指导
 知识地图
 课程学习
 1.1 移动通信的概念与意义
  思考与练习
1.2 移动通信的发展
  1.2.1 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
  1.2.2 我国移动通信发展概况
  1.2.3 移动通信不同侧面的发展
  1.2.4 移动通信的未来发展
  思考与练习
 1.3 移动通信的基本特点
  思考与练习
1.4 常用移动通信系统
  1.4.1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1.4.2 无绳电话系统
  1.4.3 无线电寻呼系统
  1.4.4 集群移动通信系统
  1.4.5 移动卫星系统
  1.4.6 平流层通信系统
  1.4.7 无线局域网
  思考与练习
  本章小结
 实验与实践
  活动1 制定自己的课程学习目标与学习计划
  活动2 建立个人成果集
  活动3 协同研究课题
 拓展阅读
 深度思考
第2章 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
 学习目标
 学习指导
 知识地图
 课程学习
 2.1 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
  2.1.1 电波的传播方式
  2.1.2 直射波
  2.1.3 大气中的电波传播
  2.1.4 障碍物的影响与绕射损耗
  2.1.5 反射波
  思考与练习
 2.2 移动信道的特征
  2.2.1 传播路径与信号衰落
  2.2.2 多普勒效应
  2.2.3 多径效应与瑞利衰落
  2.2.4 慢衰落特性和衰落储备
  2.2.5 多径时散与相关带宽
  思考与练习
 2.3 陆地移动信道的场强估算与损耗
  2.3.1 地形、地物分类
  2.3.2 中等起伏地形上传播损耗的中值
  2.3.3 不规则地形上传播损耗的中值
  2.3.4 任意地形地区的传播损耗中值
  2.3.5 建筑物的穿透损耗及其他传播特点
  思考与练习
 2.4 蜂窝系统工作原理
  2.4.1 蜂窝概述
  2.4.2 频率复用
  2.4.3 多址方式
  思考与练习
 2.5 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网络结构
  2.5.1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
  2.5.2 全国蜂窝系统的网络结构
……
第3章 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
第4章 GSM系统 
第5章 CDMA系统
第6章 PAS(个人通信接入)系统 
第7章 GPRS(通用分组无线业务)系统 
第8章 WCDMA(宽带码分多址)系统 
第9章 移动增植业务系统 
附录A 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附录B 常用英文缩写名称对照表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现代通信原理与实践》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系统阐述现代通信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及其广泛应用的专业教材,旨在为电子信息、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等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学生提供扎实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全书围绕信息传输的核心环节,层层递进,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从信号的产生、编码、调制,到传输、解调、解码,再到网络层面的路由、交换和应用等各个方面。本书既注重理论的严谨性,也强调技术的先进性和工程的实用性,力求使读者能够深刻理解通信系统的设计思想和工作机制,并具备解决实际通信工程问题的能力。 第一部分:通信系统基础与信号处理 本部分是全书的基石,将带领读者进入通信世界的殿堂。 第一章:通信系统模型与基本概念 本章首先建立通用通信系统的数学模型,清晰界定信息源、编码器、调制器、信道、解调器、解码器和接收端等各个功能模块的作用。随后,深入阐述了信息、信号(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噪声(加性白高斯噪声、衰落等)、失真等关键概念,并从信息论的角度引入了信息量、熵、信道容量等基本理论,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我们将通过实例说明这些概念在实际通信场景中的重要性。 