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金融论丛2009
定价:33.00元
作者:王力,黄育华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1-01
ISBN:978750587708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金融论丛2009》的主要内容是:我们知道所谓管理风险有四种途径,条途径叫做规避风险。当我们发现这样一个事情有风险,特别是有很大风险的时候,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就不应当提供给他。但是我们看到,所谓美国的次贷,“次”这个词就已经很清楚地表明他们也认为这里面存在风险,但是他们没有按照规避风险的原则来实施,而是给了这样一些他们在一开始就知道是有风险的这样一些活动,这样一些事情,和这样一些产品。在下一步发展中我们要注意规避这样的风险。第二条途径是预防并控制损失。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必须有完备的风险控制的体系。法国兴业银行的问题是典型的预防和控制损失的机制不完善,是它造成的结果。这种情况在中国也比比皆是。第三条途径叫风险留存。我们知道风险是无处不在的,但是金融业就是要来管理风险的,因此在我们金融业的安排中,我们的收支里,我们的资产负债表中应该能容忍风险的存在,这就是风险留存的含义,但是我们对这种风险要有对冲的手段,要有覆盖的手段,比如说我们要求有资本金,要求有资本储备、偿付能力。如果没有这样一些很好的防范风险的手段,风险还是会逐渐放大的。第四条途径是管理风险的原则和机制就是风险转移。风险转移,传统上有几种方法,比如说套期保值、保险、分散投资,这都是传统的风险转移的方法和机制,但是近这十几年来,一个流行的方法是把它卖掉,我们知道现在这个市场上,一个机构出了问题,会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就是因为用这样一种方法来转移风险并没有消灭风险,并没有提供一旦风险变成损失如何弥补的机制,而只是让风险泛化了,它只是使得风险成为所有参与者共同承担的一个负担。所以我觉得在强调风险管理核心的这样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应当对所有金融产品的创造,要有一个重新的审视。那些着眼于卖掉风险的产品,以及专门做这种产品的机构,应当说是不可取的。 《中国金融论丛2009》的主要内容是:我们知道所谓管理风险有四种途径,条途径叫做规避风险。当我们发现这样一个事情有风险,特别是有很大风险的时候,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就不应当提供给他。但是我们看到,所谓美国的次贷,“次”这个词就已经很清楚地表明他们也认为这里面存在风险,但是他们没有按照规避风险的原则来实施,而是给了这样一些他们在一开始就知道是有风险的这样一些活动,这样一些事情,和这样一些产品。在下一步发展中我们要注意规避这样的风险。第二条途径是预防并控制损失。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必须有完备的风险控制的体系。法国兴业银行的问题是典型的预防和控制损失的机制不完善,是它造成的结果。这种情况在中国也比比皆是。第三条途径叫风险留存。我们知道风险是无处不在的,但是金融业就是要来管理风险的,因此在我们金融业的安排中,我们的收支里,我们的资产负债表中应该能容忍风险的存在,这就是风险留存的含义,但是我们对这种风险要有对冲的手段,要有覆盖的手段,比如说我们要求有资本金,要求有资本储备、偿付能力。如果没有这样一些很好的防范风险的手段,风险还是会逐渐放大的。第四条途径是管理风险的原则和机制就是风险转移。风险转移,传统上有几种方法,比如说套期保值、保险、分散投资,这都是传统的风险转移的方法和机制,但是近这十几年来,一个流行的方法是把它卖掉,我们知道现在这个市场上,一个机构出了问题,会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就是因为用这样一种方法来转移风险并没有消灭风险,并没有提供一旦风险变成损失如何弥补的机制,而只是让风险泛化了,它只是使得风险成为所有参与者共同承担的一个负担。所以我觉得在强调风险管理核心的这样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应当对所有金融产品的创造,要有一个重新的审视。那些着眼于卖掉风险的产品,以及专门做这种产品的机构,应当说是不可取的。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哇,这本《中国金融论丛2009》简直是给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我一直在金融领域摸爬滚打,虽然经验算不上老道,但对这个行业的动态一直保持着高度的敏感。一直以来,我都很想深入了解中国金融市场在2009年这个特殊时期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变革和挑战。我记得那一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持续发酵,国内的经济形势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我特别想知道,在这本书里,作者们是如何分析当时中国金融体系的韧性,以及我们是如何凭借自身的优势和政策调整,成功度过难关的。是不是有详细的数据支撑,比如对银行业不良贷款率的分析,或者对货币政策的深度解读?我很期待看到一些关于信贷扩张、投资策略以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在那个时间节点上的具体论述。当然,我也希望作者们能够探讨一些前瞻性的问题,比如中国金融改革的方向,以及如何构建更健康的金融生态。