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6年第三季度)
:98.00元
售价:71.5元,便宜26.5元,折扣72
作者: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
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2-01
ISBN:9787504942609
字数:249000
页码:15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2006年第三季度,我国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经济运行总体形势良好。消费平稳较快增长,投资增速高位趋缓,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居民收入、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均有较大幅度提高,市场价格稳定。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10.7%,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3%。
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统一部署,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和本政策协调,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优化信贷结构,合理调控货币信贷总量。一是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把握央行票据发行力度和节奏,调节银行体系过剩流动性,合理安排操作工具组合。二是发挥利率杠杆的调控作用,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三是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增强中央银行回收过剩流动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四是进一步加大“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力度,引导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要求,合理控制贷款增长,加强贷款结构调整。五是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六是继续推出一系列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配套措施,上调境内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进一步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七是加强和改进外汇管理,拓宽对外金融投资渠道,加强对跨境资金流入的监管,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2006年第三季度,货币供应量增势趋缓,贷款增速有所回落,金融运行总体平稳。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33.2万亿元,同比增长16.8%;基础货币余额6.6万亿元,同比增长8.9%;人民币贷款余额22.1万亿元,同比增长15.2%。货币市场利率运行趋于平稳。9月末,外汇储备余额9879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1690亿美元,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7.9087元人民币/美元。
初步预计,2006年第四季度我国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有必要进一步巩固固定资产投资和货币信贷增幅回落的基础,注意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矛盾加剧、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形势严峻等问题。
中国人民银行将根据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对经济工作的决策和部署,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协调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合理控制货币信贷增长。同时,采取着眼于中长期的综合性措施,加快经济结构性调整,落实扩大内需的各项政策,促进国际收支趋于基本平衡。
部分 货币信贷概况
一、广义货币供应量增势趋缓
二、金融机构存款平稳增长
三、金融机构贷款增速有所回落
四、基础货币平稳增长
五、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略有上升
六、人民币汇率弹性继续增强
第二部分 货币政策操作
一、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
二、发挥利率杠杆的调控作用
三、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
四、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
五、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
六、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七、加快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第三部分 金融市场分析
一、金融市场运行分析
二、金融市场制度性建设
第四部分 宏观经济分析
一、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分析
二、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第五部分 货币政策趋势
一、我国宏观经济展望
二、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
专栏
专栏1 流动性与中央银行的流动性管理
专栏2 国库现金管理
专栏3 正确认识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专项票据兑付标准
专栏4 我国贸易顺差的来源与成因分析
表
表1 2006年第三季度各利率浮动区间贷款占比表
表2 2006年前三个秀度大额美元存款与美元贷款平均利率表
表3 2006年前三个季度国内非金融机构部门融资情况简表
表4 2006年前三个季度金融机构回购、同业拆借资金净融出、净融入情况表
表5 2006年9月末主要保险资金运用余额及占比情况表
图
图1 2006年前三个季度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国债收益率曲线变动趋势
附录一 2006年前三个季度中国货币政策大事记
附录二 2006年前三个季度主要经济体中央银行货币政策
一、美联储
二、欧洲中央银行
三、日本银行
四、英格兰银行