第二章:信号的频谱分析与采样 信号是通信的载体。本章将详细介绍傅里叶级数和傅里叶变换,揭示信号的频谱特性,这是理解调制解调技术的关键。读者将学习如何分析周期信号和非周期信号的频谱,理解带宽的概念及其对通信系统的影响。紧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理想采样定理(奈奎斯特-香农采样定理),解释为何需要对模拟信号进行数字化处理,以及采样频率、量化精度等参数的设定原则。还将介绍采样过程中的混叠现象及其避免方法,例如过采样和抗混叠滤波器。 第三章:数字基带传输 数字信号的传输是现代通信的基石。本章将聚焦于数字基带传输技术,重点介绍不同类型的数字信号波形,如单极性、双极性、归零码、非归零码等,并分析它们的频谱特性、直流分量以及对信道的要求。随后,将深入讲解基带传输中的关键技术,包括成形滤波(如升余弦滤波器)的设计原则,用于消除码间串扰,以及匹配滤波,用于在噪声环境中最大化信噪比。此外,本章还将探讨眼图的含义和分析方法,它能够直观地反映基带信号的传输质量。 第四章:数字带通传输 本章将把研究对象从基带信号扩展到带通信号,这是现代无线和有线通信的普遍形式。我们将详细讲解多种基本的数字调制技术,包括调幅(ASK)、调频(FSK)、调相(PSK)及其组合,如正交幅度调制(QAM)。对每种调制方式,都将深入剖析其原理、星座图、功率谱密度、带宽效率以及在不同信道条件下的性能表现。特别会强调QAM在现代高速通信系统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部分:信道编码与纠错技术 为了保证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可靠性,需要引入纠错编码技术。 第五章:信道编码基础 本章将系统介绍信道编码的基本原理和分类。读者将学习纠错码的几个重要概念,如码率、监督码、汉明距离、最小汉明距离等。我们将详细介绍几种经典的线性分组码,包括奇偶校验码、汉明码,以及它们如何检测和纠正少量错误。此外,还将引入卷积码,理解其编码原理、约束长度、生成多项式等参数,并初步了解其在后续章节中会遇到的维特比译码算法。 第六章:现代信道编码技术 本章将聚焦于当前通信系统中广泛应用的先进纠错编码技术。我们将深入讲解Turbo码和LDPC码这两种代表性的现代纠错码。对于Turbo码,将剖析其迭代译码结构,理解其优异的性能来源。对于LDPC码,将介绍其稀疏校验矩阵结构和高性能的MP(Message Passing)译码算法。还将简要介绍格雷码、BCH码、Reed-Solomon码等其他重要编码技术,并阐述它们在不同通信场景下的应用。 第三部分:多址技术与移动通信基础 在有限的频谱资源下,如何让众多用户共享信道是一个核心问题,本部分将对此进行深入探讨。 第七章:多址技术 本章将详细介绍多种多址技术,这是实现通信资源共享的关键。我们将首先讲解频分多址(FDMA),分析其工作原理和优缺点。随后,深入探讨时分多址(TDMA),理解其时间划分的机制。接着,介绍码分多址(CDMA)的核心思想,包括扩频通信和伪随机码,以及其抗干扰和保密性能。最后,将重点介绍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阐述其将高速数据流分解为多个低速子载波传输的优势,以及在Wi-Fi、LTE等现代通信系统中的广泛应用。 第八章:无线传播模型与衰落 无线通信的信道环境复杂多变,本章将对无线传播模型和衰落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将介绍自由空间传播模型、两径模型、多径传播模型等,理解信号强度随距离衰减的规律。随后,重点阐述各种类型的衰落,如瑞利衰落、莱斯衰落、快衰落、慢衰落等,分析其产生原因和对信号传输性能的影响。还将介绍分集技术(如空间分集、频率分集、时间分集)作为克服衰落的有效手段。 第九章: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本章将对移动通信系统进行概览性的介绍,为读者构建整体认知。我们将追溯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从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到第二代(GSM)、第三代(WCDMA/CDMA2000)和第四代(LTE)数字移动通信,以及正在发展的第五代(5G)移动通信。我们将介绍蜂窝网络结构、小区切换、频率复用等基本概念,理解移动通信系统是如何实现大范围、高容量的通信服务的。 第四部分:现代通信关键技术与系统 本部分将聚焦于当前通信领域的热点技术和典型系统。 