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帆萬裏: 日本伊萬裏瓷器特展》
作者:小林仁 齣版社:故宮博物院
齣版日期:2015/11/01 ISBN 13:9789575627423
商品語言:中/英對照 頁數:352
尺寸:29.7X21CM 裝訂:軟精裝
語言:中/英對照
內容簡介
唐宋以來,日本極好中國生產之高溫瓷器,惟受限於技術和原料,無法自行燒製,隻能 仰賴中國進口,僅供上層階級使用。1592 年起,豐臣秀吉齣兵朝鮮,帶迴熟稔製瓷技術的朝 鮮工匠,日本仰賴瓷器進口的局麵終於改變。
朝鮮工匠在今日本佐賀縣有田町發現泉山瓷石, 解決瞭原料的問題。1610 年代,又在有田町燒製齣日本第一件瓷器。此後三四十年間,有田 的製瓷技術蒸蒸日上,廣受好評,同時也透過鄰近的伊萬裏港轉運齣售,「伊萬裏燒」之名 不脛而走。十七世紀中葉,時值明清易代,伊萬裏瓷器趁中國瓷器外銷廢弛之際,在國際貿易上異軍突起,經荷蘭東印度公司轉運齣售,成為歐洲炙手可熱的商品。來自遠東的伊萬裏瓷器,不但是歐洲王公貴族間爭相訂購的珍玩及餐具,也成為妝點宮殿的飾品與外交使節餽 贈的重禮。
本展覽來自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共一百六十一組件作品,其中主要是十七、十八 世紀外銷歐洲的伊萬裏瓷器,並以「伊萬裏瓷」、「炫富道具」、「筵席食具」、「宮殿裝飾」 等四單元,介紹伊萬裏瓷器的特色,以及其在歐洲的用途。第五單元「國使贈禮」則展示清 宮舊藏十三組件伊萬裏瓷,以不同的收藏脈絡,呈現伊萬裏瓷器在航海時代的貨利爭逐中, 百餘年的歷史風華。
這本《揚帆萬裏——日本伊萬裏瓷器特展》的圖錄,簡直是打開瞭一個通往江戶時代日本海貿盛景的時光隧道。我完全沉浸在那些精美絕倫的瓷器之中,感受到瞭東西方文化交融的獨特魅力。書中的圖片質量極高,無論是釉色的細膩變化,還是紋飾的繁復精妙,都展現得淋灕盡緻。尤其是那些帶有明顯中國青花或彩繪風格,卻又融入瞭日本本土審美的作品,讓人驚嘆於工匠們的創造力。那些描繪海船遠航、異域風情的場景,不僅僅是簡單的裝飾,更像是當時國際貿易網絡的一個個縮影。看著這些瓷器,我仿佛能聞到海風鹹濕的味道,聽到港口上的喧囂,體會到那時日本匠人如何努力學習、吸收並最終形成自己獨特風格的不易。這不隻是一本研究資料,更像是一部視覺盛宴,讓我對伊萬裏瓷器有瞭全新的、更深層次的認識,那種跨越國界的藝術對話,實在太迷人瞭。
評分最近幾年,各大博物館推齣的特展圖錄質量良莠不齊,很多都隻是草草瞭事。但《揚帆萬裏》這部作品,看得齣是下瞭大功夫的。尤其是那些對展品細節的放大和多角度拍攝,讓人感覺仿佛親手捧著那件珍寶在仔細端詳。我注意到,圖錄對於瓷器上的簽名、款識以及一些細微的磕碰痕跡都有所記錄,這種細緻入微的態度,對於收藏傢或者修復師來說,是無價的參考資料。它不僅僅是迴顧一場展覽,更像是為這些流散在世界各地的傑作建立瞭一個清晰、可追溯的視覺檔案。我甚至開始留意二手市場的相關藏品,因為有瞭這本書作為參照係,我對真僞和曆史價值的判斷標準也提高瞭一個層次。這是一部實用價值與收藏價值並重的優秀齣版物。
評分說實話,我對日本藝術史的瞭解主要集中在浮世繪和刀劍方麵,伊萬裏瓷器一直是一個相對陌生的領域。然而,這本圖錄成功地吸引瞭我的全部注意力。它讓我意識到,這些精美的器物,背後承載的是一個國傢在特定曆史時期,如何巧妙地利用自身的工藝優勢,融入全球市場的故事。書中的敘述角度非常新穎,它沒有僅僅停留在“這是什麼瓷器”的層麵,而是深入探討瞭“為什麼是這種瓷器”——反映瞭當時的社會階層、宗教信仰,以及最關鍵的——國際市場需求的驅動力。這種將藝術品置於宏大曆史背景下考察的方法,非常具有啓發性,讓我在欣賞其華麗外錶的同時,也理解瞭其深層的文化與經濟意義。
評分我原本以為這本圖錄會是一本相對嚴肅、略顯枯燥的學術文獻,但實際體驗卻完全齣乎意料。那種對“美”的極緻追求,從版式設計上就可見一斑。裝幀典雅,紙張考究,使得每一件瓷器的色彩還原度都非常準確,尤其是那標誌性的紅彩和釉下鈷藍的對比,在高質量的印刷下顯得格外生動。我尤其喜歡其中對器型多樣性的展示,從巨大的盤子到精緻的茶具,無不體現齣為滿足歐洲市場特殊需求的匠心。翻閱時,心境也隨之變得平和寜靜,它不僅僅是記錄瞭曆史,更是在傳播一種審美情趣。對於那些不精通專業術語的普通讀者來說,它依然具有極強的吸引力,因為它用視覺語言講述瞭一個精彩的商業與藝術的傳奇故事。
評分作為一名癡迷於亞洲陶瓷史的業餘愛好者,我可以說,市麵上鮮有能像這本特展圖錄一樣,將伊萬裏瓷器的曆史脈絡梳理得如此清晰透徹的齣版物。它不僅僅羅列瞭精美的展品照片,更重要的是,它通過嚴謹的學術論述,揭示瞭伊萬裏燒從模仿到創新,再到成為國際貿易核心商品的整個發展曆程。細節之處見真章,比如對於不同窯口、不同時期裝飾技法(如柿右衛門風格與金襴手風格)的區分和比較,分析得鞭闢入裏。這為我理解當時日本對外貿易體係中藝術品所扮演的角色提供瞭堅實的理論基礎。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在腦海中構建那個時代的技術交流網絡,那種知識的積纍和體係化的梳理,真的讓人感到滿足。它無疑是研究這一主題的案頭必備工具書,非常值得珍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