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能对中国金融的过去有更清晰的认识,也对未来充满信心。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中国金融论丛2009》一下子就吸引了我,因为我本身就在金融行业工作,对中国金融市场的每一次变动都非常关注。2009年,是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开始展现出强大韧性的一年,也是中国金融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我特别想知道,在这本论丛里,是否能找到关于当时中国金融创新、风险管理以及监管政策演变的一些深度分析。例如,在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后,中国的银行体系是如何调整其风险偏好和信贷投放策略的?书中是否对那些对中国金融市场产生深远影响的政策进行了理论层面的解读,比如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展,或者资本市场开放的步伐?我非常期待看到一些关于金融科技萌芽、普惠金融探索,以及绿色金融理念在那个时间点上的初步探讨。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能对中国金融业在应对挑战中如何实现自我革新,以及其未来发展趋势有更清晰的认知。
评分对于《中国金融论丛2009》这个名字,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一定是一本关于中国金融市场在那个特殊年份的深刻总结。我是一名对中国经济发展轨迹充满好奇的观察者,尤其对金融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非常感兴趣。2009年,是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一年,中国经济的崛起和金融市场的开放更是吸引了全球的目光。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对当时中国金融市场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全面梳理。比如,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中国金融机构是如何发挥其关键作用的?书中是否对当时的信贷政策、货币政策以及监管政策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探讨了它们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我也很想了解,在那个时期,中国金融市场在国际化进程中取得了哪些进展,以及面临哪些新的课题。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学术界对中国金融发展前瞻性的思考,那将是极具价值的。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宏观经济发展一直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试图理解在关键的历史节点上,中国是如何应对各种复杂挑战的。《中国金融论丛2009》这个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年份。我非常好奇,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背景下,中国金融体系是如何保持稳定并发挥其支撑作用的?这本书是否深入探讨了当时国内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如何协同作用,以稳定经济增长?我特别想了解,对于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以及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变化,书中是否有详尽的分析?此外,我也对当时中国金融市场如何应对外部冲击,以及如何加强内部管理以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讨论很感兴趣。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有洞察力的研究,比如关于金融业的结构性调整,或者资本市场的改革方向,那将是非常宝贵的。
评分坦白说,我之前对《中国金融论丛2009》的了解并不多,只是在朋友的推荐下才开始关注。我平时阅读的领域比较广泛,对学术性的著作有些敬畏,但又充满好奇。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国家经济的脉搏,金融体系是绕不开的关键。2009年,对于中国来说,是承载着奥运辉煌,也迎接后危机时代挑战的一年。我非常想知道,在这本汇集了众多学者智慧的论丛中,是否能找到对当时宏观经济政策与金融市场相互作用的深刻洞察。例如,“四万亿”投资计划对金融体系带来了哪些影响?它是在哪些方面刺激了经济增长,又在哪些方面可能埋下了潜在的风险?这本书是否对这些关键举措进行了细致的剖析,并提供了独立的、有说服力的观点?我尤其对其中可能涉及到的监管体系的演变,以及对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市场的准入和发展所产生的变化感兴趣。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案例分析,那我会觉得更加生动和有启发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