第十章:MIMO与智能天线技术 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是大幅提升无线通信系统容量和可靠性的核心技术。本章将深入讲解MIMO的原理,包括空间复用、空间分帧和分集等工作模式,以及其对信道矩阵的依赖。我们将介绍各种MIMO天线配置,如2x2、4x4 MIMO等。同时,还将介绍智能天线技术,如波束形成(Beamforming),如何通过调整天线方向图来优化信号接收和传输。 第十一章:OFDM与OFDMA系统 本章将对OFDM(正交频分复用)和OFDMA(正交频分多址)进行更深入的解析。我们将详细讨论OFDM的调制解调过程,包括IFFT/FFT变换,以及循环前缀(CP)的作用。OFDMA作为OFDM的多址版本,我们将探讨其如何结合OFDM的优势实现更灵活的频谱分配和用户接入。本章将重点关注OFDM/OFDMA在Wi-Fi、LTE、5G等标准中的应用及其关键技术细节。 第十二章:认知无线电与软件定义无线电 为了更有效地利用频谱资源,认知无线电(Cognitive Radio)和软件定义无线电(SDR)技术应运而生。本章将介绍认知无线电的基本概念,包括频谱感知、频谱共享和频谱决策,以及其在动态频谱接入中的作用。软件定义无线电则强调通过软件来灵活配置和控制无线通信系统,我们将探讨其硬件架构、关键技术和发展趋势,以及其在通信系统设计和演进中的重要性。 第十三章:网络层与接入技术 通信不仅仅是信息的传输,更涉及到网络层面的组织和管理。本章将探讨IP网络的基础知识,包括IP地址、子网划分、路由协议(如OSPF、BGP)等。还将介绍各种接入技术,如以太网(Ethernet)在有线网络中的应用,以及Wi-Fi(IEEE 802.11系列标准)在无线局域网中的工作原理和技术演进。 第十四章:现代通信应用实例 为了帮助读者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本章将选取几个典型的现代通信应用进行深入剖析。我们将以4G(LTE)和5G移动通信系统为例,介绍其关键技术特点、网络架构和应用场景,如高速数据传输、低延迟通信、海量设备连接等。此外,还将简要介绍卫星通信、物联网(IoT)通信、光通信等其他重要通信领域的技术和应用。 第五部分:通信系统性能评估与未来展望 第十五章:通信系统性能评估 本章将指导读者如何对通信系统的性能进行科学的评估。我们将介绍重要的性能指标,如误码率(BER)、信噪比(SNR)、误比特率(SER)、吞吐量、时延等,并讲解如何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来计算和评估这些指标。还将讨论不同通信标准和技术在性能方面的权衡和选择。 第十六章:通信技术的未来发展 本章将对通信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我们将探讨6G的潜在关键技术,如太赫兹通信、AI驱动的网络优化、空天地一体化通信等。还将关注新兴通信技术,如量子通信、可见光通信等,以及它们可能带来的颠覆性影响。同时,也将讨论通信领域面临的挑战,如能源效率、安全隐私、频谱冲突等,以及未来的研究重点。 本书力求在内容上紧跟时代步伐,技术上力求深入浅出,教学上力求实用易懂。通过对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够建立起对现代通信技术及其应用的全面而深刻的理解,为未来在通信领域的学习、研究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技术迭代的宏大叙事,让我对未来充满期待 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解“是什么”,更是在讲述“为什么”以及“将会怎样”。它以一种宏大的历史视角,梳理了移动通信技术从萌芽到蓬勃发展的完整脉络。从最初的模拟通信,到数字通信的诞生,再到速率和容量的指数级增长,每一代技术的革新都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对人类社会连接方式的深刻变革。读到关于4G和5G的部分,我深刻体会到了技术进步的速度之快,以及它对我们生活、工作、娱乐带来的颠覆性影响。书中对5G的未来展望,例如万物互联、增强现实、自动驾驶等应用场景的描绘,让我对未来的科技生活充满了无限的憧憬和想象。它让我明白,移动通信并非孤立的技术,而是驱动整个社会信息化的核心引擎。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能让你在理解技术细节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股强大的时代浪潮,让你不再仅仅是技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能够站在更高的维度去审视和理解科技发展的方向。