这本《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6年第三季度)》,从书名来看,它就像一份官方的、带有学术严谨性的“经济体检报告”。2006年,那是一个充满活力但也并非没有挑战的年份。中国经济正经历着深刻的转型,全球经济格局也在不断变化。在这个背景下,一份关于货币政策执行情况的报告,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猜想,报告中应该会详细回顾2006年第三季度中国经济的运行特点,比如GDP的增长速度、通货膨胀的水平、就业状况,以及国际收支的情况等等。更重要的是,报告会深入分析这些经济现象背后的原因,并重点阐述中国人民银行是如何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应对这些挑战的。例如,当时可能存在流动性过剩的担忧,报告会不会就此阐述央行是如何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发行央行票据等方式来管理过剩的流动性?又或者,面对人民币升值压力,央行在货币政策上采取了怎样的权衡和策略?对我而言,阅读这样的报告,不仅仅是了解过去,更是试图从中洞察未来的政策走向和经济发展趋势。它提供了一种官方的视角,去理解国家层面的决策机制,以及这些决策如何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评分作为一个对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最近拿到了一本名为《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6年第三季度)》的书,书号是9787504942609。虽然我可能无法深入理解其中所有精深的经济学理论和数据分析,但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经济在2006年第三季度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绝佳窗口。那一时期,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同时面临着一些结构性挑战和外部不确定性。报告的发布,就像是给普通民众一个解释,让我们能大致了解国家在货币政策层面做了哪些努力,以期引导经济朝着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2006年,我记得那时候国内的通货膨胀压力似乎有所抬头,同时国际资本流动也比较活跃。我想,这份报告一定会对当时这些备受关注的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并阐述中央银行是如何通过调整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工具来应对这些复杂局面的。对于我这样的读者来说,了解这些政策背后的逻辑和意图,有助于我更好地理解宏观经济的变化,从而对自己的投资决策,甚至对国家发展大方向的判断,都有一定的启发作用。我特别期待能从中读出一些关于中国经济发展潜力的信号,以及对于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的预警。
评分《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6年第三季度)》,拿到手后,我的思绪就飘回了那个充满变革的年代。2006年,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一方面是持续高速的增长,另一方面则是结构性矛盾的显现。这份报告,作为一个重要的政策性文件,自然肩负着梳理和解读当时经济形势的重任。我预计,报告会深入分析2006年第三季度中国经济的运行特点,比如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物价变动的趋势,以及就业市场的状况。更重要的是,报告会详细阐述中国人民银行在这一时期是如何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引导经济朝着更加健康的轨道发展。比如,当时可能存在投资过热和信贷扩张的风险,报告会不会就此阐述央行是如何通过提高利率、调整准备金率等措施来抑制过度的信贷增长?又或者,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央行在稳定国内经济的同时,如何处理好与其他国家的货币政策协调问题?对我这样的读者来说,这份报告提供了一个了解国家宏观调控思路的绝佳机会,能够帮助我更清晰地理解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评分手捧这本《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6年第三季度)》,我的脑海中立刻勾勒出2006年那个时代的经济图景。那是一个中国经济蓬勃发展、充满活力的时期,但也同时面临着诸多挑战。这份报告,作为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官方文件,无疑是理解当年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和货币政策走向的一份重要参考。我猜测,报告中会详细回顾2006年第三季度的宏观经济数据,例如GDP增长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工业生产等,并对这些数据的背后含义进行深入分析。我特别关注的是,在当时全球经济格局变化的背景下,中国货币政策是如何应对潜在的风险和挑战的。比如,流动性管理、通货膨胀的控制、以及汇率政策的协调等,都应该是报告中着墨的重点。对我而言,阅读这样的报告,不仅仅是了解历史数据,更是希望能从中学习到宏观经济分析的方法论,理解央行决策的考量和逻辑,从而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这份报告,就像是一份珍贵的“经济档案”,为我们提供了观察中国经济运行规律的独特视角。
评分我拿到这本《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6年第三季度)》,感到既好奇又有些敬畏。2006年,那是一个很多人记忆犹新的时代,中国经济正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奔跑,但也伴随着一些令人担忧的信号,比如资产价格的上涨和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大。这份报告,无疑是当时解读中国经济运行状况的一份重要官方文件。我想,报告里一定包含了大量的数据和分析,会非常详细地描绘出2006年第三季度中国经济的宏观图景。我特别关注的,是报告中如何分析当时的通货膨胀压力,以及央行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控制物价的上涨。另外,2006年恰逢人民币汇率改革后不久,国际资本的流入和流出情况也备受关注,我想报告应该会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并解释货币政策是如何与汇率政策协同作用的。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渴望从中学习到更多关于宏观经济调控的知识,理解央行在维护经济稳定方面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是如何在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中做出艰难的抉择。这份报告,就像是那段经济历史的一份权威记录,值得细细品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