评分

理论与实践的完美融合,堪称工科学生的案头必备 作为一名在电子信息领域摸爬滚打的学生,我深知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但更明白实践出真知。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让理论知识停留在抽象的层面,而是通过大量的实际应用案例,将复杂的通信原理“落地”。比如,在讲解无线传播特性时,书中不仅给出了理论公式,还分析了城市环境、山区等不同场景下的信号衰减和干扰情况,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这种将理论与实际工程问题紧密结合的方式,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在传授他的宝贵经验。书中的一些图表和流程图,能够直观地展示通信系统的构成和工作流程,对于理解复杂的网络架构非常有帮助。我甚至可以想象,在未来的工作中,遇到具体的通信问题时,这本书中的知识能够立刻成为解决问题的“灵感库”和“方法论”。它让我相信,扎实的理论基础加上对实际应用的深刻理解,是成为一名优秀工程师的关键。

评分

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复杂概念不再令人望而生畏 坦白说,在接触这本书之前,我对移动通信的印象一直是“高大上”且“难以理解”。各种射频、编码、调制解调的术语,听起来就让人头疼。然而,《移动通信技术及应用》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在讲解这些专业术语时,并没有直接给出冷冰冰的定义,而是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或者从生活中的类比入手,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理解。比如,讲解信道编码时,作者就用“冗余校验”来类比我们在写信时会多写一些信息来确保对方能看懂,这种方式一下子就拉近了我和知识的距离。即使是像OFDM(正交频分复用)这样相对复杂的技术,书中也能用非常清晰的图示和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其原理和优势,让我能够抓住核心要点,而不是被细节淹没。这种“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对于那些对移动通信感兴趣,但又担心专业门槛太高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让我敢于去探索这个领域,并且从中获得了成就感。

评分

系统性的知识体系构建,是学习移动通信的坚实基石 一本优秀的教材,最关键的是能够为读者构建一个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恰到好处。《移动通信技术及应用》的章节安排循序渐进,逻辑清晰,从最基础的通信原理,逐步深入到各种关键技术,再到不同代的移动通信系统,最后展望未来发展。这种由浅入深的递进式学习方式,让我能够一步步地建立起对移动通信的全面认知,而不是零散地记忆一些孤立的知识点。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新概念时,都会先回顾之前学过的相关知识,帮助我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一个更加牢固的知识网络。书中对各项技术的讲解,也都非常系统,不会只停留在表面,而是会深入到其工作原理、优缺点以及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这种严谨而系统的知识构建方式,为我未来深入学习移动通信的某个细分领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我知道自己应该从哪里入手,以及如何去拓展。

评分

初识移动通信,如沐春风 这本书简直就是我打开移动通信世界的一把金钥匙!之前对这个领域总是感觉雾里看花,各种术语名词听得云里雾里,但自从翻开这本《移动通信技术及应用》,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拨云见日”。书的结构安排得非常合理,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比如蜂窝网络是怎么构建的,信号是如何在空中传播的,再到更深入的2G、3G、4G、5G的演进历程,每一代技术的革新点和技术优势都讲得清清楚楚。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并没有枯燥地堆砌理论,而是大量地结合了实际的应用场景,比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手机信号问题,或者不同地区信号覆盖差异的原因,读完之后都豁然开朗。作者用一种非常易于理解的语言,配合着清晰的图示,把那些复杂的技术原理变得生动形象。我尤其喜欢它在讲解每个技术时,都会点明其在实际通信中的作用,让我能立刻将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这种“学以致用”的感觉真的太棒了。无论是作为入门书籍,还是想要巩固基础知识,这本书都绝对是我的首选推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